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爱弥儿读后感(模板7篇)

最新爱弥儿读后感(模板7篇)

小编:琉璃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弥儿读后感篇一

本学期,我读了《爱弥儿》一书,浅尝这本书中的教育谈论,我加深了对生活中有关孩子的教育案例的认识,理解了小事背后所蕴涵的教育意义。《爱弥儿》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对爱弥儿的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事情及作者的经验体会。它深入浅出,谈到家庭教育和教师的重要性,涵盖了不少平日我们忽视或不知的教育哲理。现在,我结合本书中令我有所启迪的语句,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

医药这一学问危害大。“我不知道医生给我们治好了什么样的疾病,但给我们带来的病症是足以害死人的,例如懦弱,胆怯,轻信和对死亡的恐惧。”虽说医生能治好身体,却消灭了勇气。若我们成天将时间消磨于怎样保全自己的生命,那么即使我们拥有不死之身,生命也是没有一点价值的。

“让孩子把保姆当佣人看待……保姆来看望,就让孩子不要理睬。”养育孩子本是父母的义务,但有些母亲从小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却又怕自己跟孩子不亲,就让孩子将保姆当作佣人对待,并且在后来保姆来看望的时候,不予理睬。这其实是教会了孩子“忘恩负义”!

孩子远远离开家庭,住在寄宿学校,母亲不愿哺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则不愿培养孩子。一些父亲用钱雇来一个人替他完成他所担负的责任。这个人就是教师。其实,这个被雇来的人被不能被称为“教师”,更确切地,我们可以称之为“导师”。一个能够被金钱收买的人,一个自己都没有受过培养的人,孩子能放心地交给他吗?这里提到的这个人,与其说是教师,不如说是用钱雇来的奴仆。如果家长能够真正意识到“父亲”的作用,就不会如此轻易而放心地让别人来担任这个角色了。现今,那些钱财万贯的人,流连于醉酒的娱乐场所和金屋藏娇的温柔乡,却唯独没有亲情,没有家庭感,内心空虚,何尝不是引人深思的问题呢?父母之间,亲子之间缺乏家庭的爱与生活甜蜜,不良道德就来填补这些空缺了。

孩子的习惯和意识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为了培养孩子的远近判断能力,当孩子伸手想拿到远处的东西时,却发现够不到,就哭泣。这时,我们应该抱着他一步一步地走到那里,而不是把东西拿过来给他。但若孩子发现自己的哭声可以让他得到东西时,就会不断地以哭泣来“命令”大人帮他做事。这种习惯从小就不能让他养成!所以,当孩子一声不响得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和东西的距离,我们可以抱着孩子一步一步地走到东西那;当孩子又哭又闹,又一边伸手时,就是“命令”,我们则采取不理睬,忽视的态度。虽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但在这些生活细节里,他们俨然是“小大人”了。一旦你让他们发觉了哭泣能让他们“为所欲为”,家里就要哭声不断了。

孩子的哭泣是对疼痛或不适的一种表达,就像我们的说话一样。如果我们慌乱地抚弄,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让孩子知道哭声可以给他“权利”,就完了。你愈是对孩子的哭不感到厌烦,就愈是不会为了要他们不哭而自找罪受。少去吓他们或者惯他们,他们也就没有如此的胆怯和倔强,也就能更好地保持他们的自然状态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玩意儿,金的,银的铃铛,小水晶片,各种各样的稀奇玩具。多么没有用处却有害的东西啊,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奢侈和虚荣的习性。所以,别给他们什么铃铛,稀罕玩具。几根有叶子和果实的树枝,一只可以听到其中颗粒发响的果子,一截可以供他咂,供他嚼的甘草,这些东西,同那些玩具一样,也能够使他玩得挺高兴,并且还没有使他一生下来就习于奢侈的弊害。

“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不要过于挑剔他语言上的小毛病。”过于挑剔,会让他们讲话变得羞羞答答,说话也变得咬文嚼字,装模作样,整一个无聊讨厌的腔调。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灵动的腔调!

“凡是你打算给他的东西,他一要就给,不要等到他向你乞求,更不要等到他提出什么条件是才给。”你要给孩子东西,就高高兴兴地给,拒绝的时候,就要表示不喜欢的样子。不过,一旦拒绝,你就不能改变,不过他如何再三纠缠,你也不能动摇。一个“不”字出口,就要像一堵铁墙。他碰个五六次,就会碰得精疲力竭,再也不想来碰了。

对孩子过于严格,过于束缚孩子,反而会使他们更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是拘束,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闹得愈凶。

阅读《爱弥儿》这本书,让我受益的教育话语实在太多,发人深省的语篇也无一一列举。故而,我只能浅谈自己的读书所感,希望同行们多多指正,与我交流!

爱弥儿读后感篇二

从果果一出生,我们就开始想要考取一张身为父母的资格证——当然,这个世界上是没有这样的一张证书的。

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上做什么职业没有证书呢?记者、医生、教师……驾驶、导购、烹调……似乎有了这样一张证书,就有了做这个行业的“敲门砖”。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每一对父母身上都有着来自不同原生家庭的刻印,正因为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一直对自己说,不懂就学,不要间断补课,因为这一张“资格证”,不是等到孩子成年就能“颁发”的,它负责的是:终生。

最近在读的是《爱弥儿》,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要让孩子像一棵树一样自然、健康生长,父母的作用是在他能够抵御风雨之前保护他;让他及时地享受阳光、雨露和肥料;为他除虫,并剪掉多余的枝丫。

原文是这样的:慈爱而有先见之明的母亲,因为你擅于避开灾难,保护这株正在成长的幼苗,使它不受人类的各种舆论的冲击。你要培育这幼树,给它浇水,使它的生命得以延续。他的果实总有一天会使你感到喜悦。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但是你应当给它安装上栅栏。

作为父母的.我们,身上有很多缺点,经常缺乏耐心,然而被苛责的孩子是多么无辜,“孩子没有错,有错的永远是父母”,然而,我们明明知道这一点,却还是时刻犯错。读《爱弥儿》,让我再次明确,作为父母,拥有的权利是有范围或者说是有界线的,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你的责任是保护与教育,不是伤害和独裁,更不是让孩子长成你想要的或者你希望的模样。

所以,我们应该做到高质量的陪伴及保护。“孩子生来是软弱的,所以需要力量;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这些在孩子出生时没有的东西,都要靠教育给予。

作为手机依赖的重症患者,我和果爸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和这个毛病作斗争。因为除却上班时间,我们剩余的时间其实是有限的。于是,怎样放下手机,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让他获取到满满的爱,是我们一直努力的一个过程。这也间接影响到对孩子的保护,孩子越小,你在孩子的身边的时间越长,关注度越高,孩子的安全系数越高。在孩子没有好坏的识别能力的时候,及时地利用经验杜绝危险,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必须具有的技能。

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内动力”,让孩子在身体健康的同时心理健康。华人著名心理学家周正说,其实家长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主要负责传授孩子知识,而最终决定成才的“内动力”则源于家庭教育。“内动力”被激活的孩子,不用催,不用盯,生活积极、学习主动,他会朋友很多,自信乐观,他会着迷于数学的奥妙、陶醉于语文的美好,遇到难题不畏惧,反而两眼放光、跃跃欲试,即使原来成绩平平,也会自觉奋发,后来居上。

某种程度而言,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孩子心里充满阳光,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这也是孩子健康、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要培养孩子在失败时不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在取得优异成绩时不会沾沾自喜、忘乎所以;热爱学习,对未知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热爱读书,把读书作为生活常态。

我心中理想的教育,应该如作者约翰·纽曼(john henry newman)所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这样的教育,“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令他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令他看世界的本来面目,切中要害,解开思绪的乱麻,识破似是而非的诡辩,撇开无关的细节。让他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同时,具备甄别和回避伤害的能力。

我们要让自己幸福,让孩子也拥有找寻幸福的能力。如果父母作为自身毫无幸福感可言的话,怎么让孩子拥有幸福的力量。

三十而立的我们,其实一直在完善自己的道路上,这种完善身心同行——“一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赶赴办公室,应付8-10个小时充满挑战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饭,放松一会就得早早上床。因为,第二天又得周而复始,再来一遍。人,很容易在这样的生活里,形成无意识的惯性:无意识地翻手机、给生活加速、陷入琐碎的柴米油盐、忽略身边的人和事、冷漠、愤怒、抱怨……而不自知。”在学会做父母的同时,其实还有一样东西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要让孩子看到、感知到,他的父母是在不停学会思考、选择,从而拥有信念和自由,这是每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能力,言传身教,这也是孩子应该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

《爱弥儿》中说道: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是受到最好教育的人。

我想,让孩子像一棵树一样自然、健康生长。

爱弥儿读后感篇三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因此在当今的中国,教育子女也就成为了民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可是由于对子女的过度期盼,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过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们的印象中,“学得早、学得多、学得广”对他们的将来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因此可以说这种教育观念在我的脑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带来的消极影响:会让好奇变成无趣乃至是厌恶;会使我们受知识的支配;更会让我们的学习变为被动、呆板和死读……虽然知道这种教育观存在着局限,但是对于如何改变、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爱弥儿》却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这本书中爱弥儿是卢梭虚拟出来的孩子,通过对他的教育,通过对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的描述,让我对卢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当今的教育方法有了点感想。

“回归自然,发展天性”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主线。他从第一卷就开始强调说造物主创造世界万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类却毁坏了这一切。人应当遵守着自然的法则,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主的成长。而这个观点与当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过想想也对,我们从出生开始,人们真的已经开始改变了自然的法则,父母用襁褓把我们束缚起来,身为婴儿的我们却无能为力,唯一能换来的自由只有哭声,当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保护,但实际却与之相反,迎接我们的很可能是娇弱、疾病与危险。所以,在爱弥儿婴儿期的教育里,卢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张婴儿穿宽大舒适的衣服,让婴儿保持着自然的习惯,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的活动,但也不要宠溺,要此刻锻炼他们的体质与勇敢、养成他们不依赖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说他告诉我们在此期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身体的保健和养护。

除此之外,我对书本上其它一些观点也感触颇深。就拿爱弥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来举例。在童年期中,卢梭告诉我们,儿童不是成人,要把儿童看作儿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不要束缚他们,相信孩子内在的潜能,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来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们学这学那。作为老师,应懂得浪费童年期孩子的时间来教会他们如何发展外部感觉器官,使其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而不是一味的让他们接触知识,学习知识。对于这个观点,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学习而没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观念,那学也相当于白学,不久就会把学到的马上忘得精光,说不定还会造成对学习感到厌倦的反效果。儿童期就是玩的年龄,那还不如通过游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感觉和体力,等到适合的阶段再教给他们知识,也许这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会给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在青年期中,卢梭的观点也并未改变,他始终认为教给学生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只有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且知识不是教来的,而是学来的,他主张要把学习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注重的只是判断能力。不过在此时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为富有爱心的人。

其实,纵观全书,每一卷里都包含着卢梭在爱弥儿不同年龄阶段里对教育的独特的理念,当然它也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应该陶冶学生的情操,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让孩子的人生充满着乐趣和幸福。

爱弥儿读后感篇四

就读师范的时候,在教材上看到过卢梭的《爱弥儿》。当时只是记住有这样的一本书,对于里面的内容没有去研读过。现在借教师素质年的机会,阅读了这本书,对我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我们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他们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三、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

教给孩子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锻炼独立性和创造性。 鼓励幼儿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见的观点,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干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孩子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让孩子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肯定,能看到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自己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要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孩子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读了《爱弥尔》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情来工作和生活,自觉热爱教育,对孩子有责任感、有爱心,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种满足和快乐。这样的教师就能让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健康、快乐、文明、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就能让孩子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

爱弥儿读后感篇五

我读“论教育”中,讲到对子女不要过分溺爱后,很受教育。大家知道,现在上学的孩子,基本是独生子女,这是由过去时代特殊形势和特殊政策造成的。就此,对孩子的生长和教育谈一点感想。

现在孩子仅有一个,虽然己放开二胎,但到我们这个年令,加之一系列外部条件,再生二胎,基本不可能了。因为仅一个孩子,所以自然特别珍惜,把他们培养到今天,长这么大更不容易,因此对他们过多溺爱或多或少都有存在。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虽然今天生活好多了,但从小都吃过些苦,因此就想,这些苦再不能让孩子吃了,因此物质尽量创造好的条件与环境让孩子过,生活上吃的有的即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让孩子吃。孩子有时喊苦了,心中总舍不得。读了“论教育”以后,深深感到这种想法要不得,其实小时候我们吃过苦,才有今天生活中的韧性,吃过苦,身体才强壮,吃过苦,今天才不怕苦,也才适应这激烈竞争的社会与生活。

现在孩子,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中,没有我们过去那种苦吃了,但决不代表未来的生活与学习不会遇到苦,要让他们生活与学习中不怕苦,能健康茁壮成长,我们就不能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所有要求,不能一味无条件给予满足,必须加以区别对待。合理的,尽量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要对孩子充分讲明原因,给予婉转的甚至坚决的拒绝。

我出生来自安吉农村,从小吃过苦,尽管对孩子也有一些溺爱,但也认识到决不能过分。我觉得现在学校搞军训,尽管很苦,但坚决支持,这是他须的。我经常带孩子回安吉老家生活一段时间,让她了解今天农村与城市生活的不同。也让她参加一些劳动,了解与城市不一样的生活与一些艰苦。

中国自古以来有俗语“棒打出孝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什么“少年福不是福”等等,这些话虽不全正确,但其中也有一定道理,值得借鉴的。

总之,今后我们在与子女的共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细心教育,去掉过分溺爱的“慈母心”,细心分析对待子女生活与学习成长中的每件事,包括那怕是生活中的小细节,注意他们一言一行,着力引导他们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甚至见苦而上。现在正是子女青春期,这种培养,将让他们受惠一生。

我向老师,向大家保证,将为此而努力!

爱弥儿读后感篇六

是啊,母不母,则子不子。如卢梭说的那样:“他们之间的义务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尽她的义务,则对方也将不好好地尽他的义务。”如果一个母亲没有好好地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那么她的孩子必定也不会好好地去做他该做的事。

当然,还应该加上:“父不父,则子不子。”

其实,这位母亲就是一位贪玩的母亲。有一次,住校读书的儿子打电话给她,说这个双休日学校放假,他要回家吃饭。但到了双休日,这位母亲却在同事家打了两天麻将,让儿子自己去吃快餐。

儿子之所以打电话给她,就是希望妈妈双休日能和自己在一起,并能吃上妈妈亲手做的饭菜,感受感受在学校里不能感受到的亲情。但是妈妈的做法却让儿子大失所望。我可以想象那个小家伙是如何怨气冲天地去了学校的,也可以想象当他的妈妈教训他的时候他是如何理直气壮地顶撞的。因为当妈妈的没有尽职尽责,说出的任何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都没有任何说服力,不能让儿子服气。

“母不母,则子不子。”还强调了作为母亲的榜样作用。一个母亲,不仅作母亲要是称职的,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对待事业与工作等各个方面都要为孩子作出榜样。很难想象,一个泼妇似的母亲,她的孩子会有多高的教养,一个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的母亲,她的孩子会爱学习,长大了对待工作会有多么负责任。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爱弥儿读后感篇七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因此,我们阅读了卢梭《爱弥儿》中关于第四卷对青年的德育教育,了解了他的基本观点。

第四卷也分为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十六岁的爱弥儿”,在这一部分中,他认为“人的欲念是天性使然。自爱一定是符合自然约束的。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自己,第二个情感是爱那些亲近的人。”这里他就提到了他教育理念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天性和自然。他对于青年的德育教育也是基于这一点内容。

“为了激发和培养日益增长的情感,我们要促使年轻人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一切使人感到愉悦的情感。要心存博爱,培养自己善良的品性,同情他人的痛苦程度。要教育你的学生尊重和爱护所有的人,甚至是那些轻视人民的人。”在这里他叙述了青年人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要将学生培养为怎样的人。而这些品质是经过理智启发的,源自内心的,也就是自然而然的。

在第二部分“博爱与信仰”中,他提到“在自然状态下,存在着一种真实而永恒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尚不足以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依赖。”因此,他教导年轻人要多运用你间接经验,学习历史,从而练就不带偏见、公正判断的能力。并且要让学生学会审视自己,有自知之明,懂得谦虚。从自爱到爱人,通过教育是他们了解自我,关心外界,具有自己的信仰和博爱之心。

第三部分“牧师的自述”中,他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要合乎道德,原因在于人类本身具有判断能力。”“人并非生来就了解‘善’,而是理智使他认识了‘善’,这样一来,良心才会驱使他去行善,这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人具有道德规范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判断能力和良心。因此,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还是源于他自己本身。在人们设立道德规范之前,人们早就已经自发地学会了公正,爱国,严谨等优秀的品质,因此人的道德教育是在先天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的规范而形成的。

在之后的“特殊时期的教育”中,卢梭表达的观点是,在这一时期的教育中,不能以说教来作为教育学生的一个手段,而是应该运用示范性的方式来使学生看到老师身上的美好品质,从而使学生得到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我们要做的是对学生尊重,将他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成年人来看待,而不是作为一个无知孩童,单方面的灌输这样是对的,那样是错的。

在后面的部分中,他又提到了一个德育的重要部分,那就是美育。美育对于人来说非常能重要,它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真正的美只存在于大自然中,人造的东西所表现出的美是一种刻意雕琢的美。”因此,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要让他广泛涉猎,通过时间的沉淀,感受到审美之中的细微差别,并且要尽量的接近自然,通过朴素的美感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从第四卷的阅读中,可以知道卢梭对于德育的观念离不开人的自身本源发展,以及自然的影响,从中体现出了他的教育观念的核心意义。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端午活动策划方案大学(实用8篇)

下一篇:2024畅通生命通道心得体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