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油画艺术鉴赏心得(汇总7篇)

2023年油画艺术鉴赏心得(汇总7篇)

小编:琉璃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油画艺术鉴赏心得篇一

平时利用寒假时间仔细看了《中国艺术史》这本书。刚开始,接触这本书时,看着厚厚的一本我还担心没有信心看完它,但当我真正翻阅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真的很精彩,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美术,还把我国的历史也研究了。

美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可是在中国艺术史上还包括了书法和篆刻两大类.光绘画这一个门类就经历了从石器时代---汉代的壁画---汉唐的宫殿壁画(由于时代的久远,很多没有保存下来,留下来的只是墓室壁画和一些画像石,画像砖),还有很多宗教美术保存在石窟中,到了唐末又出现了很多屏风画和卷轴画。

我国是从旧石器时代漫漫演化过来的,光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代就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在石器时代我国就出现很多“美”的事物,当时的磨制石器和陶器上的花纹更是当时人民艺术的结晶.其中彩陶和黑陶标志着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宋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高峰时期.当时以青瓷和白瓷为主,但也发展了彩绘以及产生窑变的彩釉陶。著名的五大名窑是: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和汝窑。其中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哥窑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窑之一,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

到了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制瓷中心转入了江西景德镇.成功创制了色釉瓷器和彩绘瓷.这为我国的瓷器事业打开了另一座宫殿,其中有元朝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明代的《斗彩鸡缸杯》和清朝的《各色五彩大瓶》,他们不仅造型新巧,胎骨精细,图案华丽,色彩缤纷,而且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陶塑是在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而且技术水平也相当高超.按材质分:陶塑,石塑和泥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汉代的俑类雕塑,样式趋于多样化.如:《杂技俑盘》表现了一组形式各态的表演者,活灵活现,好象真的有那么多乐师在表演特别是《说唱俑》更始把表演者生动化了,夸张的表情令人着迷.还有唐朝的随葬俑类,主要是哪个时期实行陪葬政策,所以当时的.这类俑很多也很细致精美。其中唐三彩更是文明全世界。如:《猎骑胡俑》。

读了中国艺术史瓷器和陶器篇,不仅被那些历史所迷住,更被那些艺术品和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

油画艺术鉴赏心得篇二

上个星期周末,老师布置了一个实践的作业,让我们回家学戏曲。

放学后,我匆匆回到家,打开手机找戏曲。我还没有想过要唱什么剧、什么歌曲,所以我去网上搜索。我看了很多很多东西,最后选定了唱黄梅戏。可是黄梅戏里有好多歌,不知道唱哪一个好,我只好又到网上搜索。我看了一些排行,排在比较前面的黄梅戏只有《女驸马之谁料皇榜中状元》。听网友说这首戏曲比较好学,很快就学得起。

我跑到后面的房间里,关上门,听这首歌。我听了很多遍,还是一点都不会唱。我想:这样下去不行,得试试其他的办法。我觉得可以先背歌词再学歌。于是,我就去搜索歌词。但是,我歌词也记不住。这就是那位网友说的很好学吗?我干脆闭上眼睛,跟着音乐轻轻的哼。我终于有一点会了。我还是继续哼,哼到不会跑调。我有了一点成就感。我又打开手机看歌词,一句一句和上歌词,最后全部连起来唱一遍。前面唱的有一点感觉了,但是后面还是不太熟悉。我本来想再练一下的,但是要吃晚饭了。

我匆匆地吃完晚饭,又开始练了。这一会儿,我想应该只练第二段,把第二段练熟一点。我连第二段的方法和第一段一样,所以比第一锻炼的时候快。现在,我终于可以勉勉强强地唱出来了,我要练得更熟一点。

我有点信心了,所以就打开一个录歌的软件,想要录下来听一下。开始了,我前面安然无恙地唱下来了,但是,后来很多地方唱错了歌词。我把录下来的听了一遍,然后把唱得不好的地方练了几遍。

我终于会唱这首戏曲了。

油画艺术鉴赏心得篇三

读毕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不在具体对中国绘画把握到什么,而是愈发感到学海无涯,一如艺无止境。因之茫茫不知所之。

对音乐与文学的热情自不待说,读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爱上欧洲的歌剧,读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又爱上中国的山水画……读杜诗的悲苦,爱上李白的雄奇;读小李杜的清淡,冲不掉对豪放词之喜爱;读到此书第十章第五节,想去读赵孟頫的文集……现在,兴趣愈广,而愈不晓得论文该写什么——其实很多领域都是很可深入的。

持续增温或恒温的“国学”,如果以塑造“成”人为旨,那么必定是要囊括以艺术的。文史哲的融会贯通,实在是替不得琴棋书画的陶冶性情。显见,中国的文论和画论是那么的神形俱似,然而实在少有一片园地,愿意接纳这样方向的“学术”论文。实际上亦少有这样的尝试机构。

书中玄理味较浓,大约是少分析艺术作品的缘故。虽然作者不是一个艺术家,但研究思想史之学者有如此眼光与心性关注艺术者毕竟还是少之又少。

通常情况下,高超的技艺与深刻的学养难以在一个人身上集中。所以艺术史家不是艺术家,艺术家亦难以有纯学术的阐释。

——然而这只是奢求不可遇么?

油画艺术鉴赏心得篇四

精品源自作文园地

内容提要: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它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的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其作品中显现出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现实美和现实丑都是美术创作的源泉。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品的真正内容。美术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关键词:艺术创作 艺术美 现实美 现实丑 内容 形式 美术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生产制作活动。它包括两个相互衣存、互为表里的方面:一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认识;二是运用物质媒介材料和技艺手段将这种审美认识表现出来,使其物化。这样,一幅油画作品在成为艺术品之前,则要经历两个大的阶段,前者是创作的构思活动阶段,后者是美术创作的传达活动阶段。这种创作活动是一种追求艺术美的过程。那么,怎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艺术价值?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情感。” 在希腊语中,艺术一词兼有两种涵义:一是指美的作品;二是指创造、技巧、技艺。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制品。由此,我们又可得出一点启示,当我们称赞一部艺术品优美时,往往是蕴涵着两层意义:一是指这件作品的表现形态非常优美,二是指这件作品的制作技艺非常优美。这两种不同的评价,前者对物、对作品。后者对人、对艺术家。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必须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二是它必须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快感受,即具有审美价值。这两点,可以说是艺术品与伪艺术品相区别的根本特征。首先我们应当排除一种错觉。有人认为,凡是优美的事物,就都属于艺术。这种看法没有区分优美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而自然美尽管可以是艺术的对象,却绝不是真正的艺术本身。油画创作表现的是自然美,是对现实美的再创造。但艺术美不等于自然美,它高于自然美。油画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油画创作的有力根据或根源。比如,这样一幅生活情景:在暮色苍茫的天空下,有一对衣着朴素,身体健康的农民夫妇,在田野斜斜相对而言地站着,都低了头,把手放在胸前,身边倒着一辆手推车和一个盛满马铃薯的篮子。他们在辛勤劳动了一天正要回家的时候,远处传来了教堂的钟声,于是他们脸上现出虔诚肃穆的神色,双双心情平和地做起了晚祷。这不是法国19世纪农村典型的生活景象吗?在这幅生活景象中,我们看到的不正是劳动人民那种纯朴善良的性格美和人与人之间和谐诚挚的关系美吗?是的。但是,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景色和美,是法国农民画家米勒在他的名作《晚钟》里为我们描绘出来的。

现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美术正是以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现实生活为源泉而创造的。现实中无论人、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只要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相关,都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源泉。假若没有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就不会有所谓的美术。当然,现实中有些不美或丑的事物,也可以成为美术创作的根据,反映到美术中来,经画家审美意识的加工改造而成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实际上,人们对艺术与美有许多误解。人们总是以为艺术就是美的;凡是不美的就不是艺术,丑是对艺术的否定。事实上,艺术并不一定都是美的。即是说美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现实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为什么美的艺术可以表现丑恶?对于艺术家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表现对象的丑恶,而在于必须对丑恶作出卓越的表现。

例如,在罗丹的雕刻名作《美丽的欧米哀尔》(又名《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转化成了艺术的美。罗丹自己解释说:“平实的人总以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委拉斯贵支画菲力浦四世的侏儒赛巴斯提恩时,他给他如此感人的眼光,使我们看了,立刻明白这个残废者内心的苦难——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而变成一个玩物,一个活傀儡、、、、、、这个畸形的人,内心的苦越是强烈,艺术家的作品就越显得美,米勒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的、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像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锹柄上喘息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便能使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在作品中,现实丑的本质范畴转化了,其现实性削弱了,艺术性加强了。作品中的形象已经不是原来的现实中的丑的事物或人物,已经渗透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它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是形象的真理,亦即艺术的美。对丑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对美的肯定。罗丹的《老妓》是这样,委拉斯贵支的《赛巴斯提恩—莫拉》和米勒的《扶锄人》,朱耷的“白眼向人”的《荷花水鸟图》等都是这样。在国内外美术史上,有许多这样把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成功之作。

事实上,丑恶只是题材的丑恶,它只构成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而优美却来自艺术家的智慧和表现力的超绝,它形成了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构。由此可见,美的价值具有超越性。在自然美中,它超越自然,而达到仿佛拟人化的理性结构。而在人类的艺术中,它又超越了人类,仿佛回到了本色的自然,返噗归真。在油画作品中,通常被看作内容的东西,其实只是艺术借以表现自身的真正形式。而通常认为只是形式的东西,即艺术家对美的表现能力和技巧,恰恰构成了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内容。人们对一件作品的估价,正是根据这种内容来确定的。

一个事物,只有当它以其现象的真实充分地体现出其本质的真理,以其具体的形式充分地表现出其内容的必然性,以其形象的个别性充分地显现出其种类的普遍性,而且这现象,这形式,这形象又必须是非常的突出,鲜明生动,那它才是美的。这就是美的规律。

凡是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形象,离不开生动的视觉形式;凡是优秀的美术作品都离不开创造高度真实、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离不开创造艺术典型;而创造了艺术典型的美术作品,都必定以其鲜明生动的视觉形式充分的表现出社会生活的真理,同时又都突出地体现出创作主体真挚的思想情感和个性的善。而这感情和善,作为审美价值,却体现了艺术在文化中内在的价值品格和价值理想。这就是艺术的美。在这个意义上,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真、善、美三位一体,高度统一的,在艺术审美经验中得到了融合。在油画创作中,艺术美是必然的。因为美,是一切艺术创作必须设定的自觉目的。每个艺术家,都应该在作品中显现他对于美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艺术理想的本质在于这样使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黑格尔)而在现代社会,有些想借艺术平步青云的人,总是在思考着画什么,什么样的画才可以出名的问题。这种画缺少对艺术的真诚,缺乏那种能打动人的真实情感。这种人实际是在究研成功之路,而非研究艺术本身。画油画重要的不在于你画什么样的内容,内容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来表达你对生活的种种感悟,对生活的态度。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绘画就是在记录这种变化,就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着对生活的理解,自己的感受,画自己感兴趣的,最激动人心的。其实可画的内容很多,关键在于能真实的反映生活,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

画画,最痛苦的莫过于心中有了灵感的火花,却无法把这种感动表现出来。黑格尔有名话很形象:“艺术家常遇到这种情形,他感到苦闷,但是由于把苦闷表现为形象,他的情绪的强度就缓和了,减弱了。甚至在眼泪里也藏着一种安慰。”绘画有时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是现实生活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的产物。这种反映不是机械被动地照搬生活,而是一种高于生活的再创造。绘画创作是具有强烈个性和情感色彩的精神劳动,是生活与心灵碰撞之后激发出来的情感流露,绘画作品是通过形象和技法手段传达作者感情思想以及审美理想的载体。吴冠中说过:艺术家是最憧憬美的一群人。艺术家的天职就是要将自己血液中携带的,对人类的命运,前途那一缕淡淡的哀愁表现出来,感染他人引发思考。

而我描绘生活在城市边缘人的印象,通过自己的视角观察体验时代的发展变化,用形象揭示人性中最善良,最质朴,最美好的一面。我深刻地感到他们有一种贴近我的心灵,伴随着我的呼吸的东西。具体说不清是什么,也许是一种感动吧!但他永远吸引着我,打动着我内心深处。

油画艺术鉴赏心得篇五

梵高《向日葵》

机电工程学院

000

学号:0000

向日葵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向日葵代表着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向日葵的花姿虽然没有玫瑰那么浪漫,没有百合那么纯净,没有兰花那么无邪,但它阳光、明亮,爱得坦坦荡荡,爱得不离不弃,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且,它绽放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对梦想、对生活的热爱。当花朵在阳光底下慢慢伸展,当阳光刺透它薄弱的叶,那天生与阳光最搭配的花朵,高贵又不失风度,看着天空,它好像希腊神话里的阿波罗,他是高贵的太阳之子。向日葵是我最喜欢的花朵,因为我爱着它不计名利的完全绽放。爱它对阳光的无限渴望,它永远不追随别人的脚步,它只跟着光,跟着它的信念,也只有光。我无意中在画册上看到了一个画家所画的的向日葵,这幅画直击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的灵魂。我认为这是无限爱生命的人才能用画出油画《向日葵》,至少也是因为喜爱向日葵啊,然而让我迷惑的是,画向日葵不正是代表爱生命的表现,为何画家在艺术面前走向自我毁灭呢?既然怀有无限热情,又为何在大好年纪放弃了艺术,选择了死亡。于是我开始关注他的生平,追问画家是何人,原来他就是梵高。我问过我的同学和老师,很多年过去了,梵高为什么让人久久不忘,让人动容。有人说是他的画,是啊,一个画家最重要的还是他的艺术作品,风吹过的麦田,迷人的星空,美丽的果园,金色的向日葵,他不曾放过一丝生活细节,他着迷了色彩,那种有强烈感觉的色彩,冲击感,那个世纪,也只有梵高做到了。正如他所说:“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命中的热情。梵高一生命运多磨难,他屡遭挫折,艰辛备尝,在仅仅37岁的生命里,他把最重要的时期留给了艺术,而事实上他生前却从品尝过艺术带给他的荣誉,贫困潦倒,用来形容他是最好不过了,他到处流浪,也曾遇到过爱情,和一个遭遇过生活摧残的女性,梵高收留了她,女人也给了他不岑有过的温暖和幸福,可梵高太执着艺术了总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试问又有几个女人能接受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呢,更何况是经常饱受困苦的女人,所以离开了梵高,为生计所迫,梵高失去了爱人,可他却未曾抛弃艺术,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后来被人熟知的原因吧。就像他说的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艰难的旅行,但我又怎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长的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变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生活在低处,灵魂在高处,这就是梵高,他不是残疾人,他是油画艺术里的巨匠。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梵高年轻时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黎,和印象派画家相结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他在学习前辈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使用荷兰传统的褐色调,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两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后期他又远离了印象派因为印象派对外部世界瞬间真实性与他理想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远,他天生就是热情如火,后来,他不用线条而是用环境衬托形象,他笔下的人物风景无一不带着这一因素,既生动又活泼。所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太阳代表了热情,凡高用自己的热情,来感染着每一个看到他画作的人,仿佛是救赎,又仿佛是光芒万丈,闪耀着人间独特的真实,又有不存在人间的圣洁光芒,它让你感到纯粹,干净。

人们如果真的看到了并相信了美好纯粹的信念,那么生命则将是永存的,梵高将这一信念融入到了画里,希望人们懂得它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梵高的愿望。可是在那个年代里,物欲纵横的现实终于使这个敏感而热情的艺术家患了间歇性精神错乱,他是理想主义者,他需要世人给他理解和尊重,病发之时陷于狂乱,病过之后则更加痛苦。他减掉了自己的耳朵,是因为无人愿意倾听他的心声他不愿成为家人朋友的负担和累赘,因为没有谁懂得它痛苦的内心,自杀身亡,或许能够减轻他的苦痛和灾难,他就这样随死神走了,享年只有37岁。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是这幅画有16朵的《向日葵》。他用他神奇的想象力,赢得了赞扬,描绘了对于梵高而言,向日葵这种花是表现他思想的最佳题材。夏季短暂,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长,梵高亦如向向日葵般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这或许就是他与向日葵早早结下的不解之缘吧,向日葵表达了他的内心,火热强烈甚至是燃烧,在艺术上的 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的房间。他爱这种朝着光与热开放的花,向日葵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亦是热爱生命选择生活的表现,但为何却成了梵高苦难生命的缩影。他自己则成了向日葵的背叛者,如此看来热爱生命与选择灭亡并不矛盾。梵高身为一个画家,成就了艺术却蔑视了生命。纵然有向日葵这样的名作,却也落下了悲苦一生的结局,明明是光的追求者,却不得不在暗处流浪。他一生追逐着光明选择了光明却不得不投身黑暗,这未尝不是一种悲剧。

梵高一生中共作了11幅《向日葵》,有10幅在他死后散落各地,只有一幅目前在梵高美术馆展出。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他就是那《向日葵》,他的向日葵花得都是自己的缩影。以前听过一些报道见到梵高《向日葵》原画泪流满面,那时猜想不过是几幅画作,真的可以让你感动至深吗?可当我见到这幅《14朵向日葵》时,也不由黯然叹息:不停的工作,不停的工作,真是一个工作机器,只有工作能让他忘记了俗世,忘记了生活所给予的的苦难,也只有工作让他注满了心血,注满了他对生活的无限渴望,他未曾不爱生命,造化弄人罢了。

从梵高开始画了一组向日葵油画后,向日葵就属于梵高。再也没有人像梵高一样,在向日葵上寄托着的情感厚重,细腻。《14朵向日葵》隔邻是高更的《梵高画向日葵》从未有人为向日葵投注这样激烈专注的热情!梵高化的向日葵好像在燃烧,在着火,浮雕般色彩如此强烈厚重,感情笔触如此饱满有力,一朵朵天真充沛生命旺盛的太阳旋转之花在黄色与蓝色中脱影。梵高爱向日葵就像我们国人所说的风骨,陶渊明独爱菊,郑板桥爱竹子一样,向日葵是追光拜日的希望之花。画向日葵即画太阳,也是自画。当太阳、向日葵及梵高融成一体。梵高和向日葵共同谱出相濡以沫生命与共的蓝与黄交响乐章,那是最美的和弦之声,《向日葵》是其悲剧一生的象征物也是他一世的才华。梵高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及炙热目眩般的阳光。他不无自嘲:“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梵高啊,梵高,你知道吗,追求光与热,本来就是人类的天性,人们的奸诈与势利,把双眼蒙蔽了,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比任何东西都高贵。你用你的双手又换回多少泯灭的良心与灵魂,你从心底灵魂呐喊的声音,刺透了天空与大地,向日葵是战士,是你不屈不挠地反抗下的产物。

梵高是天才,也是疯子。你说他陷入癫狂割下自己的耳朵,可他偶尔清醒冷静得可怕。他要求寂寞,他要求在精神病院度过,向日葵用色如此大胆强烈,恐怕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是把杀猪刀,时间能让一切冲淡甚至过于暗淡。只有那重重的色彩,才能让向日葵保持着生机,不至于过早枯萎,哪怕枯萎,也要奋不顾身地绽放,只有绽放,才是它生存努力的理由。我们都爱梵高的光与热,因为我们正常聪明世故得不会把自己逼向绝境。可梵高不同,他有一颗过于追求完美的心,他想有人了解,梵高知道高更喜欢他的向日葵多于莫奈的向日葵而高兴万分。高更这么形容:在我的黄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于一片黄色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色壶中,壶放在一张黄色桌上。金黄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色窗帘,生气盎然沐浴在一片金黄色中。梵高是单纯的,是理想主义者,他仅用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绘成的《向日葵》,堪称梵高的化身,也可说是他的代表作。梵高集中精力创作《向日葵》系列作品时,正是他的艺术成熟时期,此时他非常喜欢使用黄色。因为黄色这能表达它所表达的情感。

尽管向日葵那么美,高更因艺术理念分歧离开了梵高,梵高是个对艺术由衷喜爱的画家,他穿着棉袄,混在农民中间,在大地里,在果园里,在纺织机前,甚至是农民的饭桌前,这些都带给给他灵感,他疯狂地为之着迷,及时风吹日晒,即便大风滚滚而来,他也坚持在户外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光与热。高更无法与这样的梵高相处最终离开了。也许他认为他是疯子,可这不也正是梵高让人动容的原因吗。画了向日葵后的梵高便是金黄色的化身,把这金黄色的火焰撒遍天际田野,也涂上夜晚的星空,卷成旋涡直到麦田群鸦乱飞,才举枪结束了这场金黄色的癫狂。金黄色从此属于梵高。

生前寂寥、死后荣耀的画作一九七八年,在伦敦拍卖会上,梵高的《向日葵》以大约五十九亿日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了,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无论是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还是《向日葵》真的找到了会欣赏它的人。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梵·高更强调他对事物的自我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他大胆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不拘一格,恣意妄为。他曾说过:“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在这幅作品中不仅是色彩、线条,就是透视和比例也都面目全非,彻底变了形,以适应画家随心所欲表现自我的需要。凡·高这种无拘无束的创造风格,使他把不同类型的人物、花卉和静物,都拿来当作了“习作”的对象,并一丝不苟地把它们直接写生出来的,从这个层面看他是在描写印象,但外在的手法已经不再重要,他更注重画中的内涵和神韵。从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从印象派那儿得到不可或缺的艺术启蒙后,他以超越印象派极远。正如他说过的那样:“关于艺术'一词,我找不到比下述文字更好的阐释:艺术即自然、现实、真理,但艺术家能以之表现出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一种观念,表现出一种特点,艺术家对这些内涵、观念、特点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自成一格,不落窠臼,清晰明确。” 作为一位用生命创作的画家,梵·高将自身的主体创作意识、内心的情感意识与东方绘画的因素加以巧妙融会,在最惨烈的生活境遇和对艺术狂热执著的追求中,树立起了划时代的丰碑。

油画艺术鉴赏心得篇六

《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著,由台中中央书局于1966年首次刊行,以后改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几十年间不断再版重印,影响深远。大陆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__年版,广西师大出版社20__年版。全书共计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

感想:

艺术的精神是什么?是乐?是游?

我国古代最初是以音乐为中心教育,慢慢的就变成礼到后来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其实我在想,大同社会是不是就是最初的乐高于礼的状况呢?应该是吧,在我眼里,这只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乐高于礼?可能吗?完全不可能?社会是不可能倒着发展的。社会永远是前进的,就算你是退,也只是你个体的退。实际上以人性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群体意义的用“乐”去陶冶,是不现实的。我觉得社会发展到巅峰状态,肯定是要毁灭的。不管说是天灾还是人祸,我倒觉得人祸的可能性还大点。倒也不是说这个毁灭就非得是今年的“20__”。

李复观讲到孔子对乐的追求,举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例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人格与磬声为一体,这样的大智慧才令人折服。

讲庄子的第二章,我不得不说,真的很难懂。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精神上的自由,以一个“游”字可以加以象征。即艺术上的东西,来源于游戏。因为在艺术上所得到的快感,是不以任何利益为目的的。事实上,我对此有一些的怀疑。许多时候,对于艺术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对于自身某种情感的一种宣泄。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一种快乐难道不是一种利益吗?那么艺术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恐怕谁也无法将它准确定义。那么究竟又为什么要来定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说的好,顺其事物自然的发展就好了。无即是有。研究过去研究过来,于我而言,也只不过是找到了数学上的一根渐近线。

另外,我觉得对于不是学画画的人来说,徐复观先生对于那些画的整理、讨论与考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赞叹。不仅为他的作品——这本书,也为他的这种精神。真的很好,或许这就是卫夫人所说的“善写者不鉴,善鉴者不写”吧。

油画艺术鉴赏心得篇七

赵本山,是当今中国家喻户晓的,在老百姓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喜剧小品及影视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名演员,更是一个当代文化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和模范带头人。他现在领导着一个文化传媒集团,除了民间艺术团,还有本山影视公司,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还有他的遍布各地的 “刘老根”大舞台演艺剧场,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文化产业链。他导演的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电视剧 “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影电视作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他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符号特征,成为全国人民除夕之夜期待的一个亮点。在历年央视 “春节晚会节目评选” 中,赵本山在观众的掌声中几乎每次都捧走一等奖的奖杯。本文结合赵本山的作品,对其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意义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赵本山的艺术创作

一部作品,除了内容上源于生活外,能否对生活进程的历史特点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把握这种特点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通过人物的命运深刻表现出来,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赵本山的作品虽然人物寥寥,却寓意深远,使人从微观处看到了生活变化的影响。

赵本山早年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反映的是随着农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们要求改善精神生活,丰富自己,成立了自己的模特队,宣传劳动的光荣。再如《拜年》反映了贯彻落实党的第二轮农村承包政策,党员干部支持、带领农民群众承包鱼塘,走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这些都真实反映了时代改革大潮中农村的面貌,生动可感。赵本山一生所演的小品还有很多,经典小品有《昨天、今天、明天》、《小崔说事》、《火炬手》、《卖拐》、《卖车》、《不差钱》等等。

赵本山拍摄过的电影每一部都能让人记忆犹新,《男妇女主任》中那个主持农村妇女工作的农村干部,《幸福时光》中的那个帮助盲女的好心人,而《落叶归根》,是赵本山生命中的第三部电影,已经不单纯是赵本山拍摄的一部贺岁电影,更确切地说,它预示着赵本山艺术生命的又一个辉煌的崛起,也是赵本山在艺术道路20年过后的回归。

二、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

赵本山的创作,从小品到电视剧一路走来,一直遵循着“农民”路线,从未有所偏离。较之于30年前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当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已从过去的关注农民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转向既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又关注农民的精神追求、情感追求。

在这种潮流下,《乡村爱情1》和《乡村爱情2》两部作品问世,它们成功的价值在于以爱情为切人点,在精神层面上关照当代农民的情感处境,这一创作扎根于当下的农村生活,对当代农民的情感世界进行了较为生动的描摹和丰富多彩的呈现。如同“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乡村爱情》系列正是以对人物情感世界敏锐微妙的开掘和对乡村生活质感的生动细腻的展现,具象地折射出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越贴近民生、越贴近9亿农民的现实生活境况,它所描绘出的社会生活画卷的视角就越广阔、内涵就越深刻,它也就越能够表现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情感、精神上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也就越能够被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乡村爱情》系列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乡村”和“爱情”,覆盖了中国普通百姓生活内容的几乎最大的范畴,因此,《乡村爱情2》的观众构成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农民群体,而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该剧以电视艺术特有的方式凝聚了全社会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关注目光,使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通过电视剧的艺术欣赏活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在民族文化建设的高度上,以艺术作品作为载体,完成对国民意识形态的构筑和引领,是电视艺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要具备这种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一个优秀的作品绝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脱离时代的思想,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深度,毫无意义可言,也就不能存在长久。突破平庸,深入生活,理解生活,这是赵本山作品的特色。

赵本山作品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点”或“面”的现象有讽刺警示意义。如《策划》中,假如对下蛋公鸡的宣传策划做成的话,那该是何种局面……赵本山的小品对于有不实广告宣传的商家来说,是一副醒脑剂,比如《策划》;对于赶时髦“追广告族”的消费者来说是一剂清凉药,如《钟点工》;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来说,是一种讽刺,如《牛大叔提干》;对于百姓中贪图小利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讽刺和警告,如“三卖(卖车、卖拐、卖轮椅),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的思维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炒作及行骗现象。细细品味赵本山小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其中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也许是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真谛。

同时,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文化,向我们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赵本山的表演风格是一种深层的东北地域艺术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民族,反映特点的现实生活,但是又不仅仅属于该地域的。由于地域艺术与本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因此他必然体现全民族大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精华。我们在提倡和弘扬“民族的” 或“地域艺术”的同时,更要深刻了解和研究这种文化衍生发展的特殊历程,使这种文化艺术能直接为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充分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有反映农民致富奔小康,承包鱼塘,开发粮食项目,普及科学种田的;也有反映农村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讴歌好领导、好干部的,也有揭露农村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的。加以他本人就出身农民,对农村生活和农村命运的情况烂熟于心,这才使得他演起来农民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更容易成功。可见,任何作家的艺术创作,都要受到生活经历、生活范围的制约,他纵有天马行空的本领,也无法超越这个制约。只有忠于自己生活,真实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创作出内容真实丰富的艺术作品,才能使观众在欣赏时找到认同感,从而被打动,由此产生共鸣。

此外,赵本山本人就出身于农民,这使他很自然地捕捉到了我们时代潮流的主角之一农民的形象,用农民命运的变化来折射出民族命运的变化,这也是其作品的时代意义所在。例如《拜年》,这部作品除反映农村干部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外,也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农民在小农意识影响下狭隘的是非判断观。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群众看干部。在农民心中,领导干部是他们的父母官,干部一举一动直接牵动着普通农民百姓的命运。而在干部面前极尽讨好,虚伪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隐藏起来,这在农村甚至城市中确实存在。赵本山就是通过进一步触及民族心理的一角,来窥视整个民族内心的愿望。

文艺的主要职能就在于探索人生、影响人心,从而揭示时代中人们精神领域经历的深刻变化。文艺家应把眼光投注到现实生活中去,探索人物在时代感召下精神世界发生的变化,才能使作品有较为深刻的内涵。用赵本山自己的话说,“是生活教懂了我”。生活经历不仅教会了他做人的准则,也让他认识到一个重要的艺术真谛: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要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生活中的经历使他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生活。

赵本山的艺术创作是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真实而又生动地演绎着最朴实的人类文明,是服务于老百姓的大众文化,也是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热点推荐

上一篇:医保科个人工作总结和计划(精选8篇)

下一篇:2024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议书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