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 竹节人教学设计(汇总9篇)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 竹节人教学设计(汇总9篇)

小编:文轩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豁、凛”等16个生字,随文读准20个难认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有目的地阅读,完成三个阅读任务。3.体现“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语文学习要素。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恋。

学生准备:分学习小组、共读一本课外书、猜想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单、教材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

板块一:初读课文,形成任务 活动1:读书交流

活动2:初读课文

1.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用这个阅读策略来读《竹节人》这篇课文。

2.猜读课文:猜一猜课文写什么?

3.初读课文:借助学习单第一版块内容,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容易读错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写到黑板上,和同学们交流。

活动3:形成任务

1.把握内容:联系猜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讲黑板上写的词语。

2.学习字词:汇报交流生字、新词的学习。

3.形成任务:同学们对课文的哪些内容感兴趣?读一读课文导语的内容,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三个任务。

板块二:选读课文,完成任务 活动1:自主阅读

1.交流方法:要完成第二个任务,我们该怎么读?

出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句子,读一读,把体会到的乐趣简要地写一写。

3.小组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出示交流要求:

(1)我关注的内容是()竹节人,最感兴趣的是第()自然段(读有关句子),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2)对这个内容,我要补充!我体会到的乐趣是()。

活动2:汇报交流

预设一:做竹节人的乐趣

1.交流做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

2.相互补充交流。 预设二:玩竹节人的乐趣

1.交流玩竹节人的内容,体会其中的乐趣。(玩竹节人虽然简单,但让人乐此不疲,其乐无穷)

2.相互补充交流。

3.欣赏玩竹节人的视频,体会朗读。

预设三:创新玩竹节人乐趣

1.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说说自己体会到的乐趣。

2.相互补充,体会朗读。

板块三:自主选择,完成任务

活动1:交流方法

1.选择任务:刚才我们完成了任务二,还有两个任务需要我们去完成。那么,怎样完成这两个任务呢?我们来看看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样交流的,读一读。为完成“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任务,可以先快速读全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读。

完成“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这个任务,可以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交流方法:你想完成哪个任务?打算怎么读?

2.观看视频,随着时代的发展,竹节人在材料和做法上也有了改进,到竹节人制作现场看一看。

3.我们都可以做竹节人传承人,课后试着做一个竹节人,下节课我们接着讲讲老师的故事。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篇二

(一)

儿童文学博士王林指出:“阅读策略是阅读文章时所运用的方法或技能。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后,可以更明白和理解他们所阅读的故事或文章。”统编版教材三到六年级逐级编排的四个策略单元,分别是“预测”“提问”“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有目的的阅读”。

“预测”即学生根据一定的线索,有依据地对文本的情节发展、人物命运、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自主假设,并寻找文本信息,验证已有的假设,如此反复,不断推进阅读,预测故事的发展能够帮助学生投入故事、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等。

策略单元中的“提问”,主要是从阅读理解意义建构的角度,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有很多方面的好处,比如帮助理解、促进学习、更加投入阅读。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指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正确理解和把握阅读文本,获得需要的信息的能力。

“有目的的阅读”指的是学生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阅读,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对比之前的阅读策略单元,对学生的能力考查显然更综合一些,学生要学习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策略”,而是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简单的说就是为了更好地达成阅读目的,需要对阅读策略进行选择并准确运用。

(二)

阅读目的无非两种,其一,找寻并运用资料;其二,文学经验。为了达到阅读目的的阅读过程有:寻找文章表层明显的资料和讯息;直接推论;综合并解释文章文意;评价文章内容及语言形式。前二者属于低层次阅读,后二者属于高层次阅读。

课文《竹节人》安排了三个阅读任务。一是“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二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三是“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三个阅读任务的阅读目的都指向“找寻并运用资料”。三个阅读任务所凭借的文本信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对独立就要求学生会选择性阅读、跳读,在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准确锁定与阅读目的关联性强的文本信息。相互联系,就要求学生要有深层阅读,关注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对文本进行进行寻找、梳理、甄别、组织、诠释。例如任务二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我想学生一定能快速锁定5-19自然段,体会“我们”玩竹节人的乐趣,感受到“我们”对竹节人的痴迷。这样的体会是直接简单笼统的。我看可以联系第1自然段“大家看了有趣,很快就能风靡全班”,第4自然段“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好。”在第3自然段介绍如何制作竹节人前后有这样的描述,是否显得多余,细想一下,是可以体会到“我们”制作竹节人的乐趣的。而后还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玩耍之乐、观战之乐。我想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还要关注到作者是怎么写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的。

(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字词教学

风靡 锯八截短 前功尽弃

卡住 叉腿张胳膊 叱咤风云 一哄而散

鏖战 悻悻然 沮丧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事?

3、竹节人算是一种玩具,它是怎么做、怎么玩的?

4、学生交流汇报。

6、你还可以从哪里体会到制作之乐?

第二课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除了自己玩,老师也玩;除了看同学玩,也看老师玩。讲一讲这个关于老师的故事。

4、创造性再讲一讲这个关于老师的故事。

5、小结。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1、谈话导入: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记忆。陪伴我们童年的玩具有哪些呢?你对这些玩具熟悉吗?(师出示玩具图片)而一位叫范锡林的作家,他小的时候家里穷,家里没钱给他买玩具,他就和小伙伴自己动手做玩具,他做的玩具叫竹节人,作者是怎样玩竹节人的,围绕着这个竹节人又发生了怎样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竹节人》。师板书课题:竹节人 生齐读课题。2、介绍作者。

师:先听老师介绍一下作者范锡林,范锡林笔名雪凌,江苏靖江人。1968年,赴靖江市靖南村插队务农,后历任靖江团结中学教师,靖江中学教师,靖江市文联副主席,专业作家。作者的武侠小说独树一帜,独创一格,十分有新意。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少年传奇小说和童话作品的创作,并有“范锡林少年大传奇系列”出版。

3、师动情述说:作者的童年虽然没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精美的玩具,但自制的竹节人却给了作者无限的乐趣,竹节人是作者美好的回忆,甜美的情结。那竹节人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玩的?作者围绕竹节人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个究竟吧。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蹲风靡俨然破绽颓然沮丧前功尽弃挖空心思叱咤风云别出心裁技高一筹弄巧成拙作鸟兽散虎视眈眈津津有味忘乎所以心满意足化为乌有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3、梳理全文结构。

思考: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2):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是自己做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了斗竹节人。

第二部分(3—17):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以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第三部分(18-29):写“我”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下课后,“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竟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师: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回答。

师展示:《竹节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迷上了斗竹节人的游戏,在文中,作者既写了做竹节人的方法,又介绍了斗竹节人的玩法,尤其回忆了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安排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教师适时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适时点拨,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热情。此外,教师在读后梳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分段及概括段意。

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生:这样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了下文。

师过渡:那竹节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又是怎样做的呢?斗竹节人的游戏又是怎样玩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文本的阅读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又巧妙地引出下文的教学。(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第3~17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怎样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的呢? 指名回答问题。

出示课文片段:把毛笔竹竿锯成寸把长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展示竹节人的图片,再指名读这一段。

2、出示: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儿则生意特别好。 请学生交流读书体会,说说这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指名回答。(言外之意是“我”瞒着妈妈把毛笔都用来做竹节人了,不仅仅是“我”,其他小伙伴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卖毛笔的老头儿生意特别好。)

3、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斗竹节人的游戏非常好玩? 师启发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的结论:(1)斗竹节人的“古战场”有趣。

师:斗竹节人的“古战场”就是这些破旧的课桌,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呢?

生回答,师展示:教室里的课桌破旧得看不出年纪,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师这句带有夸张色彩的句子写出了课桌的破旧,正是这样的课桌反而成了我们玩竹节人的好场所。(2)竹节人的样子有趣。

师:玩游戏时的竹节人是怎样的呢?

生汇报: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被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师:这几段中描写竹节人样子的词句有哪些呢?(静立不动的样子: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呆头呆脑的傻样子;动起来的样子:手舞之、身摆之、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从作者对竹节人的描述中可见竹节人的有趣。(3)竹节人的装饰有趣。师:竹节人有哪些装饰特别有趣? 生汇报,师总结。

师:在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儿,就成了孙悟空的金箍棒;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缕红丝线做一柄蛇矛;还有同学别出心裁,给那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擦雕就的脑袋,做了一顶纸盔甲。

4、师小结:在作家的笔下,竹节人变得有血有肉,仿佛真的成了一名壮士,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在问题的牵引下,课文的层次感更加的清晰,同时教师的梳理更容易使学生体会字里行间渗透的浓浓童趣。(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第18~29自然段,想一想,围绕着竹节人发生了怎样的趣事呢? 指名读这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

(1)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黒脑袋,攒着观看,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而作鸟兽散。

(2)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作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搏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3)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2)后来老师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也没留意到我们在偷看。他脸上的神情,就跟我们玩得入迷时一模一样。)

生:读出了“我”心情的变化,原本的沮丧和对老师的不满荡然无存,“我”感到了快乐,因为老师也和“我”一样迷上了竹节人,这令“我”感到心满意足。

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透过文本,感受课文的独特风格,深刻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体验。

五、总结全文:

1、课后生字词要书写美观。

2、写一段介绍玩具或讲述玩具带给你乐趣的往事,题目自拟。

玩竹节人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回忆童年趣事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篇四

《竹节人》这课是六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的内容,这个单元的目标是教会同学们有目的的阅读。这篇课文前面的导语就提示大家,这篇课文和以往的课文不同。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采用的读书方法也不同。阅读策略单元,习作策略单元都是统编教材的新内容。怎么教才让同学们掌握好阅读策略?施治平老师的这节课做出了一些尝试。

一、关注阅读

施老师一开始出示玩竹节人的视频,从同学们与老师的对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课文还是比较熟悉的,预习很到位。接着让对课文的导语进行了梳理和理解,明白有目的的阅读就是关注的内容不同,阅读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二、关注合作

相信通过自己带着任务学习竹节人,又通过小组交流这个任务,你一定有了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没有推进建议,那么,所有的讨论只是在原有层面上的继续,没有提升。在施老师教学中,同学的建议也好,老师的建议也好,对思维的推进都起到真正的作用。例如,施老师让同学们把自己手里的任务单放一放,让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继续完成这份合作单。一个同学记,其他提出建议,把这份任务单完善。

三、关注建议

同学建议的是表现的形式,老师建议的是抓关键词,这个对有目的的阅读,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小组的介绍,是对原有课文内容的梳理。对不会做竹节人的人,还是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多个方式才能达到让没有阅读的人也明白竹节人怎么做。所以,施老师设计的资料单对学生帮助的作用很大。

总之,有目的的阅读,真的不好教。一节课的容量那么大,是不是要在一节课中体现三种不同的阅读目的呢?已有的知识要怎么进行串联呢?不管怎么说,施老师勇于尝试阅读策略教学的人,真了不起!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篇五

主备人: 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

2、感知竹节人游戏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3、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4、理解语言形式与情感表达的统一。

教学重点:理清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

教学难点:品味生动幽默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有动手制作玩具的经验吗?想一想,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乐趣?与同学们分享。

三、精讲点拨: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快速朗读课文,然后填写表格。我要完成的阅读任务 1、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2、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3、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我要关注的内容 二 次 备 课 2、小组交流,补充完善。3、阅读课文,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明确:第一部分(1--2段),概述“我们”当时迷上了竹节人。第二部分(3--19段),主要描述制竹节人、斗竹节人的过程与乐趣,体现“我们”对此的深深着迷,表现了孩子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第三部分(20--29段),主要写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却也偷偷在玩竹节人的趣事。(二)感受理解说明性的语言 1、一篇记叙文,为什么有这么多说明性的内容? 详细介绍做竹节人的方法,怎么玩竹节人,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能对竹节人的游戏不熟悉;另一方面,在说明的过程中蕴含了真切的情感。2、找出相关语句朗读。

四、课下作业: 1、抄写字词 2、赏析课文,做旁批。1 第二课时(总第 课时)

一、复习巩固,听写字词 二、精讲点拨:(一)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学生圈画、标注出认为文中写的好的词语、句子和精彩段落。1、推敲幽默的语言。

如第22段“不消说,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建立了赫赫伟绩,鏖战犹酣的两个竹节人被一把抓去。”中的“赫赫伟绩”“鏖战犹酣”是大词小用,语言幽默,表现游戏时间之长,次数之多,突出这个游戏的优点、吸引力与乐趣,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童年时期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之情。2、感受理解语言的言外之意。(结合课后练习题三)3、教师引导难度较大的语言。

1、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安排记叙顺序的?

(提示:抓住关键词“有时”“还有”“其实”理解。这些内容是随着游戏的欢乐程度一步步写下来的。)

学生自我总结学完本课后的感受及收获。四、作业:1、积累优美语句 2、写一篇回忆童年的小随笔。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篇六

i的读音和四声

教师活动

1.出示毛衣的图片,同时提问:图片中画的是什么?

2.肯定学生的回答,告诉学生毛衣的衣就是单韵母i的读音,并让学生自己试着发i的读音。

3.请几名学生来试读,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再让学生试读。

4.让读得比较好的一位同学充当小老师进行领读,然后进行点评。

5.在学生基本掌握i的发音后,开始教学i的四声,首先让学生按照四声的顺序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打手势。

6.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纠正,同时范读一遍i的四声。

7.打乱i的四声的顺序,分别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

学习声母y

教师活动

1.继续导入: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aoei四个单音节韵母,下面我们来学一个声母,它就是y,它的读音与i一样,也读衣。

2.让学生观察i和y的字形的区别,并试着在练习本上书写。

3.讲解i和y的正确写法:书写i时下面的小杆占中格,上面的小点占上格;在书写y时,上面的小叉占中格,下面的尾巴占下格。

学习音节

教师活动

1.出示yi的示意图,同时解说: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韵母的衣和一个声母的衣,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个衣,大家看,大衣带着小衣来了,它是一个音节,也读衣。

2.帮助学生练习读yi的四个声调,采用各种方法认读,比如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等,同时提醒学生yi在标调时不用写点,直接标上凋号就可以。

3.让学生用yi的四个声调分别组词,帮助学生巩固音节yi的应用。

背一背,连一连

教师活动

1.出示教科书上的情景图,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自读儿歌,并找出本节课学习了音节。

3.教读儿歌,重点教学比较难的字词,可以采取领读、齐读、拍手读等方式来教学。

4.出示教科书11页上的读读连连的示意图,让学生试着连一连。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篇七

麻城市闵集中学

教学目的:(一)熟读课文,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

(二)积累一定的文言虚词(如“其”“而”“之”“以”的用法及意义)和实词。

(三)理解作者的议论,寻求生活的启示。

教学设想:(一)本文篇幅短小,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应把朗读作为本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文章的意义,教师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

(三)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

(四)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的“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读,重读音: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加线的字的音:

二读,重翻译:

(1)注意加线的词在句中的含义:

止有剩骨止增笑耳一狼得骨止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问其故

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顾野有麦场弛担持刀其一犬坐于前

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一狼洞其中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翻译下列语句: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积累虚词的用法虚词意义以及用法举例其之以而(4)翻译课文

(5)依照原文复述故事

三读,重理解

1、名结构: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事,写屠夫和狼争斗的故事。

第二部分:议论,点名文章的主旨。

第一部分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可以分为四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2、析形象:

a、找出文章中表现狼的语句

b、找出文章表现屠夫的语句

c、概括屠夫和狼的形象特点

四读,重想象

本文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的。请你根据文章的故事,试补充屠夫和狼的语言、心理描写使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

根据你的想象,编写白话故事《狼》

五读,重创造

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

由全班同学推荐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狼》

六读,重启示

1、屠夫在狼面前的表现怎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2、对比屠夫,你受到什么启示?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篇八

小说已经学过许多,有关小说的知识大家早已有所了解。所以关于这篇小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整体阅读,复述情节,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 "心声"的含义。

课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读。

1、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小说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心声"的含义

(4)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感情

(2)通过复述,,理清故事情节,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情节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2)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3)在讨论分析中培养学生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弄清"心声"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主义。

一、听歌曲,导入新课

让学生先听少年犯的歌曲《心声》,然后问学生,从少年犯的歌声听到的心声是什么?是少年犯对过去的悔恨,是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决心。

那么,我们现在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去了解小说《心声》是什么。板书。问:小说写的是谁的心声?学生都回答:李京京。李京京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他的心声是什么呢?小说写了什么样一件事情?下面大家快速看小说,准备上讲台复述故事情节。顺便了解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他这一心声。

二、学生上讲台简单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心声"的含义

1、了解李京京的心声

李京京是小说的主人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呢?学生都明白李京京的心声是:想要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课文。

2、要求学生快速画出课文中表现李京京想读课文的语句

师生互动,读出相关的语句。94页: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可是随即又抬起头,并且举了举手。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96页: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99页: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老师会喊他吗?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第一层含义

学生容易找到并读出语句:"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可见,李京京那么迫切地想读课文,是他心里的有一种感情渴望表达出来,想通过读课文表达出来。这就是心声的第一层含义:李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4、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第二层含义

李京京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他要读的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凡卡的故事学生们小学学过,都熟悉,会说。凡卡离开亲人爷爷,在城里当学徒,遭受到非人的待遇,圣诞节了,他写信叫爷爷接他回去。

小说的主人公李京京呢?他离开乡村,来城里读书,爸爸妈妈常吵架。他一读课文,就会想起什么?想起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乡下的好朋友妮儿。由此可见,李京京在这城里的家里,感觉到家的温暖了吗?没有。在城里的学校有妮儿那样的朋友吗?没有。也就是说李京京在城里读书,没有体会温馨的亲情,也没有感受到暖心的友情。这也就是心声的第二层含义:李京京渴望亲情和友情。

5、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另一层含义

没有。

大家看,程老师为什么不让李京京读呢?

学生会读出这句话,程老师说他"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嗓子沙哑,就念不好吗?不是。我们一起看看程老师对李京京的态度吧。是怎样?是"呵斥"、"不满"、"皱眉",怎么看待老师对李京京的态度啊?不管怎么说,在这个班上,李京京还是让程老师有点烦吧。这不是一堂普通的课,是区上的公开课,程老师自然会叫自己心目中那些听话的好学生来读,不会让"嗓子沙哑"又有点烦的李京京读了。李京京呢,想读,自信能读好,鼓起勇气向老师提出,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说"不行"。大家认为程老师的做法对李京京来说好不好?不好,会伤了李京京的自尊心。大家觉得程老师了解他的学生吗?不了解。她心中的好学生临阵退缩了,她自认为读不好的学生读得感动了所有人。

小说通过这个情节,是要告诉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要尊重每个学生,要关爱每个学生。这也算是心声的又一个含义吧:希望老师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

6、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更深层含义

不能。是的,是不能。这样的公开课,一般都是按照老师课前的布置那样做,这只是做样子让别人看的。并不能代表什么。小说把这种现象展现了出来。这也算是心声另一层的含义:批判教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四、拓展迁移,学生作业

1、大家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的题目取为"心声"吧?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就有四层含义。李京京是小说的主人公,从李京京的所作所为来看,心声又有什么含义呢?或者是从李京京的所作所为,给你怎样的启示?写在作业本上。

2、从小到大,我们都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师长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老师听?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出来。

竹节人教学设计教案篇九

一、初读,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1)直;(2)适应性强;(3)不怕困难。

二、细读,体会白杨树的精神

在学生初步感知白杨树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细细体味三句话中的每个字每个词,设计一些练习,让他们体会白杨树的顽强和奉献精神。

1、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b)白杨树很直

2、把句子补充完整,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白杨什么精神

()()

a)()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b)当风沙狂吼着袭来时,白杨().当雨雪冰冷地落下时,白杨().当干旱煎熬着大地时,白杨().c)你可以().可以().可以().学生在这样的细读练习后,深深地体会到白杨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喻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读,借下文体会白杨的表白

a)爸爸在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b)孩子们暂时还不懂爸爸所表白的。

接着,让学生填空后自己在16小节中找问题。孩子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爸爸这次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再念中学,不知道(),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不知道()。

填空后总结成两个问题:

a)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b)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

然后让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从这里找答案。学生读后,找出答案:爸爸就象白杨一样,戈壁需要他,他就来到戈壁,不怕困难,顽强不屈地建设戈壁:爸爸决心扎根戈壁,希望孩子们也象他一样,所以把孩子们也带来。

四、诵读,引起学生共鸣

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借文字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起情感共鸣,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啊、三句话,既写了物的品质又赞了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最后我就借诵读启发学生:同学们,这短短的三句话,更包含着爸爸--一个边疆建设者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精神。还包含着他对他的孩子,包括我们的无限希望。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自己的回答化为最深情的语言吧!

热点推荐

上一篇:校长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精选9篇)

下一篇:最新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方案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