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医学微生物学总结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肉毒梭菌(优质5篇)

2023年医学微生物学总结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肉毒梭菌(优质5篇)

小编:琴心月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报告篇一

肉毒杆菌是一种生长在缺氧环境下的细菌,在罐头食品及密封腌渍食物中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是毒性最强的细菌之一。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带来的详细内容,欢迎参考查看。

摄食肉毒杆菌的食品可引发食物中毒 ,如 ph4.6的低酸性罐头食品(含铁罐,玻璃罐) 或香肠、火腿 。人感染肉毒杆菌后会出现视觉模糊、呼吸困难、肌肉乏力等症状,如病情严重可能导致死亡。

在了解了毒素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作用机制后,人类开始用毒素来作

为有效药物。肉毒毒素被助恶治疗眼睑痉挛、痉挛性斜颈、痉挛性发音困难等疾病。

1992年有人尝试将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法引进到美容医学的治疗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除皱术。肉毒杆菌除皱术也称为生物素除皱,肉毒杆菌a的商品名为“botox”。

英国版elle报导,对于演艺娱乐界来说,任何的整容都已经过时,新世纪最流行的是自然的长相。

“肉毒杆菌素”是肉毒杆菌所分泌的毒素。它的作用是可以阻断神经末梢分泌能使肌肉收缩的「乙酰胆碱」,达到使肌肉麻痹的效果。

“肉毒杆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来去除动态的皱纹(如皱眉纹、鱼尾纹、抬头纹)及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

动态皱纹产生的原因:

就产生了动态皱纹。而出现这些情况的因素包括先天性因素、衰老、皮肤松弛以及后天性养成(例如痤疮疤痕导致的面部纹理)。

去除动态皱纹的原理,是将收缩造成皱纹的肌肉麻痹掉,使肌肉不收缩,连带的也去除了皱纹。一般在注射后三、四天就可以看到效果,一周后效果就很明显。效用期约三至六个月,平均四个月。若皱纹再出现,视个人需要,可重复施打。

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的原理,是让肥厚的肌肉不收缩,进而导致萎缩,达到瘦脸及瘦小腿的目的。一般可以在注射后二至三周看到效果,二至三个月效果最好。若需要则每半年注射一次,可达到很好的效果。

“肉毒杆菌素”若施打正确,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除皱及改善脸形、腿形的利器。

肉毒杆菌除皱术正是根据肌肉拉伸导致皱纹的原理,通过麻痹面部牵引的肌肉,从而达到除皱的目的。

单独使用肉毒杆菌祛除动态皱纹,是不可能有良好效果的,必须配合玻尿酸填充才能真正达到完美的除皱效果。所以在注射肉毒杆菌的时候,一定要询问医师辅助填充治疗,避免上当受骗。

传言约翰克里的光滑额头是肉毒杆菌的奇效,到底是怎么回事?肉毒杆菌毒素除皱法,是一项全新概念的除皱方法,人们认为“毒素”一定会对人体有伤害。但是恰恰相反,本法正是利用肉毒杆菌对面部表情肌肉的麻痹作用来达到减少皱纹的目的的。

“肉毒杆菌素”,在美容方面,主要是用来去除动态的皱纹,如皱眉纹、鱼尾纹、抬头纹,及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若施打正确,是非常安全的,它可以有效除皱及改善脸形、腿形。

肉毒杆菌除皱术的适应症主要是治疗早期皱纹,适用于35岁以下的女性,特别适用面上半部的`额头纹(抬头纹)、眉间纹和眼眶周围的鱼尾纹,也可用于面部以下的下颏和前颈部皱纹。它的原理是,肉毒杆菌毒素作为一种神经毒素,注射于局部后能阻断乙酰神经胆碱的释放,从而阻断神经对肌肉的传导。第一步毒素结合于神经原,进而进入神经细胞胞浆中,最后毒素抑制乙酰胆碱作用于神经肌肉连接,使肌肉发生麻痹,这叫神经肌肉功能去神经。临床上,通常注射2~3天出现肌肉运动的减弱。但最终轴突可萌芽形成新运动终板,同时无功能的运动单位被吸收,从而肌肉功能逐渐得以恢复。因此肉毒素注射的效果一般能维持3~6个月。

与其他手术一样,它也有一些禁忌症,如妊娠、哺乳期妇女禁用;患有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多发性硬化等病禁用;患有上睑下垂的病人禁用;服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病人禁用;非常瘦弱的病人不用,因肌肉太薄注射后容易弥散到周围肌肉发生副作用;对白蛋白或对肉毒杆菌毒素过敏的过敏体质的病人不用;患有严重心肝肾肺疾病和患有结缔组织病的病人不能使用。

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法疗效非常显著,通常注射肉毒杆菌毒素后,平均10天左右皱纹会慢慢地舒展、消失,皮肤变 平坦。除皱效果平均可维持3~6月,一般一年内要注射3~4次。鱼尾纹效果最好,抬头纹效果稍差。有人认为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将成为解除老年人除皱盲区的颈部皱纹最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人担心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的安全性,可以肯定地回答肉毒杆菌毒素的注射是非常安全的,它对人的半致死量为40iu/kg,一位体重50kg的病人其半致死量为2000iu,而用于美容除皱的剂量只是注射0.1~1ml液体5~50iu,所以注射肉毒杆菌毒素非常安全,不需住院,不需开刀,不影响上班。

肉毒杆菌来源于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它能抑制局部肌肉组织的神经信号。美容用的肉毒杆菌副作用较小,可能会引起短时的头痛,眼部或嘴部松弛。但如果注射的肌肉组织错误的话,则可能会引起轻微的挫伤和流感病症。

尽管如此,肉毒杆菌毒素除皱还是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如注射局部有头痛;抬头纹处注射不当时会发生睑下垂;鱼尾纹处注射不当时会发生复视及闭眼不全;因注射剂量不准确,一侧多、一侧少会发生不对称的结果;进针刺破血管偶尔发生出血或血肿;大剂量、反复注射可能会引起免疫复合物疾病;肌肉麻痹的结果是不能做各种表情,有假面具样感觉;极少数病人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初次治疗一星期后应对患者进行复查,此时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等就都很确切了。少数患者可能需要补充注射,由此就能确定对每一位患者的理想剂量。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如病人在注射前14天要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注射当日要停用化妆品;注射后不要按摩局部,以免毒素扩散等。

已经有许多导演拒绝让施打肉毒杆菌的演员上阵,因为虽然美得巧夺天工,但是肌肉已经僵硬,完全无法做出正常的喜怒哀乐表情。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报告篇二

一、教学目标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 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 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 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 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郭霍法则。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 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 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 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 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 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 igm)。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 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 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 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 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0.5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2.5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五章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0.5学时)

第十二章

医学微生态学概论(0.5学时)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消化道途径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1学时)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报告篇三

(一)了解微生物的概念。

(四)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发展简史。[教学内容]

(一)微生物和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 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二)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排列方式。

(三)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

(四)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五)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和营养类型。

(一)细菌的基本形态与测量单位。

(二)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壁:主要组分-肽聚糖,g+菌和g-菌肽聚糖的差别;g+和g-菌细胞壁的比较。细胞壁的功能及细菌l型的形成;细胞膜:胞膜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细胞膜形成特有的中介体,参与细胞分裂、拟线粒体功能;细胞质:核蛋白体、质粒与异染颗粒;核质。

(三)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概念与功能;鞭毛:鞭毛的概念、数量、部位、化学组成、功能及致病性;菌毛:菌毛的概念、分类及功能;芽胞:芽胞的概念、形成和发芽,芽胞与医学的关系。

(四)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化学组成。

(五)细菌的分解代谢及有关的生化反应。

(六)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温度、ph和气体环境。

(七)细菌个体和群体生长繁殖的规律。

(八)细菌的分类原则:细菌种、属、型、株的概念;细菌的命名法。

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病毒的生物学地位、分类、命名。

(二)掌握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三)掌握病毒的增殖过程。了解病毒干扰现象。

(四)了解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二)病毒体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三)病毒的增殖: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和释放。

(四)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五)病毒的分类。

真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和培养特性。[教学内容]

(一)真菌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形态结构:单细胞、多细胞、孢子、菌丝;培养特性;抵抗力。

(三)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四)免疫性。

(五)防治原则。

细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掌握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

(二)掌握内毒素、外毒素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三)掌握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

(四)了解感染的类型。掌握以下概念: 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

[教学内容]

(一)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概念。

(二)细菌的致病机制;侵袭力(荚膜、粘附素、侵袭性物质);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

(三)细菌性感染的传播: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

(四)细菌性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感染:菌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和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病毒性感染 [目的要求]

(一)熟悉病毒的传播方式,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

(二)掌握病毒的垂直传播和持续性感染。[教学内容]

(一)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二)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及途径: 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的概念。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急性病毒性感染;持续性病毒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真菌性感染 [目的要求] 掌握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教学内容] 致病性:感染类型,致病机制。

抗感染免疫 [目的要求]

(一)了解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二)掌握吞噬作用中吞噬过程和杀伤机制。

(三)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粘膜免疫的机制。

(四)掌握抗胞外菌感染免疫、抗胞内菌感染免疫和抗病毒免疫的特点。

(五)了解抗真菌感染免疫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抗感染免疫机制: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二)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

(三)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四)抗菌免疫:抗胞外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抗胞内菌感染的免疫,吞噬细胞的作用,细胞免疫。

(五)抗病毒免疫:抗病毒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nk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病毒免疫时间。

(六)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遗传与变异】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毒力、抗原性及耐药性变异。

(二)掌握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掌握细菌变异机制。

(四)了解细菌变异的实际用途。[教学内容]

(一)遗传与变异原理。

(二)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的变异,毒力的变异,耐药性变异;与细菌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病毒的遗传与变异。

(五)微生物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目的要求]

(一)了解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二)了解微生态失调的原因及防治。

(三)掌握机会性致病菌及其主要特点。

(四)掌握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控制。[教学内容]

(一)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与生理作用。

(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三)机会性感染。

(四)医院内感染。

消毒与灭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常用的物理灭菌器械种类和方法。

(二)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学内容]

(一)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的概念。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紫外线、辐射、滤过除菌、超声波、干燥和低温抑菌法等。

(三)高压蒸气灭菌法的原理和应用。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微波的杀菌原理及应用。

(四)化学消毒灭菌法:许多化学药物能影响细菌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生理活动。

(五)消毒剂的种类与作用。

(六)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温度、酸碱度及环境中有机物的存在。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二)了解病毒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三)了解真菌学诊断的常用方法。

(四)了解常用疫苗及类毒素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五)了解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与使用方法。

(六)了解细菌、病毒及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一)细菌学诊断;病原菌检测;常用于细菌学诊断的免疫学技术;血清学诊断。

(二)病毒学诊断;标本采集;病毒的分离鉴定:动物接种,鸡胚培养,细胞培养;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

(三)真菌学诊断。

(四)特异性预防与治疗;人工主动免疫:死疫苗,活疫苗,新型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治疗疫苗。类毒素;人工被动免疫:抗毒素,抗菌血清,胎盘丙种球蛋白,其他免疫制剂。

(五)感染的治疗:细菌感染的治疗,抗菌药物的种类,药物的主要作用。病毒感染的治疗,抗病毒化学制剂,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六)真菌的治疗。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目的要求]

(一)了解细菌耐药性的种类和产生机理。

(二)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教学内容]

(一)细菌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性耐药,获得性耐药,染色体突变、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转座子介导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的基因控制。

(二)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化脓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掌握引起人类化脓性球菌的种类。

(二)掌握致病性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测及防治。

[教学内容]

(一)化脓性球菌概述,引起化脓性感染细菌的种类。

(二)葡萄球菌属:生物学特性;致病性:酶类和毒素(葡萄球菌溶血毒、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所致疾病的类型(侵袭性与毒素性);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原则。

(三)链球菌属:链球菌的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有细胞壁成分(lta、m蛋白)、外毒素类(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素s和o)及侵袭性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所致疾病分化脓性、中毒性和超敏反应性三类;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抗“o”试验。

(四)肺炎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与培养,生化反应(与甲型链球菌的鉴别),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五)奈瑟菌属:奈瑟菌属概述;脑膜炎奈瑟菌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标本(脑脊液/分泌物等)直接涂片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脑膜炎多糖疫苗。

肠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一)了解肠道感染细菌的分类。

(二)掌握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

(三)了解沙门菌属的分类。

(四)掌握霍乱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

(五)掌握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制。

(六)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所致疾病。[教学内容]

(一)埃希菌属: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及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概念;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胃肠炎的种类;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肠毒素检查,卫生细菌学检查。

(二)志贺菌属: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内毒素、外毒素的毒性作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类型;微生物学检查:标本及时送检,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耐药性问题,疫苗应用。

(三)沙门菌属:沙门菌属的分类,致病沙门菌血清型;生物学特性:鉴别培养基的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细胞免疫);微生物学检查:根据不同病程采取标本、分离培养鉴定,肥达反应;防治原则。

(四)霍乱弧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特点、抗原构造与分型,o-1群(包括古典生物型与el tor生物型)、o139群,抵抗力;致病性:霍乱肠毒素的毒性作用、致病机理与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镜检初步诊断,分离培养鉴定;防治原则。

(五)副溶血性弧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嗜盐性、生长快)、抵抗力,所致疾病、防治。

厌氧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二)掌握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三)了解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

(四)掌握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特点,微生物检查和防治。[教学内容]

(一)破伤风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特点及致病机制;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类毒素、抗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伤口处理、特异性抗毒素、抗生素)。

(二)产气荚膜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引起疾病;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镜检确诊、分离培养鉴定及动物实验。防治原则:及时清创处理,抗生素、抗毒素。

(三)肉毒梭菌:生物学特性:形态与染色(芽胞特点),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肉毒毒素及致病特点),所致疾病。

(四)无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和分布。致病性:致病条件、感染特征、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厌氧培养。防治原则:抗厌氧菌药物。

呼吸道感染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的通性和种类。

(二)了解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三)熟悉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四)熟悉结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及判定。

(五)熟悉嗜肺军团菌、百日咳鲍特菌、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六)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结核菌素试验和卡介苗预防。

(七)掌握白喉棒状杆菌的形态染色和培养;白喉棒状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在致病与防治中作用。

[教学内容]

(一)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变异性(bcg及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菌体成份简介;koch现象;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说明感染、免疫、变态反应三者关系。)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属有菌免疫;ot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及应用)。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有意义;浓缩集菌提高检出率;分离培养;动物试验。防治:bcg、抗痨药物。

(二)非结核分枝杆菌

(三)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四)白喉棒状杆菌 生物学特性:形态染色(菌体形态、albert染色、异染颗粒)、培养(吕氏培养基、亚碲酸钾培养基)。致病性:致病物质(白喉外毒素产生条件、作用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shick试验。微生物学检查:形态学检查、培养及毒力鉴定。防治原则:预防: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治疗:抗毒素、抗生素。

(五)嗜肺军团菌的形态;致病性;诊断与防治。

(六)百日咳鲍特菌的形态;所致疾病;免疫性;菌苗预防。

(七)流感嗜血杆菌的形态、培养;所致疾病;免疫性;卫星现象;特异性预防。

动物源性细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动物源性细菌的主要种类及代表菌。

(一)布氏菌属:种类;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免疫性;防治原则。

(二)芽胞杆菌属: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特征、抵抗力;致病物质、炭疽临床类型。

(三)耶尔森菌属:鼠疫耶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变异;致病物质,临床类型;免疫性;菌苗预防;小肠结肠炎耶氏杆菌与假结核耶氏杆菌的致病性。

放线菌与诺卡菌 [目的要求]

(一)了解放线菌的通性。

(二)熟悉衣氏放线菌对人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的通性。

(二)放线菌: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致病性;与龋齿和牙周炎关系;硫磺样颗粒。

(三)诺卡菌:致病性。

螺旋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螺旋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生物学特性。

(二)掌握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致病性、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三)熟悉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概述:分布、种类。

(二)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物质与所致 疾病;免疫性;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一)了解支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三)掌握肺炎支原体、溶脲脲原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种类、与细菌l型的区别。

(二)肺炎支原体:形态结构、培养特性、抵抗力;感染途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 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三)脲原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立克次体的形态、培养和传播媒介等特点。

(一)概述、共同特点与分类。

(二)普氏立克次体:形态染色、抗原构造、培养特性;感染途径、致病物质与致病机 制、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染源、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四)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途径和所致疾病。

衣原体 [目的要求]

(一)了解衣原体的生物学地位;种类。

(二)熟悉衣原体的形态、培养、繁殖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三)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教学内容]

(一)概述:概念、分类和共同特征。

(二)沙眼衣原体:三个生物变种;形态染色、发育周期、培养特性、抗原构造与变异、抵抗力;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传播方式、血清型与所致疾病关系、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三)肺炎衣原体:感染途径、所致疾病和免疫性。

呼吸道感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呼吸道病毒的种类:副粘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结构。

(二)熟悉流感病毒的防治原则: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腮腺炎病毒、腺病毒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风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一)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ha,na)及其功能;分型、变异和意义;培养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和免疫性、防治原则。(三)麻疹病毒:结构和h、f蛋白;致病性;与sspe关系;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四)腮腺炎病毒:致病性;特异性疫苗预防。(五)呼吸道合胞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六)腺病毒:结构和分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七)其他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

肠道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肠道病毒的种类,新型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二)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致病性。

(三)掌握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性、免疫性和特异性预防。

(四)掌握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五)熟悉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教学内容]

(一)肠道病毒的种类。

(二)脊髓灰质炎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与新型肠道病毒。

(四)轮状病毒: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五)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星状病毒的致病性.。

肝炎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hav、hcv、hdv和hev核酸类型,掌握hbv的基因结构、复制方式。

(二)掌握hav、hbv的形态结构,抵抗力,致病性与免疫性;hcv、hdv和hev的致病性;熟悉五型肝炎病毒的防治原则。

(三)掌握hbv的抗原―抗体系统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四)掌握五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教学内容]

(一)肝炎病毒的种类。

(二)hav:形态结构与抵抗力,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主要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

(三)hbv: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复制方式;抗原组成;动物感染模型与细胞培养,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与免疫机制;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预防原则。

(四)hcv:形态结构;临床感染特点,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五)hdv:形态结构与感染方式。

(六)hev:形态结构;传染源,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七)庚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

(八)tt型肝炎病毒致病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目的要求]

(一)掌握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共同特点。

(二)了解黄病毒属和甲病毒属的基因结构。

(三)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治原则。

(四)了解登革病毒的致病特点。

(五)了解汉坦病毒的型别。

(六)掌握汉坦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方式。

(七)掌握汉坦病毒的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一)黄病毒属与甲病毒属的主要种类及共同特性。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储存宿主、传染源、传播方式);致病性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三)登革病毒传播途径;致病特性(免疫促进作用)。

(四)森林脑炎病毒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五)人类主要出血热病毒的种类。

(六)汉坦病毒:形态结构,复制方式,培养特性,汉坦病毒分型;传播方式和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七)新疆出血热病毒致病性。

(八)埃波拉病毒的形态结构;致病特点;预防原则。

疱疹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种类。

(二)掌握疱疹病毒的共同特点。

(三)掌握单纯疱疹病毒种类、主要包膜蛋白功能;传播途径;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特性;了解疱疹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四)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潜伏感染特性。

(五)掌握巨细胞病毒复制的时相性、传播方式;了解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方式。了解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治原则。

(一)疱疹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点(形态结构、复制、感染类型)。

(二)单纯疱疹病毒:dna结构、包膜蛋白功能、培养特性;原发感染、潜伏感染、先天性感染的特性;防治原则。

(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传染源、传播途径、潜伏感染特性。

(四)巨细胞病毒:核酸结构、局灶病变特点、复制时相性;传播途径、感染特点(先天性感染、围产期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输血感染、接触感染);cmv致癌潜能;预防原则。

(五)eb病毒:特异性抗原;感染细胞、感染方式、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六)简介人疱疹病毒6,7,8型。

反转录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二)掌握hiv的形态结构、复制方式、抵抗力;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了解hiv的结构基因、免疫性。

(三)了解htlv-

(一)反转录病毒的种类和特性。

(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形态结构,病毒复制,病毒的变异与受体,培养特性,抵抗力;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临床感染特点、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抗体检测,病毒及其组分检测);防治原则。

(三)htlv-

1、2型的基因结构、抗原组成;htlv-1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

其他病毒 [目的要求]

(一)了解狂犬病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微小病毒b19的形态与基因结构。

(二)掌握狂犬病病毒的感染途径、防治原则。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原则。

(三)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教学内容]

(一)狂犬病病毒:形态结构,培养;感染途径;微生物学检查法(内基小体,抗原检测);防治原则。

(二)乳头瘤病毒:形态结构;传播途径;与宫颈癌的关系。

(三)人类微小病毒b19简介。

朊粒 [目的要求]

(一)掌握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

(二)掌握prion病的特点。

(三)了解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教学内容]

(一)prion 的发现及简介。

(二)prpc的功能;prpc与prpsc的区别;prpsc的复制。

(三)prion病的特点。主要的人、动物prion病的种类。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目的要求]

(一)熟悉常见的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二)掌握皮肤癣真菌的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一)皮肤癣真菌:种类、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着色真菌;申克孢子丝菌。

(一)白假丝酵母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二)新生隐球菌: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法。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报告篇四

供临床医学专业使用

前 言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熟悉常用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主要仪器的操作。

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包括:

(1)通过阅读教材和资料,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思考能力;(2)借助实验器材或仪器正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动手能力;(3)运用理论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判断——分析能力;(4)正确纪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表达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要求与内容

实验一

细菌的形态学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教学要求]

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

2、掌握革兰氏染色法的操作。

3、熟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特别是油镜的使用方法和保护方法;

4、熟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教学内容]

1、细菌的基本形态(示教观察);

2、讲述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

3、讲解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4、学生操作:标本的革兰氏染色。[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二 细菌的接种与培养技术

[教学要求]

1、握细菌的特殊结构。

2、掌握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了解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述常用培养基的制备原料及制备方法,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

2、讲述细菌在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3、细菌的特殊结构(示教);

4、学生操作:基础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常用的细菌接种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三 细菌的分布及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综合性实验)

[教学要求]

1、掌握实验室常用消毒和灭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熟悉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教学内容]

1、讲述热力灭菌法,紫外线杀菌试验,75%乙醇消毒试验及药敏试验的操作方 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四 化脓性球菌、肠道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综合性试验)

[教学要求]

1、掌握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双糖管的原理、使用和结果判定。

2、熟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

3、熟悉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

4、熟悉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判定。[教学内容]

1、讲述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及肠道杆菌的形态染色特征。

2、讲述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程序,ss培养基分选肠道杆菌的原理,双糖管的使 用、原理、和结果判定。

3、示教ss培养基及双糖管上肠道杆菌的生长现象。

4、简介血浆凝固酶实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

5、简介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方法并操作示教。[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五

结核杆菌的形态学检测 [教学要求]

1、掌握抗酸染色的基本程序;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熟悉破伤风梭菌的芽胞、白喉杆菌的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1、讲述破伤风梭菌芽胞的大小和位置、白喉杆菌的排列方式和异染颗粒、结核 杆菌的形态、染色性。

2、讲解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

3、学生操作:标本的抗酸染色法。[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指导学生操作。

实验六

真菌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教学要求]

1、熟悉病毒形态与结构。

2、熟悉真菌的形态。

3、熟悉乙型肝炎病毒的诊断与治疗。

4、了解pcr技术诊断病毒感染性疾病。[教学内容]

1、讲述病毒及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

2、示教病毒的结构模型、真菌的形态;

4、浏览微生物图谱; [教学方法]

口授、示教及观看教学录像。表1 实验项目名称

医学微生物学总结报告篇五

一、教学目标

期刊:如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病毒学分册、传染病和流行病学分册、免疫学分册等)

书籍:闻玉梅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等

(2)思维能力:突出讲课的层次和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原理,引导学生将基本理论与病原学诊断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验课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参加实验设计,开发学生的思维,提倡创新,提高研究的兴趣,培养科研能力。

david greenwood et al medical microbiology 15th edition 3.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病原微生物的病原学诊断、血清学检查中的基本操作,了解诊断技术的新发展。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为认识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基础及其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医学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奠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有助于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在教学上要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根据病原微生物学的传播途径或致病特点分类介绍,重点介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典型病例为引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为解决临床上与感染有关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防、治问题奠定扎实的临床前基础;坚持双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为满足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跟踪医学微生物进展,论述对新现或再现病原微生物及其致病机制;为反映学科间交叉和微生物现代化内容,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微生态概论、肿瘤相关病毒和医院感染等章节;为培养七年制医学生自学能力,拓展思维空间,适当介绍一些展望或有争议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1)要求牢固掌握

第一章

细菌基本形态、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壁结构)和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细菌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医学意义;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第二章

细菌遗传变异相关的物质,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机制。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的遗传机制),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生化机制)。

第四章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及其作用机理。细菌全身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增殖周期。

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机制(细胞水平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机制;持续性病毒感染的原因和类型。

第七章

真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条件及繁殖方式;真菌的致病方式及特点。第八章

衣原体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育周期和形态染色。支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螺旋体的共性、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致病及免疫特点,掌握外斐氏试验的原理及应用。

第九章

干扰素的概念、抗病毒作用机制及其特点。第十章

病毒感染的预防、疫苗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第十一章 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的概念,高压蒸汽灭菌法的用途及其机理,日光与紫外光的杀菌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滤过除菌法。

第十二章 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微生态失调及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第十三章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抵抗力特点。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表面抗 原(ha、na)的功能、抗原变异与流感流行的关系。sars冠状病毒的致病性。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及其与sspe的关系。

第十四章 肠杆菌科细菌重要的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在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中的作用。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致病作用和微生物学检查法。肥达反应的原理、结果解释。食物中毒发生机理。霍乱弧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致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甲型、丙型肝炎病毒的共性及特性。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和预防原则。

第十五章 葡萄球菌a蛋白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鉴定依据及耐药性在医学实践上的问题。链球菌分类及分型,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抗0试验(原理及应用)。破伤风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特点和发病机理及其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抵抗力、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梅毒螺旋体的致病特点、检查方法(特别是非螺旋体抗原试验)及防治。hiv的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单纯疱疹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七章 各型肝炎病毒的的传播途径、基因组、与急慢性肝炎和肝癌的关系、预防措施,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组成、致病与免疫机制、微生物学检查法。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特点、所致疾病及预防方法。朊粒的结构与致病特点。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流行环节;钩端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征、基本结构、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钩体病的防治原则。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疾病及传播特点。

第二十章 eb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性。

第二十一章 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深部感染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特征和致病特点。

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的概念、特点;医院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2)要求一般掌握

绪 论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郭霍法则。

第一章

l型细菌的形成与特性,细菌特殊结构的医学意义;细菌的营养类型,影响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因素,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细菌培养基的类型与用途;菌落的概念。

第二章

质粒的分类,转位因子的种类,细菌突变的机制及规律。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类型。

第五章

病毒的异常增殖和干扰现象;病毒的遗传和变异。第六章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的类型。第七章

真菌的菌落特征。

第八章

衣原体的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螺旋体的致病性和抵抗力。立克次体的共性。

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的概念、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及特异性免疫)和机制。抗菌免疫机制。nk细胞的抗病毒机制。

第十章

抗病毒化疗剂及其作用机制。

第十一章 干热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作用机制。第十二章 机会感染的概念与特点。

第十三章 结核杆菌细胞壁成分的免疫原性及其致病作用;免疫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卡介苗接种、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价值;结核病的微生物学检查及意义。流感病毒致病与免疫的特点、检查要点和预防原则。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致病性。

第十四章 消化道传播微生物共同特征与分类。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意义。人肠道病毒的种类和共同特性及所致的主要疾病;人类轮状病毒结构、基因组、主要抗原、致病特点、检查方法。

第十五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分类及分类依据,抵抗力。链球菌形态、染色与培养和抗原结构。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无芽胞厌氧菌一般特点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形态、染色与培养。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致病性;解脲脲原体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的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和防治。hiv的生物学性状。疱疹病毒的共性、分类及疾病特点。

第十七章 hcv的微生物学检查法。巨细胞病毒致病特点、感染类型和检查((elisa检测cmv igm)。

第十八章 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染色、营养要求和培养条件、抗原结构与分类、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法中标本采集、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防治原则。朊粒的概念和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汉坦病毒的致病特点,检查、防治原则。狂犬病毒的防治原则。钩端螺旋体主要储存宿主和流行环节、免疫特点。伯氏疏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炭疽芽胞杆菌的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第二十章 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基因结构,掌握其致病特点。

第二十一章 皮肤及皮下感染真菌的种类,皮下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及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3)要求一般了解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

第一章

细菌的大小,细胞壁的功能,细胞膜的组成与功能,中介体的组成与功能,细胞质的组成与功能,核质的组成与功能;细菌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状,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形态学检查法;细菌的分类。

第二章

抗菌药物的种类。第四章

细菌性感染的传播。

第五章

病毒的大小、形态、对称型、分类,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七章

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

第八章

衣原体的抗原结构和分类、防治原则。支原体的生化反应、抗原结构、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螺旋体的抗原结构、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致病性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特点。

第九章

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第十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与防治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意义;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的制剂及应用。病毒检查方法、原理和结果解释。

第十一章 消毒剂的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部位的微生态系;机会性致病菌的种类和机会性感染的易感因素。

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种类。肺炎球菌、军团菌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衣原体、白喉棒状杆菌、百日咳鲍特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第十四章 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的防治原则。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引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种类。其他消化道传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及检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第十五章 创伤感染的微生物种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免疫性、检查及防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致病性、检查及防治。链球菌免疫性、检查及防治;b群链球菌和d群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无芽胞厌氧菌的防治。

第十六章 淋病奈瑟菌的抗原结构和免疫性。沙眼衣原体沙眼亚种和性病淋巴肉芽肿亚种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检查及防治。解脲脲原体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其它密螺旋体。逆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的种类。hdv、hgv、ttv的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种类。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抗原组成与分型、微生物学检查。朊粒的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其他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十九章 人类出血热病毒的分类。狂犬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动物源性细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常见种类。钩端螺旋体微生物学检查所用的方法。伯氏疏螺旋体免疫性及检查、防治原则。立克次体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布氏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等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其它人兽共患的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第二十章 人类肿瘤相关病毒的种类。人疱疹病毒8型的生物学性状、致病与免疫。第二十一章 真菌与肿瘤的关系。

第二十二章 医院内感染常见细菌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二、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绪

(0.5学时)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2.5学时)第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2学时)

第三章

细菌耐药性(2学时)

第四章

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五章

第六章

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机制(1.5学时)第七章

真菌(1学时)

第八章

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防线菌(3学时)第九章

抗感染免疫(1学时)

第十章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和防治原则(自学)第十一章

消毒与灭菌(0.5学时)

第十二章

医学微生态学概论(0.5学时)第十三章

呼吸道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四章

消化道途径传播的微生物(5学时)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微生物(4学时)第十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微生物(2学时)第十九章

肿瘤相关病毒(1学时)第二十一章

病原性真菌感染(1学时)第二十二章

医院感染(1学时)

热点推荐

上一篇:校长思政课教案 小学校长思政课教案(模板5篇)

下一篇:最新刘秀祥事迹观后感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