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氨汇总

2023年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氨汇总

小编:azure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氨篇一

鲁科版高中二年级化学选修4“反应原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教学案例(教师:胡婷婷)

微课程设计思路

在录制本节微课之前先绘制知识地图,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概括,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及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实验录像展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由于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必修2中已经基本掌握,所以d微课中先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cefp录制实验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启发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这种异常现象带来的缺陷是什么?

如何改进该装置避免这些缺陷。从而引出盐桥的作用,并进一步介绍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同时为了帮助同学们在课堂上能更好地完成实验探究,在微课中通过举例的形式介绍了设计双液原电池的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课前自学

学生依据学习任务单在家观看微课程视频自学。

根据微课视频中学习的内容,完成作业平台中阶梯型练习。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盐桥在生活中各类电池的应用。

课堂中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作业情况反馈:对课前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反馈。选择性分析,错误率较高的问题采用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引导的方式解决。在批改作业平台中的练习时发现前4道题的正确率都在95%以上,说明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强,对微课中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掌握情况很好,所以及时调整了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课堂上不必再过多解释。同时通过整理学生的困惑和分析在线答疑情况发现多数学生对于以下几个问题困惑较大: a 盐桥是如何阻止液体外流的? b 盐桥中的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c 盐桥中的离子流完了怎么办? d 生活中的电池有盐桥吗? e 盐桥的作用有哪些?

通过整理以上问题发现学生对于盐桥这个实物比较陌生,对于它的组成、作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会盐桥的作用。

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在作业平台中设计双液原电池,亲自感受盐桥的作用。

数字化实验展示:利用微电流传感器实时测定单液原电池与双液原电池的电流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图像中两种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变化曲线,对比两种原电池的优缺点。

实验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电极材料:锌片、铁片、铜片、碳棒,电解质溶液:1mol·l-1 cuso4溶液、1mol·l-1 znso4溶液、0.01mol·l-1

文档

cuso4溶液、0.01mol·l-1 znso4溶液、1mol·l-1 feso4溶液、1mol·l-1 fecl3溶液、1mol·l-1 h2so4、1mol·l-1 nacl溶液。仪器:烧杯、导线、盐桥、电流计。

小组讨论,搭建各种能产生稳定电流的双液原电池并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组与组交流比较搭建的不同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大小差异,分析原电池电流的影响因素。在交流互动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分析自己设计出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讨论解决学习任务单中的困惑。通过自主探究、讨论,学生自己解决了多数的问题:

a 盐桥是如何阻止液体外流的? b 盐桥中的离子是如何运动的? c 盐桥中的离子流完了怎么办? d 盐桥的作用有哪些?而对于 e 生活中的电池有盐桥吗?这一问题在目前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未能解决。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面环节。

知识拓展:学生交流讨论双液原电池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利用课前网络中查找的生活中各种电池的内部结构图,结合盐桥的作用,通过观察、比对、分析找出电池内部可以取代盐桥的部分——各种隔膜,在此过程中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并指出了隔膜取代盐桥的好处是为了减小电阻。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各种电池,加深了学生对盐桥的理解,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

随堂检测: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随堂反馈,通过三道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教学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实现知识(技能)的构建与内化。

课后教学反思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学生可以按照“阅读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课——完成练习——课堂探究——课堂反馈——形成评价”的流程,结合自身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性地补充知识,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实现了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

学生在学习微课时由于理解能力不同,独自在作业平台上自主完成作业时,会出现错误率参差不齐的现象,此时教师可以分别录制微视频推送给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一一讲解。同时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时,所产生的困惑也会不同,在课堂上教师巡视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困惑与学生单独交流,予以指导,进行分小组或一对一的答疑解惑,进而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

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前阅读学习任务单后就明确了学习内容、目标和方法。从而根据任务单和个人需要选择观看微课的次数和时间,自主的有选择性的学习,让学生充分的掌握知识和概念。同时将课堂探究过程的实验方案设计前置,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 微课程及课堂教学点评

课前导学微课程:

文档

利用powerpoint课件录制微视频课程,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以简约生动的语言及清晰的实验录像,展现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教师讲解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微课程中插入很多图片和的录制的视频,并且视频的录制过程中,突出了实验的装置,而不是突出教师本人,这样有助于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同时边做实验边讲解,讲解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能很好的配合,截取的的图片(2:05处)清晰的反映出了实验前后的铜片和锌片发生的变化。在对图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0:35处和4:55处),边讲解文字逐渐出现,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理解。

但是微视频课程制作还不够精致,如:3:35处和6:45处,可以用powerpoint画图,并设置动画,规范的作图和动画,可以更加生动的显示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电流的过程和双液原电池的设计过程。4:13处文字可以慢慢的逐渐出现,不宜突然出现,5:30处的公式出现,可以用擦除的动画从左到右慢慢的逐渐出现,录课时的板书还不够规范,可以把部分的板书内容改为插入的文字,并且随着教师的讲解逐渐显示出来会更好。

课堂教学点评: 学生在课前,不仅让学生观看介绍双液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课程视频,还给学生留有学习任务单,通过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学习的内容、达成的目标、学习的建议和方法、学习的流程以及学习任务等内容。课堂教学开始,反馈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分别展示了几个学生设计的双液原电池。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16:50处),亲自搭建双液原电池,在实验中小组同学们间进行合作,有的实验操作,有的拍照上传,培训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随即把不同组学生的实验情况呈现在屏幕上(21:50处)让大家分享。并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电池的区别是什么(23:05处)?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情况呢?为了更加精准的反应两种原电池电流的变化情况,利用微电流传感器(25:40处),在屏幕上显示了单液原电池(27:15处)和双液原电池(28:25处)的电流变化情况,让学生们真实感受到两种原电池的电流变化是不同的,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和屏幕上的演示实验,二者结合进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双液原电池的优点是什么?从学生回答的问题上可以看出,学生是通过了实验发现了(29:55处)单液原电池的缺点和双液原电池的优点。这个教学环节,在培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训了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亲手做实验是不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再次动手(32:12处)操作,搭建更多的原电池。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指导。然后让学生把实验的结果与大家分享(36:55处),结合生活实际(41:40处)学以致用,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45:10处)。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原电池(46:05处),引导分析哪些物质起到的是盐桥的作用?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大家共同解决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49:55处),课堂教学的内容前后遥相呼应。这个过程既解决了原来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课堂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搭建两种原电池,同时把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结合起来,学生大量的时间是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并能很好的把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最后的环节,通过屏幕展现了学生课前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回答,答疑解惑,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

文档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合肥市第一中学

微课程设计思想 翻转课堂设计方案 课后教学反思

❖ 微课程及课堂教学点评。

课前导学微课程

用录课笔边书写边讲解,微课程中插入了教师亲自录制的实验视频,边讲解理论边实验操作,理论与实验很好的结合。在录制实验过程时,采用演示用灵敏电流计,能够清晰的显示出电流的变化,并突出显示了实验的局部过程。通过实验说明了单液原电池的缺陷,进而引出双液原电池。在讲解的过程中,随着讲解内容的变化,图形逐渐显示出来(4:15处),在例题的讲解过程中,采用边讲解边板书的方式,与课堂黑板上的讲授很相似,学生会感到更加亲切。

但内容的讲授和实验的讲解,声音的过渡不够流畅,视频录制好后,可以重新配音,保持所有内容声音的一致性。1:55处应该让学生看到,在硝酸铜溶液中插入锌片和铜片后,显示出电流指针的变化过程。

课堂教学点评

本节课课前既有微课程视频,又给学生发放了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单,指导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避免了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同时也作了课堂学习形式的预告。13:28开始上课,讲课开始,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前微课程自主学习的情况,同时对学生课前原电池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简单分析,为接着进行的设计原电池的实验打下了基础。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设计的方案或屏幕上展示的方案动手设计原电池(17:40处),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制作原电池,并将设计的方案拍照上传,实验结束后,分组发言共同分享(22:35处)实验的成果。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基础上,教师归纳(24:28处)总结了不同的设计方案。教师又调出了课前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反馈的问题(25:15处),根据学生实验的情况,引导学生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并通过flash动画(28:24处)形象说明离子运动的情况。继续引导学生深入分析(30:25处),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31:10处),这个过程既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疑问,同时把知识进一步的引向深入。为了说明两种原电池的优缺点,播放了教师录制的实验视频(35:05处),由于该实验的过程较长,通过播放视频可以节省课堂上做实验的时间,同时也说明了两种原电池产生电流的特点,此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双液原电池电流较小(38:05处),把知识进一步的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分析由于盐桥的加入,增大了电阻,引起电流变小,同时又引导分析如何减小电阻使其电流增大,最后学生回答增大盐桥的面积且减小长度(40:10处),这正是物理学中电阻定律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学科间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同时由“纸”引出了“膜”,知识逐渐由理论到实践,引向生活、生产的实际。接着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介绍了离子交换膜(40:50处),文档接着把所学的知识结合到生活实际中,展示了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同时让学生亲自感受干电池的结构(43:28处),学习的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并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原电池(44:40处)让学生体验课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并再次拍照上传共同分享实验的结果。最后通过平板做练习(50:10处)和继续设计原电池(51:30处),检测学习的效果。

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知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和实验相结合。根据学生课前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课堂中进行实验探究,课堂上不是简单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验引导分析,解决课前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

文档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氨篇二

高中化学教学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分宜中学 梅刚

一、案例背景: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 而且是工业三大强酸之一。硝酸的化学性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硝酸的氧化性是教学难点。硝酸是继硫酸后的另一种强氧化性的强酸,所以在教学上以引导学生类比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来学习硝酸的性质。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对硝酸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酸性质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硝酸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该教学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普通班的学生。

二、情境描述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曾经尝试过以下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起先,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 上课时把班级同学分成八个小组, 每组7-8位同学,推选出小组长, 同时宣布小组比赛记分规则。设置许多问题情境例如:播出动画“乌云、闪电、雷鸣、大雨, 禾苗茁壮成长”,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该情境回忆所学内容, 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硝酸的各方面性质逐一展开探究所有演示实验都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并增设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物探究的实验。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让小组抢答, 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但当要求学生对所做实验提出问题时, 却出现了冷场。接下来硝酸物理性质的学习,学生分组观察。由于课前没有强调实验要求, 有的学生开始不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堂秩序有些混乱。后来学生做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后, 大量no2气体外逸, 教室刺激性气味很重, 学生注意力分散,。在引入阶段, 虽进行得比较顺利, 但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等物理性质讨论结束后, 教学时间已很仓促。最后导致教学重点内容无法完成。所以第一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以失败而告终。

在后面相同内容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学方法:改变原先的探究方法,将多个探究点改为一个探究点进行教学。先用硝酸泄漏的新闻事件引出课题,然后用化学的视角提出问题:

1、为什么看到红色烟雾;

2、为什么在远处会闻到刺激性气味等。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就可以对硝酸的物理性质、酸性和不稳定性进行略微小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便于学生记忆,这样就有足够的时间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让学生探究硝酸的氧化性上。教师先按教材演示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后, 发现铜与稀硝酸反应的试管中出现红棕色,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疑:“ 课本中描述, 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 为何试管中出现红棕色?” 学生立即回答, no气体被试管中空气里的氧气氧化而生成no2气体。教师追问, 如何证实铜与稀硝酸反应开始生成的是无色的no气体? 部分

1 同学答道, 反应前排出试管中的空气,然后重复刚才的实验,教师继续追问, 那么如何排出试管中的空气呢, 请大家设计实验装置。这时教师给学生于使当的启发(此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还不够), 我们收集气体时可用什么方法? 学生马上回答, 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教师继续引导, 用什么气体好呢? 学生甲首先想到, 用co2气体。排水法中是气体把水排出, “那么水能把气体排出吗?” 这一次学生乙最先想到, 能, 贮气瓶中气体就是用水压出的。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按上述思路设计实验装置。经过几分钟, 有几位同学画出几种实验装置, 部分同学仍然无从下手。师生共同评价几套装置优劣后,教师推荐用注射器进行实验。教师先向学生说明实验步骤, 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先把细铜丝放在针筒中, 然后抽取2—3ml稀硝酸,针头用橡皮塞堵住(注意:不可用手)。观察到无色气体和蓝色溶液后,把注射器竖立针头朝上, 拿掉针头上的橡皮塞, 向外拉注射器, 吸入少量空气。立即能观察到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

三、案例结果

两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对比,第二种的教学方法明显优于第一种,不仅没有出现第一种教学中出现有毒气体逸出或者教学进度偏慢慌乱的局面,而且整个教学按教材顺序从上到下, 有条不紊, 在把各个知识点进行一一传授, 同时把硝酸的性质与盐酸和硫酸进行比较。整节课学生也能自始至终积极地配合,踊跃回答问题,同时由于教师所提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 使大部分同学感到有成就感;实验由几位学生来演示,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很容易实现教学目标。

四、案例评析

通过对两次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分析, 我认为第一次教学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1、对学生不够了解,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对班级学生来说只是充满好奇而已, 久而久之,随着好奇感的消失就很难进入状态。

2、学生分组以及小组竞赛规则介绍耽误一些时间。

3、实验前未让学生彻底明确实验的具体步骤, 学生实验不能同步进行, 课堂节奏不好控制, 延误了不少时间。

4、时间分配不合理, 对所有内容都进行探究, 造成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不够。

对于第二种教学本人比较认同,我认为给教学方法既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现代教学理念, 同时又注重对重点知识的落实。使学生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以发展能力。实验的安排和设计也充分考虑到环保问题, 体现绿色化学理念。之所以这次教学能成功是由于:

1、总结第一次的失败经验,课前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

2、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实现内容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使学生积极主动不断地去构建自己的意义。

3、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4、探究点设置明确, 既突出重点也突破难点.2 虽然第二种教学方法现对于第一种要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经过思考本人觉得硝酸这一节内容还可以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教学时可设计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探讨:1.你通过对硝酸的观察能得到那些信息?2.你能找出硝酸与盐酸、硫酸的区别吗?3.硝酸为何保存在棕色瓶中?4.通过实验比较浓、稀硝酸与铜反应异同,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稀硝酸与铜反应的还原产物是no?5.硝酸与非金属反应有何规律?6.你是如何来认识硝酸的氧化性? 你能对硝酸还原产物作出判断吗?这些只是构思,还没有进行教学实践,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才会发现其优缺点。

五、案例启示

随着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探究教学崭露头角。大部分教师迫于现行高考的升学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 缺乏对探究教学深入研究。导致探究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停留在表演阶段, 教学效果得不到充分体现, 探究教学难以深入到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从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探究教学, 一路走来虽然风风雨雨, 但埋藏在学生心里的自主学习种子已开始萌芽, 我们这些园丁应义不容辞倍加呵护, 使他们茁壮成长, 花开遍地, 结成累累硕果。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公司出纳年终工作总结十一篇(精选)

下一篇:最新刘秀祥事迹观后感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