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谁为老区的明天买单——来自鄂西老区经济发展的调查

谁为老区的明天买单——来自鄂西老区经济发展的调查

小编:

秭归是国内革命战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著名的牛口、马营党支部是我省最早、最有影响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之一,无数革命先烈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洒下了可歌可泣的足迹。通过“八七”扶贫攻坚,老区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变,生存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老区乡镇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是还有一部分地区依然非常贫困,有的群众温饱问题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发展速度还非常缓慢。最近,笔者赴沙镇溪镇、水田坝乡、泄滩乡、屈原镇、郭家坝镇等老区乡镇,就老区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以来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发现,老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还极不相协调,与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期望值还极不相适应,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老区发展现状

二、主要症结

(二)支柱产业形成难。稳定的支柱产业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老区这些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始终不能提高,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是重要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区贫困村在产业的选择上,没有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实际,不考虑市场因素,凭个人主观臆断,盲目鼓动群众发展,一年一个产业,一年一个品种,从而导致村内的产业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在遭遇市场冲击后,产业宣告失败,最终利益受损的只有群众。水田坝乡石垭村是个偏远贫困村,近几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到该村各类扶贫资金达30万元,帮助其发展产业,由于该村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因而在产业的选择上左右不定,今年种植黄姜,明年发展魔芋,产业年年在发展但是年年没有效益,导致至今没有形成一项稳定的支柱产业,造成上级部门对该村的发展心灰意冷,村里的群众怨声载道。

(五)实用科技推广难。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农业实用新型技术的推动。我们在此次调查中看到,凡是农业实用科技推广好的地方,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比较好。然而,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一部分老区贫困村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下,还处于传统的粗放型农业耕种方式,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技推广的投入较少,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近几年国家对老区在科技培训上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笔费用真正用于农业实用科技推广方面的并不多;在培训方式上也仅仅局限在培训几个村干部上,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因而也造成了国家提出的“户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二是科技培训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目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量,主要依靠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然而由于乡镇农业技术部门待遇差,贫困地区工作环境不理想,致使乡镇农业技术力量匮乏,没有技术人员来具体从事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三是科技培训主体严重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已成为老区贫困群众增加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而打工经济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老区贫困村有一定文化的轻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多是“386190部队”,导致农业实用新型技术在这些地方无法推广,从而造成了老区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

三、主要矛盾

进入新阶段后,党和政府对老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加快老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老区人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现阶段,省委、省政府出台措施对老区和贫困地区实行集中资金、分批扶持、整村推进的办法,加速老区脱贫的步伐。从一年多来实施的情况看,项目的实施群众参与性高,老区贫困面貌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老区在实施扶持项目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困扰,发展步伐仍然比较缓慢,主要存在着六个方面的突出矛盾:

(一)群众发展观念与市场经济规律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老区群众想脱贫、盼致富的愿望日益迫切,群众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今老区群众的项目意识非常强烈,急切希望国家多给点扶持项目,帮助其发展生产,改变贫困面貌。我们在水田坝乡调查时,该镇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周玉波向我们反映当前老区贫困村存在着“村里没有项目群众盼项目,项目来了群众反而怕项目”的现象。该乡严坪村一直以来国家没有给该村扶持什么项目,前年国家投入资金扶持该村发展黄姜,群众在政府引导下,自筹了一部分资金发展了300亩黄姜。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黄姜收购价格猛然下跌,许多姜农血本无归,损失惨重,导致广大姜农抱怨政府“办事不利”、“坑害群众”,造成了一系列群众性矛盾,镇、村两级在这一事件中也深感委屈。去年,镇政府再次扶持该村发展柑桔产业,该村大部分群众纷纷摆手,“躲避三尺”。

(二)群众的积极性与项目额度过小之间的矛盾。在去年实施的整村推进工作中,老区贫困村群众深刻认识到了整村推进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因而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由于受到国家扶持项目投资额度的限制,造成了扶持项目无法满足群众发展的需要。沙镇溪镇周家坪村去年是整村推进的村,去年国家投资扶持该村发展200亩优质脐橙,群众在优惠政策激励下,突破性地发展了300亩优质脐橙,种植面积大大超过了扶持面积,镇政府又不能阻止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且只能鼓励其发展,但是另外100亩的扶持资金又没有政策追补,从而造成了“扶持空白区”,把这一难题留给了镇政府。

(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到户项目之间的矛盾。扶贫到户是新阶段国家为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而出台的又一重要扶贫政策。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实施整村推进的村中,实施到户的项目群众积极性非常高,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村级公路)群众就不愿意去搞。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制约着贫困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老区贫困村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公路建设也是贫困村农民最关心、最关注的项目。我们算了一笔帐,实施整村推进的村新修10公里村级公路,若按照每公里投工750个计算,农民将投工7500个。根据农民减负的有关政策,今年农民应负担的统调工、义务工只有10个,明年将予以取消。贫困村公路维修又不可能按国家建设的标准进行预算,通常只解决点“三材费”,大量的劳动用工全靠群众自筹,如今若不涉及个人利益群众不愿意投工投劳,这从而造成了繁重的公路新修任务与国家减负政策之间的矛盾。

(五)项目库与村内亟须发展的项目之间的矛盾。新阶段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省主管部门一直强调扶贫项目规划的严肃性,各县、市申报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选择。近几年来我们县级扶贫部门严格按照这一要求操作,但从近几年项目实施的效果以及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如果部分项目再一味要求按照规划申报,将会违背上级主管部门的初衷。如两河口镇香龙村当初在贫困村申报项目时,不结合区域实际确定项目,致使部分项目脱离发展实际。该村当初在种植业上申报了发展100亩板栗,从该村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看,该村并不适宜发展板栗,由于在申报时村干部不考虑实际因素,加之乡镇把关不严,在规划中确定了板栗项目,今年该村在申报整村推进项目时,群众迫切想发展魔芋项目,但项目库中规划的却是发展板栗,造成了规划项目与实际需要相背离。

(六)专项经费缺乏与项目资金管理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扶贫工作在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干部群众的深厚感情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扶贫部门在认真实施扶贫项目,完成扶贫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对口定点帮扶、项目争取、项目检查验收、上级主管部门接待等方面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却没有相应的经费来保障,加之县级财政财力有限,使之扶贫部门不能保障有些工作正常开展。在沙镇溪镇调查时,该镇副镇长王山推心致腹的向我们说,他每年用于扶贫工作的业务经费在2万元左右,镇政府也没有给乡镇扶贫办拨付一分钱经费,所有正常开支只能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为了维持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也只能在项目款中考虑。如今,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对挪用专项资金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若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若上级主管部门再不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县、乡扶贫部门配套一定专项经费,势必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削弱扶贫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制约扶贫工作的进程。

四、思考建议

(一)对老区的感情认识要再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农村的关键又在老区。加快老区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不把老区的事办好,我们难以向烈士交待,向人民交待,向历史交待”。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老区人民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老区建设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老区,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加强老区建设,就是培根固本。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把老区问题重视起来,切切实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下更大的决心抓好老区人民的致富奔小康工作。我们不能一些人春风得意,而一些人向隅而泣,我们既要帮助老区人民长远谋发展,也要帮助他们眼前渡难关。同时,还要大力宣传老区人民的丰功伟绩,宣传老区精神,宣传党和政府加强老区建设的指示。通过宣传,改变老区意识弱化、淡化的状况,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的老区意识,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区建设的生动局面。同时,也进一步激发起老区人民向贫困作战的斗志。

(二)对老区政策的制定要再优惠。认真落实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老区建设是重视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老区的政策,如平价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减免税收等等。然而,这些有效政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的逐步消失了。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进一步认真落实已有的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适时制定一些有利于加快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政策。建议一是在政策的制定上,对老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 对老区县的税费及财政收入分配进行调查研究,区别对待,打破老区与非老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同一财税政策的简单管理模式,先做到少取,而后再力争多予。二是老区建设基金或专项资金,对“贫困老区”实行定位支持,优先解决老区人民基本生存、生活条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财政可能的情况下,预算列专项,解决老区的一些特殊问题,如公益事业等。并设立老区政策性贷款,为老区建设小康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和金融保障。三是在扶贫资金的投入上应向老区贫困地区多倾斜,对老区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发展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帮助解决老区人民通路、吃水、通讯等问题,对扶贫到户项目的要提高补助标准,确保扶持的项目贫困户能够建的起、建的成且有效益。

(四)对老区的扶贫机制要再完善。一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需要各部门的综合投入。在现行体制下,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扶贫、计委、财政等部门,在具体环节上,还涉及其他涉农部门,从而造成了多部门管理,使资金难以捆绑使用。因此,建议对扶贫资金要统筹安排,将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捆绑起来整合使用,采取“拼盘”的办法,合理规划,以贫困乡(镇)、贫困村为主战场,以项目为载体,达到整合资金的目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完善项目审批机制。现阶段,贫困县的项目审批权还放在省一级,这不利于调动贫困县的积极性,也使贫困县不能准确的选择项目,从而给工作造成被动。为此,建议对项目的审批权应下放到县一级,给重点县一定的自主权,从而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主动性和监督作用。三是完善扶贫绩效考核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那种只要穷就给钱,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决不能在延续下去了。因此,对重点县要实行激励约束机制,出台考核办法,建立严格、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制度和科学的准入、退出制度,奖优罚劣,动态管理。对于那些领导重视,工作抓的紧、抓的实,成效显著的,在扶贫资金分配上予以倾斜;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要视程度扣减扶贫资金;对连续三年贫困面貌没有根本改善的要将其调整出列。

(五)对老区的专项经费要再投入。我县贫困面广、量大、人多,是我县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若不再积极帮助贫困地区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这些地区将变成积“重”难返、“难”上加难。依靠贫困地区人民的自身力量,要想同步迈入小康社会,难度将非常大。全县还有一大批贫困群众渴望得到支持,渴望扶建到村、到户、到人。这其中好多问题也不是扶贫都能解决的,要有专项经费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目前,贫困县、乡(镇)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扶贫信息自动化建设严重落后于需要,信息共享程度低。为确保贫困地区的各项扶贫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进一步调动扶贫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建议对贫困县、乡(镇)的专项经费按照项目资金的1%予以配套。

热点推荐

上一篇:江苏省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2024年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策划方案8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