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11篇(汇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11篇(汇总)

小编:zdfb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一

书中刻画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性格内向、意志坚定的安德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潜质;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的彼埃尔,缺少实际活动的潜质,侧重于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生。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的个性,也被赤__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在各个国家,军人都是崇高和伟大的,都受到了人民的尊重。但军人也是人,也有阴暗和脆弱的一面,部队中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争权夺利和勾心斗角。

我向来是不喜爱看历史题材的书籍,但是,《战争与和平》是我第一本喜爱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融入书中情节中,体验书中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另一反面也不禁的发人深思:和平的重要性。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即使是平凡的人物也能写的让我们对其充满了敬佩。战争是残酷的,但在战争时期却会让我们更加盼望和平。现身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否就应珍惜此刻温馨的生活呢?难道非要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不,就应从此刻开始把握!

我们反对战争,但是,我们绝不惧怕战争。当战争来临时,我们也同样会拿起武器,去保卫自己的家园!去保卫自己的安静、和平的生活!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二

这天最后拜读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认为《战争与和平》超过了我原来读过的所有的小说,甚至包括我比较喜爱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瓦尔登湖》……

这本书好就在它的任何一个人物刻画、景物描述、战争场面描述、心理活动描述、人物对话描述等等,及至每一个段落、句子甚至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完美无瑕。

这本书描述得很真实,以几次真正的战争为背景,里面有真实的人物:拿破仑、亚力山大、库图索夫等,它的真实还体此刻,每一个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场就完美无缺的,他们都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彼埃尔一出场是在安娜。巴芙洛芙娜家的晚会上,当时在场的“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很“轻视他,他的言行是为人们所不齿的,而这正说明彼埃尔是一个真诚的、不流于世俗的人。安德来公爵就很欣赏他这一点,并主动结交这个人。当彼埃尔突然继承父亲的巨大财产后,成为别素号夫伯爵、成为全莫斯科最有钱的人之一后,他立刻成为莫斯科整个上流社会倍受欢迎的人,莫斯科所有有女儿的家长都盼望能把女儿嫁给他,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受到所有人的称赞,连他自己也疑惑:好好像自己具备了所有的美德……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啊!然而这又多么现实啊!这与我们如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多么不谋而合啊!……彼埃尔的真正的成熟是在经历了被俘之后,他的立身行事真正地为各个阶层的人所理解并喜爱:他的钱袋永远是空的,正因它对所有的人开放;宴会中的女生们欢迎他,正因他从来不只对某一个人献殷勤;仆人们高兴彼埃尔回来,正因他们知道,他在家的时候,尼考拉伯爵便不每一天到农场上去,便更愉快、更和谐,还正因在节日,他们都能够得到重赏;小孩们和女教师们高兴他回来,正因没有一个人能像彼埃尔那样地领导他们过共同生活,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在大钢琴上弹苏格兰舞曲(他的的曲子),照他说,他们能够随着这个曲子跳一切可能的舞。并且他确实带礼物给大家;尼考林卡。保尔康斯基高兴他回来,正因彼埃尔叔叔(他这么称呼他)是他羡慕与热爱的对象;客人们欢迎彼埃尔,正因他这个人总是能够使任何团体富有生气并且能够团结大家……

玛丽亚公爵小姐,她虽然长得较丑,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向都深爱着对自己严历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亲;她成全女伴部锐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约会;她一向精心照顾、教育自己的侄儿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儿女时都不允许自己在行为甚至在思想上对侄儿不如自己的儿女;她的灵魂是那么的高尚,正如丈夫罗斯托夫对她说的”人不是正因美才可爱,而是正因可爱才美,“玛丽亚就是那个最美的女生!我最喜爱这个人物。在我眼里,从内到外,这个人物都是纯粹的完美无瑕的。尤其我最喜爱的场景是玛丽亚与罗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罗斯托夫立刻把这次会面当作一种奇遇,一个没有保护的不胜悲伤的姑娘,独自遭受到粗野_农民的横行!多么个性的命运把她带到我这来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么温柔、高贵!“关于爱情的名言。

玛丽亚的育儿日记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样对她的那种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惊异!

娜塔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述跨跃很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写到多情美丽的少女、又写到完全献身家庭——丈夫与儿女而完全抛弃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爱好和女生的修饰等等,整个小说中人物娜塔莎的变化是的。对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后的描述是我十分喜爱的,奈何拙笔不能表达深意,准备全部作摘抄以享之。当然还有安德来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发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亚……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为大家手笔、神来之笔!

托翁在描述环境和心理相结合的水平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如罗斯托夫第一次参加战争”他对死亡和担架的恐惧、对太阳和生命的爱惜,写得太传神了!安德来公爵第一次“死”:“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感谢上帝……”太让人感动了!

托翁的比喻也是信手拈来:“他和道黑图罗夫一样是一个不受人注意的齿轮,虽然这些齿轮没有发出任何声响,却是机器的最主要部分;全军的情形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的情形,它感觉到它自己的灭亡,却不知道它在做什么;他就好像一只被犬包围的兔子,缩着耳朵,在敌人面前继续躺着一样……

经过一个半月的《战争与和平》的阅读,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启迪,灵魂上获得一次深刻的净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顿文化大餐!对这本书,我真是有些爱不释手。读过一遍后,又详细读了里面的精彩片断,并做了部分摘抄,从思想意识中竞有些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

在此,我期望喜爱读书的人千万莫错过这本好书,不读《战争与和平》,枉称读书人!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三

在合上书的一刹那,闭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风久久拂过我身:风中没有战争的鲜血和硝烟,没有身体的伤痛和心口的疮疤,没有生与死的泪水,没有爱与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恒生活的气息,从质朴的文字间向我吹来,以历史的面貌和丰富得难以猜透的本质,告慰了我的灵魂。

有人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认为托尔斯泰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却不是深刻的思想家。虽然我还没认真比较研究过二者的差异,也无此等功力;但我觉得,托尔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许较陀氏逊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视。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历史,更充盈着对于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同时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爱情,那样真切而易碎,美妙与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着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内心。如果是浪漫主义的写法,也许安德烈会不顾老公爵的阻挠,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与她私定终身,最终双双走向悲剧的结局。但托尔斯泰描写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样背景与环境下,作为一名带有贵族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会答应父亲的要求,与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约;而娜塔莎作为一位情窦初开却没有经验的小姐,也必然会投入到对其大献殷勤的阿纳托利的怀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节,而人物就像真实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选择。这让他们那样富有感染力,我读到他们时,忘记了作者而体验到生活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动。

当安德烈在战场上负重伤时,历经磨难后成长了的娜塔莎来到他的床前:

“请您宽恕……”“宽恕什么呢?”“宽恕我的行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颤抖着说。 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过去更加爱你,爱的更深。”

这只是很朴素的一段对话,但在了解了二人过去辛酸的恋情以后,在了解了二人因为战乱,生活的改变引起的灵魂的成熟以后,我读出了一种真正的精神性的爱。安德烈经历了生死的一瞬,他终于觉醒,了解到“神圣的爱”的本质含义,也宽恕了所有伤害过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渐渐被金黄的神性所浸染,迈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种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说先前安德烈爱上舞蹈时美丽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欲的因素,那么现在他面对娜塔莎“消瘦,苍白,嘴唇肿胀的脸”,表达的则是对于一个美好心灵的热爱。使我们醍醐灌顶的这种爱之涵义的表述决非说教似的灌输,而是像一条温暖的河流,从安德烈或托尔斯泰那里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读了这部书,我印象最深第一是这种“神圣的爱”,第二就是俄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作为一名“忏悔的贵族”,托尔斯泰有着他关心底层人、体谅农民的一面。这不仅表现为力图还原他们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垄亩,作为一名观察者和不完全的实践者,与那些农民呼吸着同样的空气,甚至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了一套思想体系。这种思想力图使俄国走向贵族与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结合为一个接近“同呼吸,共命运”状态的一种共同体。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四

无论是《战争与和平》,还是《安娜.卡列宁娜》,托尔斯泰一贯秉承他的风格—把笔墨放在生活富有却内心空洞黑暗的贵族和受尽压迫的奴隶身上,这应该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出身贵族的他早已看透所谓上流社会并且能深切体会到下层社会的疾苦,可以说他本人对贵族生活深恶痛绝,所以才写出了那样深刻的文字。

《安娜.卡列宁娜》中男主人公伊万诺维奇青年时善良正直,却在欲望驱使下占有了卡秋莎,并最终抛弃了其母子。

后来的日子他从不曾想起这些年少时的事情,也不曾忏悔,无忧无虑地流连于酒宴舞会,偷情、酗酒、追求贵族小姐,纸醉金迷,堕落不堪。

直到有一天他作为陪审团审判了自己沦落在风尘之中的初恋情人卡秋莎。

然而,由于他的漫不经心,致使这个无辜的女子被判流放西伯利亚。

他也正是在流放之前去探望她而慢慢厌恶了现有的生活,开始怀疑一切的一切所具有的真正价值。

最终,卡秋莎流放,他变卖家产相随。

西伯利亚的风,寒冷万分,夹着雪花、走在冰上。

远东的冬天,眼泪也许在流出眼眶前就已经结成了冰。

他开始想象自己那从未谋面的孩子,也开始每天如仆人般照顾着妻子,希望博取她的原谅。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五

《货币战争》读后感最近看了一本书《货币战争》,听说这本书当下很是流行,而且又有不少人推荐,于是开始看了。越看就越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于是一口气看完了。看完之后很是激动,觉得这真是一本好书。《货币战争》主要是介绍了从十七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家是如何通过夺取货币发行权而掠取人民财富的,并揭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如:林肯、肯尼迪等美国总统死亡的原因,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等。而这些信息足以让人瞠目结舌,开始我也是被这些令人震惊的文字所吸引。如果说作者希望以此来吸引读者的话,那么他的确做到了。但冷静下来之后,仔细想想,觉得其实还是有很多问题并不象书中所说的那样。不过这本书还是给了我很多启示,所以有必要批判地读这本书。

书中其实有许多疑点。比如:此书开篇就说罗斯查尔德家族是如何神秘以致于没几个人知道,又说他如何富有,如果按每年5%的收益率来算,他现在的财富已经超过50万亿美元。但我在网上搜索罗斯查尔德时,发现其实他并没有那么神秘,甚至还有罗斯查尔德家族的网站,新生儿唇裂。而他不为人所知的原因是他经营的资产并没有摩根或高盛那么庞大和有影响力。当然,这也许是象书上所说的那样,只是个假象,罗斯查尔德喜欢躲在幕后。但作者计算罗斯查尔德财富的方法却是绝对错误的。因为他的资产并不是存银行,怎么可以按一个固定的收益率来算呢?难道他的资产只赚不赔吗?就算是存银行,利率也不可能不变,银行也可能会倒闭啊。不过这并不要紧,因为不论是罗斯查尔德、摩根还是洛克菲勒,他们都是国际金融家的代表,我们只要知道国际金融家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就行了,至于到底谁才是他们的领袖并不是关键。

书中的语言很吸引人,有点象小说。但这就使得这本书不太严谨了。不过这也没关系,毕竟这本书不是什么学术著作。

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就是黄金才是财富的最终代表,应当恢复金本位制。书中描写国际金融家们不惜一切地获得货币发行权,就是为了通过利用货币发行权制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来攫取人民的财富,而黄金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因为黄金产量比较稳定,可以比较稳定地表示商品的价值,在金本位制下也不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书中对国际金融家行径的描述的确让人深感信用货币的弊端,在金本位制下就不会有这些悲剧了。但是大家都知道,黄金价值稳定是因为它的产量稳定,不象信用货币那样可以随意发行。而它的这个有点也正是它致命的缺点。黄金的产量跟不上现代经济的发展,这样必然造成通货紧缩,而通货紧缩显然会引起经济衰退。书中只对金本位制的优点歌功颂德,而对其缺点却只说“这只是人们主观的感觉”,这就太不严谨了。

当然《货币战争》也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能新的他角度去看问题。比如,书中描述了国际金融家操纵政治,控制经济,这使我明白其实政治是实现经济目的的手段,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在看待政治问题的时候还要考虑它背后的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有往往夹杂这许多政治的因素,对待经济问题是还需要探求它背后的政治因素。另外就是,寡头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实在不可低估,当政治家们粉墨登场时,幕后总是闪烁这各种寡头的影子。

我过去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类似于联合国一样的中性的国际组织,但看完《货币战争》后我逐步看清其实质。倒不是我偏信作者的一面致辞,而是通过与事实对照得出的结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欧美发达国家控制的,打着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帮助欧美发达国家掠夺发展中国家财富的走狗,宝宝穿多少衣服。他们通常的手段是这样的:先由欧美发达国家诱骗发展中国家向其借款,有了外资注入后,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始了经济繁荣。但这些国家往往采取了粗放型发展模式,漏洞很多。当这些国家出现经济泡沫时,西方国家便突然紧缩银根,收回贷款,制造通货紧缩,造成经济衰退,并使其陷入债务危机。这时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对由发达国家控制的哼哈二将出马了。他们表示愿意提供贷款以帮助受灾国家度过难关,但必须接受十分苛刻的政治和经济条件,包括低价出售本国核心资产(电力、通信、能源、自然资源等)、完全开放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贸易自由化,而且贷款的利率极高。如果接受了这些条件,然后西方资本一拥而上,低价收购这些国家的优质资产,这时这些国家几乎就沦为了西方的经济殖民地。俄罗斯和东欧改革时的经济动荡、南美洲的经济衰退,以及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他们的“杰作”。这也是为什么当中国愿意向非洲国家提供不带附加条件的贷款时,西方国家的反应会那么强烈--这明显是挡了他们发财的道了。

关于我国开放金融市场的问题,作者也有可取的观点。作者认为金融市场不是一般的商品市场,是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市场。说它特殊是因为货币是所有行业必需的,是经济的血液,而金融业就是现代经济的心脏。所以在开放金融市场时绝对应该谨慎。

我国加入wto后,开放金融市场是必然的,而且时间人家也给我们定好了,无痛分娩是怎么回事。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就不必说了,体制也好,法律也罢,金融人才也好,管理水平也罢,没有一样能与国外的金融大鳄们相比的。那么自身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要与狼共舞,就不能完全按狼的游戏规则玩,因为那些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制定的,是对他们有利的而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如果完全按他们的游戏规则玩,我们只有死路一条。有效的办法就是另起炉灶,你玩你的,我玩我的,建立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这不是我夜郎自大,是因为我国强大的国力做保证,要知道没有中国参加的全球化对谁都没好处,这就是我们的底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完全有能力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就算在制定新的国际规则之前,我们也可以阳奉阴违中国人是深谙此道的,比如在打击盗版方面,中国政府一再声明要严厉打击,但市场上盗版商品却大行其道。我们同样可以用这种办法来对付那些对我们不利的国际惯例。这样说你可能会觉得我太无赖了,但事实上商场如战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没有好坏,只有成败。千万不要善良的希望双赢的局面,因为通常情况下都是损人利己或损己利人。

作者还提出在中国建立金本位制,并发行以黄金储备为基础的“中国元”。其实这件事蒋经国1949年在上海就做过,当时他是为了挽救濒临崩溃的国统区经济,而且开始还卓有成效,但因为与四大家族的利益相矛盾而被蒋介石停止了。我虽然不赞成作者恢复金本位制的观点,但比较同意“把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主要结算货币之一”的主张。

一国的货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一国国力的表现,也应当与国力相称;同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有利位置又对一国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要建立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世界货币体系。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也是大势所趋。但这不是中国当前就能办到的事,因为中国的国力、金融市场的健全程度,国内社会情况等都不够成熟。但随着美国的衰弱,美元的地位的下降,人民币的崛起既具备了可能性也具备了必要性,只要中国能保持继续发展的势头,人民币的崛起指日可待。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六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这个小孩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不过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爱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快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过的皮埃尔,就向他打招呼。他们简单聊了几句,皮埃尔因为痴恋娜塔莎又考虑到自身的处境而显得漫不经心,最后他向娜塔莎挥手道别:“明天,不!再见,再见了。”随即停下脚步落在了马车后面。娜塔莎则好一阵子还把头伸出窗外,对渐渐远去的皮埃尔露出亲切、快乐的微笑。这一段特别使我感动,虽然他们之间的谈话非常平淡,几乎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可以感觉到战争阴影下人与人之间的依依真情。他似乎觉得这一分别,与娜塔莎将永无再见之日,战争逐渐临近,明天风雨不定,所以说出这么看似不经意却沉痛之极的话来。

有人说,托尔斯泰那种僧侣式的不抵抗主义使得他像个可笑的懦夫;又有人说,托尔斯泰属于农民阶级,他所提倡的农民宗法制观点带有很大局限性。对此,我要说,我们这个世界所缺乏的正是托尔斯泰的不抵抗主义。因为人类太好胜了,他们不但要超过自己的同胞,还想进一步征服那生养自己的大自然。

很明显,人类是不可能征服自然的,他们将为自己的好胜付出代价,酸雨、臭氧层空洞、大气变暖,这一系列的事实难道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至于所谓的农民阶级局限性,那是不值一哂的,如果拿阶级来划分托尔斯泰这样一个伟大而超前的人物,就好比用米尺丈量地球,可笑透顶。

不管怎么说,托尔斯泰都是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们没有资格站在这么一个伟人面前指手画脚。尽管他不抵抗,偏向农民,但这毕竟是他自己的个性,像很多其他人的个性一样,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而且,我更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个性,托尔斯泰才成其为托尔斯泰,否则他只是一介庸夫罢了。

《战争与和平》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孟子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语:“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七

两个多月以来如饥似渴的阅读历程,我终于啃完了这部洋洋洒洒一千二百余页的煌煌巨著。心灵仿佛也进行了一场超越时间与空间桎梏的旅行,仿佛我亲自来到了那个传奇而又动荡的1805与18--年,骑着一匹雄健强壮的哥萨克骏马,来到一个视野开阔的高地上,眺望着远方弥漫着硝烟、激荡着金戈铁马的奥斯特里茨与鲍罗金诺,看着拿破仑的运筹帷幄与库图佐夫的高瞻远瞩,用自己的心脏与热血感受着俄罗斯,这片伟大而又广袤的异国土地上在两百多年前发生过的荡气回肠而又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既令我柔肠百结,又令我倍感雄心勃勃。

《战争与和平》无疑是托尔斯泰最富盛名的一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很少有小说能够出色地做到将书中的人物如同树木扎根于大地一样毫不突兀地融合进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的国家与民族中,《战争与和平》就是这其中的集大成者。全书紧紧围绕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与华西里这四大贵族家庭展开,描绘了一幅恢弘壮阔、精彩纷呈的俄罗斯民族的历史画卷,其间,无论是气势磅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还是扭转乾坤的鲍罗金诺会战,以及莫斯科的大火,拿破仑的溃败,托尔斯泰都用他那支被上帝赋予了无限魔力的笔进行了生动翔实的描写,令人读来宛若身临其境。

托翁在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著时只有37岁,正是一个男人最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黄金盛年,他一定是怀抱着极大的民族热情来全身心地创作这部巨著的。这部连罗曼罗兰都为之赞不绝口,甚至被誉为“近代的《伊利亚特》”的小说何以享有如此崇高的荣誉?正是因为托尔斯泰在这部巨著中倾注的烈火般热忱的爱国热情与简直堪称巧夺天工的文学手法无时不刻地感染着读者,令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心脏搏动的最强音。在这部属于俄罗斯民族的史诗当中,托尔斯泰刻画了无数个有血有肉、跃然纸上的人物,古灵精怪、美丽顽皮的娜塔莎,忠厚睿智的皮埃尔,理性坚毅的安德烈公爵,骁勇正直的尼古拉,悲天悯人的玛丽亚公爵小姐,无不让读者印象深刻。这些性格鲜明、个性迥异的人物共同演绎了那个时代与社会的悲喜剧,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历史、哲学、爱情、人生、死亡的思考。

《战争与和平》的经典之处首先就在于它刻画人物与叙事的高明,这一特点在小说的开篇安娜.舍勒家进行的上流社会聚会便可见一斑。首先托翁通过聚会上人物的对话便一阵见血地点明当时拿破仑蠢蠢欲动,大战前夕的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历史与时代背景。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了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皮埃尔与安德烈公爵的粉墨登场。这是整部书第一个对人物群像的刻画,在此我们便不难看出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深厚功底。首先皮埃尔介入上流人群的谈话,并忽视上流社会的交际原则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关于当前欧洲时局的高谈阔论,开诚布公而又无比鲜明地将皮埃尔年轻气盛、富有见地与哲思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安德烈公爵对于周围那些只会自作聪明地夸夸其谈的庸俗贵族表现出来的不屑一顾,以及对自己近卫军事业表现出来的执着与坚定,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卓尔不群、壮志凌云的年轻人形象。当然,一个优秀的作家绝对不可能仅仅将目光投入到主要人物身上,正像一部戏剧,如果仅仅是主角大出风头、独领风骚,而配角都毫无个性可言,那么这部戏剧同样是拙劣而失败的。所以,托翁对每一个配角都给予了充足的发挥与表现的空间。比如安娜舍勒、莫特玛子爵、华西里公爵的女儿海伦以及伊波利特男爵,同样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因此我们看了之后会马上说,哦,原来安娜舍勒精于交际周旋,莫特玛子爵彬彬有礼、善于讲俏皮话,海伦高贵美丽但是虚荣愚蠢等等。仅仅是这样一个开篇,托翁就明确了叙事的时代基础,提供了人物广阔的活动舞台,同时也通过安德烈与皮埃尔不同的人生际遇奠定了战争与和平这两条主线的线索,实是令人叹为观止。

不但是单个的人物,托翁所塑造的四大家族也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以皮埃尔为代表的别祖霍夫家族,是一个理想式的俄罗斯传统贵族式家族。以娜塔莎、尼古拉为代表的罗斯托夫家族,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小贵族式家庭。以安德烈、保尔康斯基老公爵为代表的家族是传统的俄罗斯严肃刻板、兢兢业业的爱国者式贵族,而华西里家族则是典型的上流社会虚荣势利、奢靡无度的带有贬义色彩的贵族家庭,这四种截然不同的贵族家庭几乎成为了那个时代所有俄罗斯贵族恰如其分的代表。而通过四大家族成员的思想与言行,他们彼此之间的爱恨纠葛与人生轨迹,便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情风貌。

四大家族成员的命运道路各自迥异,然而最终却又实现了理想的殊途同归。皮埃尔在结婚后被不忠的妻子欺骗,思想与精神上感到分外痛苦,犹如被困在了一个金丝牢笼中。后来加入共济会寻求升华与解脱,却又毫无进展,在与罗斯托夫家的交往中他爱上了美丽轻灵、富有魅力的娜塔莎,却苦于自己家庭的累赘无法表白。后来通过占卜异想天开地以为自己将终结拿破仑,率领民团参与了鲍罗金诺会战,甚至留在莫斯科意图行刺拿破仑,结果却意外成为了俘虏,在一位叫普拉东的士兵的开导下实现了自我的救赎,而如愿以偿与娜塔莎结为夫妻。安德烈公爵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意外负伤,却大难不死,归国后因为陷入对人生意义的迷惘思索与丧妻的痛苦中而一蹶不振,对一切都心灰意冷,后结识了娜塔莎,被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少女美好蓬勃的青春朝气感染,重新燃起了心中对生命与生活的热情,在与娜塔莎经历了一次罗曼蒂克式的美好爱情后因浪荡公子阿纳托里的插足而解除婚约,重新投入到了卫国战争的钢铁洪流中,在鲍罗金诺会战中身受致命伤,在垂死的恍惚朦胧间领悟了爱的真谛,宽宥了娜塔莎的错误,最后在机缘巧合下与娜塔莎共度了生命的最后时光,平静而冰冷地死去。罗斯托夫家的尼古拉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骠骑兵,参与了奥斯特里茨会战与鲍诺金诺战役,屡立战功,最终与安德烈公爵的妹妹玛丽亚公爵小姐姐为夫妇。而华西里家族的海伦则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却也体现了托翁的道德是非观,这个高傲虚荣、愚蠢透顶却又自作聪明的荡妇最终因误食避孕药而身亡,与其他三大家族获得的美好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托翁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在此间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战争与和平》整个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并不只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动态的,这更赋予了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真实感。例如皮埃尔,这个起先年轻气盛、特立独行的名门望族的私生子,在接受了先父的财产与同海伦的婚约后经历了一段迷惘而又痛苦的时期,变得沉闷而忧郁,这是他本人性格的第一次转变。在参加共济会后,他试图使自己变得悲天悯人、宽容博爱,然后却不得要领,这是第二次转变。第三次转变发生在他成为了法军俘虏期间,在这期间,在普拉东的精神感染下,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幸福,因此领悟了简单的生活真谛——毫无理由地去爱一切人,这使他变得宽厚而温和。从原来的我行我素到与娜塔莎婚后的好学深思,皮埃尔的性格是随着他生活的一波三折发生改变的。这种改变同样在娜塔莎身上,这个原来古灵精怪、美丽活泼、喜爱唱歌的百灵鸟式的女孩,在与皮埃尔结婚后,却变成了一个不修边幅、有些吝啬的成熟母亲,以至于连她昔日的追求者杰尼索夫都为之惊奇愕然。同样,其他主要人物身上也经历着这样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体现出了人物所处时代的风云际变,更体现了人物命运的曲折动人。

《战争与和平的》另一大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对历史人物的准确刻画,拿破仑的志得意满、不可一世与自大狂妄,库图佐夫的温和理性,巴克莱.德.托里等人在战争中表现的不切实际与好大喜功,甚至连亚历山大一世这样的帝王在托尔斯泰的笔下都变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只是实事求是地揭露历史的本来面目,他没有逃避,没有说谎,没有刻意地去将某个人神化,也没有刻意将某个人贬损。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深刻地揭露了拿破仑的侵略对俄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巨大影响,他没有像其他史学家替拿破仑歌功颂德,也没有像拿破仑的敌人威灵顿那样称赞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将军”,他明白任何战争的发起者仅仅是一个妄自尊大的野心家,卫国战争中那些乐于自我标榜的统帅他并没有歌颂他们是“俄罗斯民族的英雄”,甚至对巴克莱.德.托里与巴格拉基昂等人他采取的是一中略含嘲讽的态度。但是对库图佐夫,他却给予高尚的赞赏,认为他是一位将平凡与伟大结合起来的英雄,是“民族战争的代表”,因为在库图佐夫的身上印证了托尔斯泰的一个观点:群众的伟大精神力量产生伟大的统帅。他描述这些所谓的伟人也不单单是故事发展的需要,更是借以他们衬托出人民的伟大。

倘若只是一味地讲故事,《战争与和平》也就不会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一块令人高山仰止的魁伟丰碑了。列夫.尼古拉维奇.托尔斯泰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战争与和平》同样表现了他对于历史、哲学、宗教的诸多看法与哲思。而这一切常常通过安德烈与皮埃尔之间的交谈与思考表现出来,托尔斯泰素来是一位心理描写的大师,他可以在庞大的集体场面将某一个人的内心互动用寥寥数语便和盘托出,也可以用一大段的细致描写展现人物生动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安德烈公爵被法军击中后倒在奥斯特里茨战场的那一段他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他望着那高原轩邈的灰色天空,感觉灵魂仿佛已经离开了自己的躯壳,周遭喧嚣激烈的战争仿佛已经化为乌有,就在这样一种超凡空灵的环境下他进行的内心独白,犹如一位沉思默想的思想家或哲学家思想灵泉的自然流露。安德烈公爵反复思考人生的真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终他与皮埃尔得出了同样的一个结论——爱,毫无保留、毫无理由的爱,如同基督宽恕罗马人一样的博爱,这或许也是托尔斯泰本人的人生哲学观。而安德烈与皮埃尔无疑是全书当中最为引人玩味的角色,他们二人的共同特点在于,他们对于眼前的现实都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他们并不沉溺于自己所处的显贵地位与自己拥有的巨大财富。他们所思考的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境界的问题,即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个人的生活,而习惯于将自己与整个祖国与民族的未来联系在一起。两人都曾经经历过迷惘,然而生性乐观的皮埃尔最终在普拉东身上领悟到了爱的真谛,然而安德烈公爵最终却选择了孤独,他渴望爱与被爱,但是娜塔莎的错误却被他视为寡廉鲜耻的背叛,因此他希望投入于伟大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他对现实的批判随着性格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尖锐、深刻,因此最终在娜塔莎的陪伴下在孤独中死去。

在看过这本书前,我一直十分崇拜拿破仑,崇拜他的骁勇善战,崇拜他的运筹帷幄,崇拜他的雄才大略,并始终不渝地坚信他是一位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轨迹的伟人,是人类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千古一帝。然而,托尔斯泰本人对拿破仑的描写却令我如醍醐灌顶。他高瞻远瞩地指出,伟人只是历史的工具,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顺应历史的潮流而已,因为历史的规律是不可战胜的。拿破仑自以为自己拥有无以伦比的天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然而在奥斯特里茨与鲍罗金诺的战场上他又能说发挥了多么至关重要的作用呢?他自作聪明地发布充满天才的各种各样的命令,然而他并没有亲临战阵,这位伟大的统帅在鲍罗金诺战役期间甚至身患伤寒,战场的局势又是那样地瞬息万变,当通信兵传达了他的命令时,他的命令恐怕早已不适用了。托翁在书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败与历史走向的永远是群众,而绝不是某个特定的人物,历史学家惯于寻求历史发展中的“偶然”,但历史发展是并不存在偶然的,驾驭历史规律的,是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神秘力量。事实上,拿破仑在埃及、意大利、西班牙、普鲁士、奥地利时发挥出来的天才在俄国的时候并没有消失,但他实际上并不具有天才,他所遭遇的只是一连串微妙的“机会”而已,然而这“机会”在俄国的时候却意外地消失了,因此导致了拿破仑在俄罗斯的溃败,这是历史规律导向的必然结果,与他本人无关。他或许是历史这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中游地最快的一位,但绝不是改变大河流向的那个人。

《战争与和平》是一座哲学、历史、文学、思想的巨大宝库,由于见识与智慧有限,我所能窥探的仅仅是它的冰山一角。托尔斯泰之所以成为俄国历史上公认的最伟大的文学家,正因为他所拥有的深沉思想与卓越才华,

而这目前仍是令我仰之弥高的。我诚挚地希望有朝一日能够重读佳作,届时,我或许将得到更多的财富与启迪。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八

《战争与和平》中已显现出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一个重大事件(如:战争)看似是精心安排并依从于人的意志而发展,这是事物的表层;内层的世界,是由不确定的、偶然的、多元的等因素综合有机作用后发展到如今的状况,这种状况或许暗合人的意志,于是人们用各种理性理论观点阐释计划方案的科学完美性;或许异于人的意志,于是人们把计划方案的科学与否归因于个人的歪曲不遵从既定的路线图。

在第一部第四节,以蜜蜂为例,表征了对某特定对象理解的多元性,从每个个体出发而理解的意义都不相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含义。正如作品中所言:“人类在揭示这些目的的智慧发展得越高,最终目的的不可理解也就越加明显。”

整部小说,书中以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以及库拉金四大家族的际遇兴衰投射到战争与和平的大背影中,其中主要以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夫的人性变化为主要脉络。人性或灵魂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复杂多样的形态不断运动变化着。这种变化源于外在环境以及内心活动双重因素的化合。

如果从因果论来分析四大家族命运,博尔孔斯基老公爵脾气很臭以及个人修养的不足,从而致使儿子和儿媳妇双双早逝,当然难能可贵的是儿子死前灵魂得到净化归于宁静;老公爵的女儿玛利亚是这个家庭最幸福的一位,天随人愿地嫁给了罗斯托夫。皮埃尔•别祖霍夫是一位从内心放低身段,鄙视贵族虚伪社会的贵族。他的灵魂一直在忏悔、反思、净化,他的亲赴前线、被俘等遭遇,使他的心灵更加纯洁。因此,他如愿以偿地保有了战后的家业并娶上了娜塔莎。罗斯托夫老伯爵为人行善,有同情心又有点软弱,虽然待他病逝后,家产尽失且欠下重债,但其儿子尼古拉•罗斯托夫重操家业,娶了家资丰厚的玛利亚公爵小姐。这个家族中尼古拉和娜塔莎都幸福美满,老伯爵夫人也安享晚年,但让我遗憾的是彼佳•罗斯托夫的早逝,痛心于他那年轻的生命和执着勇敢精神的殒灭。尼古拉享有了彼佳的善果,虚伪而投机参军的尼古拉从未真正意义上为了卫国战争奉献自己,而彼佳做到了,但事与愿违。最厌恶库拉金家族,瓦西里•库拉金势利、虚伪、自私自利,所以他的这个因让他后代吃了这个果——阿纳托利被截肢,另一儿子战死,海伦不守妇道,终而早逝。

最后皮埃尔与娜塔莎、尼古拉与玛利亚分别成立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安德烈的儿子尼古卡尼,作者以该视角来评价皮埃尔和尼古拉二者,前者善良聪明又思想,后者与之相比就相形见绌。

人物角色中,男主角皮埃尔和女主角索尼娅为我最爱。前者是一个一直走在灵魂救赎道路上的良心者,他所追求的内心宁静自由以及灵魂洗礼净化救赎是我所尊爱,也暗合了我的追求,我原谅他在爱情上对海伦的失责,那是时势所迫而又左右助推的结果,无自我主张的皮埃尔被绑架上一段众人所认为的婚姻,因此他的不成熟使他为这段不能幸福的婚姻买单。人性方面,他善良、正义、有责任心、同情心等。后者索尼娅让我找到自己的影子,她对尼古拉•罗斯托夫一直不离不弃,同时她的包容、担当、贤惠、温顺让我感动和欣赏不已。娜塔莎,我只能对她尽可能的理解,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因为她未曾真正走到我的心,未曾引起我的共鸣,未曾让我感动。

《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自从和妻子吵散以及与妻子情夫决斗,内心经过强烈地思想斗争,以及入同济会,他的心灵开始走上救赎悔过觉悟的道路。安德烈公爵自丧妻,以及在皮埃尔的劝说以及自己对生命中种种细腻情感的反思,他也走上了心灵救赎的道路。罗斯托夫自从与情敌赌牌后,面对家人给予他四万卢布偿还欠款,父母的爱以及自己内心的内疚自责也让罗斯托夫走上忏悔心灵救赎的道路。《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也是走上心灵救赎道路的人。托尔斯泰的作品很多人物角色是经过奢华荣光的生活惬意后开始放纵自己,最后因此而造成诸多矛盾和恶劣后果,正式后来对这种后果的反思和内心煎熬,开始走上心灵救赎的道路,托尔斯泰在现实生活定然也是这样一个人。生活中,当一些让我们快乐放纵的心灵受到自己酿下苦果的撞击后,才会觉醒幡然醒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九

第一次看这本时是如此的徘徊,难道这个世界是为金融家所做?很多金融名言比如: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型,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梅耶.罗斯柴尔德。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利。——拿破仑。

这本书大概是高一时第一次看,这个月我又重温了一次。《货币战争》可谓是我用阴谋论看待这个世界发生的许多事件的契机,我依旧记得当年我第一次读到书中那些大胆狂妄的银行家的言论时内心的震撼。经济实力决定一切,而由各大金融家族组成金融世界又操控了世界的经济命脉。换而言之,世界掌握在金融家族的手中,无论是国家、政党,都被他们操控,这本书完全以金融观与阴谋论论述了近几个世纪的世界金融权力的争夺。

《货币战争》讲述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三百年间,世界各大重要事件包括法国拿破仑时代、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美国经济的腾飞、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托拉斯、大萧条时代、美国总统被刺、日本经济的崛起和衰落、韩国经济的奇迹、97年亚洲金融风暴等等无不与货币发生着关系。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国际金融势力通过左右一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国家命运,通过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着世界财富的持有和分配,实现他们的利益。随着中国金融的全面开放,国际银行家将进入中国,因此,本书告诫我们要时刻警惕他们的打击,时刻准备着货币战争。

看完这本书之后,第一感觉就是惊叹,让人难以置信。很难想象一个家族竟然控制着欧洲主要的银行,还有美国的四大银行以及美联储。而上述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无疑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幕后的罗斯切尔德的身影。资本家一方面自己操控世界的货币发行,另一方选择自己的代理人制定着各种策略,干涉国家政治,扰乱世界市场。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让货币增值,让自身的利益获得永久的增长,为了达到这种目的,他们不惜发动世界大战,不惜刺杀美国总统。这充分揭露了资本家惟利是图的本性。

通过这本书我们充分了解国际金融势力的野心之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可能不是考虑金融战争是否存在,而是这种关乎国运民生的问题离我们有多危急。超级国际金融集团把他们的瞄准镜聚焦到中国,而如果不建立对货币战争的警备意识,一味认为外资入主是好事是好机遇,那真是把国民财富白白送给他们了。大量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人民币升值,房价上升,股市动荡,这一切和历史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战争”前兆有着很大的相似。也许,这场“不流血”的战争已经开始。这场战争并不仅仅是国家和国际银行家之间的战争,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还关系到我们通过辛勤劳动多年积累起来的每一分钱、每一份财富。但也不是说将全部外资拒之门外,而是在有“战争意识”,危机感的准备下进行金融开放。

细读这本书,我发觉作者只是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某些历史人物断章取义的话语来证明国际银行家阴谋论,这可能不能让人信服。不管怎样,我们不必太注意讨论这本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它的价值是向我们发出了警告,让我们要警惕我们面临的挑战。这的确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十

第一次知道罗斯切尔德家族,还是老薛告诉我的。在我的“小王子”上看完《货币战争》,我为自己对这个超能家族的无知而感到惭愧。合上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历史尘封的阴谋,很惊诧,很可怕,原来我们生活的世界,还有这样一些“生死密码”……

书中是这样描写这个神秘家族的,“罗斯切尔德家族不仅是英国伦敦金融城的霸主,以色列的创建者,国际情报网络的祖师爷,华尔街5家最大银行的后台,世界黄金价格的制定者,现在仍然主掌着伦敦华尔街轴心的运作……”《货币战争》围绕着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一群国际银行家,将历史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斗争真相,以阴谋论的口吻告诉给人民,让我看到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更残酷的战争。

货币促进历史的必然,德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什么纳粹要如此迫害犹太人,除了宗教或--个人意志的原因之外,我一直很好奇,群众基础何来?这本书里讲,聪明的犹太银行家,通过操纵通货膨胀,血洗德国普通民众的储蓄,引起德国社会主流人士对犹太银行家的痛恨。我想,这应该就是答案。精明的犹太银行家应该不会想到,对货币的嗜血欲望,几乎为这个民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货币战争》一书的可怕之处,是让普通民众看到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真面目。政党也好,首脑也好,无非是金主选出来贯彻其货币政策的“演员”。掀开国际人道主义、维护国际秩序、大规模制裁、经济发展规律等等华丽的伪装,战争或者经济危机,不过是这些幕后金主在进行“剪羊毛”的游戏。银行家不会轻易放弃发大财的好机会,所以战争和衰退总是此起彼伏。

权利的力量是惊人的,然而真正的权利往往来自幕后者的统治。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个世界,确实在被少数人控制着,无论政治体制还是世界经济。当今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政府竟然没有货币发行权。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国家是如何进行决策的。

房贷、卡债,都会带来货币增发的后果,我们好像陷入了债务货币泡沫经济。等着将泡沫吹大后投机的金融黑客可能已经等得不耐烦了。虽然不完全懂国家的金融货币政策,但近几年身边的银行开始紧缩银根、处理不良,但愿是决策者看到了泡沫财富的真相。看完此书,明白了人民币必须成为实际储备货币的原因在于,金融制空权影响产品定价权,进而影响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也明白了超高的外汇储备,不仅可以分散金融风险,更是争夺货币霸主地位的必要。

至少在过去的几百年,国际银行家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阴谋家。而这些阴谋家操纵下的货币战争,让世界经济中的每一个体都无处躲藏。小老百姓的钱袋子会随时变成一个漏斗,我们往往只会去防范小偷,却不知道这些“经济刺客”远比小偷更贪婪。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500字篇十一

和平,是全世界都想要的一种希望。但是,这种希望,好象…很难得到。因为,不管有多少篇倡议和平的文章出现,要爆发战争的国家,都好象没有看见。

常常会以为,和平,只是一个所谓的名词…因为,它起不了真正的作用……

会有连续不断的新闻出现在我的眼前“据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是吗,安全?要安全,也得要有和平呀!在不知多少年前,中国也爆发了一出出使人现在谈起来也心惊胆战的战争,如: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难道,这叫安全?还是……这才是和平?

其实,人与人之间都会发生矛盾,这个道理,我也懂。但是,在听到某个地区或国家又爆发了战争,我的心就凉了半截。为什么,他们都不能友好相处呢?为什么,非要用战争来解决事端呢?为什么,他们都不能坐下来好好谈谈呢?为什么,他们都不会顾及到自己人民的感受呢?难道,非要用大战才能解决事情吗?常常,心里,会出现这种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新闻报道,题目是“世界上,还会有最安全的地方吗?”。是啊,世界上,我想,不会有最安全的地方了。因为,人的本性有很多种,当然,“嫉妒”和“暴躁”在其中之内。但是,我还是坚信,“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千古名言。但是,一次次的战争,让我失望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我想,保持和平,是我们该做的最基础的事情。我们,在遇到矛盾时,要冷静地想一想,是谁错了?然后心平气和地握手言和。我们,要让那些经常爆发战争的国家领导看看,连小孩子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为什么他们做不到……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水浒传第十回读书心得50字 水浒传第十回读书心得200字(模板11篇)

下一篇:2024年最新512护士节活动策划方案4篇

2023年业主申请更换物业申请书(汇总5篇) 最新销售计划书 产品销售计划书(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