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幼儿科学活动教案(八篇)

2023年幼儿科学活动教案(八篇)

小编:zdfb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篇一

1、学会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2、探索按标记图要求在圈里摆放相应数量的物体。

3、喜欢参加科学活动,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和乐趣。

1、白板课件

2、操作卡,贴纸

一、导入活动

1.通过情景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幅图片上的小动物都在干什么啊?小猴子个小熊在参加套圈的比赛,但是他们缺少一个裁判,你们来给他们当裁判好吗?

二、学习计数圈内物体的数量

1、认识套圈游戏的玩法,并能够正确的数出圈内物体的数量。

教师:你们都知道套圈怎么玩吧,如果你们来当裁判,怎么样来判断谁输谁赢?你们能够正确的数出每个小动物圈里的数量吗?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学习计数两圈交叉情况下圈内物体的数量。

教师:刚刚我们帮助小猴他们评判了几场比赛,下面这一场有一点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圈重叠了)那么圈重叠我们怎么来算出来他们分别套中了几个呢?

3.知道两圈交叉部分是公共区域,这里的物体即属于蓝圈,也属于红圈。

教师:当两个圈交叉的时候,我们发现这里的物体即属于小猴的,也属于小熊的。

三、幼儿动手操作练习

1.幼儿根据要求上白板课件动手操作练习,运用交集的概念。

2.发放操作材料,幼儿观察讨论物体的摆放顺序。

3.讲解幼儿的操作材料。

四、结束活动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结束本次活动。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篇二

让幼儿感受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1.区分物体斜面滚动和滑动状态。

2.对滚动和滑动有积极兴趣。

3.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能够大胆猜想和验证,通过操作区分滑动与滚动。

活动难点:用标记记录猜想。

1.有滑滑梯、滚轮胎等游戏经验。

2.了解斜面,知道物体放在光滑斜面上可以滑下来。

1.滑动宝宝的家和滚动宝宝的家。

2.操作的玩具宝宝。

3.使用姓名标记。

外形平滑的物体可以滑动,滚动的物体有一个圆形的面,接触斜面,有平滑的底,又有圆形的面,它可以滑动和滚动

一、看一看

1.以游戏引出滚动和滑动。

2.运用动作和语言帮幼儿区分滚动和滑动。

二、猜一猜、试一试

1.集体猜想验证。

用标记记录猜想,感受验证过程,尊重事实。

2.个人猜想验证。

猜想与验证是否一致、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尊重事实。

三、用一用

1.滚动宝宝的身体什么样?滑动宝宝的身体什么样?

2.有些宝宝说它既是滚动宝宝又是滑动宝宝,怎么变换?幼儿尝试。

回家与家长一起发现属于“滚动”或“滑动”的生活现象。

活动内容取材于幼儿日常生活,从幼儿的游戏中发现其中蕴含了滚动和滑动的科学原理,培养和保护了幼儿好奇心,设计重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猜想——记录——验证——记录的过程,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态度,丰富了幼儿经验,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社会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幼儿获得的经验得以归纳、提升。为其树立良好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奠定基础,充分体现科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篇三

1、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2、通过幼儿自己亲自种植豆芽,掌握一些基本的种植方法,培养幼儿参与种植活动的兴趣。

3、初步让幼儿尝试记录表的登记。

1、绿豆芽若干,绿豆种若干,花盆每人准备一个以及一袋土。

2、多媒体课件。

3、烧好豆芽的图片以及豆芽生长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一)导入激趣:

1、视频展示:“豆芽宝宝在跳舞”,激发幼儿的兴趣。

2、让幼儿仔细观察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泡好的绿豆芽。

教师实物展示“泡好的豆芽与没有泡的豆芽有什么区别呢?”幼儿自由讲述,帮助幼儿了解绿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教师把已经泡好的豆芽分别发放在每个幼儿的桌面上。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1、提问:“你知道豆芽宝宝是怎样长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

2、演示豆芽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幼儿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并提问:(第一天,我把绿豆放到水杯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绿豆变大了,长出白白的细芽,这是第几天啊?绿豆脱了绿色的外衣,这是第几天啊?豆辨分开,细芽长得更长,这又是第几天啊?豆辨长出紫红色,长出小叶子,你看到了吗?绿豆芽长得比水杯还高了,这又是第几天啊?生成的豆芽可以上桌了,小朋友们你瞧见了吗?)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1、“你们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

2、出示烧好的豆芽图片,让幼儿看一看,并想象如果现在这些好吃的豆芽摆在你们面

前,你们想吃吗?从而让幼儿知道豆芽是有营养的,要多吃豆芽。

(五)师幼合作种豆芽。

1、教师展示种植豆芽的成品让幼儿观赏。

2、教师讲解种植豆芽时幼儿该遵守的规则,并让幼儿轻轻的把自己的小椅子搬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开始种豆芽。四、活动延伸:“记录表的登记———豆芽的长过程”

1、教师展示图片“记录表的登记”,教幼儿自己种植的豆芽由自己来登记豆芽生长发芽的全过程。教学反思:《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让幼儿认识到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并能尝试设计对比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值得高兴的是每个幼儿都做了实验,这给课堂增添了许多精彩之处。因此可见,做好课前准备是多么重要!

不足之处:

1、在介绍豆芽的特征时只围绕了绿豆芽,其实还可以延伸到黄豆芽和红豆芽。

2、视频展示豆芽生长过程时,没有讲得很透彻,让幼儿没能理解清楚。

3、在幼儿种植豆芽时没有提前讲好规则,导致种植时秩序活跃了些。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篇四

1、让幼儿感受竹筒传声的秘密。

2、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兴趣,愿意探索。

1、引导幼儿观察竹筒。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做了一个玩具,你们拿起来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发现竹筒是圆圆的,中间是空心的)。

2、幼儿玩竹筒

教师:你们每人拿一个竹筒当玩具,让黄老师看看,你们是怎么玩的?

1、教师有兴趣地对幼儿说:刚才黄老师看见有一位小朋友把小嘴巴对准竹筒在说话呢,你们各人找一个好朋友,一个对着竹筒说话,另一个用小耳朵听,听听你的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幼儿两人一组地玩了起来。

3、提问:小朋友听到你的好朋友说的话了吗?

4、教师小结:这个圆圆的空心竹筒,能把我们说的话传出去,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传声筒。

1、提出疑问:

教师:刚才小朋友都听到从传声筒传出的话语很清楚、响亮,但也有小朋友说听不清楚声音,(出示几个听不清楚的传声筒)这是怎么回事呢?

2、出示动脑筋小博士卡片,引导幼儿观察这几个传声筒有什么不同?既然是一样的,那为什么传出来的声音不清楚呢?这个传声筒黄老师要送一个标记给它(出示小博士卡片)它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3、幼儿再次玩传声筒(传声筒换成实心的)

幼儿发现听到的声音不清晰了,这是为什么呢?幼儿自然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幼儿也给这些传声筒贴上小博士卡片。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和没有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有什么不同?让他们发现有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里有纸团堵着。

2、教师小结:原来有小博士卡片的传声筒为什么传的声音听不清呢?原来里面塞满了纸团,纸团堵住了传过来的声音,所以,从这样的传声筒里传过来的'声音就不清楚了。

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小小传声竹筒,进行连接传声,使之变成一个长长的竹子传声筒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篇五

茶叶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孩子们对“茶叶”并不陌生,他们既有从生活中得来的浅显认识,又迁移了研究树叶所积累的经验,让他们深入体验到迎接挑战和不断寻求突破的快乐体验。

1、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体验品茶的乐趣。

2、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知道茶叶是从哪里来的。

3、观察茶叶的外形特征,感受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

1、茶叶、树叶、开水。

2、茶叶的制作视频。

3、透明玻璃杯。

1、出示茶叶。

(1)教师出示茶叶图片,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咦!这是什么?你见过它吗?在哪见过?

(2)教师小结。

教师:小朋友们说对了,这就是茶叶。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茶叶,请小朋友们看看,你们见过的茶叶和老师带来的茶叶是不是一样的呢?

2、集体自由观察茶叶。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法理解各种茶叶的特点。

(1)看一看,观察茶叶的外形特征。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拿起桌上的茶叶,看看它长什么样子?

(2)摸一摸,闻一闻。

教师:刚刚小朋友们发现了茶叶的小秘密。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观察完后告诉老师茶叶摸起来是什么感觉?闻起来是什么味道的?

(3)教师小结:茶叶摸起来有点粗糙的,闻起来香香的。

(4)观察树叶,与茶叶形成对比。

教师:看看桌上除了茶叶还有什么?(树叶)那我们再来看一看,比较一下茶叶和树叶,你们觉得茶叶是树叶吗?为什么?

(5)教师:小朋友说的都很有道理,可是茶叶究竟是不是树叶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做完这个实验,再请小朋友们来告诉老师茶叶是不是树叶,好吗?

3、用开水泡茶,引导幼儿观察茶叶的变化。

(1)教师现场泡茶,请幼儿仔细观察。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把茶叶放进茶杯里,请老师帮我们把水倒进被子里面。

(2)引导幼儿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

教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茶叶到了水中,经过水泡开后,会有什么变化。

(3)教师小结:茶叶由小变大了,水的颜色变黄,闻起来还香香的。

4、引导幼儿交流讨论:茶叶是不是树叶?说说理由。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茶叶是不是树叶?

教师:经过开水泡开一段时间后,茶叶的形状改变了,和树叶的形状一样。

(2)教师小结。

5、播放视频或图片,介绍茶叶的制作过程。

(1)教师播放视频,了解制茶过程。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我们喝的茶叶,它是怎么制成的。

(2)幼儿观看视频。

(3)教师小结:哦!原来我们茶叶的制作过程主要是由采摘——杀菁——揉捻——干燥后作成的茶叶。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树叶,它可以泡水喝,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

(4)体验品茶的乐趣。

教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喝一喝自己泡的茶吧!

活动延伸:

所有的树叶都可以制作成茶叶吗?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篇六

1、引导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4以内物体的数量。

2、能将点数不同的蘑菇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进行排序。

3、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1、ppt2、蘑菇点卡,兔子四只。

一、情境导入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看一看兔妈妈今天干了什么事情?"(出示ppt)

二、兔妈妈采蘑菇(1)师:"兔妈妈去采蘑菇了,看一看,兔妈妈采了几个蘑菇?""兔妈妈采了几个蘑菇?"(出示ppt,引导幼儿数并带领幼儿验证)"你们仔细的看一看,这四个小蘑菇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子身上的点点不一样)"(2)请个别幼儿回答四个蘑菇上分别有几个点点并带领全部幼儿一起点数小蘑菇上的点点。

三、给小蘑菇排排队(1)师:"小朋友们真厉害,这些都是兔妈妈采的小蘑菇,可是这些蘑菇需要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好队,兔妈妈才可以带回家,谁来帮助兔妈妈?"(2)请一位幼儿上来操作,教师带领全部幼儿验证

四、给小兔子送蘑菇(1)师:"兔妈妈采了这么多的蘑菇,带回家给兔宝宝吃,这里有几只兔宝宝?(出示ppt,引导幼儿数并带领幼儿验证)"兔妈妈的宝宝们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小兔子身上的点点不一样)"(2)请个别幼儿回答四只兔宝宝上分别有几个点点并带领全部幼儿一起点数兔宝宝上的点点。

(3)师:"兔妈妈想把蘑菇送给兔宝宝,你觉得这些蘑菇分别送给谁最合适呢?(出示ppt—6)请幼儿上台帮助兔妈妈分一分。

小结:原来他们身上的点点是一样多的。(请幼儿示范,幼儿回答,教师验证)

五、游戏:分享小蘑菇(1)师:"兔妈妈谢谢小朋友帮助她把蘑菇分给宝宝!可是兔妈妈这里还有好多剩下的小蘑菇,想分享给别人家的小兔子,小朋友可以帮帮忙吗?(出示小兔子)(请一位幼儿上来操作,教师并验证)"看,你们的小椅子下面,有兔妈妈采好的蘑菇。你们看一看,你们手上的蘑菇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导幼儿说出蘑菇上的点点不一样)"谁来说一说,你的小蘑菇上面,有几个点点?(点个别孩子说一说自己手中的蘑菇有几个点点)请你手上蘑菇上面有一个点点的小朋友举起来给我看一看(依次举起点点2—4)小朋友都认识了自己的小蘑菇,现在呀,请你的蘑菇上有一个点点的小朋友,把你的小蘑菇送上来。(依次送2—4)(2)幼儿操作完成师:"小朋友真是太厉害了,都把小蘑菇送对了,兔妈妈为了谢谢你们,下次会邀请我们一起去采蘑菇。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利用幼儿喜欢的小兔子形象开展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游戏一开始,教师和幼儿就头戴小兔头饰,畅游在“兔子舞”的节奏感强的音乐中,重点锻炼了腿部,达到运动的目的。活动中,教师用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与幼儿进行交流,增进师幼间的情感。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篇七

1、在排积木活动中,体验力的传动现象。

2、尝试同伴之间的互相合作,有一定的团队精神。

中型长方形积木若干。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积木排列的方法。

幼儿分组拿积木进行排队游戏,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是如何给积木排队的。

请幼儿分组师范,重点介绍间隔排队的方法。

2、幼儿集中学习间隔排队的方法。

幼儿分组尝试间隔排队的方法,在操作中幼儿如果不小心碰到积木发生"传动"现象,引导幼儿注意观察。

教师:为什么前面的积木倒下来,后面的积木也会跟着倒下来呢?

3、全班合作排列积木。

教师引导全班幼儿合作排列,感知和做的快乐。

幼儿科学活动教案篇八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

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美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简短班主任工作计划(六篇)

下一篇:信息时代人们需要练字辩论稿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