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语文课堂导语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三篇)

最新语文课堂导语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三篇)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语文课堂导语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篇一

都镇湾镇庄溪小学三年级 李向宇 指导老师 林俊

一阵清脆的铃声,我们快步走进教室。因为这节课是我们盼望已久的《走进秋天》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展示课。

《走进秋天》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共有八个组,分为秋景美文、田间劳作美文、秋天的叶、秋天的花、秋天的果实、秋天的山水、树叶采集、秋景写生。我们通过近一个月的活动,各组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展示开始了。首先上场的是秋景美文组,他们带来了《美丽的秋天》和《秋姐姐》的美文,还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制作的美文集。田间劳作美文组上台了,胡海浪给我们朗读他的美文《挖红薯》,当他读到“我一挖红薯,红薯就成了两半。奶奶说我比她会挖,可以把一个红薯挖成两个红薯”时,我觉得很有意思。

一组又一组,都展示得很精彩。轮到我们这一组了,我们上台先敬了礼,然后开始播放《秋天的花》的幻灯,每播放一张,我都进行介绍,有时同学们看着图片嘘唏不已,有时为我的介绍而鼓掌。

下课了,我们的交流还在继续,同学们说我们拍摄的照片又多又漂亮,解说得也很精彩。听到同学们的赞扬,我心里美滋滋的。

《走进秋天》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让我感受了秋天的美!

欢迎投稿——

内容:学校德育活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堂德育等

文体:理论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分析、评价探索、教师文苑、学生文苑 提示:请写明作者单位及姓名,学生作品要注明指导老师

邮箱:zxy191700@(请用“附件”方式投稿)

※作者自负文责 编者对来稿具有修改权

语文课堂导语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篇二

如何备好一节语文课

杨美凤

每次上公开课 ,我都会有些紧张,有时上下来与自己预想的效果相差甚远。但凡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课无不是因课前认真、积极、充分地准备。正所谓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语文课,必须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1、把课文熟读成诵,熟记于心

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直到能流利的诵读课文,这是个基本的道理。诵读课文就是为了透彻理解教材。通过熟读成诵,老师把作者写作的情感,把课文的重、难点,把课文的表达方法摸个一清二楚。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我们才能对课文有较深刻的感悟,对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才能弄明白,一遍遍的诵读中,对课文中许多不起眼的词句中蕴含的微妙常常忽然顿悟,教学设计的灵感也常常会不期而至。于永正老师在某地执教《第一次拥抱母亲》时,头天晚上11点钟了,他还在房间里捧着书,一遍一遍地朗读。第二天的课堂于是有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甚至有的学生感动的热泪盈眶。王松舟老师备《草船借箭》,一口气读了13遍,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感觉,精妙的教学设计才呼之欲出。贾志敏老师的学生要讲《开国大典》,希望贾老师对教学设计提供帮助。贾老师问学生的第一句话是“课文背会了吗?背会了再找我。”人民日报社服社长、著名作家梁衡曾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把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另外,把课文熟记于心也有利于更好的驾驭课堂。

2、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阅读课文,深入到课文中去,好像自己就是作者,理解课文写了什么,领悟课文怎样写,探究课文为什么写。教师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钻研教材是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想三个问题:如果我是学生,应该学什么,用什么方法学;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哪些地方浅显易懂,哪些地方是难点;应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获取新知识、提高新能力。

有些教师可能要质疑,语文老师负担重,没有更多时间背,尤其是高年级语文课文那么长,怎么能背会。在我看来,要做到“四至少”:至少要有背的意识,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至少做公开课的课文不管长短都要背会;至少本课书的重点段要背会;至少那些经典名篇要背会。“读书读高层,读文读经典;名篇背如流,下笔如有神”这正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精髓,这个看似最笨的办法却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二、研读课标,读出教学的目标

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万变才会不离其宗。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涵盖两个基本内容,即课标中的两个“使”:一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二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简言之,一个是语文能力,另一个是人文素养。那么,这两个目的,应该以何者为重点呢?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千万不可小看这“着重”二字。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因此,不管教什么课文,都应把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作为核心。人文素养并非不重要,他应该渗透在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之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本领,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因此,要把课文作为例子,用课文来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研读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在一篇课文或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是一般性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应用,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的哪项能力,并要求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他人的设计,我们要用辩证的头脑去思考,要以鉴别和挑刺的眼光学会筛选,不能全信,不能照搬,应该创造性的吸收,有选择的学习。一定要站在用教材教这样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教学目标。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可以这样做:

1、凭借例子积淀语言,悟得规律。(预习入手感知语言材料;品读领悟,重视语感培养;熟读背诵,积累语言材料;练习迁移,形成语用能力。)

2、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

四、研读学生,读出教学的方法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照顾大多数的原则,确定教学的起点和难点,同时考虑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备课时设计适当的问题提问适当的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有的学生连生字都还没能掌握,我就上课时只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不给他下马威,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五、研读教学环节,读出教学的层次性

阅读教学应该牢牢把握住培养语文能力这个重点形成主线。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决不是为了记住春天具有“春景美”、“春雨美”、“春风美”等知识,而是学习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绘春色,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着力点。具体到每篇课文应以培养什么能力为重点,则应考虑多种因素:一是年段目标,二是教材意图,三是课文特点,四是学生实际。如一年级《春雨的色彩》,应把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和仿说训练做为重点;四年级的《最后一头战象》应把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好处并练习运用作为训练重点。我执教的《自然之道》是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和感情朗读作文训练重点。把“读书三到”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学设计像盖房,不仅要架起房梁,而且还要进行精致的装修。对于每个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就是对于教学设计的精装修。老师每一句话该怎样说,都要有精心的推敲,每一个段落的教学都要有层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艺术性。对于某一个重点段落的教学,首先要确定这个段落描写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表达方法?我要通过这一段落训练学生那些技能?这些都明确之后,进行教学层次的设计,第一次读干什么?有什么意图;第二次读读什么?这样的教学层次清晰,把对于这段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有人说,如果语文素养是棵树,那么,读是叶,品是花,背是根。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要切合实际,打破程式化,探求新途径。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现在学校又提倡集体备课,我们更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把我们的课备好,因为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把课上好,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

语文课堂导语 小学语文课堂导语篇三

浅谈语文课导语的设计

内容摘要:导语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什么样的导语是好导语,好导语如何设计,本人就这两个问题,浅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关键词:导语

兴趣

设计

导语,就是教师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导新课、启发诱导学生的话,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教学的第一步,虽然是一步,但却是关系全局的一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导语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是好的导语呢?

首先,我认为好的导语要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成为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其次,好的导语应与授课的内容紧密相联。

导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引出当堂授课的内容。如果导语的设计与课文内容无关,即使它再生动有趣,也只能是把学生“越导越远”。所以,好的导语一定要与授课内容紧密相联,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再次,好的导语能使学生增长知识,陶治情感。

课堂教学是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导语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所以导语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古今中外、大千世界,为设计导语提供了丰富的舞台,可以让学生获得各种课内外知识。同时,导语的设计还要注意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思想教育。

最后,好的导语要尽情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既可以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去喜欢一门学科;也会因为厌恶一位老师,而排斥一门学科。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导语,可以尽显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达到“亲其师,信其道。”

以上谈了好导语的几点要求,那么如何来设计导语呢?下面就举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导语。1.问题导入法。

上课之初,学生往往仍处于课间的兴奋之中,一时难以回到课堂。此时大段陈述新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很难专心聆听,也就很难进入新课教学。因此,此时提出问题,能更有效地聚拢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教学《最苦与最乐》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觉得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几名学生谈完后,教师接着说:“想不想知道梁启超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2.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在设计语文课导语时,如果注意设置悬念,也可以增强讲课的吸引力。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空城计》时,教师可以问:“诸葛亮仅凭一座空城,怎么就能吓退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呢?”学生就会带着这个悬念,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了。

3.故事导入法。

内容生动活泼、有趣、切题的故事,会使课堂增色添彩,让人耐人寻味,思考无穷。用于导课的故事,可以是与要讲内容相类似的,也可以是所讲课文的内容梗概,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如教学《出师表》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让学生弄清诸葛亮、刘备、刘禅三者之间的关系,既利于学习课文,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4.情境导入法。

教师利用形像的描述或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把某种情形、某种状态、某种景象表现出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诗情画意之中,使学生一开始接触新课文时,就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发生共鸣,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在《渔家傲》一词中,可以让学生想象守边将士的壮志愁情,接着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守边将士,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并托鸿雁将自己的话捎给远方的亲人。这样的换位思考激发可学生的兴趣,一个个踊跃发言,整个课堂就动起来了。

二、联系授课内容,设计导语。1. 背景导入法。

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如讲《记承天寺夜游》时,先介绍苏轼被贬的一些情况,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解题导入法。

教材中有些题目经过了作者精心的构思,能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或通过分析题目能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就可以借助于题目,通过解释题目来导入新课。如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可以先从课题的解读入手。让学生明白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也就有兴趣读下去了。

3. 情节导入法。

讲课之前介绍课文的相关情节或主要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讲《木兰诗》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她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她鄙弃荣华,谢绝高官:她眷恋故土,毅然返乡。一千年来,她成了我们家喻户晓的人物,她就是我们今天课文的主人公——花木兰。”

4. 温故导入法。

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导入新知识,这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规律的。如讲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可以这样导入: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他笔下的“小石潭”,又是一怎样的情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三、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导语。1. 谈话导入法。

这种导语是教师经常使用的,就是通过上课前师生的对话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却也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如教学《爱莲说》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教师问:“你喜欢哪些花?说说理由。”学生一一回答。然后教师引入课文:“宋代的周敦颐对莲花却情有独钟,为什么呢?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 歌曲导入法。

学生都喜欢听歌、唱歌,有很多歌曲十分感人。所以教师在导语的设计中,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歌曲。如讲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播放《父亲》这首歌,会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学生。让学生带着对父爱的感动,去学习课文,深深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3. 诗词导入法。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如讲丰子恺的《白鹅》时,可以让学生回忆骆宾王的《咏鹅》,问:“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引入正题:“那么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什么样的呢?”

4.事物导入法。

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入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黔之驴》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语:驴,在人产眼中,仿佛只知整天拉车、拉磨,是一种温顺的动物。殊不知它也曾让百兽之王老虎心惊胆寒而远远逃遁。只不过它没有把握好这大好机会,一步步丧失了自己的优势,终成为老虎的盘中餐。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柳宗元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四、利用多媒体,设计导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被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如讲郦道元的《三峡》时,可以先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三峡的雄奇壮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如《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一课的导入,用课件展示申奥成功时的情景,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当时激动的场面,怀着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情去学习课文。

以上列出一些较为常用的导课方式。其实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远不止这些,诸如直接导入法、名言导入法、归纳总结法等。因此,导语的设计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再加上教师的创造力也是无限的,所以导语设计的方法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选用哪一种方法,一般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所决定。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新台门中学

作者:王大峰

2009.7.15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七年级生物期中测试试卷分析报告(5篇)

下一篇:庆祝2024年第六个医师节座谈上的讲话稿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