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

最新《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9篇)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考虑到学生对蓉湖大桥、易初爱莲、红绿灯十字路口等地方比较熟悉,所以我向学生出示这几个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有一个小朋友说:“易初爱莲差不多吧。”我及时引导:“从学校到易初爱莲大约是700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红绿灯十字路口大约是1千米。”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教学反思《《认识千米》教学反思》一文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成功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认识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和常见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以及掌握了它们之间的进率并且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为此复习题:口答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求边长为1厘米、1分米、1米、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边长分别为1厘米、1分米、1米,为接下来的“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或“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的边长是1千米(1000米)”的新知的学习搭建了一个阶梯,使知识能够顺利迁移和过渡。

如:欣赏美丽的风景图,找找新的面积单位的环节。学生在看着优美的大自然,感受着九寨沟、杭州西湖的美丽,三峡水库的辽阔,体会着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发现新的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进而探究平方千米这个大的土地面积。知识虽新、虽陌生,可伴随者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的感官享受中出现,一切却变得那么的自然与深刻。

“1平方千米”比较大、比较抽象,要感受它的实际大小并不容易。通过地图、卫星导航图去举例、分析校园附近的路段及大家熟悉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从而想像由这些路线所围起来的图形的面积。这里教学手段鲜活、具有科学性,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他们探讨的兴趣。

教学中不管从时间的长短去感受面积的大小,还是闭上眼睛去想像,还是到最后的以大家熟悉的中山体育场为参照,想像它的4倍的大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深刻认识1平方千米的实际含义。同时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从而营造出生动活泼且富有意义的课堂氛围。

需改进的地方:

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的基础,也没考虑到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比较大,要转换它们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导致在做单位的转换这一练习时用时较长,部分学生感到吃力。为此以后上此课时,复习中该增加:一个数扩大或缩小整十、整百、整千等等倍时,小数点该如何移动这类题。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学科:三年级数学 教师:王朝英

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加深了学生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到: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车上的路程表,等等。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说一说、量一量、走一走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建立起数感,感知、体验“千米”的含义,为以后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xx年9月14日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千米的认识》教学计划及反思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4.师:如果要测量小圩到大圩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小圩到大圩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数学虽然抽象,但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郭元祥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发展》中曾指出我们教师存在的一个缺点: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把我们的学生锁在书本中、教室里。没有结合实践地学习,学生会感到枯燥、烦闷。因此,我们教师应把实践本身看成是一个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教学生学会数学。例如,在千米的认识课上,如果单单以书为教材,灌疏给学生,强压学生牢记1千米=1000 米,也许学生接受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具体感知。正如郭老师讲到的我们要避免总是化书为牢,化地为牢。这节课上,我并没有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单位的换算,而是带领学生到100米的跑道上,让学生走一走,记录时间,记录步数,引导学生理解走10个100米就是1千米,在推算中对1千米有了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

课后,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生活中我们在哪里还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再让学生测一测,从学校出发,走到自己家里大约有几米。巩固知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加深了对千米的认识,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个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而又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

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有一种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一笔宝贵的财富。

结合实践,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就会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之所在。

在这一节课中,我所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的组织纪律方面。走出课堂,有的兴趣盎然,而有的是跟着走马观花。这就与教师的操控能力、语言魅力及组织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更加认真钻研教材,练习基本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千米的认识”。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几点想法,暂且记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预习单中,设计了提问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希望提高学生预习时思考的深度。从两次上课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千米和吨有什么区别?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带着思考在学习的。孩子的知识面也不可小看,两个班都有学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单位是纳米,追问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闻袋袋裤》知道的。还有学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楼是800多米。这些都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而且,对其他孩子来说,这些知识由同学口中讲出来,比老师讲给他听,留下的影响更深。所以,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2、充分建立学生的表象。今天两个闭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静的氛围中,随着老师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叠了1千米的大楼,又通过随后的一组图片加以强化,应该说孩子的体验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从学生看课堂。一节课的主要衡量标准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课堂上,应该说后一点是做到了,孩子们的发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让我高兴的是,这种语言的完整性表达已经不是停留在浅层面了。

4、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小组。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我想,离“以学定教,先生后师”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或许“寻根课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点感慨:

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无论是导学单、预习单,还是学生座位的改变,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没有这个本质,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但是,对普通教师来说,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啊。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问题二:不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如:小军跳了16分米,小丽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习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习,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要感谢我的校长及数学教研组的老师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根本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我的校长不顾下班后的疲惫一字一句的给我改设计,当我回到家我就在想:“她的一天该有多累啊?现在是不是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呢?”我想出的任何感谢的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的心情。

课前我首先让学生搜集了比较大的土地面积,课上进行汇报,给学生提出疑问,你发现了什么?又让学生回忆了有关面积单位的知识,然后在设计一些较大的土地面积问:“还用以前的面积单位合适吗”,然后引出课题并板书。

虽然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我们学习了面积单位公顷,但是1平方千米跟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还是很远,所以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首先测量出一名同学伸直手臂的长度约为1.5米,再测量出7名同学伸直手臂拉在一起的长度约为10米,最后用我们班的28名同学在操场上围成一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感受到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为1公顷,而10000个这样正方形的面积为1平方千米,通过视频让学生建立1平方千米的概念,并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

紧接着进行1平方千米的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的教学。

1平方千米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只能通过数字和空间想象来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从而使学生的印象得以深刻。

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做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

但是有些内容只能通过学生的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些知识才能逐渐被学生融会贯通而加以熟练的应用。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与评价 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

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心得体会1500 小学班主任心得体会800字(14篇)

下一篇: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实施方案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