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向文化传统致敬读后感800字(5篇)

2023年向文化传统致敬读后感800字(5篇)

小编:zdfb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向文化传统致敬读后感800字篇一

然而,什么是文化?它和历史是什么关系?似乎很少有人认真去考虑它。因此,这种“时尚”不能不带着似是而非的夹生味,也不能不产生出我们将来肯定会鄙之为“垃圾文化”的东西。

文化,从社会存在的意义上说,就是历史演进过程的积淀及其轨迹。数千年历史演进的积淀及其轨迹,量化为所谓传统文化,质化为所谓文化传统。

特别是文化传统,它渗透在人们思想观念、言论著述、行为习惯之中,渗透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积极或消极的,进步或反动的;也不论人们对它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总之,它已沉淀凝结成一种人们的活动氛围和社会环境。面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强大的文化传统力量,正确、科学地认识它,积极地对待它,就会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的历史动力;反之,就会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阻力。

税收本来就属于历史范畴,而且是在社会演进、历史变迁中举足轻重的历史范畴。所以学习税收历史,把握税收文化传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税收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历史和国家一样悠远。

税收以国家为主体,通过超经济手段、无偿的方式,参与社会产品和财富的分配,是国家的一项主要职能。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保障。

税收又是一个多元的历史范畴:作为国家的职能,决定于也影响着国家政治,因而融入了政治的范畴;作为特殊的社会分配方式和关系,制约着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发展,因而融入了经济的范畴;而税收的历史轨迹、历史记载、典章制度、政策法令、言论著述、文书表格、行为规范、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培训、信息媒体、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反映等等,又融入了文化的范畴,经济学论文《话说我国税收文化传统》。

税收是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范畴。古代传统的税收,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职能,但归根结底是为国家服务的。当国家的政治体制从专制集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化时,当经济体制从自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时,税收体制也会亦步亦趋地跟着转化。它的职能也会从主要为国家服务转为主要为社会、为人民、为纳税者服务,并以公开化、法制化、规范化,严格的监督机制为其主要特征。从而浮现出现代税收体制与古代税收体制的分水岭。

作为历史范畴的税收具有如此耐人寻味的特质、特性和特别功能,因此,我们对于税收文化传统更不能等闲视之。

什么是中国税收文化传统?如何看待中国税收文化传统?

第一,中国税收文化传统历史悠久。传说,黄帝时代中国就有了税收(《路史》),时距现今有五千多年;正史记载,夏朝在出现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的同时,也形成了税收体制,所谓“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史记·夏本纪》)至今也有四千多年历史。当时的“贡”,指各地的上贡;“赋”指田赋。不过,夏朝都统称“贡”。到了西周,便有“九贡”和“九赋”之分。“九贡”是把上贡的物产根据用途分为九类,并确定它们的用场:“九赋”前六种均为田税,后三种就包括了关税、市税、各种资源开发税、物产税以及种种杂税。

从夏商周开始,中国的税收,经过几十个朝代的更迭开拓;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包括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几个社会形态的变幻调整;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学理和实践上的导引革新;又经过历代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和少数民族入主的冲击,地方割据和军阀混战的破坏;经过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门户开放后的变动;解放后所有制改造及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影响;直至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发展……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蜿蜒曲折,陶冶积淀成我国税收文化传统。

向文化传统致敬读后感800字篇二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观的延伸;是企业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行业准则和思维习惯;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只要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得长,慢慢地就会受到这种文化的感染。然后融入这种文化。制度不是企业文化,口号不是企业文化,标语不是企业文化,凡是企业内摸得着、看得见可以复制的东西都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内说不清、道不明、摸不着、看不见,但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一种行为准则,思维习惯。【企业文化读后感5篇】

每位员工都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赞赏,《企业文化》为我们每一位员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优秀员工的标准是:以更快、更好、更优为目标,以主动、责任、团队、原创为工作作风,以干事的激情、肯干事的态度、干成事的胆略为事业目标。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干工作必须有着积极、主动的态度。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折射出他对人生的态度,而人生态度决定着一个人可能取得的成就,工作就是生命的投影。一个天性乐观,对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无论他眼下是在基层,还是在作为经理、老总,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一项神圣天职,并怀着浓厚的兴趣,把自己喜欢并且乐在其中的事情当成使命来做,就能发掘出自己特有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即使是辛苦枯燥的工作,也能从中感受到价值。

第二、无论做何工作,必须竭尽全力,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的成功与否。如果能以火焰般的热诚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那么不论所做的工作怎样,都不会觉得劳苦,即使做最平凡的工作,同样也可以成为最精巧的员工。这就告诉我们,要处处以主动、努力的精神来工作,这样即使在平庸的职业中,也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关注细节,每天将日常工作做到专业,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学习,遇到困难不断的创新,并持久坚持下去。

孔子云:“吾一日当三省吾身。”在各自的岗位上,我们每天

都应扪心自问,今天我努力工作了吗?真正做到尽职履责了吗?公司的各项制度要求都认真贯彻执行了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辱使命,才能敢于问责,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推动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中体现个人价值和生命意义。

最后,谨以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与大家共勉: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让我们牢记董事长的教诲和该书的精髓,勇敢地肩负起应尽的责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公司无限的事业中去!

向文化传统致敬读后感800字篇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为文化的广大博深而震撼,而且是我对世界各民族、各个国家的文化史都有所了解。从而知道了人类文化演变的的大致轨迹。 

世界文化史是从全世界文化观点出发的,系统论述了世界文化自远古至今日发展的历程,描述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各自的特点,介绍了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揭示了多元一体的人类文化演变的内在本质。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的思想文化成就,强调了它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对推动世界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沽灭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设计的范围很广,有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世界文化是将人的活动、礼仪、谈吐、衣着、娱乐都归为了文化的范畴。我认为这样可以更加全面的展现人类活动的各个侧面,同时也让我们用多维的视野去考察一个时代的人类特色,更好的识别时代的主流、支流、逆流。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把握人类总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以便我们自觉的推动人类文化向前发展。

世界文化史介绍了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即东方文化着重介绍了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几个阶段的中国、印度、阿拉伯、日本等文化;西方着重介绍了希腊、罗马文化、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19-20世纪文化相互比较中,以系统而简明扼要的文笔,发掘了各大文化圈的特点,论述了各种文化的特质,并努力探寻了中西文化的内在联系、发展轨迹与规律。

每位大学生都非常有必要去了解这门课程,现在仍有一部分人对艺术生的看法是一群画画的疯子。我认为这样评价者的知识层面太浅薄了。世界文化史对非艺术专业的同学来说是非常有必要去学习的,以此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了解艺术是文化中必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当我看见好的艺术作品时心情是很激动的,而非专业的同学则会说出这样的话:啥破玩意,我也会画啊。尤其是当他们看到抽象派、印象派、野兽派的作品就是这么说。我们的艺术作品出世时希望大家用艺术的眼观去欣赏,从而认可我们的艺术品。

学习了世界文化史我的视野也大大的开阔了,我觉得这门课程的开设让我知道世界太多了。今日的世界逐渐缩小成了地球村,在与外国人交往时,了解他们的民族特点、宗教习俗,可避免文化的冲突引起的犯忌,人与人之间能更加和谐的交往。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闭封自守的,一种文化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今天的世界在急剧的缩小,人类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汇,将融合为人了共同的文明。让我们共同携手推动世界文化向前发展!

向文化传统致敬读后感800字篇四

看完《绿城企业文化》后,作为绿城的一名员工,我感到非常自豪身在绿城这个追求精致完美的公司,它是一个非常优越的锻炼平台,同时感到压力的存在,因为我们也不是孤立的,面临着很多的竞争对手,百舸争流,不进则退,让我们把压力化为动力。我坚信只要努力去做,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的工作就能提高,我们的能力素责就能进一步得到锻炼,提高我们的品牌形象就进一步能够深入百姓心中。

以人为本,在很多地方成了一句口号,却难以落实到对人的尊重中,绿城做到了,它用严密的制度来实现这一切,它把利益与制度与人本结合,让三者相互发挥作用,既相互制约,又各自促进,从而达到理想化效应。绿城正是秉持这个理念,将“为员工创造平台”作为使命的一部分,将员工作为公司的“第一产品”,将“培养优秀的员工”作为企业运作的首要目标,将“为了员工的成长”作为公司存在的理由,更强调要将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公司倡导“以人为本”,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致力于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真诚、善意、精致、完美”是绿城的核心价值观,它所提倡的是:“与人为善,仁爱求真;追求认真,追求精致,同道共识,方谓同仁。”正是绿城的这种核心价值理念,公司出品了一个又一个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优秀精致的项目,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工作认真,追求

理想,追求完美,精心细致的优秀员工。精致的产品必是出自认真工作的优秀员工之手,而认真又是绿城人、绿城产品与绿城服务所特有的鲜明特征。绿城人都是认真的在工作着的,对公司,对客户,对社会我们都是以自己的一种真诚,一种善意在努力回报着。市场经济发展日益繁荣,社会需要更精致的产品,企业需要更认真工作的员工,于是我们每一个绿城人都在更努力的追求精致完美!

一个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我认为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通过工作的实践来不断的学习,积极地注意吸纳其它企业的先进思想,结合公司的实际和自己的员工来共同建立的一种文化。 如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风险理念、人才理念等等一系列形成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拥有优秀文化的企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才可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其资本才可能不断增加,而且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资本,否则,再多的资本也不过是一堆废纸,因为它会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逐渐丧失。

企业文化的品质、品格、品行,一言以蔽之,是企业的品位。在绿城这个大家庭中,我们绿城人将肩负起应尽的职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绿城无限的事业中去!

向文化传统致敬读后感800字篇五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代价巨大的社会实验,中国人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绝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于顶,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糟糕的角落。

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当然不是纯时间的范畴。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中、文章中、报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惹人麻烦的是,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特别是当着那些著作等等向读者提出任务,要大家来批判、继承、发扬或弘扬传统的时候,更有无所适从、无可施技之感。因为,至少从字面上看来,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如果进而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

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阙,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土。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

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分别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校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风遗响。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清厘、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那一套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发。对此大家耳熟能详,无待赘述。现在需要仔细讨论的是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cultural tradition),落脚在传统。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如愿套用一下古老的说法,可以说,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语言,从而也就有它们共同的意识和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民族的每个成员,正是在这种共同生活中诞生、成长,通过这种语言来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形成意识、表达愿望的。因而,生活对于他们就是一片园地,语言对于他们便是一种工具,大凡在这种生活里不存在的现象和愿望,由这种生活导不出的方式和方法,为这种语言未曾表达过的意念,用这种语言无法道出来的思想,自不会形成为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纵或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有时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包括社会的推崇和个人的响往,而互相激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这样,日积月累,暑往寒来,文化传统于是乎形成。

所以,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象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能够如何得存在,一个社会能够如何不涣散,一个国家能够如何不崩解。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时间在前进,生活在交替,经验在累积,知识在更新,传统中某些成份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份。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发生一蹴而就的奇迹;虽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媾、交通、贸易、扩张、侵略等原因而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娶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的一个新成份,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已反复证明了并仍在证明着的。

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不同程度视生活的差异程度和发展阶段而定。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可以进行比较,但很难作出绝对的价值判断;因为每个传统对于自己民族来说,都是自如的,因而也是合适的;不同民族之间,并无一个绝对标准,所谓的人类标准。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者将自己的传统吹嘘为人类的,强迫或诱使别人接受,是没有根据的,也难以奏效;除去证明他自己的无知或狂妄。民族内部某些成员鼓动大家效法外族传统,民族领袖规定人民遵循外族传统,都只能停留在宣传上或法令上,而难以深入人心;除非生活已经变化得有了接受的土壤。

就一个民族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说,当然可以自我评价,一分为三,剖分出哪些成份为优,哪些成份为劣,哪些不优不劣。但这种剖分只有相对的意义,而且要借助于时代推出的新生活和新认识,以作为标准;否则,将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自己的时代来说,既然形成而为传统,就有它的必要性。“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 历史上有所谓文化危机、精神危机、信仰危机时代,那是说文化传统发生了问题。究其原因,或由于强烈的政治震撼,或由于深刻的社会变革,或由于风靡的文化干扰。其来源,主要来自共同体的内部;外部的刺激有时也起很大作用。危机的消除,有待于传统的重振和重组,任何武力的、政法的、经济的、宗教的强制措施最终都是无效的。而所谓重振和重组,绝不是全面复旧,无视政治、社会、文化上的新局面;也不是作茧自缚,排拒一切驰入舶来的新东西。这时需要的是冷静分析,分析传统中哪些成份变得无理了,现实中哪些因素是合理的。抛弃不合理的,传统方不致一足落网而全身受缚;接受合理的,传统始得与现实相安于无事。这叫做 “一切合理的,都应该成为现实的。”(恩格斯) 是否有不受时代生活的局限、不被民族性格所约束的成份,存在于某个或某些文化传统之中呢?就是说,在文化传统中,有无超越历史超越民族的成份,非时代性非民族性的成份,或人类性的成份呢?应该承认,这种成份是有的。因为作为动物的人类,彼此是相同的;作为人性的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样式也大体相似。因而,不同的人群在各自圈子里形成的传统,必然要有相同和相似的成份。这些成份,或适用于全人类,或适用于全历史,而成为民族传统中的超民族超历史者。这是不难理解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超越的成份,正以其超越,而失去了个性,不能成为民族性格的标志、时代精神的象征。真正代表各民族文化传统的,恰恰是那些专属于该民族、使其得以同它民族区别开来的那些基本成份;真正代表时代面貌的,恰恰是那些为该时代所专有、使其得以同它时代区别开来的那些特殊成份。超越成份的存在,是不同民族能以相互理解的根据,不同时代得以前后传承的基因。但民族之间要想真正理解,必须去理解那些不易理解、为各民族精神所独具的基本成份。所谓民族文化交流,所谓民族互相学习,都是就这些成份而言。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企业文化读后感简短(八篇)

下一篇:2024年5·8人道公益日活动倡议书范文8篇

2023年青春励志朗诵稿四人(三篇) 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初(优秀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