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致良知明心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三篇)

致良知明心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三篇)

小编:zdfb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致良知明心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篇一何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实践磨砺。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之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致良知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这在王阳明身上体现的最充分。当时宁王造反,王阳明原本有其他任务在身,但他毫不犹豫前往平叛。此时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势波诡云谲,很难说谁成谁败。朝廷官员不愿开罪宁王,也都选择明哲保身,只有王阳明知难而上。他也不是没有担心,他甚至让家人在自己家门外环布柴草,说一旦事败,绝不肯被俘,全家举火自焚。说明当时形势何其严迫。

但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为"致良知",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行为准则、行动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表现。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涂,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乐人生的法宝。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在王阳明看来,功夫在减不在增,所谓减即去物欲之昏蔽;减尽人欲,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

《道德经》里也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要懂得适可而止。

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古代的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做些有价值的事情。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于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紧用功,去私欲,提高境界,实现真正明了,获得圆满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将和更多人一起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明心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篇二通过读《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应永远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磊落,坦诚纯粹,永远长新。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对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在他多篇文选中都有非常精辟细致的论述,我想认真读懂原文的也会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别人说怎么学,怎么精进,我总是回答说要靠悟性,这样的说法与阳明先师龙场悟出:圣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欲,存天理罢了明显不符,但反过来说,圣人之慧又岂是人人易得的?

总结起来必须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付出不亚与任何人的精进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爱人,无我利他之心。

至于阳明汇,我还是会推动的,形式会有所变化,此生传播阳明心学之志不变,但是经过这段时间致良知小组的共修,我发现如果没有同频的学习进度,就算有线下交流的机会,也不会有什么质量,浪费大家的时间,所以我想还是先从共同学习一段时间开始。一期全部有书的明粉我建个致良知学习群,对着书,我为大家做学习计划看板,及互动分享,不明之处我再去请教高人。

其实,这条圣学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难于上青天,有时我也有想放弃再分享些文章的念头,不是不愿写,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学有所成再来谈,怕造口业。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动能激励到一些明粉们,我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其实,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阳明心学自媒体的中国第一人,用自媒体的方式,让时间来见证“致良知”能否在一个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为神奇,来验证阳明心学“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种伟大而神秘的能量。

致良知明心读后感 王阳明致良知读后感篇三一、修行

胡季强在演讲中说:修行就是修复自己跟世界的关系。企业家,经营就是修复和员工、客户、社会的关系。

那么我对修行的认识是什么?我该如何修行?

人们常说活着就是一种修行,是持续不断、长期的、为其一生行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达到与现阶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怀更广、视野更宽的个人修养水平。一开始看起来很大、很空,感觉没有落脚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当中,自己的思想、言语、行动都是修行表现。借助圣贤语录从下修己:

善思谦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从私欲上做减法。

善言不恶语相向,不欺骗、不妄说大话。

善行不触犯法律,勤奋务实,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二、动机之纯,了无私心

78岁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长,和员工的心连在一起,同频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经营管理变成了所有员工的自觉行动,用心去换心。只有没有私欲,动机纯良时人的能量才能无限大,才能影响、感染到别人,才能和你同频共振、思想统一。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致良知一封家书读后感(三篇)

下一篇:庆祝2024年第六个医师节座谈上的讲话稿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