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强化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思考建议

强化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思考建议

小编:

政府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行为主体。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我国政府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尚有不足之处。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政府应对危机的意识。通过建立和健全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完善预警机制;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法律

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上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如2003年的“sars”危机,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及“2008年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等。这些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后果都非常可怕,造成损失也非常巨大。不仅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而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如何处理所面对的突发公共事件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

一、政府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机制的必要性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等特点。且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其影响范围等均是未知的。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安全和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最起码要求。没有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就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没有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谈和谐社会,那是无本之木。l2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安定有序,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制。以完善的应急机制保障社会稳定,以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和谐。

(二)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关键。党的十六大将应对社会突发事件,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各式各样突发性的灾害和危机,政府理应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制定公共政策,调动各种资源,谋求解决各种灾害和危机。但由于我们处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缺乏超前防范意识,对各种灾害和危机的应对和处理难以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手段比较落后,对应急事件反应迟缓、效率低下。2003年的“非典”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减少各种灾害和危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确保公众安全。

(三)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社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应急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公众安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的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内各个城市已经爆发了一些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虽然这些危机都得到了及时的妥善处置,但也暴露出了应急管理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尽快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各级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它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一)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强应急机制建设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各级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仍然认为应急机制的建设对经济发展意义不大;也有的认为应急机制建设需要投入,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根本没有必再投人那么多的财力、物力来建设应急机制。他们没能意识到一旦出现了重大突发事件,将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制缺失。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制化程度是比较低的。如在2003年的抗“非典”的战斗中,法律的缺位和不足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对法制的建设缺失的充分体现。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在应对日趋复杂的公共危机中仍显不足:首先,在上述法律法规中,部门法较多,虽针对性较强,但容易出现执法冲突,缺乏普遍指导意义;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过于凌乱和缺损。这主要是由于部门法间的冲突与局限造成的;最后,部分危机管理主体对已有的应急法律规范执行不力,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

(三)缺乏统一权威的应急处置协调机构。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一直采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的应急模式,政府有关部门受“责权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协调困难,整个应急系统缺乏统一协调有力的应急管理机构,在应对复合型灾害时,既无法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统一力量,也不能及时有效配置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救灾资源,造

成资源、经费和人员的严重浪费,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统

一、高效和高度权威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危机处置效率。

(四)专业化的灾害救助队伍组织缺失。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危机应对应当讲求科学性和技术性。如地震、海啸、传染病等突发性公害的处理,都要求有专业化的受过严格训练的救助队伍。在我国,每每灾害来临时,能够最快调动的人力是部队。而在部队中,真正受过严格训练,掌握抗灾救助技术的战士并不多。抗灾救助需要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撑,而不仅仅是热情和勇气。

(五)获取灾情信息的手段落后和信息公开制度欠缺。目前我国灾情信息主要还是靠人工手段观测统计后,通过灾害管理信息系

统层层上报。现代高科技手段广泛运用于灾害监测、预报和评估还有待加强。与紧急救助决策有关的水情、雨情汛情预报和灾害预警、即时公开灾情信息等方面还存在缺位。

三、加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建立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需要,应急机制的建设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预警系统,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3 的要求,全面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与能力。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政府危机意识。对于各级政府来说,经济业绩不可简单地等同于政绩,因此,在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时,应将城乡协调发展程度,区域的平衡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等内容纳入其中。既要有经济效率(效果)方面的内容,也要有公平方面的内容;既要注重政府部门的产出和结果方面,也要注重政府服务质量和人民满意度方面,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以此为基础搞好两个“统一”和一个“转变”,即以人文关怀、法治、科学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组织、资源、信息三者统一的综合管理,从过去重视已发生灾害的应对,向预防、处置和善后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培养各级政府的危机意识,提高风险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彻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一切可供利用的公共危机防范资源,为应付突发危机事件提供服务。

(二)完善应急机管理法制建设。危机的治理应当法治化。通过立法来完善由应急处理主体、紧急行政措施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构成的应急处理机制。首先,应在宪法中更明确地规定紧急状态制度,确立应急机制的宪法基础,为危机法制建设提供宪法保障;其次,应迅速补充相关空白领域的应急法律,赋予相关危机事件管理部门以必要的紧急处置权力,保证应急处理效果;再次,要对现行的应急法律规范进行清理,对相互矛盾的法律进行修改,废止不适时的法律规定,减少部门法间的冲突,破除部门法的局限性,建立统一的法律规范体系,-4 为危机管理法制化提供基础。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危机管理和紧急救助机构。任何重大或特大突发事件都是综合性的,是对整个政府的考验。在我国,要寻求一个好的应急防灾体制,必须做到各个部门统一管理,共同处理。要使突发公共事件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置,必须建立健全高度集中、职责明确的指挥体系。以便把相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由政府统一指挥、统筹协调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相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协作网络。平时起预警、监控、咨询和业务指导作用,一旦危机事件爆发,则领导危机预防、灾后重建、紧急救助等工作。

(四)完善预警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预警机制是防范危机发生和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突发事件发生后救灾,损失远比事前预防要大得多。因此,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并从中发现和总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危机管理和紧急救援队伍。危机管理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有些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高度重视科学性、技术性,因此要建立专业化与非专业化相结合的紧急救助队伍。首先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各级政府都应该培养一批能胜任危机管理工作的领导人才和技术人员。有关部门要建立各类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完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管理机制。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形成一支高索质的应急管理队伍。

(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政府信息化能力。危机治理的不确定性和情况的复杂性,使危机治理对信息的依赖性非常强,政府信息化能力的高低与危机治理效能的高低关系极为密切。2003年爆发的“sails”危机,暴露出我国政府在信息服务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方面的,如某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在危机的初始阶段过度垄断信息,甚至隐瞒疫情,缺乏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真诚态度。二是客观方面的,即政府信息化能力较低,缺乏有效的信息支持系统和沟通机制,不能及时向社会发布准确的信息。 为此,政府要正确引导媒体的舆论导向,要让公众对危机事件有正确的认识,降低对事态的臆想和猜测,维持社会的稳定。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网,实现信息交流的无纸化。要加强政府与公众、与新闻媒介之间的沟通,建立制度化的信息公开和发布制度,以增强透明度,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七)培养公众危机治理参与意识,提高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应急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权益免遭灾难侵害。在应急管理中,公民不是被动的管理对象,而是积极的管理主体。政府必须学会与公众协商一致、共同应对危机的艺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去应对各种危机。面对突发事件,政府要力求取得防灾救援的最后胜利,就必须最广泛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应急防御体系决不仅仅是由政府部门组成的,它更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平战结合的立体的网络。建立全民参与机制,重视社区和其它民间组织合作共同抗御灾害,是提高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热点推荐

上一篇:节水型高校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下一篇:2024年新队员入队仪式校长讲话稿范文6篇

德育案例申请书(热门17篇) 越努力越幸运的演讲稿200字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