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专家建国60周年征文--《道德经》与养生保健
健身专家建国60周年征文--《道德经》与养生保健
《道德经》是我的老师送的一本书,书的厚重与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非常喜爱,书里的每一页、每一行的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智慧和哲理的芳香,开启了我的人生智慧,受益匪浅。
《道德经》是道家学术精华的总结。《道德经》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养生保健到为人处事,从政治到军事等等无所不包。拿常用的一句古话概括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经》被视为中华民族养生保健知识的经典著作。以至于,古代许多帝王经常希望通过道士们找到“长生不老”之术。“长生不老”虽然不可能,但它的养生保健观确实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老子《道德经》不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经中的“道法自然”一语,以及由此而引伸出来的“回归自然”、“顺其自然”,“效法自然”更是地无分东西,人无分老幼,早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口头禅”,其使用频率,不亚于“上帝保佑”和“阿弥陀佛”等宗教语的流传
养生,顾名思义,系指培育维护生命而给予生命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措施。随着社会发展,“养生”已被纳入到提高人类生命生活质量的议题。若从培育、养护生命活力的角度出发,“养生”那就是保健了。它不仅是防患于未然,更是促进健康的最佳保障。
那什么是保健呢? 保健就是针对自我的健康采用的切实有效的一个措施。它正是人类在有限的生命中所付诸的追求与向往。这向往的标准是什么哪?人们由于知识、习俗与信仰的不同,各自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但健康的标准,确是要达到心理与躯体均处于最佳状态。可以说健康是保健的目的,而养生又恰恰是保健的必然结果。
二十一世纪,人类正朝着科学文明大踏步的前进。充裕的物质条件由衷的为人们,对生命存在扩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人类的生存,无疑的又来自这有限的生存空间,与绝无仅有的有限资源。人类的长寿以及他的生存空间,与资源之间有着不可脱祛的矛盾。如何文明的满足人类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命生活质量,这就是要着手解决的有关“养生与保健”里的话题。
可以说“养生”是人类对自我生命完善的起始,而保健又是从完善中的继续。因此,营养、运动和正确面对疾病是《道德经》养生健康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当今我们应该学习理解的精义。
营养是健康的基础。《道德经》的第四十一课中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所谓“味无味”就是吃任何东西都不要去知其味。就是说如果我们吃东西的时候,总是去品偿滋味,好吃的就多吃,不好吃的就不吃。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偏食的习惯。现代医学证明偏食容易破坏膳食平衡,导致人体营养素缺乏,对健康非常不利。儿童偏食,容易导致发育不良。成人偏食,容易导致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就是由于人们过多吃盐,吃油腻的食物,吃大鱼大肉引起的。有些年青女性为了美丽,养成偏食素食的习惯,结果常常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要全面,膳食要平衡,关键是要将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维生素、微量元素这些基本营养素按比例均衡摄取,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如何做到这一点?必须防止偏食的发生。如何防止偏食的发生?老子告诉我们“味无味”,吃任何东西都不要老是去品偿滋味。要知道人类进食的生物意义就是为身体提供新陈代谢的营养物质,而不是去满足“口舌之欲”。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在进食的时候,就应该提醒自己:不管好吃不好吃,有营养的就应该吃;不管荤食素食,对健康有好处的就应该吃;我们是吃“营养”,而不是吃“滋味”。除掉不良的饮食习惯,达到营养全面,膳食平衡。
《道德经》第八十一课中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说在专门调动精气的过程中,身体要柔弱,要驰底放松,身体要象婴儿一样放松。老子认为要健康,还必须经常放松身体,劳逸结合。当人体肌肉处于松驰状态中,经脉就不易被肌肉所压迫,经脉就比较通畅,精气运行阻力就小。《道德经》第四十八课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当我们身体达到最柔的状态时,经脉非常通畅,精气就可以在人体最坚硬的脏器中间奔骋。骨头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如果我们充分放松,骨头里、骨髓中都会有精气畅通无阻的运行。那么还有什么“气滞血淤”之类的病痛能够难倒我们呢?《道德经》第四十六课中还说:“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长期紧张,肌肉僵硬,精气运行受阻,容易导致疾病、早衰。相反经常放松身体,保持柔弱状态,精气运行活跃,生命力就旺盛。
放松,不光是形体的放松,还应有心理的放松。心理过度紧张,也会引起肌肉僵硬,阻碍气血循环。身心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形体的放松,有益于缓解紧张的心情;心情轻松愉快,也可避免肌肉紧张僵硬。身体和心理都彻底松驰,才是放松的核心。对于心理放松的办法,《道德经》提出了“涤除玄览”的观点。关键就是要消除一些空想,消除那些达不到的欲望。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为无为,事无事”的办法,不勉强做任何事,凡事顺其自然。这样就可消除心理紧张 。否则达不到的欲望多了,就会“能无疵乎?”心理的过度紧张,会让人痴痴呆呆,出现心理疾患。
俗话说,吃的五谷杂粮,那能不生病。因此要正确对待疾病,《道德经》第四十二课中说:“知之不知,上。”知道自己患了病,只当自己没有病,这是最好的。这就是说,得了病不要背思想包袱,不要过分紧张和悲观,保持轻松乐观的心情,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相反“知之不知,病。”不知自己有没有病,稍有不适,就怀疑自己患了绝症,过分紧张,这是影响健康最坏的毛病。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这样,由于过分害怕疾病,使原来很轻的病加重。有的根本没有病,想都会想出个病来。所以,正确的疾病观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最高明的办法就是对疾病采取“知之不知”的态度,不过分紧张。当然不紧张,不是要你不治疗。该吃药的要吃药,该休息要休息,该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的要改。只有这种“战略上藐视疾病,战术上重视疾病”的态度,才会最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所以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所以很少生病,就是因为他们不想疾病,不想它好,也不想它不好,根本就不紧张它。所以圣人很少生病,有病也好得快。
“重人贵生”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础和出发点。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提倡乐生、重生,鼓励人们去争取天年,最高理想是长生不死。在养生手段和原则方面,形成了修炼观点。
人体要健康,必须要精气的冲动,气冲阴阳可调和。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课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就是说天地之间的人,就象一个大风箱。精气在人体这个大风箱中是如何运行的呢?“虚而不出”,精气的运行是虚静而不屈服的,就是指精气在人体内运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多数时是感觉不到的。而且没有任何东西能使它屈服。换句话说,精气的运行不会屈从于人们的命令。所以认真学习老子的唯物主义养生保健观,有益于批判一些邪教的唯心主义养生观。
《道德经》第二十课中还说:“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神。”天下的圣人,用呼吸之气来为天下人振作精神。可见它提倡的是一种有氧运动。长期坚持有氧运动,有什么好处呢?《道德经》接着说:“百姓皆注其手足,圣人皆孩之。”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可以调动精气贯注到每个人的手足。手足是人体的末梢部位,精气连最远的末梢部位都能贯注到。
有氧运动除了跑步、跳绳、散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等等。还有一种适合老年人方式,运动量比较小,很安全,就是朗诵、唱歌、唱戏。但这种有氧运动,但长期被人们忽视。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在吸气之前,必须加强肺部张力。长期坚持朗诵、唱歌,有益于加强肺部张力,增加肺活量,比散步之类的有氧运动效果更好。当然任何一种健身运动都必须适量,精气运行过度,对身体也不好。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八课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朗诵、唱歌多了也不好,应该保持适中。
《道德经》的养身保健观许多是同现代医学、中医学、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谋而合的,是一种科学的养生观。两千年前的老子,在落后的奴隶社会能有这么多超越时代的科学观念,我们不能不感叹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人,《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在宏扬民族文化,开展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学习研究老子养生保健观,对于广大群众掌握正确的保健方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批判邪教,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道德经》里的许多学说时时启迪着我,感动着我。每次翻开它,我都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