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新模式推行社区建设经验思考
目标,在全镇推行了农村社区建设,整合了农村各种资源和力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了农村工作中的诸多难题,**县农村社区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历了调查研究、试点、总结推广过程,历时5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基层民主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加快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开创了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具有较强生命力、创造力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一、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指导,我县各乡镇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好社区”考核办法》、《关于对社区公路建设的奖励办法》,建立了对农村公益事业、经济发展等社会各项事业的以奖代补政策,确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出台了《关于对村支两委干部实行“两票制”民主评议管理办法》,把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任免去留置于理事会的评价之下。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社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动因
一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的指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县的做法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解决当前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一种尝试。
二是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农村社区事务管理的需要。农村税费改革合村并组以后,村组范围扩大,农村出现了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倾向,以村为单位组织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某一事务意见难以统一,形成公共事务难管,公益事业难办等难题。“撤组建社”模式划小了自治单元,使村民自治的形式和方式更加灵活,效率更加快捷高效。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虽然保障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利,但不可否认的也形成了生产资料分割的局面。农民长期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进入市场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农村增产不增收,减负不增收情况突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整合农村优势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正确引导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的增长,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必须要建立一种适应时代要求,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主人的新模式来适应这种需要。**桥模式建立了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整体自治的三层自治架构,从体制上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要求。
践证明,只有把共同利益的群众组织起来自主决定办自己想办的事,才是村民自治的活力和源泉。
三、我县农村社区建设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运行效果
(一)解决了村民自治的体制缺陷。传统村组设置模式,村组行政化倾向浓厚,以对上负责为主,在体制上缺少一个不受上级干扰,真实反映农民意愿的自治组织。农民“直选”产生的农村社区理事会,则是完全意义上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内要办什么,不办什么,怎样去办,都由农民说了算。“撤组建社”,解决了传统村民自治模式的体制缺陷。
(二)解决了村民自治的机制障碍。在村民自治的决策机制上,通常必须要以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才能表决。这种方式导致一方面
由于利益多元化难以形成决策,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没有达到影响全村的事被忽视,进入不了全村自治的范畴。以农村社区理事会为平台,“议事恳谈、一事一议”的决策机制,使每个农户的不同利益得到了尊重和满足,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三)解决了村民自治的制度缺失。在当前的村民自治框架下,村委会处于强势地位,单个农民个体的维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制度性保障。农村社区理事会把农民的意愿以整体的形式反映出来,提高了农民在农村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增强了和村委会对话的实力,有利于促进村委会的工作,使其不仅要对上负责,还要对下负责。
(五)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社区推行“一社一品”运动,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生产技术统一把关、产品销售统一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六)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自治,“议事恳谈、一事一议”,给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务提供了平台,也真正使每一个村民的权益得到了尊重和体现。社区群众实行科技互学、信息互通、困难互帮、环境互创、利益互惠。县、乡镇、村三级在服务社区建设中转变职能,转变方式,干群关系明显好转。许多社区多年无刑事案件、无大的民事纠纷,信访案件也大幅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