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教学·实践·创新 -谈谈素质教育对教和学的要求

教学·实践·创新 -谈谈素质教育对教和学的要求

小编:

教学·实践·创新 -谈谈素质教育对教和学的要求 文章作者:zhshxi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6日21:11 教学·实践·创新 -谈谈素质教育对教和学的要求 张顺信 什么叫素质?从科学上讲,素质指的是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例如,有的小朋友身条舒展,适合于运动、舞蹈;有的小朋友嗓音优美,适合于唱歌等等,我们就说这些小朋友具备文艺、体育素质。但是,先天的素质只是一方面,我们这里所说的素质,主要是指一个人靠自己的理想和毅力锻炼出来的—在文化、技能和品德修养上的基本素质。

这才是人生素质的更重要的方面。 这样来看,所谓素质,实际上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天然条件,二是文化与道德素养,三是理想和毅力,也就是说:生理素质、文化素质和

*素质,三者融合起来才能铸造一个人的基本品质,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引导和启迪。因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一是教学方式上,应试教育是填鸭式,教育者占主导地位,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素质教育则是启发式,教育者处于“服务”地位,受教育者主动地提出问题;二是教学内容上,应试教育是既定式,教育者依据书本内容向受教育者灌输,受教育者必须无条件的接受教材规定的内容。而素质教育则是适应式,教育者根据大纲要求,因材施教,受教育者依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三是教学空间上,应试教育是静态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必须在固定的教室或实验室中实施教和学。

而素质教育则是动态式,教和学的过程既可以在教室、实验室中进行,也可以在“基地”、社会活动中通过实践的方法来学习;四是教学时间上,应试教育是规定的、阶段性的,教和学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在一定的年龄段时接受某个层次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灵活的、终身性的,根据受教育者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可提前结束学习内容,也可延长某个内容的教学时间,且终身都在学习;五是教学效果检测手段上,应试教育是封闭式,在教室或实验室内通过笔试的形式静态地检验教学效果,注重书本知识的记忆。而素质教育则是开放式,在教室、实验室或基地运用笔试、口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动态地检测教学效果,注重书本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技能的掌握;六是在教育功能上,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升学,为了就业。

而素质教育则是使每个人都得到最大发展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通过上述区别,我们不难看出,素质教育较之应试教育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两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教的要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启迪人去发现,去创新。

因而教育者必须是杰出的教师。因为:平庸的教师只是让学生学会,而杰出的教师是让学生会学;平庸的教师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杰出的教师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

”教育,要适度,既不要多阳,也不要多阴。适度,是一种艺术,适度为美。 互相讨论,双向导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疏其思维使之畅达,导其逆反心理于正着。 教育,是给予,是唤起。它,把美的一切,奉献给人类,包括信心、毅力、智慧。

给予的目的,在于唤起;唤起,是一种更大的给予。 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建筑师,而不只是工程师。工程师或许重在施工建筑,要绘出蓝图。

绘制人生的蓝图,必须善于打开人的心扉,而人的心扉上各有一把锁,教育工作者要有一把又一把打开心灵之锁的钥匙。 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个个体魄强键、智慧聪颖的键将英才。教他们于忧患中夺路,于苦难中新生,于困窘中奋发,于沉沦中跃进,于溷浊中澄清。

教学过程,是党性、人民性、时代性相结合的过程,是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相统一的过程。 教育的秘诀有二,一是尊重受教育者,二是学而有益。学生说:如果教师不尊重我们,又没有平等的态度,教的内容言之无物,又枯燥乏味,为什么还要求我们认真听讲?我们建议老师来个换位思考,就会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了取得教学的功效性,我们应做到七提倡七克服:提倡自主性教育,克服看管式教育;提倡开放式教育,克服封闭式教育;提倡启发式教育,克服填鸭式教育;提倡多重渗透式教育,克服单一注入式教育;提倡双向沟通,克服单向灌输;提倡长效性教育,克服短期性教育;提倡复合性教育,克服单一性防范。 教育工作者应有很强的鉴别与鉴赏能力

。教育工作者最忌四穷。一忌目穷,目穷则视而无光;二忌耳穷,耳穷则闻而不聪;三忌腹穷,腹穷则难以治学;四忌心穷,心穷则思而无悟。

总之,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对学的要求 目前在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德育方面的逆反心理,智育方面的厌学情绪,美育方面的消极心态。究其原因,是教与学之间存在严重矛盾。

关键是“教”不能激励“学”,以致造成学习与需求的不平衡,学习与发展的不协调,学习与发展的负效应。为此,要解决德智美三育的矛盾,必须从学的一方着眼,从教的一方入手,研究如何使教学做到“平衡”、“协调”、“适度”,争取教与学的正效应;克服教与学的负效应。 一个人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因为它是一个人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就的“天资”,然而,后天的努力则更为重要,因为“勤能补拙”。

纵观古今中外,只有学而不能者,没有不学而能者。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读书十诀,对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是有启发意义的: 一序、二勤、三恒、四博、五问、六记、七习、八专、九思、十创。 “序”,即循序渐进;“勤”,即勤读苦研;“恒”,即持之以恒;“博”,即博览群书;“问”,即不耻下问;“记”,即笔录脑记;“习”,即温习练习;“专”,即专心致志;“思”,即思考辨析;“创”,即创造创新。

读书如此,学习也应如此。读书,按此十诀能够读懂书;教学按此十诀,则可以育好人;最后落实到“创”字上,这也是读书和学习的目的所在。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

大千世界,人与宇宙,人与万物,人与社会,人与人,一言一蔽之。主观与客观,若能协调好,统一起来,非经过一个艰辛的过程不可。这就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使主观意愿与客观情况求得统一,达到和谐一致,就需要不断地实践。 子思曾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一学、二问、三思、四辩、五行。

前四者是行的基础,行是干,是实践。笃行,更为重要。 一切创造的前提,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人有了想象力,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立足今天,看到明天,推知后天。有了想象力,才有诗人,才有艺术家,才有发明家,人类才有进步。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之一,也是受教育者所必须努力实现的目标:在于创造性地培养创造力,在于充满想象地培养想象力。 创造,是生命;模仿,是死亡。普天下的人,都赞赏着一种有勇气在众人中抬起头来的人,他为了大众,大踏步的前进。

世界上任何职业,任何事业,任何工作,都有改进、改革的余地。有创始力、创新力、创造力的人,永远不患无用武之地。只有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能在人类历史上留下印痕。

创始、创造、创新必须在早年矢志为学,艰苦奋斗,打下良好基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树雄心,立大志,敢冒险犯阻,方能成才,方能成器。 人生无止境,学习无止境。聪明的人,一生学习,永不停息。

参考书目:《铸魂·艺术·魅力》李燕杰著 文章出处: 自己创作 《中华素质教育》刊登过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上一篇:《企业内保办相关工作内容》

下一篇:小学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倡议书范文精选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