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直面食品营养安全“三重门”

直面食品营养安全“三重门”

小编:

过去35年中国明显改善了粮食和营养安全的情况,但是中国人口仍面对“营养不良的三重门”:营养不足,隐性饥饿以及超重和肥胖

未来几十年,中国一方面要设法养活14.5亿人,另一方面还要做到使经济增长具有可持续性,这种增长强调环境管理和平等,以重质不重量为标准。

近几十年,中国在促进粮食和营养安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营养不良(饥饿、营养不足和超重/肥胖)仍然广泛存在,新出现的许多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加剧了它的复杂性和影响范围。未来这些问题不仅可能会羁绊住中国在粮食和营养安全领域的努力,还会显著增加经济成本。以可持续的粮食和营养安全为目标,采取综合的政策和投资计划不仅有助于改善中国食品生产体系的效率和质量,还将促进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增长。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比中国更理解2050年养活90亿人的难处。中国的食品生产体系需要在一个新常态经济发展模式下,养活不断增加且越来越富裕的人口。

同时,中国的自然资源基础越发脆弱,气候变化影响着天气和温度规律,食品安全被越来越多人质疑――这些都是对中国粮食和营养安全的威胁,并且造成了很高的经济成本。农业对促进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潜力,同时还可以提高粮食和营养安全水平。

粮食和营养安全面临挑战

过去的35年,中国明显改善了粮食和营养安全的情况,但是中国人口仍面对“营养不良的三重门”:膳食能量摄取不足(营养不足),微量元素缺乏(隐性饥饿)以及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取过量(超重和肥胖)。

目前没有关于中国营养不足人口数量的可靠估计。唯一的来源就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估计,根据全国人均所需以及人均可得卡路里计算。尽管对这种估算方法和数据目前还存在异议,但还是描绘了营养不足人口的一些基本情况。

与以卡路里为基础的饥饿指数相比,营养情况的数据更能全面地展示中国的粮食和营养安全情况,包括微量元素缺乏(比如说维生素A、铁、锌和钙),发育迟缓(身高相较年龄),消瘦(体重相较身高)和体重不足(体重相较年龄)等一系列指标。

影响粮食和营养安全的因素

与此同时,在医疗技术进步、营养充裕和独生子女政策三重作用下,中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

在发展中国家,个人和家庭的购买力明显影响着他们获得健康营养食物的能力和饮食习惯。

城乡之间、沿海与内陆城市间收入分配差距也在加大。比如说,城乡收入比例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2.5左右上升到2000年后末期的3.3,随后虽有下降但仍然在3.0以上(这在国际标准下是高的)。

收入差距加大的原因包括农业投资激励减少,制度障碍造成难以获取社会服务,以及农业和非农商品交易格局的变化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机构等 2015年报告)。如果收入差距不能缩小,农民的福利将会减少,农业将会停滞,阻碍长期发展。

未来数十年中国人饮食结构将会继续多样化,预计从2000年到2030年,肉类、水果和蔬菜(每人每年千克)的消费将增加接近50%,而谷物将会降低7%。

随着中国公路交通的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长距离运输越来越多。大的农业企业引领了合同制的地方、全球采购网络潮流,并且对食品安全、质量和其他技术和物流有独立的标准。比如说,中国的大米生产就在进行全价值链转型,碾米技术不断巩固和现代化,大米的价值链在地理上拉长了,但是参与者却少了。

食品价值链的转型使我们可以轻易获得大量廉价且营养食物,但是对小农农业来说,要满足那些特殊的和严格的标准、产量和包装要求、物流和时间要求很难。

实际上小农农业参与现代市场渠道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依赖非土地资产,比如说基础设施(道路、灌溉)、参与合作社、教育、现代市场参与以及农村非农业就业。

中国自然资源的限制和不断减少,而食物需求不断增加,不断城市化并且全球人口更加富裕,这意味着食物需求和其他需求间的竞争越发激烈。

气候变化不仅更严峻地挑战中国的粮食生产体系,还带来了新的问题。过去50年中国的气候趋势体现在温度上升和降雨变化,北部和东北部年降雨减少,而南部、西南部和东南沿海降雨明显增加。

气温上升、更频繁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伴随着这些气候变化,洪水比上世纪50年代多发生7倍,高温天气在过去10年也越发常见。想要预知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非常难,因为中国的气候区和耕作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很难判断因气候产生变化的大小和特征。

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会改变粮食价格和贸易。对二氧化碳“肥料效应”的不同预期―气候变化影响二氧化碳肥料增加粮食产量,粮食价格下降,反之亦然―2030年粮食价格变化从降低12%到上涨18%不等。

贸易变化的结果将阻碍粮食价格进一步上升,对于中国的粮食自给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气候情景下,粮食产量和价格不同导致农民收入发生变化。

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扩张、现代化以及集约化给中国的食品安全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威胁。

中国食品供应链的扩大和复杂化带来了交叉污染、食品变质和大范围传播受污染食物的潜在风险。而且保证供应并在激烈竞争中提高利润令一些农民、食品加工厂和商人忽视食品安全,而采用有潜在危险的添加剂和生产方式,比如说最近的毒奶粉事件。

与此同时,更多更频繁的消费肉食给人畜传染病(定义为人畜之间可互相传染的传染病)散播和变异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不仅威胁着食品供应还有人类健康。过去10年间,中国发生了数次人畜传染病的暴发,包括猪流感(H1N1)和禽流感(H5N1以及最近的H7N9)等各类。

这类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仅仅是医疗费用,还挫伤了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影响旅游、零售、投资以及贸易(Keogh-Brown 2014年报告);研究表明不同程度的流感可以对经济造成相当于GDP0.7%至9%的损失。

建立更高效的农业和食品价值链

新增的人口、环境、市场和健康问题对中国粮食和营养安全的挑战越来越大,甚至可能阻挡未来的经济发展。想要提高粮食和营养安全,同时刺激经济增长,无论是农业领域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综合的政策和投资策略。

中国需要新一轮机制创新使食品生产体系的效率实现最大化,产出更多更安全的食物。关键要有一个运转良好的土地租赁和买卖市场,更高效地利用土地。相似地,创新的机制安排应该鼓励不同农业模式的发展和共存(包括合作制和家庭农场),以竞争提升效率。统一透明的食品安全规定和监督系统应负起责任,并为培训、技术和设备提供可支持的资源。

增加对气候-智能、可持续的以及营养敏感的农业投资的支持。

想要做到以上三点,政府和投资应该鼓励食品生产体系适应由新生的气候、自然资源和营养问题带来的粮食安全挑战,并且帮助解决困难。

中国自然资源的日益缺乏和贫瘠需要大力研发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并付诸实践,在较少的自然资源下提供更多的营养食物。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焦点,是缓解气候变化并在变化中获得最大生产力。现在还是淘汰农业补贴及相关政策的好时机,因为这会导致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此外还要扩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辅助性投资,包括公路和灌溉等各类投资。

鼓励买卖双方共赢的贸易。

考虑到国内资源禀赋,中国应该更高效地利用越发整合的国际贸易市场。中国应该提高劳动力和土地生产力,以支持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比如说水果、蔬菜和水产品,并进口土地集约和水集约型的农产品,比如说谷物和植物油。政府需要帮助国内的生产者满足国际市场的质量和安全标准,帮助其获得市场信息、培训、金融服务,特别针对小农业主和年轻的农民。

政府必须抵制扭曲且不稳定贸易政策(特别是当粮食价格高企时),这种政策通常会进一步提高粮食价格并且损害粮食安全。

建立有效的跨行业社会安全网。

目标更明确和更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能够缓冲短期粮食和营养安全冲击,长远来看可以避免粮食和营养不足情况的发生(比如说通过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

这些社会保障政策应该额外关注弱势群体(妇女、儿童和老人)和粮食供应最不足的地区,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还可以尝试有条件的现金和食物转移支付规划,学校供餐项目、孕妇和儿童营养项目、公共服务以及保险。也可以探索新的方法,比如说将社会保障、营养项目和农业支持干预相结合的跨行业社会保障计划。

建设高效的包容性食品价值链。

将中国的小农业主与整条农业价值链相连,实现从“种子到勺子”(从生产到销售),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粮食安全以及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升级到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以及农业领域以外的产业多样化,能拉升小农业主的就业,增加他们的商业机会。

要进入到高附加值产品生产需要机构改革,以实现横向和纵向的配合,包括建立适合小农业主的生产联合会,提供金融及扩展服务。信息和通讯科技的发展也给农民进入价值链提供了良机,帮助他们降低了交易费用,增加了谈判筹码,以及获得实时的市场信息。

未来数十年中国要养活14.5亿人,并且实现高质量而非高数量的经济增长。通过以下这些互相关联的措施,中国的农产品体系可以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提高中国人的粮食和营养安全。比如,实施机构改革建立更高效的食品生产体系,增加对气候智能、可持续的以及营养敏感的农业投资的支持,鼓励买卖双方共赢的贸易,建立有效的跨行业社会安全网,以及建设高效的包容性食品价值链。

热点推荐

上一篇:农产品供给亟须新战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巡查对照检查发言提纲(三篇) 百年党史青年心得体会大全(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