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范文(12篇)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范文(12篇)

小编:曼珠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如何提高科技应用的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是现代人的必然选择。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验丰富的作者总结的范文,可以作为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角度,欢迎大家阅读并进行借鉴。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一

很多人都认为成绩是用大量的题堆出来的,其实不然,要想提高成绩,我们还需要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知识点是学习各门课的关键。我们要对它格外重视。因此,下文精心准备了这篇中考数学知识点解析,以供大家参考。

圆的面积 s = r r

其中, 是周围率,等于3.14

r 是圆的半径。

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r 。c代表圆的周长,r代表圆的半径。圆的面积公式为:s=r2(r的平方) 。s代表圆的面积,r为圆的半径。

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准备的中考数学知识点解析的内容,希望符合大家的实际需要。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二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方程;

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a一般应用题;

b和倍、差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d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e比和比例应用题。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三

我们为各位同学整理了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列方程解应用题,供大家参考学习。

出自 Fanwen.ChaZIDiAn.cOM

*用方程式去解答应用题求得应用题的未知量的方法。

*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找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列方程,解方程;

*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小学范围内常用方程解的应用题:

a一般应用题;

b和倍、差倍问题;

c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体积计算;

d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e比和比例应用题。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列方程解应用题。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双百”方针的提出的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2)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3)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双百”方针的提出:

(1)1956年春,_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_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结果:

(1)“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代表人物及作品:

二、曲折的年代。

1、“双百”方针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的原因:

(1)_的扩大化,特别是“_”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

(2)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2、受到政治批判的人物及作品:

(1)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3)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4)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5)结果: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

三、文艺的春天。

1、出现的背景:

(1)“_”结束。

(2)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_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繁荣的表现:

(1)反映“_”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3)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4)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五

何谓“数、行、形、算”,也就是数论,行程,图形、计算四个问题。数论难在它的抽象,这是区分尖子生和普通生的关键;行程问题复杂就在其应用,孩子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要求的不仅是其思维,还有其表述;图形问题(几何问题)杂而难,重点要求的是面积的计算,这是中学教育的开始;计算是基础,是孩子取得高分的必要保障。

对于图形问题,我们要说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重点加强的是面积的计算。计算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在做题的总结和加强的,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数论和行程问题的复习方法。

数论在数论学习中学生往往容易犯如下几个错误:

数论的题目叙述往往只有几句话,甚至只有一行,可就这短短的.几句话,却表达了很多意思,学生如果读不出题中的意思,题目通常会解错。

由于数论问题非常抽象,大多数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消化”所学的内容,导致各个知识点都似曾相识,但遇到实际题目却一筹莫展。例如,说起奇偶性都知道怎么回事,马上就开始背:“奇数+奇数=偶数……”可是在做题的时候就想不到用。

对于数论定理的灵活运用很欠缺。提起定理都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但是对各个概念和性质缺乏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更不用说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部联系了。

知识体系:

(1)数的整除的特征和性质 (小升初常考内容)

(2)位值原理的应用(用字母和数字混合表示多位数)

(1)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

(2)分解质因数(重点)

(1)最大公约最小公倍数

(2)约数个数决定法则 (小升初常考内容)

(1)带余除式的理解和运用;

(2)同余的性质和运用;

(3)中国剩余定理奇偶问题:(1)奇偶与四则运算;

(2)奇偶性质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完全平方数:(1)完全平方数的判断和性质(2)完全平方数的运用整数及分数的分解与分拆(重点、难点)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对清华附,人大附,北大附,西城实验等名校的试卷分析发现,虽然他们对以上的几个问题考察较多,但是难度通常不大,中等难度题目出现的频率很高,通常在60%以上,因此我们的同学只要夯实基础,对于这样的一张小升初试卷的完成应该是能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六

1、概念:。

(1)回归直线方程(2)回归系数。

2.最小二乘法。

3.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得到了空气中no2的浓度和汽车流量间的回归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2的浓度。

4.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

(2)回归分析前,先作出散点图;。

(3)回归直线不要外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七

填一填。

(4000)米。

(400)平方分米。

(300)分米(3000)厘米。

(3000)平方分米。

(6000)千克。

(4)吨。

四、判断。

1.×。

2.×。

3.×。

4.√。

5.×。

五、走进生活。

1.20时50分-15时30分=5时20分。

答:火车在路上行了5时20分。

2.432÷3÷3。

=144÷3。

=4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一层放48本书。

六、数学精灵考考你。

=14×2。

=28(千克)。

答:筐子2千克,原有橘子28千克。

第27页。

一、想一想,做一做,填一填。

1.(50)厘米。

2.(21)时。

3.(9)个0.1。

4.乙数是(60)。

5.(30)(900)。

6.余数最大可以是(31),此时被除数是(703);余数最小可以是(1),此时被除数是(673)。

7.(2.6)米。

8.(平)年(365)天(28)天。

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20(厘米)。

15(米)。

4(吨)。

9(米)。

150(厘米)。

40(厘米)。

15(厘米)。

三、直接写得数。

21。

35。

14。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八

由于对题意理解不透,不能正确的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典型例题】。

(2010年广州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四))如图是2007年5月的日历表,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请你运用方程思想来研究,发现这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a.27b.36c.40d.54。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九

分数加减法的应用题与整数加减法的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含有分数。

是指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要求问题所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

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也就是求他们的倍数关系。

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搞清把谁看作标准的数也就是把谁看作了单位一,谁和单位一的量作比较,谁就作被除数。

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是比较量,乙是标准量,用甲除以乙。

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减乙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关系式(甲数减乙数)/乙数或(甲数减乙数)/甲数。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求这个数。

特征:已知一个实际数量和它相对应的分率,求单位1的量。

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把单位1的量看成x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方程,或者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列算式,但必须找准和分率相对应的已知实际数量。

发芽率=发芽种子数/试验种子数100%

小麦的出粉率=面粉的重量/小麦的重量100%

产品的合格率=合格的产品数/产品总数100%

职工的出勤率=实际出勤人数/应出勤人数100%

是分数应用题的`特例,它与整数的工作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应用题。

解题关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

数量关系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

纳税就是把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款。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销售额、营业额、应纳税所得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十

7、小红看一本故事书,3天看了54页,照这样计算,要看完162页的这本书,还需几天?(用比例解)。

9、织布厂加工完成一批布,甲乙合作16天完成,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每天织600米,这批布共多少千米。

14、修一条公路,前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一共要多少天?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十一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是一块比例很大且较难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很难掌握。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多还是采取先讲例题,然后训练,训练也是学生先做题,之后教师再讲,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这样学生普遍感到应用题难学,教师感到应用题难教。学生因此对应用题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而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也只能采用题海战术。在整个教学中如果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和生搬硬套。这样的话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能程序化、机械化地接受。正是由于这几种弊端的存在,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活力,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有些数学应用题单凭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凭口头讲解很难解释清楚,而如果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思维情景,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在的新课改中虽然采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但有些并不是很贴切,需要教灵活的掌握。一个好的`生活情景,能促发强烈的问题意识,利于引发学生的探究情感,培养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应用题的素材是学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过的、理解的,与他们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这种呈现方式,对学生来说,具有亲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呈现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纯文字的形式,教师可利用图象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让学生不尽在听觉上而且在视觉上也有收获。据专家实验结果表明:接受一个信息,单用耳朵能记住15%,单用眼睛看能记住10%,而将两者结合可达35%。可见板书、板画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重要手段。如“将两个周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周长。这道题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形来解决,把较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当学生清楚的“看到”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图失去2条正方形边长时,解法自然产生。

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也是解题的核心。有人曾做过研究,显示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困难儿童解应用题的困难并不主要表现在解题比例上,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学习困难的学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就是在“问题—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例如:“体育室里有5个篮球,8个排球,6个足球,求:篮球和排球一共有多少个?”在这道题中给了我们3个条件,1个问题。那解题过程中是不是3个条件都要用到呢?往往有些同学是一看到“求一共”就很自然的把3个都加起来,就完了。不去思考它的问题。可见在应用题中看问题是很关键的。只有去分析问题,你才能解决问题。在这一题中我们要先观察是求谁和谁的一共。(篮球和排球)问题就好解决了。再如:“花篮里有5朵红花,黄花是红花的3倍,蓝花是黄花的4倍,求蓝花有多少朵?”这题对于3年级的学生来说看似好复杂,但只要我们找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好解决了。在数学中逆向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好思路。也就是从问题出发,找出关系,逐个解决。

数学知识点解析与应用篇十二

我们知道,全体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可以分为奇数,偶数两大类。被2除余1为奇数,被2整除为偶数。它们还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例如,奇数偶数,奇数和奇数之和是偶数等。灵活、巧妙、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性质,加上正确的分析推理,可以解决许多复杂而有趣的问题。用奇偶性质解题的方法就称为奇偶分析。巧妙运用奇偶分析,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原来,根据俱乐部的全体成员围成一圈,每个老实人两旁都是骗子,每个骗子两旁都是老实人的条件,可见俱乐部中的老实人与骗子人数相等,也就是说俱乐部全体成员总和是偶数。因此张三说45人一定是骗人的。这实质上是利用了对应的思想。

原来对每一枚硬币来说,只要翻动奇数次,就可使原先朝下的一面朝上。按规定的翻动,其翻动1+2++77=3977次,平均每枚硬币翻动了39次,这是奇数。根据7739=77+(76+1)+(75+2)++(39+38)可以设计如下翻动方法:

第1次翻动77枚,可以将每枚硬币翻动一次;第2次与第77次翻动77枚,又可将每枚硬币都翻动一次;同理第3次与第76次,第4次与第75次第39次与第40次都可将每枚硬币各翻动一次,这样每枚都翻动了39次,都由正面朝下变为正面朝上。

针对数的奇偶性,还有很多富有智慧性的问题。例如,有足够多的三种水果:苹果、梨、桔子,最少要分成多少堆(每堆都有苹果、梨、桔子),才能保证得到这样的两堆,把这两堆合并后这三种水果的水果的个数都是偶数。我们可以借助列表来解决。

可见,三种水果的奇偶情况共有8种可能,所以必须最少分成9堆,才能保证有两堆的三种水果奇偶性完全相同,把这两堆合并后这三种水果个数都是偶数。

你瞧,如果你能巧妙地进行奇偶分析,你的智慧一定让人拍案叫绝!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总结(精选19篇)

下一篇:学校督导检查工作简报范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