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屈原粽子的故事 粽子里的故事教案(汇总16篇)

最新屈原粽子的故事 粽子里的故事教案(汇总16篇)

小编:笔砚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一

1、认真观察图片并能大胆想象理解故事内容。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3、激发幼儿对故事热爱的情感,体验故事的趣味性。

粽子里的故事ppt

1、导入 出示图片(粽子)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粽子

师:对,你们吃过粽子吗? 幼:吃过

师:那什么时候吃粽子呢?(请幼儿回答) 幼:端午节

幼:不知道

师:出示图片,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会做什么呢?

幼:挂艾草

幼:想

师:故事的名字就叫《粽子里的故事》

2、.分段观看ppt,欣赏故事

幼:小松鼠和小狐狸

师:小狐狸和小松鼠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你们猜它们会讲出故事吗?

幼:会

幼:不会

幼:我想请小猴子吃粽子讲故事

师:小猴子吃了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就是上串下跳讲不出故事

幼:我想请小白兔吃粽子讲故事

幼:请小朋友来吃粽子讲故事

师:对,你们会讲故事吗?

幼:会

师:你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

幼:我是听妈妈讲的

师:哦,你的故事是听来的

幼:我的故事是看爸爸手机上的

师:你的故事是看来的

幼:有三个

师:我们一起来吃吃看,好吗?

幼:好

师:你们想吃哪一个粽子?

幼:红色的粽子

师:(点击图片)听话,看看我们小朋友听的本领大不大,刚刚老奶奶用了什么来包粽子?

幼:用了叶子和米

幼:下雨了,沙沙沙,美妙极了

幼:熊猫

师:谁接下去猫什么

幼:猫咪

师:咪什么

幼:咪咪叫

师:孩子们,今天的故事好听吗?

幼:好听

师:那我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幼:好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二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着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三

1.在看看、猜猜、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故事里有好玩的,也有好吃的,想听吗?

二、理解故事。

小猴小兔、小狐狸、小松鼠等等。

那么请谁呢?——引出请小朋友吃粽子,讲故事。

三、语言游戏。

1.你们会讲故事吗?你的故事哪里来的?

3.“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边说边打开第一只粽子包。

玩游戏:词语接龙。

4.我们来看看第二只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玩游戏:悄悄话。

悄悄话怎么说的,说说看。

5.第三只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游戏:故事接龙:小熊走在森林里----后面让小朋友随意接,把故事发展下去……。

四、欣赏故事结尾。

一个小女孩来到小屋前————结束。

五、结束部分。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四

看了应老师的《粽子里的故事》一课后,我感触颇深,收获也很多,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我的粗浅认识。

思考的问题:

2.在教学中,用于引导孩子的东西应如何选择和使用?比如,粽子在中大班的使用问题。

自我的收获:

在教学中,应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引导物”,即对幼儿有吸引力的东西,利用引导物让幼儿主动的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不同的注意倾向,选择好对幼儿有吸引力的引导物。正如应老师所说的,吃粽子对于中班孩子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对于大班的孩子就失去了吸引力,所以用吃粽子做为大班孩子的引导物显然不可以。

应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知识,这个情境及在情境教学中引导幼儿的问题都应由幼儿教师在课前认真准备好,正如应老师所说的我们应该“用心做教育”。

语言语调上,如果以幼儿的孩子气的语言来与幼儿交流,会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更容易走进孩子,让孩子喜欢上你。

交流与学习到得内容:

一、识字方面。

1.应从培养兴趣开始。通过生活点名、生活环境识字,增强幼儿识字能力,培养说句、组词能力,形成关心周围人的良好习惯。

2.在教学活动中的识字,比如古诗的教学。

3.利用社会环境识字,这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和幼儿在超市、商店中都可以进行识字学习。

二、倾听能力的培养。

方法:听话、山谷回音、录音机的游戏、悄悄话、传话、听声音等游戏活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根据学期目标进行分解,分为若干小目标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

三、提问的教学策略。

1.避免过于简单。如“是不是?”“好不好”。提问孩子感兴趣的问题。

2.避免封闭性的问题。注意问题的关联性。

3.结合幼儿的已有经验来进行提问,问题应该细化。

4.避免单向性的提问。

5、问题种类:启发性提问,是一种千姿百态的提问;猜测性提问,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幽默性艺术性提问。

四、上课思考。

1.各种方法,让孩子注意听。

2.是否让孩子表达了,语言表达上很重要。

3.文学欣赏上,教师应提前准备。

4.加强教师自身的素养。

五、书写格式规范化。

1.授课人的介绍。

2.所授课的内容简单介绍。

3.听课人的感受。

4.亮点评点。

5.收获中穿插问题(包括已经明白的问题)。

6.总结。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五

2、出示ppt,幼儿猜测故事内容。小结:猜了那么多,都很有可能哦,到底是个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看。

二、欣赏故事。

1、出示故事名字《粽子里的故事》——吃过粽子吗?什么味道的?(豆沙、肉、蛋黄)小结:原来粽子里面可以包各种各样的馅儿,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要吃粽子呢?2、简单讲述粽子的来历: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要吃粽子。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大家要记住哦。

3、——那么《粽子里的故事》会讲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5、继续欣赏故事(老奶奶采来一把箬叶——谁就能讲出有趣的故事来。)——原来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故事。

6、松鼠图片——谁来了?小松鼠来干什么,小松鼠吃了粽子讲出故事了吗?

小结:小松鼠吃了粽子,可是“吱吱吱”的讲不出来。

7、狐狸图片。

——小狐狸吃了粽子能讲出故事来吗?小结:小狐狸吃了粽子,“哩哩哩”的讲不出来。

8、继续欣赏故事(接着——只好摇摇头。)小结:小动物虽然吃了粽子,但它们不会讲话,讲不出故事,怎么办呢?真着急。9、继续欣赏故事(小松鼠,小狐狸——她一定把这些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小结:粽子里面藏了很多故事,小女孩吃了粽子,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三、“吃”粽子。

1、——老奶奶的粽子里有故事,刘老师带来的粽子也很神奇,来吃吃刘老师带来的粽子,讲讲刘老师粽子里的故事。

3、出示粽子二:悄悄话(“我爱你”)(“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悄悄话是什么意思?(轻轻讲,用心听)(——为什么会传错?悄悄话是很难的,要用心听、仔细听、游戏才能玩下去,我们等会儿到教室里继续玩。)。

四、延伸——孩子们,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吃吃粽子,听奶奶讲讲故事,也可以把你的故事讲给奶奶听。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六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七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钟馗捉鬼的传说。

在我国江淮一带地区,曾有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打鬼除祟、镇宅驱邪的旧俗。这一习俗始自唐代。传说唐玄宗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玄宗问他是谁,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不中,愿为皇上除天下妖魔。玄宗醒后,疟疾痊愈,于是命画家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张贴,以驱邪魔。

黄巢与端午节插菖蒲艾草的习俗。

传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在行军中遇到一位逃难的妇女,此女人抱着大的孩子,领着小的孩子,黄巢问她为何不抱小的孩子?女人答:“怀里抱的,是大伯家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感叹,命她在端午日家门前挂菖蒲、艾叶,可避兵灾。该妇女将此做法传告了乡亲,于是全村平安,以至成俗。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白蛇传”的故事了。一年端午,好事之人悄悄对许仙说:“你若想看到白娘子的原形,趁今天端阳佳节,把雄黄酒让她喝下去,准有好戏看!”半信半疑的许仙为弄清真相决定一试。于是借口端阳节习俗,给白娘子满斟一杯雄黄酒。

无可奈何的白娘子一杯雄黄酒下肚便昏昏欲睡,慢慢露出蛇的形状。许仙看到一条白蛇躺在床上,吓得魂飞魄散,栽倒在床下。为救爱人,白娘子前往昆仑山南极仙翁处求得仙草,将许仙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八

1.在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节。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重点: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难点:看看、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的情节。

课件、粽子

1.师:今天杨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故事,来看看,故事是关于谁的?(出示幻灯片)

(幼儿看图说图上都有谁)松鼠、狐狸、小兔子、小鸟、小姑娘,对,还有粽子,必须有粽子。(出示粽子图片)

2.小结:孩子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粽子的故事》。(出示课题)

3.师:小朋友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粽子?(师:对,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吃粽子的日子。)

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呢?(请幼儿自由发言——有肉的、蜜枣的等等,不过孩子们,现在的粽子里面会包各种各样的东西,味道也有各种各样对吗?)

4.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粽子的故事》吧。

1.分段听故事,观看ppt

(在树林里,有一间小屋,小屋里住着一位老奶奶------她已经不能大声地讲故事。)

师:这位奶奶有个非常大的本领是什么?

师:可奶奶不能说话了,那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幼儿讨论)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奶奶是怎么做的。

2.听故事,观看ppt

(于是,老奶奶就来到河边采了青青的叶子——谁吃了粽子谁就会讲故事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了,它们都想吃粽子、讲故事。)

师:奶奶是怎么做的呢?奶奶是用什么来包粽子的?

师小结:原来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里,谁吃了粽子,谁就能讲故事。

师:粽子做好了,谁过来想吃粽子、讲故事?(小动物图片)

小猴是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是猴子窜上窜下地讲不出故事。

小兔子吃了老奶奶的粽子,肚子里也马上有了故事,可小兔子蹦蹦跳跳地讲不出故事。

师:大家吃了老奶奶的粽子不会讲故事,真急人。嗯,怎么办呢?(打问号的图片)

那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好呢?(对,其实就应该请我们人讲故事,因为我们会说话。)

5.你们想不想到老奶奶的屋子里吃粽子讲故事?如果你们想到老奶奶的屋子里吃粽子讲故事,那就先来吃杨老师的粽子,瞧,我的粽子各种味道。看看你们有没有讲故事的本领?会听、会看。

6.打开第一个粽子:我们把这里的粽子打开,看看有没有藏着故事。吃吧吃吧,吃粽子,吃了粽子讲故事。

出现了什么?对,有识字的朋友。(“听话”小熊图片)

讲故事的本领需要会听话,请听我说:老奶奶为什么会不能讲故事了?(大班孩子,请用完整的话来回答问题。好的,你会把话听清楚。)——请吃粽子。

好的,接下来请再听话:窗外,滴哩哩的下着小雨。师:请谁说一说我刚才说的一句话,我说了什么?——请吃粽子。

看来不难,那么我加大难度:中国端午节的传说,是关于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叫屈原。(谁听清楚了我这句话,说了什么?)——请吃粽子。屈原的故事听过吧?好的。如果没听过的朋友,回去找大人告诉你。这是我们中国有的传说,外国人不明白的。

8.(孩子们,接龙是什么意思?谁玩过。那我们玩个词语接龙怎么样,我说开心两个字,你把心接下去,心什么?看来难不倒你们,再来点难的,我们玩一句话的接龙怎么样?开始了:我走在马路上。谁来接我走在马路上干什么?)

8、打开第三个粽子:我们继续打开第三个粽子:吃吧吃吧,吃粽子,吃了粽子讲故事。传话(我很开心、你很棒、你能行的、我爱你。)

10.观看ppt

师:小姑娘吃了一个又一个的粽子,发生了什么事?

师:小姑娘告别老奶奶、小动物们的时候怎么说的呢?

结束语:你们的奶奶会讲故事吗?你们的奶奶会包粽子吗?

11.延伸

师:在端午节的时候会去包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干什么?(端午节习俗图片)

活动实施下来,总体感觉,效果非常好,活动很顺利,幼儿非常喜欢,非常投入,活动的微调非常有必要,不但使幼儿能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体验了愉悦,而且,也使每个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都获得了经验的提升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为活动能顺利、有序的开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通过活动,也感觉到,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方面要有待提高和培养。如:学习习惯的培养。当有一个幼儿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他幼儿应耐心等待,认真倾听;当你知道问题答案的时候,要养成举手发言的好习惯。如: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意识的培养。如在游戏“悄悄话”中,要认真仔细地听,听清楚了,再按游戏规则进行传话,这样游戏就能顺利进行了。除此之外,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都要注意游戏规则的建立和游戏意识的培养。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九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我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十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也没有船只,(禹王治水时也是徒步上下,才有三过家门而不进的'故事,据考证台骀治水要早于大禹,台骀治水以汾水为主,是以治水的历史和传说只在山西流传,而大禹治的是黄河,所以大禹的治水足迹和功绩要大于台骀)台骀和他带领的开山百姓每天的饮食来源就成了问题,汾河两岸每家都有劳力在随台骀治水,为了保证粮食的按时运送到工地,不耽误和影响人们的饮食保障,人们想出了以水送食的办法,用竹桶和芦叶等包裹食物,以木筏相乘顺流而下,把食物送给下游的治水的人们,途中也有不少食品被水中的鱼虾吃掉。随着人口的流动,很快(粽子的最早原形)这种食品就传遍了整个汉民族。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十一

1.在看看、猜猜、说说中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游戏的快乐。

2.养成仔细倾听的习惯,能用语言清楚连贯的表达。

《粽子里的故事》ppt

小猴小兔、小狐狸、小松鼠等等

那么请谁呢?——引出请小朋友吃粽子,讲故事。

1.你们会讲故事吗?你的故事哪里来的?

3.“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边说边打开第一只粽子包。

玩游戏:词语接龙

4.我们来看看第二只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玩游戏:悄悄话

悄悄话怎么说的,说说看

5.第三只粽子“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游戏:故事接龙:小熊走在森林里----后面让小朋友随意接,把故事发展下去……

一个小女孩来到小屋前————结束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十二

1、阅读过程中正确认读本课生字12个(粽、糯、胃、惹、屈、政、予、采、沦、忧、崇、祭),能正确描写汉字“胃、屈、政、采、沦、忧”。积累词语“粽子、端午节、糯米、消暑开胃、惹人喜爱、政治、采纳、沦丧、忧愤、崇敬”,能结合课文内容,填写合适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3、默读课文2-4节,划出描写粽子颜色、形状、滋味的句子。

4、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积累词句;朗读课文;摘抄句子。

说说有些食品是什么节日吃的,有什么由来。

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体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图拍案:汤圆青团重阳糕月饼粽子。

3、你知道农历五月除五是什么节日吗?那么端午节有一个什么风俗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读课题:粽子学习:棕(换部首练习)。

二、学习字词,朗读课文:

1、谁来说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的哪位爱国诗人?谁来介绍一下屈原?

2、轻声朗读第六小节。学习:政、予、沦、崇、祭。

朗读句子:人们怀念他,崇敬他。两千多年来,每年端午节,大家把粽子投入江中,作为敬献给诗人的祭品——这就是粽子的由来。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4、指名朗读课文,学生交流。

5、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二——四小节。学习:糯米开胃。

6、用直线、曲线、括号划出描写粽子形状、颜色、滋味的句子。学生交流。

粽子用翠绿的箬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鲜红的枣子。煮熟以后,剥开墨绿色的箬叶,只见洁白的'米团里仿佛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很是好看。

学习生字,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读。

粽子又好看又好吃,真是“惹人喜爱”。

三、拓展思维,练习说话。

1、朗读课文。

2、出示“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时候吃的?

3、选择一种自己喜欢或者比较熟悉的食物,把这种食物介绍给同学听。

四、课外作业。

1、模仿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一种特殊节日的食品,写下来。

2、收集有关屈原的生平、粽子、端午节的传说或习俗等资料探究学习。

3、填空。

()的箬叶()的糯米()的诗篇。

()的玛瑙()的枣子()的品格。

4、指导造句:

例句:粽子不仅以它特有的形状、颜色和滋味惹人喜爱,而且能引起人们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不仅.......而且.......表示递进关系,造句练习。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十三

整个活动我觉得环节比较紧扣,教态情切,师幼能很好的互动。在游戏互动中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多次使用成语来让幼儿倾听,显然这个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有点难度而导致在互动中显得有点生硬。另外,我觉得在游戏结束之后,由于自己自己的大胆尝试导致与设想的结果不一样,顿时有点慌了,应该用“看来我们没能通过老奶奶的考验,来看看接下来谁可以去老奶奶家吃粽子讲故事你呢?”来过渡结束部分的故事,可能会听起来更自然一点。最后,我以“粽子”为诱饵和他们一起。虽然这三个游戏并没有太大练习,但却能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有趣的游戏。使活动的氛围更活跃。最后游戏结束后以“小女孩在森林里采蘑菇走到了老奶奶屋前”将幼儿待会故事中并结束了。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十四

农村过“阴历年”的气氛要比城镇过“春节”隆重,而且古香古色,别具一番风韵。在“阴历年”临近的那些日子里,各家圈里养的猪就要末日来临了,人们在圈里抓猪,然后杀猪,猪的嚎叫声此起彼伏,小鸡也是叫声不断,尤其是那些大公鸡,逮住它们之后,它们好像能预感到大难临头,一只只大公鸡伸着脖子拉着长音“嗷嗷”地大叫着,那种叫声方圆几里地都能听见。那时候,农民“养鸡为买盐,养猪为过年”,无论日子再怎么艰难,平日里再怎么节俭,家里也要想方设法养一头猪,因为那是全家老少一年的盼头啊!平日里,人们吃糠咽菜,家家都过得紧紧巴巴的,仅靠野菜饲养的猪也特别瘦,一个个皮松肉懈,在圈里整天饿得“嗷嗷”直叫,饿急眼了,就拱翻空槽子往外跳。

那时,家家都有两口大铁锅,一口是专门用来馇猪食的,另一口是用来做饭做菜的,放学回家的农村孩子们扔下书包就得上山去采猪食菜,回来后,把猪食菜放在菜板上用菜刀一拦,倒进锅里烀,所以每户人家都弥漫着同样一种猪食菜味。那种味道很独特、很诱人。

瘦得皮包骨的猪被宰杀后,先切几大块肉扔进锅里,再放进灌的血肠,然后拼命地往锅里切酸菜,炖上满满一大锅“杀猪菜”,紧接着便是邀请亲朋好友来大吃大喝一顿。平常人们太缺嘴了,赶上杀猪吃喜,还有散搂子酒,纯朴憨厚的男人们都敞开怀卯劲地喝,一直喝到三更半夜。

吃剩下的,主人盛在几个盆里,放在外面冻着,这是家家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那时的猪虽瘦,可吃的都是没有一丝污染的绿色食品,加上养足了年头,那猪肉的味道特别纯正,用它来炖酸菜,配上些自己灌的血肠,再放上调味用的五味子藤,那真是地地道道的关东味。那种味道和口感与现如今几个月就出栏的饲料猪和填加瘦肉精及各种摧生素的猪相比,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挨饿的年月,乡下人除了交公粮,留在家里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平日里吃糠咽菜,吃地瓜吃土豆,都积攒下一点好东西留着过年吃,所以在年前的这几天里,家家户户都忙着蒸粘糕、烙牛舌饼、烙粘火勺、做大豆腐和干豆腐。

三十那天,天没黑之前,三舅就早早地进了仓房,把闲置了一年的刷着紫红漆的供桌搬了出来,然后抬进他那一向沉寂的大屋子里,摆在屋子的正中央,姥姥用鸡毛掸子掸去上面落的一层厚厚的灰尘,然后再用湿抹布擦干净。

供桌上有几幅褪了颜色、身着古装、瞪着凶巴巴大眼睛、留着长长的胡须,呲牙咧嘴的古人物画像,还有几个牌位,上面写着字,一个牌位上的字代表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老祖宗。

姥姥贴福字、贴门联、贴对联,不知从哪里还弄来一对门神,在我们的茅草屋和三舅的门上各粘贴一张,那是手工拓印非常粗糙的画,门神怒目圆睁,张牙舞爪,形象威猛。姥姥说他能驱鬼镇邪,保护全家人平平安安。看它那凶神恶煞般的样子,我既感到恐惧又对它产生一连串的联想和好奇。

夜幕降临时,三舅在供桌前点上平常不常用的、粗很多的大红蜡烛,蜡烛上是用金粉描画的龙,三舅把蜡烛插在一个木制的灶台上,在铜制的盛有沙子的一个精巧别致的三足小鼎里插上三柱香点燃。然后摆上姥姥蒸的外皮是白面,夹层里是乔麦面的馒头和水果等供品。这时,三舅的大屋子里开始烟雾缭绕了,烛光忽闪忽闪着,青烟袅袅升起,如蚕吐丝,给三舅那一向冷清的大屋子里一下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这时,三舅对着灶台在那自言自语,嘴里在不住地叨咕着什么,我不知道他在跟谁说话,心中有些害怕。

供桌上的神龛肃穆而清冷,那陈旧古画上的人物脸谱一个个吹胡子瞪眼,面目狰狞可怕,像姥姥给我讲的故事里的厉鬼和恶魔,我感到很害怕,头皮麻酥酥的,在空寂的神秘中,好像有一股冷飕飕的寒意从山野吹来,所以,我宁肯在茅草房里多呆些时候,也不愿到三舅的大屋里去,一直到吃年夜饭的时候,姥姥一遍遍地催促,我才硬着头皮过去了。

晚餐很丰盛,有乔麦面的饺子,有鸡、鱼及各种炖菜,姥姥、姥爷、三舅举杯畅饮,我紧挨着姥姥,背对着供桌,喝着姥姥给我专门用野果汁调制的饮料,大家喜笑颜开,很是热闹,可我心里一直放松不下来,总感觉脊梁有点凉飕飕的。

十二点之前,谁也不许出去,说这叫“守岁”。听姥姥和圩子里上年纪的老人讲,说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青面獠牙的怪兽叫“年”,它常出入山林,专门吃人,人们只好拿些肉食放在门外。“年”惧怕红色和炸响的声音,因此,除夕人们贴对联、放鞭炮,然后就关上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年”饱餐一顿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互作辑,相互道喜,相互祝贺未被‘年’吃掉,从那以后,就形成了中国人拜年的习俗。

吃过年夜饭,姥姥让我给供桌上的老祖宗磕头,我规规矩矩地照办了,还得到了一角赏钱。姥姥让我给姥爷磕头,我也照办了,也得到了一角赏钱。姥姥让我给三舅磕头,我依然照办了,这次,我意外地得到了五角的赏钱,我高兴无比,这时,我想到了我最亲爱的姥姥,不等他们吱声,我就伏在地上“啪、啪、啪”地给姥姥磕了三个响头,虽然姥姥也给了我赏钱,虽然我当时年幼无知,但那确确实实是我发自内心的。

十二点过后,人们纷纷来给年长的姥姥、姥爷、三舅拜年,姥姥也领我去给各家各户拜年,姥姥让我给沾亲的长辈磕头,为了得到那平时难得一见的赏钱,只要姥姥发话,我就给他们磕,我感到这是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好差事,多磕几个也无妨。我那时太小了,像小山雀一样抵挡不住诱惑,尚不知男儿膝下有黄金的道理啊!大人们都说这是习俗,不这么做,就不是好孩子。为了得到几个赏钱,为了当一个好孩子,我把自己一生中该磕的头在那时都磕完了。以后所磕的头是上叩苍天,下叩大地,中间叩父母和逝世的长辈亲人,没有一个是廉价的。

初一的早晨,姥姥要烧水煮饺子,我按照姥姥事先的嘱咐,早早起来到柴垛抱了一抱柴禾,走到姥姥跟前说:“姥姥,我给你送柴来啦!”(柴是财字的谐音),姥姥乐得合不拢嘴,然后,我转身出去到仓房把斧子拿回来,对姥姥说:“姥姥,给你斧子”(斧是福字的谐音),姥姥“哎……哎……”高兴地应答着,还不住地夸奖我懂事。看到姥姥踮着一双小脚喜庆的样子,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愉悦。

正月初五是送年,也是在新一年接财神的日子,姥爷一大早就起来了,他站在贴在墙上仍是手工拓印的非常粗糙的画像前——那是村民们家家户户都供奉的财神爷——所不同的是,门神的画像面目狰狞,财神爷的画像则面带微笑,慈眉善目,让人看着很顺眼。在我看来他的脸谱和关羽有些雷同,还有点像村里的范魔症。姥爷用双手接过姥姥递过来装有鱼、肉的两个盘子,毕恭毕敬地摆放在财神爷的画像前,双手合在一起,嘴里叨叨咕咕;他的声音很小、很快,如同寺庙里的和尚一边敲着木鱼儿一边在念诵经文,我一句都听不懂。姥爷叨咕完了,姥姥也插话说:“财神爷啊,财神爷,你保佑我们过上好日子吧!别让我们再挨饿了……”

三天后,供奉给财神爷的两盘鱼和肉就让我们给吃了。我在心里想:财神爷真好,它只享受家家户户的供奉,但从不吃实物。人就不行,一顿不吃就饿得慌。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之所以天天在盼望着过年,一是向往过年的热闹气氛,更主要的是能享受到过年的美食,能把自己瘪瘪的小肚混个滚瓜溜圆。

在姥姥家过年,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农村悠久的风俗和历史文化。那浓厚的乡情,那淳朴的村民,那真诚的小伙伴,那古香古色繁杂的传统礼仪,那好吃的年糕,那纯正的猪肉炖酸菜,那香喷喷的小鸡炖蘑菇,还有那神秘莫测的小孩子感到新奇古怪的传说,和那令我恐惧的神龛上身披铠甲的一个个人物脸谱……在强烈的好奇中,也大大地丰富了我的想象力。

从热闹的三十到初五放鞭炮送年,从正月十五吃元宵闹花灯到二月二吃糖豆、吃猪头、剃龙头,真可谓是过不完的风俗,享不尽的快乐!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十五

1、第一个粽子—————听话(奶奶说: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讲故事)。

提问:老奶奶刚才用了什么东西包粽子?

再来听一句话:春天来了,百花齐放,漂亮极了。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百花齐放,漂亮极了。

2、第二个粽子—————接龙(用什么话打开它?)。

3、第三个粽子——————悄悄话:我今天精疲力尽。

你看那个满面春风。

屈原粽子的故事篇十六

新《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和开展其他活动。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因此我设计了广告《粽子》活动,因为正值端午时节,孩子们都品尝过粽子,对粽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广告具有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广告的设计是千变万化的,没有统一模式的,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纸盒、旧挂历、碎布、废旧盆、颜料等多种材料,引导幼儿用多种材料,充分想象,运用剪、贴、撕、画等多种手段进行广告设计,激发幼儿对广告设计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1、学习运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制作方法为粽子设计广告,巩固对粽子的认识。

2、能大胆创意设计广告,增强美感的体验。

3、在设计粽子广告的过程中,激发对广告设计的兴趣,培养同伴间的合作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1、几张有代表性的广告设计。

2、各种纸盒、旧挂历、碎布、废旧盆、颜料等多种材料。

1、导题。

1)端午节马上要到了,超市里进了一批新鲜的粽子,可是没人买,怎么办?

2)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引出设计广告)。

2、入题。

1)你看过广告吗?看过什么广告?

3)(师小结广告的特点)噢,广告上面的东西就是要让别人买的东西,广告的颜色很鲜艳,广告设计的方法也不一样。

4)那么你们准备如何来设计这张粽子的广告,请小朋友与同桌的`小朋友讨论一下(幼儿分组进行讨论)讨论好以后,就可以请小朋友动手操作了。(幼儿自由选择材料)。

5)幼儿进行操作,教师帮助能力弱的幼儿进行分工。

3、结束。

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广告。

活动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在导入部分时间过长主线有点偏离,可以将广告纸直接呈现让孩子们能看到广告的内容,直接在将广告的类型和作用引导出来,在广告的类型上老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小结这样可以让幼儿更了解。在指导时没有及时观察到幼儿设计广告的位置比较单一。在幼儿操作时教师出现“教学冷藏”,老师不可以只是巡视嘴巴一定要不停地说,要及时给幼儿提供帮助、应巡视中教师引导幼儿画面中的不足。

热点推荐

上一篇:最新春雨中漫步的唯美句子短句(实用9篇)

下一篇:信息时代人们需要练字辩论稿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