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最新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团课重阳节心得体会(实用13篇)

最新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团课重阳节心得体会(实用13篇)

小编:琴心月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一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庆祝。为了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团课活动。这次团课以重阳节为主题,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当天,校园里张灯结彩,处处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氛,让人倍感舒心。

二、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在这期团课中,老师向我们详细讲解了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据老师介绍,重阳节起源于唐朝,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沉淀,成为了现代中国人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个节日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最为重要的就是登高远足和佩香囊。我们也亲手制作了香囊,感受到了那份悠久历史的厚重。深入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明白了自己的文化根源。

三、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

团课活动中,我们一起组队参加了重阳节主题的竞赛。比赛中,我们展示了自己精心准备的作品和节目,与其他班级进行了友好的竞争。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展示才艺,我们深感参与团队活动的快乐。而整个活动不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性。

四、感受长辈的关爱,传递孝心。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敬老日,而团课活动中,我们更能亲自体会到这份孝心的温暖和重要性。我们不仅做了香囊送给长辈,还亲手为他们制作了精美的贺卡和小礼物。看着长辈们收到礼物欣喜的脸庞,我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喜悦和满足。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更深刻地明白了长辈们对我们的关爱和付出,更懂得要珍惜和回报他们。

五、回忆美好时光,传承中华文化。

随着团课活动的结束,我们带着满心的愉悦和感激回想起这次美好的时光。重阳节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激发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这次团课活动也是我们学习和交流的盛会,通过合作和竞争,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我们将用自己的行动传承中华文化,将这份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的传统节日。

总结起来,团课重阳节活动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还促使我更加珍惜家庭和集体关系。在这个团结友爱的团体中,我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也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长辈们的爱护。通过团课,我更有自信地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心。我相信,只有继承和传承好中华文化,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强大和繁荣。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二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日期是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中国的道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经过我对重阳节的了解和体验,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个节日的独特魅力,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了解重阳节的起因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个节日。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黄巢的民族英雄,他在九月初九这一天发动了义军起义,攻占了当时的长安城。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就会在家中祭祖、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此外,重阳节还有着道教文化的影响,认为这一天阳气最盛,可以驱邪、祛病。

重阳节是一个极具特色和魅力的节日。人们都有自己的庆祝方式,比如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等。这些传统的习俗不仅能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重阳节的含义,也能带给人们欢乐和愉悦。例如登高赏秋时可以欣赏到秋色宜人的景色,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心情自然也会舒畅起来。

第四段: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节日代表着人们向自然敬畏、感恩的人文情怀,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登高赏菊、祭祖拜天等习俗,极力表达了人们视亲人、友情、亲情为重的传统思想,也表达了人们对人生的热爱和态度,正是这些崇高的情感才让重阳节流传至今。

第五段:总结。

重阳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瑰宝之一。每年的重阳节,让人们抛却烦恼忧伤,踏上登高赏秋之旅,品尝重阳糕、祭祀祖先,感受着古人们的智慧和情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体验到生命的浩瀚和壮丽。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三

那天,我来到外婆家,外婆正在忙着洗衣服。我跑过去说:“外婆,祝你快乐。”外婆的脸上绽开了慈祥的笑容,外婆洗完衣服,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急忙跑过去,拿来了一张小凳子,让外婆坐下,然后给外婆捶捶背,外婆说:“你的'‘小榔头’敲的我真舒服啊!”外婆的心里乐开了花,像蜜一样甜。

这个真有意思啊!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四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都会举行庆祝活动。我班级四年级教师组织我们参加了一次难忘的重阳节活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长辈的伟大,也学到了尊敬长辈、爱护家人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重阳节让我们更加珍惜亲情。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向老师、校长、班主任等学校的长辈表达敬意,还要带着家长一同参与亲子活动。我邀请了爷爷和奶奶一同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游戏,活动中我和爷爷奶奶之间亲密的互动让我更加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温暖和重要性。我亲手为爷爷奶奶戴上红丝线扎的小花,他们却深情地为我系上了同样的红丝线,这个简单的动作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以前,我总是无意识地忽略了长辈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而重阳节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更加懂得珍惜亲情。

其次,重阳节让我们感受到了长辈们的伟大。在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了庆祝重阳节的由来。传统上,重阳节是为了祈求长寿、健康、幸福而设的。长辈们一直都是我们的保护神和支持者,他们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他们为我们操劳一生,为我们的成长默默付出,从不求回报。重阳节给了我们一个回馈他们的机会,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亲子活动表达感激之情,还可以制作贺卡、写感谢信、唱祝福歌等方式表达我们对长辈们的感恩之情。

再次,重阳节教会了我们尊敬长辈的重要性。父母是我们的长辈,他们不仅要承担起庇护、教育我们的重任,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在父母的劳作中,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责任心,不断努力学习,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重阳节开展了很多尊敬长辈的活动,例如向家长行鞠躬礼、送长寿面等,这样的一些举动让我明白了尊敬长辈的道理。在活动中,我们还向校长、老师等长辈们大声说出“重阳节快乐”的祝福,这是对长辈们的最基本尊重。

最后,重阳节让我们更加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久历史。在重阳节的活动中,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制作菊花,欣赏经典的重阳节诗词,还赠送了一份有关重阳节的小册子。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我们要保持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不仅了解其来源和意义,更要通过亲身体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其永远传下去。

通过重阳节的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长辈的伟大,也明白了尊敬长辈、爱护家人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更加珍惜和爱护家人,尊敬长辈,努力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五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会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叠衣服。这种叠衣服的方式由来已久,源自唐代。人们相信在这一天将衣物叠起,可以辟邪、祛灾、养生,带来好运和福气。我也踏入这个神奇的传统活动,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精神。

第二段:叠衣服的过程与仪式感。

叠衣服是一门技艺,需要精准的折叠和匠心独具的摆放。在我第一次参与叠衣服的过程中,我发现整个过程充满了仪式感。首先,我清点着要叠的衣物,用手轻点衣角,感受每一件衣服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接着,我注重折叠的工整和衣服的规整摆放,以呈现出美好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对衣物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第三段:体会到叠衣服背后的智慧。

这种叠衣服的方法看似简单,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重阳节是秋天的节日,正值风雨交加的季节。而叠衣服所呈现的是秩序和整齐,是对风雨中的安宁与自律的追求。每一件衣物都需要经过细心的折叠与整理,这让我明白了生活中注重细节和秩序的重要性。同时,叠衣服还需要用心思考如何将衣物摆放得更加美观,这又唤起了我的思考与创造力。

在叠衣服的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生活中的点滴琐事。生活就像一件件衣物,需要我们细心对待和整理。只有将每个细小的事情处理好,才能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生活。叠衣服教会了我耐心与细致,也让我意识到真正享受生活应该从最简单的事情开始,注重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同时,叠衣服还唤起了我对大道至简的思考,明白到人生需要追求和保持简单与纯粹,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通过参与叠衣服这一传统活动,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俗,更是一种心灵的熏陶和修行的方式。叠衣服需要将心灵与行动统一,将一片布料折叠出秩序与美感,这需要我们的内在与外在达到和谐的统一。我深深感受到叠衣服的乐趣与满足,它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总结:通过参与重阳节叠衣服的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与精神。叠衣服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仪式感和对细节的关注,体会到叠衣服背后的智慧和对秩序的追求。叠衣服的心得也给我带来了对生活和幸福的思考与启示,让我明白了真正享受生活的方法和追求和保持简单与纯粹的重要性。这次叠衣服的经历让我感悟到了一种心灵的平静与宁静,使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内心的满足。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六

与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与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与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与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被立为才老人节。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七

是老人的节日。里,我们应该给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递上一张贺卡。在那个里,我做了这样一件事。

到了,我寻思着要给爷爷奶奶送什么礼物。一边的小王启发我:“重阳糕怎么样?”我想了想,装出生气的样子:“拜托,我爷爷奶奶又不在上海,寄过去不发霉才怪呢!”突然,一个念头清晰地从我脑海中闪过: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两张精美的信纸与一只小鱼暖手袋。我记得奶奶曾说过,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脚冰凉,要是我给了奶奶一只暖手袋,奶奶的手脚就不会冷了。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八

重阳节,它也叫敬老节,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还馈送亲友,称“送糕”;又请出嫁女儿回家食糕,称“迎宁”。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为什么要将九月九叫做重阳节呢?

在中国一般将奇数像一三五七九称为阳,而偶数称为阴。在阳中九最大,有登峰造极之意,而九月九又是双重九,阳最盛时,可驱邪避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很重视九月九这个特殊的日子,我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就是选择在这一天登上王位。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九

“明天就是了,平时老人们为我做了这么多事情,明天我怎么表达心意呢?”我的心里盘算着,“游乐场?不行。老人可不是小朋友。去他们家庆祝?那也不行。因为太普通了吧!吃早饭?对,有意义,老人又喜欢!就这么办!”

第二天,我们起了个大早,一起前往四海楼吃早饭。

到了早餐店,我赶紧找了位置,让大家坐下,然后跑去点餐。只见菜单上的菜五花八门,有大肉包、小笼包、拉面、鲜肉小馄饨…。

我想起外公喜欢吃味浓、肉多的东西,便给他点了一个大蟹黄包。又想起奶奶牙齿不是太好,便给她点了一碗豆腐脑。外婆喜欢喝粥,特别是杂粮粥,便给外婆点了一碗红豆粥。爸爸对小龙、生煎包情有独钟,便给爸爸点了一盘生煎。给妈妈点了一笼蟹黄小笼包。当然,我也给自己点了一碗桂花酒酿圆子。

一段时间过后,菜都上齐了。我先端着两份大大的蟹黄包给了爷爷和外公,再将一份热气腾腾的豆腐脑端给了奶奶,最后给了外婆一碗香喷喷的`面条和一碗热乎乎的粥。

你看,大家吃得多开心啊。外公狼吞虎咽,两三口就把一个包子吞了下去;外婆不紧不慢地细嚼慢咽,眯着眼睛,细细地品味;奶奶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兴致勃勃地一边吃,一边和爷爷谈话;爷爷仪态端庄,静静地在那边品味着那天宴似的佳肴。看到一家人这样和睦,我的心里也乐开了花,比吃了蜜还甜,高兴地说:“要是大家觉得好,那下次咱们还来!”

饭虽吃完了,但一家人那和睦的爱确难以忘却。爱不仅在重阳,爱,更在每一天!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十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今年的重阳节中,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重阳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会一起包粽子,一起登高远足,还会一起去祭祖。家里洋溢着欢声笑语,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家人们相互传递着温暖与关爱。这种亲情的体验让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

其次,重阳节也是一个关爱和尊敬老人的节日。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老人在这一天更需要阳光和温暖。所以,重阳节有“敬老节”的称号。在这一天,我们要尊敬老人,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我和同学们一起到老人院,给老人包粽子、送温暖。看着老人们眼中的喜悦和感激之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尊敬和关爱老人的重要性。

再次,重阳节也是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节日。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去登山的时候,山路崎岖不平,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前行。但是,我们并没有退缩,而是鼓起勇气,相互扶持着一步一步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上,我们看到了壮丽的景色,也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这次登山经历让我明白了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克服困难,迎接成功的到来。

最后,重阳节也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重阳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我也深感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让它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湮灭。我要努力学习,将这些精神和价值观传承下去。

通过这次重阳节的庆祝和体验,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老人的可贵之处。我会将这些体会和心得一直保留在心中,用于激励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热爱家人,尊敬老人,勇敢面对困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努力。

这就是我在今年重阳节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重阳节是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它带给了我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会牢记这些,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好。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十一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去登高、赏菊花和饮菊花酒,以此来祝福长寿和健康。作为一个教师,给学生传递文化和传统已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今年的重阳节,我们安排了一场团课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这一传统节日,也让他们体验到团队合作和友谊的力量。

第一段,明确主题。

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总结和阐述重阳节的团课心得体会。包括团队合作的意义,通过团队合作体验科学探究,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表演力和沟通力的训练,以及对重阳节的文化传承和认知。

第二段,团队合作的意义。

团队合作是这场活动的关键因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和优点,我们需要合理地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团队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团队合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长期受益的技能。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在团队中也建立了很多友谊,而这也正是团队合作的魅力所在。

第三段,通过团队合作体验科学探究。

我们利用了这次重阳节的机会,让学生通过采集设备和测量设备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例如,采集当天的气象数据、记录当天的步数和测量心率,这样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要与队友配合,互相协调,这样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中“团队合作有助于解决问题”的道理。

第四段,表演力和沟通力的训练。

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学生们的文艺表演。学生们制作了精美的手工作品、诗歌、歌曲和舞蹈,他们前期需要一起制作,后期需要一起排练,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沟通训练和锻炼。在表演现场,每位学生都需要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自然也离不开表演力和沟通力的训练。他们需要利用身体语言和语言表达来与观众进行互动,这是一次锤炼表演能力的机会。

第五段,对重阳节的文化传承和认知。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对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对长者的敬爱和尊重也有了更好的理解。他们更加珍视健康、敬爱生命,同时也明白了要传承和继承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这样子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也能提高他们作为一名传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结。

最后,我们相信这次重阳节团课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更爱国、更勤奋和更乐观向上。通过团统合作,学生们能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重阳节的内涵与意义;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形成了团结协作,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精神;通过表演和沟通,学生们锤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才艺;通过文化传承和认知,学生们懂得了如何去传承、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不仅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一次美好体验,也是我们教师教学实践中的一次精彩风景。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十二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篇十三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一个,它的日期是农历九月初九,也被称为重九节。为了庆祝这一节日,并且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团结,公司特别组织了一次团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收获了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重阳节的历史渊源。

在团课的第一节课中,我们学到了重阳节的历史渊源。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汉朝时期。当时人们流行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祭祖、享受菊花的美丽。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节日愈发盛行。到了唐朝时期,重阳节被定为敬老节,同时,还流行着荐菊、赏菊的习俗。从这个节日的历史渊源中,我意识到要好好珍惜我们身边的长辈,好好尊敬长辈。

第二段:了解港式点心重阳节的由来。

团课的第二节课是关于港式点心重阳节的由来。我们从师傅的口中了解到,其实港式点心在重阳节的时候绝对具有地域特色。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品尝到各种黄金点心。比如,有人品尝酥皮月饼、鲜虾饺子等。我想,这个习俗不仅让人们品尝到美食,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礼仪传统。

第三段:学习重阳节的习俗和礼仪。

在团课的第三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重阳节的习俗和礼仪。我们学会如何熏秋茶、赏菊、敬老等等。对于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要想把传统习俗传承下来,让传统文化走向未来,就需要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我们要学会团结,学会敬老爱幼,学会珍惜时间。

第四段:体验团队合作。

在团课的最后一个部分中,我们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团队成员彼此协助,不断进步。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更加体验到了团队合作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五段:总结。

通过这次重阳节团课的学习和体验,我们不仅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同时也感受到了公司对于员工的关怀和重视。我们从这次团课中看到了公司更加积极的面貌,也更有信心和动力,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珍视团队合作的力量,坚信团结才能带来更大的荣光。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给学校的建议书(精选10篇)

下一篇:2024畅通生命通道心得体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