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2023年孙权劝学说课稿获奖(实用8篇)

2023年孙权劝学说课稿获奖(实用8篇)

小编:曼珠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孙权劝学说课稿获奖篇一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做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重才善劝

吕蒙治学虚心听劝

鲁肃叹学真诚敬才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孙权劝学说课稿获奖篇二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做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重才善劝

吕蒙治学虚心听劝

鲁肃叹学真诚敬才

六、课堂评价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孙权劝学说课稿获奖篇三

一.说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11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

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孙权劝学说课稿获奖篇四

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本文语言简洁精练,寥寥数语种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在这一节课上,我想坚持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让读贯穿课堂,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人物图片,名闻轶事,课堂上展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本文中的成语。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故事情节,品味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

老师对话,达到知识的互补与提高,有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追求进步,重视阅读的精神。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认识叱咤风云的乱世英才,辨别与本课有关的三国人物,导入本课。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个人自由读,培养学生看注释读书的习惯。

2、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品味人物对话语气。

3、老师示范读,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三、合作交流,展示自我

首先小组分工,各司其职。我先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明确分工。每组的任务依次是:理解字词、翻译句子、复述课文、品味语言、揣摩心理、分析个性、讨论写作特点。组长再给每个人分工除以上工作外,每人讲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故事或说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等。

其次,探究交流,展示成果。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轮流展示成果时,其他组同学可随时纠正、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为强调重点,加深印象,适时练习,通过投影本文重点进行梳理。

四、分组演示,创造性阅读

在学生探究合作,老师强调的基础上,学生掌握得怎样,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每小组抽四人,一人读旁白,三人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可以适当带上动作。在读的过程中,可补充文中空白。如“蒙辞以军中多务”,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最后,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在补充时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以文白夹杂,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五、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孙权劝学说课稿获奖篇五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a、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b、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孙权劝学说课稿获奖篇六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一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导学达标

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孙权劝学说课稿获奖篇七

(一)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 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 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 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做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重才 善劝

吕蒙治学 虚心 听劝

鲁肃叹学 真诚 敬才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孙权劝学说课稿获奖篇八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课中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不是说让学生学写文言文),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文言文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现代文教学共同承担起这一重任,只不过侧重点可有所不同。《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并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弄清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知识互补和提高,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用半文半白语言),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二、辨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三、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四、析读课文,理解文义。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通过投影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分角色演读,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演读的时候引导他们细细品味,用“——————写出了—————”的句式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六、创造阅读。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七、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或古诗文名句进行解释。

八、吟诵课文。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统计个人工作总结(模板8篇)

下一篇: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情况总结范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