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范文网 >>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十一篇(大全)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十一篇(大全)

小编:zd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还有的爸爸妈妈已经在问了,幼儿园教不教数学的,教不教拼音的,许多家长还是会有这样的错误认识,以为这些才是孩子的学习。碰到这样的家长我们需要跟他们多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在幼儿园里孩子是在玩中学习的,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也在学习。同时也告诉他们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学拼音、做加减法等都还过早,我们的教材里也有相关的内容,不过是以更形象生动的方式来教,希望他们不要操之过急。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孩子们入园已经快一个月了,从小班进入中班,他们多了一份老练,但是在开学初的这段时间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孩子进入中班后,比小班更加的活跃了,他们喜欢自由,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因此开学初的常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一开始,我们从孩子的吃饭问题先入手,因为经过两个月的暑假生活,他们有的在家里养成了不好的吃饭习惯,动作慢、走神、吃得满桌都是的人也大有人在。为了把吃饭问题搞好,我们两位老师和保育员一起努力,在吃饭时,发扬榜样示范作用,多点鼓励,让他们向好的小朋友学习,通过发五角星、红苹果等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然我们在教育中也更注重科学性,力求营造轻松的环境,不要求幼儿狼吞虎咽,而是细嚼慢咽。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绝大部分的孩子已经能安静的进餐、保持用餐桌面的干净,讲究卫生。当然还有个别孩子还需要老师的督促。

另一个努力的方面就是孩子的课堂常规,因为好多孩子上了中班后胆子变大了,但上课时也更会开小差了,对于老师的批评也能随便忽悠下了。看来,不在这方面抓紧点,有的孩子又要乘机使坏了。于是课堂上我们也是对孩子多点要求,让他们做到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不开小差,积极动脑。对于进步大的孩子多一些表扬和肯定,对于落后的孩子多一些鼓励和引导。相信孩子们会有更好的表现。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多琢磨自己的课,老师的课上得生动了,孩子们也就更爱听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教育之路上我还需要多思考和摸索,肯定会有拦路虎出现,我要做的只是做好自己,排除困难,相信我的孩子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9月23日全县的几百幼儿教师响应上级领导的指示,听取了教授讲的《幼儿园集体教育教学活动和设计与组织》,让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上得到的学习和提升,告诉我们如何去设计集体教育活动。

幼儿园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由教师向幼儿施加影响的动。指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劳动活动环节中引导幼儿习从而实现某种目的的活动。还特别是在如何设计集体教学活动一一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知道怎样去选择内容、分析教材和孩子、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分析并确定重难点、做好充分活动准备、合理设计活动过程。然后通过活动讲解让我们去思考问题,从中让我知道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努力的方向。

“幼儿园教学”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的就是集体教学活动。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特点含有群体性和集中性。如何让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呢?首先我们必须在教材的内容上好好挑选,还要认真分析选材的内容,并分析了解自己的学生现状和各方面的能力,设计好合适的集体教学活动方案。

我们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呢?在选材时我们就必须考虑选材的科学性、对于孩子们起到的教育性、更要适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引起孩子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选好材料内容后,我们当教师的还要通读教材,整合内容,正确地把握好教材的思想内容;把握好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做到这些,我们当教师的必须对教材内容多读多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掌

1握好教材的思想内容,选取最合适教学方法,完成好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听了教授的讲座后,使我受益匪浅,豁然开朗。她的教学理念,教学的语言,教学的方法都是我值得学习的。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三

说到有效教学,首先要说一下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的问题。那么什么是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就是对教育整体的敏感和理解,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它考虑的是前提性的问题,如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价值吗?教学目标合理吗?过程合理吗?是否与教学的本质相冲突?所以,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很大的区别在于,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追问教学的有效性。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也一定会关注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幼儿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从这意义上说,也体现了我们教师作为教学专业人员的一种存在价值。

那么,如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选择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在正确把握整体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需要我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符合幼儿现有生活经验的,能引发幼儿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动机),具有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有多重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价值分析,思考其蕴涵有哪些教学的价值。例如:在一次园本教研活动(绕口令“山上一只虎”)中,我们引导教师思考,这一教材究竟有哪些教育价值?在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价值后再分析和思考:哪些价值是可以在本次活动中挖掘利用的,哪些是可以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渗透的,以此确定活动的教学侧重点。 目前选择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活动内容太简单,对幼儿缺乏挑战,活动看似很热闹、幼儿能参与积极,但并无发展价值。

2.追求新颖独特,但没有教学价值。

3.单纯考虑幼儿感兴趣但没有教学价值。

二、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我们的目标必须是合理的,因为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是冲突的,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这里有三层意思:

1.目标必须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切忌定位过高或过低。

2.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可测的、可评价的,切忌太空太大。例如:某一语言活动目标:①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绪特点。②能用语言、动作大胆地表现对作品的理解。某一音乐活动目标:①理解歌曲内容,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②根据歌词内容大胆创编动作表演歌曲。这些目标都存在过空过大、不够具体明确的问题,对老师来说缺乏操作性。

3.要有整合的思想,关注教育的多重价值,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能力等。

三、选择有效的方法手段,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好课的标准是真实、自然、简单,如果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看,一节好课也应该是真实的(能看见幼儿最真实的一面,看见幼儿真实的发展)、扎实的(每个环节都很扎实,没有花架子,幼儿从中能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积累)、朴实的(自然不做作)。

1.教学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创设、游戏表演、讨论交流、观察、操作、示范讲解等,要选择最容易达成目标的、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方法。

2.教具、材料要能帮助幼儿主动高效地学习,不能对幼儿的学习产生干扰;操作起来方便。是选择课件,还是图片、实物都要依据活动的需要,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3.教具、材料何时呈现?如何呈现的问题,幼儿座位安排的问题等,都是活动前老师要考虑的细节问题。

四、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

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切忌走形式。例如:活动的结尾环节,老师往往喜欢向幼儿抛出一个“诱饵”——等会儿老师带你们干什么干什么,等会儿你们去干什么等,其实活动结束并没有或不可能兑现。以这样的方式结束活动并非少见,老师的初衷或许是想让幼儿仍然保持兴趣使活动持续延伸,或许就是无意识的随口出。而实际上,这样的结束毫无意义,还可能会令孩子产生老师说话不算数的印象。成功的教学结束语,不仅可以系统概括本活动的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拓宽、延伸教学的内容,激发幼儿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实,每个活动结束并非一定要用什么花哨的语言,但是,一定要注意自然熨帖,水到渠成;简明扼要,干净利落。五、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1.有效的提问。同样一层意思,问法不一样,幼儿的反应也不一样。

2.有效的引导。首先,教师心中要有教学目标,教学思路要清,对教学内容钻研要透,这样可以避免引导的随意性。不少教师由于对教材的钻研不透彻,只注意到教材表层所叙述的事件、描述的词句,很少考虑教材深层蕴含的内涵,所以,把握不住揭示内容的主线,启发引导

就很难到位。其次,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引导幼儿回忆、提取与本次活动相关的经验,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后,既要尊重幼儿的表现,又不能把幼儿的表现都视为金子,要有选择地加以引导和提升。

3.引导幼儿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发挥同伴资源的作用。

六、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反思不是简单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应该是更深层次的,要为提升自己的教学行为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往我们的反思往往是从寻找自身问题出发的,似乎带有一点自我批评的感觉。但这种情况给反思者自身带来不成功感,带来不愉快的体验。因此,我们提倡在反思中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分析教学之所以取得有效性的原因,这样的评价会更有激励性。 总之,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追求,有效教学要求我们必须做有思想的教师。泰戈尔说“最远的距离是到达你自己”,就是说改变自己是多么不容易。在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不断地改变自己,每天能多学习一点,多反思一点,多提升一点,多改变一点,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有品位的教师。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四

幼儿园集体教学指导语界定为“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教师说出的,为实现教学目标,指引幼儿达到某一目的或目标所运用的一种教学语言。”具体来说,它包括了一个主要特征、两个基本要素、三种形式。

(1)一个主要特征

教学指导语能够直接引发幼儿的行为发生或启发幼儿的思维,它是教师表达教学意图和教学要求在语言上的手段。教师说出的教学指导语总是围绕着教学内容进行的,通常都是直接指向教学目标的完成,有时候也会指向生成目标的完成。

所以,直接指向性是教师教学指导语的主要特征。

(2)两个基本要素教学指导语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它必须是围绕着教学内容,能指引儿童达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语言行为;二是教师的这种语言行为是一个由语言、教师和幼儿三维整合的有机体,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教师是信源的发出者,幼儿是信息的接收者,三者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3)三种形式

1、“教学”它总是以一定结构形式出现的,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遵循的一整套实际步骤

2、根据笔者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观察以及一线教师对于教学实际步骤的认同

3、笔者把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分成三个阶段,即:导入阶段—主体阶段—总结阶段。相应地,笔者把教学指导语分为导入语、主体活动指导语和结束语三种形式。导入语是指教师在教学导入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主体活动指导语是指教师在

1教学主体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结束语则是指教师在教学结尾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

关于教学策略的分类,目前为教育学界所公认的是加涅关于教学策略的分类,。加涅将教学策略分成两类,一类是从策略的内容上分为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管理策略包括抓好良好开端策略;一教学常规管理策略;强化策略;用有效方法检查家庭作用策略。而指导策略则包括讲课力求清晰明白的策略;反馈策略和复习必要知识策略。另一类是从教学过程来分,有激活动机,告知学习者目的,指引注意,刺激会议,提供学习指导,增强保持,促进学习的迁移,引起动作,提供反馈八种策略8。

教学指导语策略重点研究的问题是教师“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教”。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导入阶段,是教师引导幼儿进入集体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其目的在于引起幼儿注意,激起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在这一阶段,幼儿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语被称之为导入语,它是一个活动开始时,教师为吸引幼儿的注意、引出活动而说的话。其主要作用有三:一是能够激发幼儿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诱发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二是能唤起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兴奋中心转移到活动中来;三是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激活幼儿思维。

通过笔者的观察分析以及一线教师的认同,笔者把幼儿教师在集体教

2学活动导入阶段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策略归纳为以下几种:悬念式语言、平铺式语言、回忆式语言、故事式语言、角色式语言、情境式语言。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而我国古人也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3至6岁的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的限制,让他们感到困惑的事物总是很多,一旦察觉事物变化与自己的预期有出入,疑惑也随之产生。如果巧妙地设疑问难,有意使幼儿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产生教学需要的“愤、徘”状态,那么幼儿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他们会为了寻找和搜集新信息解决问题将自己的兴奋中心转移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尺、彩色纸屑)“今天老师要用这把尺子为小朋友们变一个魔术,注意看!”(教师直接用尺子去吸纸屑,纸屑不动)“哎??怎么吸都吸不上来,”(教师故做为难状,然后惊喜地拿出一块绸布)“有办法了。”(教师把尺子和绸子来回用力摩擦,然后去吸纸屑)

平铺式语言是指在活动开始时,教师以指令、询问、建议等形式直接点题切入。其目的是讲明活动目的、学习内容或任务,把幼儿的注意

3力和思维迅速导向并集中到教学内容中来。平铺式的语言是一种直叙式的语言,采用的语言比较平淡、简洁。片段三:(背景中班语言活动一一“微笑,’)t:“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关于快乐的故事”(随后老师开始直接讲述故事“微笑”)片段四:(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哪个教室大,’)t:“有小朋友遇到一个难题,那就是:大一班和我们班哪个班的教室大。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确定哪个教室大吗?”

在以上两个片断中,教师采用的语言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指出活动的目的或任务。一般来说,当教师要开展的活动与近期所学的没有密切联系,或者新手老师不了解幼儿的知识、能力水平及兴趣爱好的时候经常采用此类语言开展教学。平铺式语言对于学习能力、自我意识和意志力水平较低的幼儿来说,往往难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要充分发挥其导入的功能,需要教师语言精炼、条理性强,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三)回忆式语言

在导入阶段,教师采用的需要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复习旧有技能的话语称为回忆式语言。教师使用回忆式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以幼儿己有的知识、经验为教学的出发点,唤起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或引出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的指导语能够帮助幼儿认识到面临的这些问题或困难和旧有经验相关,或者当儿童感到凭借旧有经验、旧有知识与技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时,儿童的

4探究活动、智力活动就会能动化、积极化。因为一旦意识到面临的新问题、新知识与自己的旧有经验相关时,幼儿就会觉悟到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掌握对于自身是有意义的,而把它视为自身的课题。

片断五:(背景中班美术活动一一“我找到的春天”。开展此活动前,教师组织了幼儿外出寻找春天)t:“刚刚我们的小朋友在小花园里寻找春天的时候,发现了好多不同于冬天的地方,老师发现的春天是这样的。”(教师出示范画,并作描述)“请小朋友们也把自己找到的春天画下来吧!”

运用回忆式语言的关键点在于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建立起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和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记忆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如中、小班的幼儿的记忆水平相较于大班要低,因此要求幼儿回忆的内容通常是间隔时间近,容易回忆的内容;到大班,随着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的提高,要求回忆的内容则可以相对抽象一点,但依然将要求回忆的内容或经验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定态度结合起来,或者把它囊括在具有儿童生活实际意义的经验背景之中。因为如果幼儿认为过去的实际活动对于自己越是具有重要意义,它与学习活动的结合更能激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四)故事式语言

这一策略指的是在导入阶段,教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开始,以故事为

5引子,在故事结尾时引出当次教学活动主题。故事对幼儿具有一种普遍的吸引力,对于幼儿来说,它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幼儿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而且故事提供的虚拟世界打破了平淡而狭隘的现实世界的藩篱,跨越了时空界限,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再加上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能牢牢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唤起儿童强烈的情绪反应,使他们或兴奋,或悲伤,或紧张,或恐惧,从而丰富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入活动。

片段九:(背景大班自然认识活动一一“认识萤火虫”)t:“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故事:一天,调皮的小猴到森林里去玩,在回来的路上天黑了。小猴找不到家了,急得哭起来,几只萤火虫飞过来,对小猴说:‘别着急,我们来帮助你,说着,他们把身后的小灯点的更亮了,很快帮助小猴找到了家。小朋友想一想,萤火虫身后那个发亮的小东西,真的是灯吗?它为什么会发光呢?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萤火虫。”

故事式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要通过叙述故事,使幼儿头脑中形成鲜明生动形象的画面或情节的同时,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和注意。重点是通过对故事的表达直接引起幼儿对观察对象或教学内容的注意。鉴于此,导入语中教师所讲的故事,应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注意所选或所编故事的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且故事宜短忌长;另外,教师在叙述故事

6时,还需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以便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中、小班的幼儿常常会被自己感兴趣或自己熟悉的但与故事联系不大的细节所吸引,想象容易偏离主题,那么对小班和中班应多运用直观材料或形象的动作辅以叙述,还可重复一些关键语句,通过加强对故事形象的视觉感知和重复刺激引发幼儿最大的兴趣和注意力。而随着注意水平的提高、词汇量的丰富、理解能力的增强以及心理有意性的发展,在大班仅以形象生动的故事式语言作为导入语,也能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拨动他们的心弦。

角色式语言是指教师以想象的某角色身份说出的导入语。主要表现为借助某个想象中的角色引发幼儿学习兴趣、唤起幼儿的注意、将幼儿的注意力和心神指向教学内容与活动。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中,想象的形象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幼儿积极活动的推动力。教师使用角色式的语言与幼儿对话,可以让幼儿借此进入广阔的幻想世界中,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生命力。片段十:(背景小班身体运动活动一一拔萝卜)t:(教师戴兔妈妈头饰)“今天天气真好,妈妈想带宝宝们去拔萝卜,宝宝们想不想去?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待会儿拔萝卜才有劲。”(幼儿竞相戴头饰,跟随教师做动作:甩甩耳朵一一伸伸臂一一弯弯腰一一踢踢腿一一蹦蹦跳??)

7片段十一:(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7的分解和组合)t:(幼儿分组而坐每人面前有一个小篮子,篮子里装了十片蛋形的纸片)“鸡妈妈,找鸡蛋,小朋友帮个忙,帮一个一一忙。”(念完之后,“鸡妈妈”即老师举起一张数字卡片,幼儿迅速从盘中取出相应的“鸡蛋,’)教师赋予了自己假想中的某个角色,以角色的口吻说出的导入语,其开场白直接向幼儿传递了活动的任务和要求。由于教师所赋予自己的角色形象是幼儿所熟悉的,幼儿了解当教师承担的角色出现时,应该赋予自己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来参与活动。也就是说,受到教师角色语言的暗示,幼儿也能主动赋予自己一个相应的角色,角色式导入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也是个平等的参与者,以角色式的语言与幼儿对话,不仅会使教学活动变得有丰富、有趣,还会让幼儿感到亲切和平等。运用此策略设计导入语要注意把握幼儿已有的经验,切忌超出幼儿经验的范围,

采用与幼儿生活相近或相关的具体形象的语言,将活动的要求、目的或活动内容,演绎成幼儿能理解接受的具体情境。片断十三:(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分房子”)t:“鸡妈妈有许多的孩子,他们的家实在太小了,住不下了,鸡妈妈又造了两幢新房子。鸡宝宝们都争着抢着要住进去,鸡妈妈要怎么分才能让鸡宝宝们满意呢?”(边说边出示房屋样的图表和小鸡图卡)片断十四:(背景中班社会活动一一“联络方式”)t:“小猴家搬进了

8新楼房,他想通知他的朋友来他的新家里玩,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通知他的朋友呢?”片断十五:(背景小班体育活动一一“运水果,’)t:(教师在地上用皱纹纸拉出一条路当独木桥,为幼儿每人准备了一个小篮子,划定了一个区域为果园,水果用各种玩具代替)“秋天来了,老奶奶的果园丰收了,可老奶奶的年纪大了,搬不动这么多水果,我们去帮帮她吧。搬水果要先将水果搬到自己的小篮子里,再经过一座独木桥,最后运到小河那边的老奶奶家。”(教师一边强调一边示范)“注意了,先将水果搬到自己的小篮子里,再经过一座独木桥,最后运到小河那边的老奶奶家。”“好,请小朋友帮老奶奶开始运水果吧!”通过上述三个片断,我们看到其中的共同点就是:三位教师从各自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出发,精心组织,巧妙构思,用语言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活动的要求或目的。“分房子”的数理活动试图通过给鸡宝宝分房子,引着幼儿一步一步地感知、理解数的分解的不同组合,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的分解与组成:“联络方式”则是通过帮助小猴解决问题来了解联系他人的多种方式;而“运水果”则是结合环境情境的设置,将具体的要求寓于情境说明中,对幼儿的活动提出了目的和要求。运用情境式语言的重点是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创设出一个幼儿感兴趣的具体情境,用生动的语言,将抽象的内容、规则等形象化、具体化、可操作化,从而把幼儿迅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一般来说,采用这种导入语后,整个活动都存在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所以,教师运用此策略应注意让幼儿身临其境,在情景中观察、感知、操作、体验;而创设的情境也必须结合活

9动目的,从教学内容出发,巧妙构思,形式上也力求新颖,新奇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唤起幼儿的求知欲。

教学活动的主体阶段,从时间上来划分它是介于导入阶段和结束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从阶段目的上来说,它是解决问题或幼儿获得新知的过程,如果把导入阶段看成是提出问题阶段,那么主体阶段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活动参与者来说,这是师幼共同参与的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使用教学指导语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解决问题或获得新知,同时还要维持幼儿的注意力指向教学的目的和教学的内容。(一)讲解语

讲解语即教师在解释、解说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

教师把教学中的内容、重点与难点、活动要求等用自己理解了的或重新组织过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幼儿阐释、分析、叙述、说明,主要用于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主体阶段,讲解语一般以教师的独白为主,但也会经常与提问、讨论等形式配合使用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

本文所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指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教师采用生动的语气、具体形象的语言通过打比喻、讲故事、举例子等方法使抽象的知识、技能等巧妙地变成幼儿生活中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10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策略表现出来: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恰当的语言修辞能从某种角度反映事物或现象的属性、联系及其发展规律夕可以把抽象呆板的变为活灵活现的,把枯燥的变为有趣的。在教学主体阶段的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术,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幼儿的注意、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

片断十六:(背景小班手工活动一一“剪贴水果”)(由于之前该班曾开展过“小飞机”的主题活动,该班幼儿具备“飞机起飞要走规定的跑道”这一经验)t:“把大拇指放在小鸟的一侧翅膀上,其余四指放在另一侧翅膀上,大拇指和四个手指一起动带着翅膀起飞时,鸟儿就张开了嘴巴,这时要把纸塞进小鸟的嘴里,然后让小鸟像小飞机一样在画好了线的跑道上沿着跑道线慢慢地飞,不要飞出线外去。”(教师边讲边示范剪苹果)片段十七:(背景中班科学活动一一“辨别鸡蛋”)(教师讲解为什么可以用转动的方法来辨别鸡蛋的生与熟)t:“把鸡蛋放在桌子上,用手转动它,转得很快的是熟蛋,转不起来的是生蛋。因为熟蛋里的蛋黄和蛋白是紧紧抱在一起的,已经变成硬硬的,转的时候不晃荡,所以转得快。生鸡蛋的蛋黄和蛋白没有抱在一起,还是可以流动的,转的时候总是在蛋壳里晃荡,所以就转不起来。”

片段十八:(背景大班数理活动一一“树叶间的秘密”)

11(教师与幼儿一起探索了叶片的单双数规律以后,教师请幼儿作记录时的指导语)t:“这里有两张表格,我们把都能找到自己好朋友的叶片送到这张表格里,把还剩下一片还没有找到朋友的叶片送到另外一张表格里。看看会发现什么秘密?”

在案例片段十六中,教师把剪刀比喻成小鸟,把画好的轮廓线比喻成跑道线,形象地把使用剪刀的方法和裁剪“水果”的方法和技巧讲解清楚,使幼儿很快掌握了剪“水果”的技能。后两个片断则都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片段十七用一个“抱”字将蛋黄和蛋白的关系形象化,片段十八则用树叶找好朋友的方式将两两对应关系形象化,使得幼)l能够准确地理解事物之间抽象的关系。

(2)运用象声词、叠音词

象声词,又叫摹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如:吮、叮当、哗啦、呼呼、轰隆等。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相叠而构成,它大多是描写景物或状态的形容词以及摹拟声音的象声词。在教学主体阶段,象声词、叠音词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用得恰当可以引起幼儿注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联想、回忆,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

片段十九:(背景中班音乐活动一一“青蛙合唱”)(一教师弹奏钢琴曲《青蛙合唱》的第一部分,另一教师引导幼儿欣

12赏乐曲)t:“呱呱呱呱,呱一,呱呱呱呱,呱一。~?远处传来了青蛙的叫声,声音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只小青蛙和一只老青蛙在唱歌,他们一边唱歌还一边欢快地跳来跳去,还有一一”

(教师继续弹奏乐曲,幼儿欣赏,随后幼儿能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对乐曲的感受)片段二十:(背景小班美术活动一一“小鸡的画像”)t:“小鸡长着圆圆的头,黑黑的眼睛,还有尖尖的嘴。”(教师一边说一边示范画)

在上述两个片段中,第一个片段里的教师既用叠音的象声词表现了青蛙的叫声,又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青蛙唱歌时的形态,这就诱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仿佛看见了两只青蛙在合唱。第二个片段中教师则采用叠音词,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鸡”展现在幼儿面前。(3)运用语音、语调、语气以及节奏的变化渲染出生动可感的意境在教学主体阶段的讲解过程中,教师经常用停顿、突出重音、变换语言的快慢、强弱、力度等语音、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来渲染出某种生动可感的意境,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思考,达到教学目标。停顿可以分为有意停顿、逻辑停顿和语法停顿。有意停顿通常被用于教学中幼儿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停止教学的讲解以引起幼儿注意,或者在讲解过程中为了强调某一个语意、某种感情的停顿。逻辑停顿是根据语意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师为强调需要幼儿掌握的重点而进行的停

13顿;语法停顿则是语句之间符号的停顿,它指的是通常我们说的“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重音实际上是教师使用的语言在力度上的具体表现,它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为突出某个或某些词语和情感倾向在声音上的强调。语气则包括了疑问、感叹、祈使、叙述等,它具有表达某种情感或暗示某种意图的功能。语言节奏可以分为缓慢、轻快、低沉、强劲等,幼儿在变化的节奏中能体验各种意境和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大脑皮层如果长期处于一种刺激下,就会受到抑制,学习效率变低。因此,有节奏的教学指导语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易疲劳。

在教学主体阶段,教学指导语中的提问语被用来在活动中与幼儿进行信息交流,维持幼儿的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思维,同时也为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提供范例。在这一阶段运用的提问语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类提问常用“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这一类疑问词引出,着重考察的是幼儿对教学材料的感知。这类提问所提的问题属于低认知层次的问题,幼儿只需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将观察或感知到的事实、现象说出来就可以回答。

片断二十四:(背景小班科学活动—“认识萝卜”)

14(教师带来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幼儿每人一个萝卜观察,导入阶段幼儿已经知道萝卜的名称)t:“看一看,萝卜长什么样?t:“萝卜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此类提问也常用“是什么”“怎么样”这一类的疑问词引出,但它着重考察的是幼儿对教学内容的记忆或再认。这类提问所提的问题属于低认知层次的问题,回答问题时,幼儿只需对事实或其它事项作回忆性的重述或经由认知、记忆和选择性的回想作出再认即可。片断二十七:(背景小班美术活动—“指纹画”)(教师一边示范手指蘸染料的方法,一边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指出注意的关键点。然后提问)t:“我们先要让手指宝宝做什么,才能画上好看的画啊?”(一边问一边重复刚才的动作)片断二十八:(背景中班语言活动—“小羊过桥”:(教师通过桌面材料有表情地讲述完故事后提问)t:“这两只小羊是怎么过桥的?他们说了些什么?t:“怎样做才能礼貌又平安地过桥呢?”

片断二十九:(背景大班科学活动—“森林医生啄木鸟”)(幼儿观看完介绍啄木鸟的影片后,教师提问)t:“我担心啄木鸟那样站在树上,会掉下来,会不会掉下来啊?”

15(影片里介绍啄木鸟特征的时候提到为什么啄木鸟能那样站在树上)

这种类型的提问,可以培养和发展的幼儿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所包含的问题属于高认知层次。一般在提问语里包含“如果”“假如”“像什么”这样的字眼。

片断三十:(背景中班语言活动一一“七色花,’)(听了故事后,教师提问)t:“假如你有一朵神奇的七色花,你用这七瓣花做一些什么事情呢?”片断三十一:(背景大班社会活动一一“交通规则要遵守”)(让幼儿看完一段遵守交通规则的录像后,教师提问)t:“如果录像里的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将会发生什么?”片断三十二:(背景小班美术活动一一“好看的树叶画”(教师出示各种用树叶塑造的形象画)t:‘朋友,看这两片树叶在一起象什么”

此类提问主要指向引导幼儿对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这类提问是能力性提问,意在培养幼儿判断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片断三十三:(背景中班社会活动—“谁对谁不对”)(给幼儿看两个情景片段:一个讲卫生的孩子和一个不讲卫生的孩子)

16 t:“你认为谁是讲卫生的孩子?他做得对吗?为什么?”

这类提问二般被指向了解幼儿的道德价值判断。一般情况下要求被评价的对象要有具体事例呈现给幼儿,如果要求幼儿评价的内容缺乏具体事例,幼儿的思维难以定向,常常感到不易回答,也触发不了幼儿对此的思考。

这类提问主要考察的是幼儿对事物间因果联系的理解、对事物的概括以及演绎能力,它往往是用“为什么”“表现在哪儿”这类疑问引出。要回答此类问题需要幼儿对所接受或记忆的资料、信息作出分析或统整。

片断三十四:(背景中班看图讲述一一“春天,’)(幼儿描述图片内容)t:“这幅画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t:“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片断三十五:〔背景大班科学活动一一“会唱歌的杯子,’)(提供给幼儿不同材料制造的不同形状大小的杯子,请幼儿用筷子敲击的方式来探讨其中的秘密,幼儿发现敲击出来的声音不一样)t:为什么不一样呢?:一个杯子,可不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

这类提问考察的是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高认知层次的,对于其

17问题的抛出,不仅需要幼儿进行分析、推理,还需要再此基础上找到解决办法。而且,此类问题并无单一性质的标准答案。其提问语里经常包含“怎么办?”“如何做”这样的疑问词。

片断三十六:(背景’大班语言活动一一小动物的伞,’)(教师讲述故事一小节后提问):“小鸟和蚂蚁都找到了伞,其它的小动物还没有伞,怎么办?”片断三十七:(背景中班科学活动

(教师提供了回形针、牙签、绳子、珠子、夹子“连接”)、纸张、固体胶、插塑玩具等物品,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所给材料后,教师与幼儿讨论了绳子可以将珠子连在一起后,提问)t:“还有其他的方法连接两粒珠子吗?”

以上六种提问语策略的具体执行方式对于幼儿的思维发展价值各有不同,应视幼儿年龄、当次教学内容不同而灵活选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主体阶段,教师采用的提问语是多种策略的结合,不少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

片断三十八:(大班主题活动一一“方形王国”)(幼儿人手一块方形泡沫地垫,教师以到方形世界旅游为导入进入活动)t:“我们来到了方形王国城堡外面了、,国王说要达‘方形世界,,需要闯三关。这三关一定要小朋友们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你们有信心闯

18过吗?” c:“有!,,

t:“一大片水坑挡住了去路,国王要求才能不弄湿鞋子又能过水坑,我们该怎么办?” cl:“架桥”

cz:“坐船过去,,c3:“铺一条小路,,

t:‘,/j“朋友想到的办法真多,哪种方法更好呢?要注意水坑的水比较浅,船可以行走吗?“不能,船会漂不起来” “还是架桥过去吧”

t:“架桥过去可以吗?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架好一座桥啊?” “最好还是铺一条小路过去就可以了” “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垫子铺一条路”

(幼儿铺路过关,来到“山洞”前,过第二关)

集体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是指集体教学活动当次的教学内容或任务的终结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指导语通常被称之为结束语。结束语又叫断课语、结尾语,它是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在进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巩固、扩展、延伸与迁移的教学活动时所用的语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结束语也一样是被用来归纳总结活动内容,便于幼儿加强记忆,巩固知识、技能,或者对幼儿在当次活动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进行扩

19展、延伸与迁移。

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结束阶段使用的教学指导语策略主要有归纳总结式结束语、衔接式结束语、扩展延伸式结束语。(一)归纳总结式语言

归纳总结式语言,就是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教师把教学内容作简单的、概括性的归纳总结的语言。这种结束语旨在加深幼儿对本次活动内容的印象,提高认识,加强记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幼儿的所学,促进幼儿将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果中去。它可以是教师的独白,也可以是由教师提问幼儿进行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片段四十一:(背景大班科学活动一一“哺乳动物和卵生动物”)t:“今天我们知道了原来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很小的时候要喝妈妈的奶才能长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而从蛋里钻出来的,并且靠吃食物长大的动物就是卵生动物。”

片段四十二:(背景中班数理活动一一“认识图形”)t:“今天,我们认识了哪几种图形?” c:“四边形、圆形、三角形”

t:“对了,我们今天认识了四边形、圆形和三角形,还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到了这些形状,以后我们还要到图形家族中学习更多的图形。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片段四十三:(背景小班社会活动一一“帮玩具找家”)t:“小朋友们要记住:我们小一班的玩具也都有自己的家,小朋友拿

20出来的玩具,要记得把它送回它自己的家。”

三个片段中的结束语都对当次活动的内容做了提炼,点出了当次活动目标中幼儿要掌握的重点,是对当次活动的再现。片段四十一和四十三中教师采取的都是独白的形式的总结,对当次活动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梳理。片段四十二是以提问形式引导幼儿回忆教学内容,从而总结当次活动内容。这类结束语比较容易组织,不需要特别的言语准备,只须把当次活动内容的要点和需要幼儿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情感强调一遍就可以了。它对教师最大的要求就是教师要对当次活动内容的要点和目的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在表述时,要注意突出目的,概括重点。

在幼儿园教育中,总是把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划分为相对固定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这样一来,在教学活动的结束阶段,就有老师考虑到下一活动环节的导入,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一种衔接式的语言作为结束语。

衔接式的语言是指那些既概括了本次教学活动内容的重点,又为进入下一个生活环节理下伏笔的语言,它主要是给幼儿以心理上的准备。片断四十四:(背景中班语言活动一一风娃娃的旅行)t:“听完风娃娃的旅行故事,我们知道了风对人们既有好处,又有害处。现在我们到外面去找一找,风在哪里?吹在身上什么感觉?”(幼儿跟随教师到户外活动)

21片断四十五:(背景小班语言一一“小小手”)t:“哇,小朋友都有一双能干的小手,为了表扬我们的小小手,我们去给小小手洗个澡,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带幼儿去洗手,因为接下来是吃水果的时间)在片段四十四中,由于活动结束时,已经到了户外活动时间,教师也就顺势用“到户外找风”为由将幼儿带到了户外,教师的这一结束语不仅不留痕迹地将幼儿引领到了下一生活环节,也为幼儿下个环节的活动提出了任务,以便于在随后的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开始尝试着如何去找风;片断四十五中教师则采用拟人化的语言把幼儿顺利带入下一环节。这类结束语要求衔接自然,教师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将话题保持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这样衔接才得体。(三)扩展延伸式的语言

这种结束语就是在教学结束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幼儿的认识基础,因势利导,将活动内学习延伸到活动外,启发幼儿将教学活动所获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在实际中运用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技能,采纳教学中提倡的态度、情感。

片断四十六:(背景大班音乐活动春天里来)t:“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是老歌,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会唱,只是歌词有些不一样。回家后,你们可以教他们唱唱我们的歌,还可以和他们合作演唱。”

片断四十七:(中班科学活动一一“蚕宝宝的食物”)t:“我们通过实验,知道蚕宝宝最喜欢吃的是桑叶,有些小朋友认为

22蚕宝宝是用鼻子靠嗅觉找到桑叶的,有些小朋友认为蚕宝宝是用眼睛靠视觉找到桑叶的,还有些小朋友认为蚕宝宝是用它的触角靠触觉来寻找食物的。到底蚕宝宝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寻找到食物的呢?请小朋友把这个问题带回家跟爸爸妈妈一起谈论。”片断四十八:(背景社会活动一一“我会折衣服了”)t:“小朋友今天学会了折衣服的本领,回到家了记得用这个本领帮妈妈折衣服哦!”

上述三个片段中的结束语都对当次活动的任务进行了拓展,这样的结束语,一方面使幼儿由教学活动内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幼儿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探究的兴趣、欲望。这种结束语,需要以某任务为出发点进行扩展;在表述时,要讲究联系性,能够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已知的和未知的联系起来。

23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五

1.能够在观察、感知中,了解人的基本情绪特征。

2.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情,知道好心情的重要性。

一、出示表情图片,了解人的基本情绪特征——喜怒哀愁。

二、体验情绪特征——情绪配对。

三、内化迁移情绪特征——幼儿分享与表情图相对应的事情。

1.看表情猜心情。

我让孩子们看四个表情,然后根据这四个表情来猜测不同的四种心情,当孩子们不能根据表情猜测心情的时候,我通过自身的表情及心境表述,让孩子们能够理解。

2.事件心情巧配对。

我细心寻找了4张有具体事件的,分别代表4种心情的图片请孩子们进行观察、讲述,然后进行情绪配对,并在孩子们回答正确后出示相应的表情,让孩子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让他们将情绪和具体事件进行了联系,明确了发生不同的事情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并且能够将事件和情绪进行较好地配对,迁移了经验,有了初步的情绪体验。

3.绘画分享情绪。

在这个环节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四种情绪的图画纸,每一种情绪都用一种彩色纸:粉色代表喜、红色代表怒、蓝色代表哀、绿色代表愁,还在每张纸上贴上了相应的表情图,并让孩子们进行选择并绘画相应的事情。每组分别投放了4种表情的情绪图画纸,主要是为了杜绝同组孩子进行相互间的模仿;每组只投放了5张图画纸,主要是为了幼儿人手一张,拿到什么画什么,避免选择的时间浪费,同时也是为了孩子们能够描述自己的任何心情,避免孩子们一味地选择“喜”这种他们比较熟悉的情绪进行讲述。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六

电气工程系成功举办“教学基本功系列竞赛之教案、板书设计比赛”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业务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青年教师严谨笃学、爱岗敬业精神,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电气工程系于20xx年6月25日下午15:20在东3514举办教学基本功系列竞赛之教案、板书设计比赛。学院副院长王华、教务处处长于素芳、教务处副处长王志生、教务处副处长张磊、图书馆副馆长高顺南以及督导组的孙立秋、薛海燕、梁丽、程英杰四位老师出席并担任评委。本次比赛包括教案和板书设计两个单项比赛。教案要求手写本学期所授课程的一次课完整教案,板书设计要求现场10分钟完成一个版面设计书写。与比赛同时展出的还有我系教师高职教育理念学习的笔记和心得体会。此次比赛共有14名教师参加,经过激烈的角逐和评委们公平公正的评判,评比结果如下:教案一等奖侯晓音、李松楠,二等奖张青青、岳殿霞、郑丽楠,三等奖吴改燕、于水婧、程岩、张心刚;板书设计一等奖侯晓音、张青青,二等奖李松楠、于洋、郑丽楠,三等奖于水婧、岳殿霞、方小飞、吴改燕、程岩。比赛结束后,各位评委对参赛老师的表现作出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于年青教师,注重教案的细节,在精、细、严谨方面下功夫很有必要,板书要注重内容布局、突出重点,起到对教案内容提炼的作用。板书应该是“可识性+艺术性”。最后,王院长讲话,对此次活动给予充分肯定,指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学基本工,我院青年教师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学校未来的发展与青年教师的发展息息相关,学院对青年教师寄予厚望。并对此次活动提出深层次的意见和建议。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七

1.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趣味游戏

《纲要》指出:在每项活动中,应让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因而,游戏的设计应具有让幼儿独立思考的成分,从而让幼儿主动去学习,让幼儿积极运用自己的心智去探索周围世界,在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才能有效地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因此,我在编制数学教学游戏时,都会根据幼儿数学活动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和编制大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小班“学习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颜色宝宝找家”、“好玩的图形”等各种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又如在中班游戏“击鼓传球”、“玩具商店”、“小猫钓鱼”中帮助了幼儿练习正确、迅速地数数能力,也促进了幼儿目测能力的发展。

2.游戏内容要因材施教

教师必须了解本班幼儿的不同水平,按幼儿能力的差异来安排游戏的内容,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如:在“使两组数量相等”游戏中,我在提供操作材料时,根据班级幼儿的情况分层次提供,能力强的幼儿提供数量差异大,且不对应排列的操作卡;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对应排列差异较小的操作卡,这样使幼儿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了发展。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如个别玩的游戏,结伴玩的游戏,小组玩的游戏以及集体进行的游戏等。这样既能提高幼儿学习的密度,又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再如中班数学“学习10以内的相邻数”中,既有幼儿的单独操作游戏“给小动物送礼物”,又有集体参与的游戏“找朋友排队”等,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3.数学游戏要渗透其它领域

将数学活动与音乐、美术、体育等游戏进行结合。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数学。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音乐游戏。当音乐一停,会有一位幼儿没有坐到椅子,这时,我就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能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4.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

在数学游戏中幼儿最主要的作用对象是操作材料,所以在设计游戏时,由于幼儿期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萌芽阶段,概括能力差,我们应根据幼儿的这一思维特点提供合理的、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如:在进行“认识数字

孩子们通过“给数卡排队做实物卡”、“看数字做纸球”等游戏,很快就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

5.操作数学材料促进幼儿智力发育

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为幼儿在活动中接触各种材料提供了条件,幼儿在操作材料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认识各种材料的特性,体会物体与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发展了视觉、听觉、嗅觉、等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还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例如在“学习10以内序数”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捉迷藏”游戏。小动物们分别躲在10间小房子里,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并回答出“某某小动物藏在第几间房子里”,既认识了序数,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在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探索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运用想象和思维,从而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各种经验,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6.创设良好的数学环境,增强幼儿主动性

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因此,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和自我发现的机会,我在益智区放置了各种教玩具,其中有贝壳、小花片、各种印章、各种珠子、各种图形、操作卡片、数字卡、点卡、分类盒等等,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幼儿的需要及时地进行添加和更换。在区域中,幼儿可以自由随意地操作各种材料,通过玩“图形接龙”、“母鸡下蛋”、“会变的数卡”、“找邻居”、“小动物住哪里”等游戏进行巩固和练习所学数学知识。

7.充分发挥幼儿参与数学的主动性

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使幼儿的学习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观察、询问、交谈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和评价,并及时、准确地进行反馈、调整。

8.教师要扮演不同角色指导幼儿学数学

在不同形式的游戏中,我们要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在集体进行的游戏中,教师主要起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在小组玩的游戏中,教师起观察与鼓励合作的作用;在个别玩的游戏中,教师以观察为主,并对个别幼儿进行交谈与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赛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与发现。

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游戏化,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积累数学经验,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八

音乐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就是节奏,而在打击乐教学活动就能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打击乐教学也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打击乐活动是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的好奇心又强、自制力较差,还喜欢拿打击乐器敲敲摇摇,这些都给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先帮助幼儿熟悉必要的常规。在今年的打击乐教学探索中,我们对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教学中的点滴经验总结如下:

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让他们认识的乐器有:铃鼓、串铃、三角架、碰铃,圆舞板、沙锤等,让他们在演奏时注意手腕放松、灵活、不能僵硬,要有弹性,自己学会控制手的动作,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使用乐器敲、拍、打、抖动、摇动,并让幼儿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速度拍打,一定要与音乐的节拍一致,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自己击打的音响效果,也从中获得了快乐;对中班幼儿的要求加大了难度,在认识新乐器的同时,开展多种多样的打击乐活动,在教学活动增加了乐器新成员“小鼓”,小鼓的加入,既训练了幼儿手的动作,也发展了幼儿的节奏感以及控制手腕的能力,在组织打击乐教学时先拟订好演奏方

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会给幼儿带来愉悦感,幼儿积极参与性也会随之加强。大班的孩子基本上熟悉了所有的乐器,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指挥,并将特色乐器大鼓、大嚓、小嚓加入到打击演奏中,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打击乐的热情、兴趣和爱好。我们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就能使他们始终处于唱唱、敲敲、跳跳、打打的活动中,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幼儿的音乐感受力会不断提高。

在认识打击乐器、学会演奏的同时,一定要有良好的打击常规。孩子们对小乐器能发出声音感到特别好奇,每次看到它们,总想拿起来摇一摇、晃一晃,整个活动室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此时老师生硬地让大家停下,谁也听不进去。我们有位老师采用的办法是:让全班幼儿一起拿起乐器,尽情的玩一会,问大家听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我觉得很好玩;我觉得太吵了;我发现小乐器吵得乱糟糟的,心里都有点烦。。。。。。,老师就让大家来商讨该怎么做,让所有的小乐器都能听话地安静下来。还有的老师发现班级有部分孩子知道不能让乐器发出声音,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总想去摸一摸,看一看,为此老师根据他们的控制能力制定了一系列的小游戏来帮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效果很好。只有建立良好的打击常规,才能保障打击乐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有了良好的打击乐常规,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和谐快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身心会得到全面发展,丰富的感情也会油然而生,这时的他们敢说,愿意表演,大胆地表现自己。此时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捕捉,给孩子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创造出奇迹。活动中我们教师有时要学会做一位听众和观众,细心观察观察他们的表情、感觉。如:大班打击乐《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比较欢快,具有民族特色、节奏感较强的乐曲,我在组织幼儿学习时,首先让幼儿倾听音乐,享受音乐的快乐,学会用心、用脑来感觉音乐的优美旋律,然后让幼儿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说说听完音乐后的感觉。有的说很高兴、有的说很优美、有的说很热闹、有的说很有劲、有的说很舒服等等,大家有不同的感觉就请你们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怎样用身体动作表现自己的心情呢?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说:“心里高兴,我就会拍拍手”;“我会在高兴的时候跺跺脚”;“我觉得热闹时学猫叫喵喵喵”;“我也会学小鸡

叫叽叽叽”……。就这样我根据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出的各种动作,让幼儿跟着乐曲的节奏拍手、跺脚、拍肩、拍退还有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在热烈和谐的学习气氛中幼儿用自己的声音,身体的不同部位的动作,打出乐曲的.各种节奏,学会了《土耳其进行曲》的演奏方法。幼儿的情感、创新、创造力在愉快的学习中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开发,这为下一步用乐器演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下面的活动孩子们得心应手。

为了激发幼儿幼儿的创造性,老师也需有创新的手段。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根据自己所拿的乐器,引导他们联想到生活,看看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发出的声音和自己手中乐器的声音相似,发动孩子自制小乐器。如:易拉罐装上石子做“沙筒”,雪碧瓶内装上黄豆做“沙锤”,废旧自行车铃铛做“碰铃”,废旧的圆筒配上小木棍做“响筒”,还有的可以制成串铃、木鱼……。这些打击乐器就在这些废旧材料中应用而生,在打击乐《杨柳青》教学活动中,我们全部用自制的小乐器进行演奏,孩子兴奋地手舞足蹈,演奏时那种享受的表情、准确地演奏出整个乐曲、并在小指挥的指引下演奏出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他们在开心、自豪中充分享受着成功的体验,孩子们在音乐中的陶醉也让我感动不已。

所以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我们时刻记住幼儿是活动的主角,让孩子积极参与到每一个活动中,培养他们思维的多项发展,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打击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打击乐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认识、自我表现以及与小伙伴的协调合作的能力,让幼儿的各种机能都能在打击乐活动中得到发展。

科技发达的今天,孩子们经常能从电脑上、电视上看到一些乐队演出的场景,我录制一个乐队演出的画面,让幼儿了解每个队员是如何认真演奏的,停下来是手中的乐器不能发出声音,还有大家之间配合一定要默契。就这样在班级中组织小乐队,每位幼儿都是乐队的成员,在进行训练时要求幼儿不低头看乐器,小腿就是小门,当需要乐器时打开门拿出乐器,当不需要时就要送回家并关上门,这种形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做到不低头看乐器了,也从中体验到了快乐。遵守了乐队的常规就能开始进行演出活动了,大家一定要在出场时记住我们是乐队的小演员,有很多人为我们拍照、还有很多观众为我们加油鼓掌呢。就这样开始表演了,坐姿还真有那么回事,每个人都进入了角色,我这个观众一直为

他们竖起大拇指,为他们喝彩。演出结束后对于能管理好自己乐器的队员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成为其他小队员学习的榜样。

小乐队在不断地合作演奏中锻炼成长起来,在学会演奏后,打击乐活动中的合奏、轮奏都是他们演奏的形式,大家的合作能力在不断演奏的中越来越默契,优美的乐曲、优美的旋律在耳边响起,有时孩子兴奋地觉得是电视上的乐队在演奏,大家会集体欢呼,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当出现不和谐音的时候,我们会反复训练。又一次小乐队在演奏打击乐《土耳其进行曲》时,我用录音机将演奏的效果录了下来,放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自己找出闪光点,找出不足,结果大家听出有不和谐的音,这次我让孩子们看着我的指挥,用自己手中的乐器演奏自己需要演奏的地方,大家一定要注意力集中,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旋律的乐器伴奏才行,不能想到自己,还要想到集体,在反复练习后,孩子们终于听到世界上最美的旋律了。与此同时大家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共同合作就能做好每一件事。就这样在一节一节的打击乐活动教学中,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打击乐教学活动仍需我们深入长期地去研究、去探索,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为打击乐教学提供更直接、更实用的方法和方案。因此,在今后的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我们将继续高度重视节奏活动的教育价值,采取适当的教育对策,推动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出教学经验来。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九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工具,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发展孩子口头语言是培养孩子接受一切教育的基础。笔者认为小班语言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抓好口头语言训练的最基础部分,即正确发音和短句的表达。

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是发展幼儿口语的基础。语音是发展语言的基础,要发展幼儿语言,第一步就应该教会幼儿正确的发音。只有发准了音,幼儿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

幼儿的发音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幼儿语言发展,还会影响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今后升小学,学好汉语拼音,正确朗读,书写汉字甚至对双语学习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必须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在小班语言教学中许多幼师只注重抓发音练习和丰富词汇两项。使得很多孩子只会一些单词,不会表达意思;有时个别单词发音纠正了,但在语句中单词的发音又错了,所以,这一时段内不应单抓语音、词汇,而应该结合短句进行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幼儿大胆的表达出来,拿出一件玩具让他描述,孩子从玩具的各部分特征进行概括,从而使孩子从不会说、不愿说过渡到大胆地说。

注意听、说能力的培养是对小班幼儿口语训练的中的重要一环,模仿、实践、训练、创造、运用是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这一过程的基础阶段首先要解决幼儿听、说能力的培养。在听、说能力的培养中笔者认为首先要教会幼儿注意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清楚才能说得明白。所以,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们创造适当的语言的环境。我在培养小班幼儿听的方面提出了两点要求,即:能注意倾听老师和同伴讲话;注意坚持给孩子创造听读的环境!

总之,在培养说的能力上,运用“模仿→实践→创造”这一过程,使幼儿在念儿歌、讲故事中,发音、口齿都变得清楚,能大致完整的描述某样东西、某件事。幼教工作者应抓住一切有利因素,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及时改进,进一步促进幼儿园小班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十

转念间,又是一个月的结束。

在这充实而又忙碌的日子里,发生了许多亦学会了许多,年轻是革命的本钱,迎着这灿烂的光辉。我们更应该努力向上发展!

一个月的开始、一个月的计划。一个月的付出、一个月的收获。每天与小朋友朝夕相处,我们赋予他们的与他们回馈我们的有着很大的联系。

小孩的心扉就像天窗般让人好奇、让我们琢磨。生活上的每一个小细节、甚至与行为习惯都已经在接触中慢慢发现,发现他们好与不好的一面,如何表扬如何委婉的批评让孩子容易接受,都在我的生活中拓展开来!

班上有一个宝贝近段时间频频撒谎看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偷偷的据为己有、回家跟妈妈说是小朋友送的。次日、我故意放着一些可爱的东西在桌面引起他的注意力,果然他又喜欢上了试图放进口袋、我悄悄走到他身边、俯下身摸着他的小脑袋说:宝贝,怎么拉?你也喜欢这个小东西啊,他的小脸刷的红了起来~我接着说:我也好喜欢这个东西哦,我看见我的好朋友也有这样的东西,我好喜欢、但是我不能偷偷拿他的啊,于是我自己啊、也去买了一个回来。宝贝:既然你这么喜欢我就送给你吧!

小孩突然哭了,他说:刘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了,我要做一个好孩子、你不要告诉妈妈好不好?我蹲下来。俯视着这可爱的面孔、低声说:好!那下次你遇见你喜欢的东西拉、你就认真上课认真做作业,拿好多好多的小红花和优。让妈妈奖励给你买好不好?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他高兴的点点头!

一个小小的教育,让我认识到、一个老师的教育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能够让孩子接受能主动承认错误的真的需要心思!孩子你很棒、你进步了、而我、又学会了教育理念离不开真心对待。

11月16日,是我本学期最释放的一天、幼儿园组织家长小朋友一起去秋游,这一路上有说有笑、和家长们谈天说地、一起分享孩子的进步与平日在家或在园的趣事,一起去玩娱乐活动、一起共进午餐、一起到海边拍照玩水。这些、都让我感到很幸福。同时、也感谢家长们的认可与表扬!

花开花谢,又是季节的转变。12月、又是新的开始、为工作提高自己、为自己学会改变。

幼儿园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篇十一

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课型是因为我发现无论是小班还是中班、大班的孩子都特别喜欢玩拼图的游戏,并且大班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拼图经验。

我认为类似拼图这样的课型教师应该讲的少一些,给孩子充分动手拼一拼、试一试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在拼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因此我把目标定为2方面:1方面是探索拼满底板的不同方法并记录,第二就是再拼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快乐。

整节课我讲的时间和孩子探索的时间把握上分配比较合理。给孩子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时间。在探索拼满底板的不同方法这个环节中还有在延伸活动玩拼图案的游戏中,感觉孩子的积极性都很高,处于主动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最后的延伸活动“拼图案”这个环节,我认为是对孩子拼图经验的一个提升。让孩子利用拼图板上的一些符号拼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或者图案,是孩子从具体到抽象又到具体的思维过程。先是联想生活中具体形象的实物,然后观察拼图方块上的抽象符号,最后把抽象的拼图符号进行组合变成体形象的实物或者图案。这样的环节其实有很大的难度,并且我们班的孩子是第一次玩这样的玩具,所以我给每组都提供了图例,符合孩子现有的水平。我想,等孩子有基础了,可以不给孩子提供图例,让孩子自由拼,这样有助于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活动注重了孩子“在做中学”,体现了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在拼一拼,记录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我的困惑:其实拼满9格底板应该有_种方法,但是害怕孩子在涂色记录上会耽误时间,所以记录单上只需要孩子记录出_种方法就行了,我想,这样的记录单会不会误导孩子拼满9格底板就只有这_方法,是不是可以在记录单上还设计_记录?然后把利用2块拼图板把不规则的底板拼满这个环节去掉?如果去掉的话,我又觉得这节课有点简单了,也体现不了逐步加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热点推荐

上一篇:2023年房地产销售经理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房地产销售经理年终工作总结报告(四篇)

下一篇:2024年端午节文明过节倡议书范文(精选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