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教师师德教育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教师师德教育

小编:

"

[论文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高校师德 荣辱观 建设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师德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认清新形势下高校师德的现状,分析高校师德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推进高校的师德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实践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阐述,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世纪新阶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教师师德教育

高等教育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首先,高校是新思想新价值观的发源地。“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韧之初,就与社会新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紧密相连。作为戊戌维新的产物,最早兴办的京师大学堂,以及稍后开办的铁路、矿务、海军等专门学堂,就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和传播者。“五四”时期,科学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先后传人中国,其主要渠道是高等院校。其次,高校是人类价值传播和交流的重要桥梁。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手段,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将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哈佛大学前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说,我们的任务在于保存和阐述文化,我们要将伟大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最后,高校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通过广大师生员工的道德实践、精神风貌,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广泛的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尤其是高校为社会输送的各类人才,就像一颗颗传播先进道德思想的种子,植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不断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所说,大学不应满足于培养伟大的人物,尽管大学里有这样的人才。但是大学训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 "

师德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培育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师德体现在方方面面,而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爱岗敬业不仅体现了诚信、尽职、图强、服务社会的崇高师德,而且体现了奉献社会、奉献人生的执著信念,刻苦拼搏、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敬业、爱生、博学、严谨”的教风和“勤学、多能、踏实、求真”的学风。概言之,“爱岗敬业”正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奉献社会的崇高境界。用陶行知先生当年的话来说,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无畏精神。

2 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德影响,高校教师中出现了许多师德失范的现象。表现为少数教师在从教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遵循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失去了教师应有的师范和带动作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够。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德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由此,有的教师不求功名,不思进取,不悉心敬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对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创新缺乏探索和研究;有的教师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教学中精神不足,用心不到位,热衷于利用第二职业挣钱;有的教师对科学研究急功近利,不愿意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学术浮躁,根基不牢。

②部分教师存在单纯的专业教学思想,育人意识淡薄。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人,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做事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这一任务的完成主要靠的是教师。但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给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将来就业的一技之长,因此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认为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是学校领导和党务政工干部的事,抱着与己无关的态度。

③部分教师表率作用缺乏,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现在有些教师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自身素质离一个大学教师的行为准则要求有很大差距。有的上课自由散漫,迟到早退,上课接手机;有的仪表不整,着装不严肃,上课吸烟,举止粗俗;有的接受学生或家长心意,考试任意送感情分;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信口开河,借一些个人成见和怨气任意发牢骚或表露不满情绪,给学生做了很不好导向。

造成师德失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经济大潮的冲击。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无疑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和空间,也唤醒了国人沉睡以久的经济意识,改变了国人固有的价值观念。高校处在思想文化碰撞的最前沿,冲击尤为剧烈,影响更加深刻。高校教师思想敏锐,最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的教师耐不住平淡,想方设法在课余时间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找回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重市场而轻课堂,出现身在讲台心在外现象,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现在的高校已经是没有围墙的大学,社会上各种思潮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维。这无疑给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一些高校的领导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面对成千上万扩招来的各种层次的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矛盾、新问题,已经很难顾及到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新形势下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师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和蔓延。

③教育评价制度不完善不健全。高校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对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展,但也给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带了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在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时具体操作中很可能出现不规范、不科学、不公平现象,随之就会带来对教学奖励、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影响,这在客观上很容易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这也是产生师德失范现象间接因素之一。 "

3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高校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师师德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教职员工,使其学会分析和解答现实问题,科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准确判断社会发展趋势;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联系师德教育的实际,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增强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通过理论教育和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把广大教师凝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坚定每位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使理论成果成为教师师德教育的强大思想武器。

3.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在高校教师师德教育中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方面,全体教师要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前进目标,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同国家民族命运和学校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国家和学校和谐稳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要教育全体教师善于把远大理想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实现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注重日常细小的工作,时刻准备着担当历史重任。

3.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高校师德教育的重点。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引导广大教师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不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极大的创造激情,产生了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高校教师师德教育,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之成为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鼓励人干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的氛围,让一切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激情得以抒发、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从而引导广大教师坚持改革创新,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破除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活力竞相进发,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3.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高校教师师德教育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丰富了师德建设的内涵。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理和美德的崇高的追求。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总是把个人的荣辱融入到捍卫民族利益、实现民族振兴之中。前仆后继、舍生取义。这种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省察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要省察在品德上的得与失;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只有“仁者才能爱人”,才能教育人。荣辱观对于教育者来说,事关大体,不容许有丝毫闪失。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告诫他的学生说,“一定要把灵魂教育托付给那些拥有美德和真理的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能辜负这一伟大的称谓;面对每一个需要呵护与滋养的心灵,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大意。

教师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严格要求自己,戒骄戒躁,不耻下问,以厚德博学影响学生。以德艺双馨感染学生,以昂扬明快的生活情怀开导学生,以心怀天下的道德使命感引领学生。古人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充分体现了知识传承、道德熏陶和情感交流的辩证关系。传道就是传光明之道。授业就是授立身之业,解惑就是解人生之惑。教师们的谆谆教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力量的同时,更能领略到人格的魅力和品德的光辉,这既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赋予师德建设的神圣使命。

只有我们树立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通过全方位的师德建设,才能真正使广大教师成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排头兵。成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先行者。

热点推荐

上一篇:试论市场营销的产品整体理论及在营销实践中的意义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