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运用“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运用“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编:

问题是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只有善于发现问题、乐于思考问题,迷恋“问题”的人,才是富有创新思维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那么,教师该如何运用“问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创设问题情境

达尔文把影响他创造生涯的个性归结为“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分析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实物”。可见,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魅力、数学的魅力吸引学生,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多种手段创造一种促使学生想去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在试图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时,就必须去观察、去想象、去思考、去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激活。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笔者拿着一个装满大米的杯子,一声不响地做起了实验。杯中的大米倒出,慢慢形成一个圆锥的形状,学生由趣生疑。笔者趁热打铁:“看到这堆米,你们想知道……”话还没讲完,学生就急着说:“想知道米堆的形状叫什么?”“这堆米的体积是多少?”“怎样计算?”“有多重?”“怎样测量它的高?”这些问题也正好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根据学生自己的质疑,自行探索,进而解决问题。

培养质疑精神

质疑已知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已知的东西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呆板。”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教师、怀疑书本知识,对常规方法质疑,以寻求独特新颖的方法。例如,比较与的大小,孩子们很快通过通分的办法作出了比较。“还有其他办法进行比较吗?”这一追问,使孩子们又开始积极思考,居然出现了以下出乎意料的办法:

生1:我们既然可以把分母化成一样的,也可以把分子化成一样的再比较。

生2:我们可以把他们化成小数再比较。

生3:转化成小数太麻烦了,我是这样想的,比1少,比1少,因为>,所以>。

探索未知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问题有时虽然不免可笑、荒谬,但天真是孩子特有的财富,那是创新火花的闪现。“苹果为什么落地?”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傻”问题,可牛顿却从探索这一未知的傻问题而成为著名物理学家。因此,对学生的“傻”问题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激励,并对其有中肯的表扬。例如,在教学画圆时,笔者先不讲画圆的步骤和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圆,再讲一讲自己是怎样画圆的。有一位学生说:“用圆规画圆时,把圆规有钢针的一角固定,旋转作业本同样可以画出一个圆。”课堂上一片哗然,很显然这不是最好的画图方法。笔者不直接给予否定,而是首先肯定他的画法有新意、思维独特,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对于他的画法有什么意见”,让学生自己来评论和讨论。

开放问题时空

新课程倡导开放式学习,要求教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设计一些开放问题,不仅能给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快乐,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孩子们画一个24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同学们画了各式各样的三角形。

生2:我画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为6厘米、8厘米。

生3:我画了一个钝角三角形,底是16厘米,高是3厘米。

生4:我先画一个面积为48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再沿对角线把长方形划开,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24平方厘米。

重视“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实际是一个探索、研究和创新的过程,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解决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新思路去代替旧思路,突破思维定势,从一般的、千篇一律的思维中超脱出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笔者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准备好的两个大小全等的梯形,进行剪剪、拼拼,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计算公式。学生通过操作推导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能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有的用一个梯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来推导;有的用一个梯形剪成平行四边行来推导……

每个人都具有很强大的创新潜能,只要引导得法,条件合适,学生展现的创新潜能将超乎教师的想象。而“问题”是引诱学生创新的最好载体,因为思维都受好奇心的驱动,每个为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的人,都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有了这样的追求与渴望,学生就会对各种问题都很敏感,始终不移地试图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学习氛围中,创新思维便油然而生。

热点推荐

上一篇:土豪和土豪金等2则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