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中国顶尖大学使命

浅析中国顶尖大学使命

小编:

摘 要:一个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越重要,越要明确其使命。中国顶尖大学代表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对中国经济、科技等具有重要贡献力,对普通高校具有引领作用。然而,多数国内顶尖大学却使命“错位”,以梅贻琦为代表的人本论大学使命观对我国大学使命“定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顶尖大学;使命;“错位”;人本论

一、前言

任何组织不论其大小,都应该有其使命,以使命为基本来确定组织的活动目标与任务。一个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越重要,越要明确其使命。大学在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的顶尖大学对其他院校的指引作用,更是不可小觑,因此国内顶尖大学必须明确自身使命。纵观这几年,中国顶尖大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与世界一流大学依然相去甚远。

二、中国顶尖大学使命的“错位”

对于中国大学的使命众说纷纭,而对于顶尖大学来说却有所不同,我们主要从创新、培养目标、大学精神实质三方面来分析国内顶尖大学的使命到底如何“错位”。

(一)过于注重科技创新

在与世界各国的竞争过程中,中国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创新,就连学术界也很少有原创,大多是尾随其他国家的新技术、新思路。创新分为科技创新和人文创新,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 文化创新,不仅是一般意义上对传统的传承和延续,而是包含了思想与观念、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是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化和重塑,是从内涵到外延的不断创造和更新,包括人文创新。

当今世界一流大学以研究型大学为主,为了追求一流大学,中国高校过度强调科学研究的职能,这是中国高校以一贯之的做法。科技创新反映到大学中就是科学研究,其结果以论文成果的形式呈现。国内顶尖高校多鼓励教师、学生在SCI、SSCI等索引杂志发表文章,并将发文数量作为评价教师科研和津贴发放的首要依据。因此,大学教师和教授将全部或大部分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中,他们认为教学反而是无能的表现。他们更愿意将花时间付诸于论文发表,不愿意与学生交流或开展讲座。

(二)培养目标过于功利化

培养目标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对学生发展预期结果规定的一种目标系统,且这种规定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和发展层次构成的目标系统。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与教育实践活动之间重要的连接纽带,对人才培养过程起直接的导向作用。

潘懋元指出精英教育机构不应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同理,国内顶尖大学培养目标应该是为未来社会培育领袖人才,而不只是让学生获得高薪工作。W.B.卡诺奇指出,如果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就无法得知实践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如何,甚至无法得知所谓的“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内涵是什么。当所有大学都趋于功利,国内的顶尖大学也趋于平庸,迷失理念,远离教育本质时,那么国内整个高等教育就将面临“滑铁卢”的危险。

(三)忽视大学真正的精神实质

哈佛大学校长鲁德.吉尔平.福斯特谈到大学精神在于它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对现在负责。大学关乎塑造一生的学习,将传承千年的学习、创造未来的学习。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独立判断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全面的人,所培养的人应该具有良好的公民意识、道德知识和欣赏文化的能力。

国内顶尖大学过早专业化,将学生束缚于专业上,因此会导致他们眼界狭隘,不能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竞争,不符合当今国际人才的标准。早期专业化源于苏联教育模式,虽然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深远,但是如不及时解决,高校将丧失创新能力,因为创新需要更广阔的视野与广泛的知识,如此下去,中国高等教育将陷入死胡同。

三、国内顶尖大学使命“错位”的思考

人本论认为,教育是一种以人为主的活动,它既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又服务于人的存在,人的存在和发展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落脚点。从人本论出发,重新审视大学使命,对于国内顶尖大学思考如何定位自身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顶尖大学要有真“大师”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真正的大师,不只是在科学创新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教授,他们还应该是学校精神所在,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学生智力与理智的发展,有赖于大师的指导,大师在引领学生思想、提高学生修养、促进文化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真正的大师不是一门心思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创新,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状况,而是不应受社会功利化氛围的影响。这不仅败坏大学风气,而且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尤其是中国顶尖大学,它承担为社会各界培养领袖人才的责任,尤其不能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这就要求大师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

(二)顶尖大学要传授真学问

梅贻琦认为“学问范围务广,不宜过狭,这样才可以使吾们对于所谓人生观,得到一种平衡不偏的观念,对于世界大势、文化变迁,亦有一种相当了解”。这里的“学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分”。大学里的知识本身是相互连贯的,为了方便学习而将其进行划分为不同科目,但是其在逻辑上应该是相关联、相互促进的,这应该是教育家所应熟知的。因此,大学应该给学生以“通识”教育,让学生具有广泛的基础知识,拥有广阔的视野,了解各门学科的相通之处,在广的基础上达到专的高度,这样才能应对高度发展的社会。

(三)顶尖大学要兼容并包不同的文化

大学不仅是传授文化,它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大学在不同地区发挥着同样的作用,不仅影响地方的“教化” ,而且是国家文化中心,更是世界思想碰撞的聚集地。欧洲中古世纪,文化教育史上的三大运动都源于大学,证明了大学是文化发展的策源地。梅贻琦在治理清华大学期间,与德国等建立了研究生互派制度,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做交流、讲座,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因此,顶尖大学应该促进不同文化间思想的碰撞,摒弃关起门来搞教育的弊习,提倡在不同学科、学院、学校、国家等之间开展合作,因为即使是不同的人,也代表一种不同的文化,多种文化碰撞必定带来创新与发展,无疑对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3] 雷喜宁.发展创新文化促进文化创新中国文化报[N].中国文化报,2008-11-15.

作者简介:

高幸(1990~),女,河北保定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热点推荐

上一篇: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探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