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论文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论文

小编: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六书纪贞元,三史释今古哲学体系中的三史之一。本书是冯友兰先生哲学与思想融铸的结晶,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睿智与哲人的洞见。[1]在阅读冯先生介绍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时,我对庄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逍遥自在人生态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此我表达一下自己的拙见。

庄子,原名庄周,是道家的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思想与著述被记录在《庄子》一书中。谈及他的思想,一般人就会联想到名篇《逍遥游》里所描绘的那种为我,放任,避世,空谈,其实不然,应该是那种忘我,顺其自然,入世而超世,并且包含着至高的人生境界。这也是庄子对道的高深领悟。

一般人如果认为庄子那种避世的心态源自于他对人间情况的不谙抑或无法应对复杂的人世间,那就大错特错。因为他对人世间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对人生问题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非凡见解。例如,他详细观察了人的情绪变化,在《齐物论》中,一下子提及了十二中:喜、怒、哀、乐、虑(忧虑)、叹(叹息)、变(反复)、慹(恐惧)、姚(轻浮)、佚(放纵)、启(张狂)、态(作态)。真可谓全面丰富。另外他还提醒到人不可扰乱人心,他在《庄子.在宥》中这样描写人心: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彊。廉刿雕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府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说到人心理复杂的情况,恐怕很难找到如此贴切生动的描绘了吧!由此,可以看出庄子并非对复杂的人间情况的无知,而是研究的如此透彻。

正如庄子上面所描绘的那样,有关人的问题是如此的复杂,那么人生还有没有追求快乐幸福和灵魂得到安放的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但庄子指出必需通过身心的修炼。具体做到如他在《齐物论》中描绘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就是要我们排除身体的欲望与心智的执着,做到无我,忘我的境界。以他的术语来讲就是心斋。何为心斋?就如他在《人间世》讲述的回曰: 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进一步讲就心斋是指心的斋戒,而不是指宗教信仰上的饮食戒律。心斋的具体作法,就是要逐渐减少来自身体感官的诱惑与欲望,以及以我为中心的观念与成见。[2]总之,就是要对心进行一番清理,摈弃杂念,使它进入虚静的状态,使自己进入忘我,无我的境界。

由此,关于处世的方法,庄子强调外化而内不化(《知北游》),一方面随顺外物而变化,另一方面内心保持不变。内心与道契合,圆满无缺,在精神自由层面所保持自然本性,自然不必变化;外表和言行就要配合融入世俗,作到顺人而不失己( 《庄子杂篇外物》)、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养生主》)。这些反映的是庄子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十分精妙。[3]外化内不化,坚持并有融通,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方现了君子处世为人的大智慧。

在他处世的哲学中,最让人神往的一句话是:泛若不系舟( 《庄子列御寇》),虚而待物者也( 《人间世》)。庄子为我们描绘了一种虚己以游世,虚而待物的人生。虚字有单纯平淡之意。泛舟不系,随水而漂,人若无执,则可化解于无形。这也正是庄子心斋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通过心斋,化解自己的执著和不得已,让心处于虚静状态,达到空灵层次,作到自我由忘而化,化解自我与无形。人心是复杂的,若是任由身体感官去牵引,疲于世俗的诱惑而执着于心,进而耍弄心机,事事计较,那么心就成为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活着片刻也不觉的安宁。因此,虚而待物,超越于我,达到无我的境界,与道合一,不但不会痛苦,不反而随遇而安,像庄子一样上于造物者(道)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这是何其逍遥自在的人生呀!不仅令人羡慕不已。

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由于太过执着于世俗之争,丧失了内心的清明,分不清孰轻孰重,不懂得得与失,舍与得,往往使自己在处世方面做不到外化而内不化,以至于自己活得不安宁,活在痛苦之中,找不到快乐。我们周遭人们患忧郁症的更是有增无减。有没有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呢?有时,心境就是就是一剂良药。为何我们不学习一下庄子的那种虚而待物的人生态度呢?将一切无谓的不得已、不必要的执着相忘于江湖,以换的像鱼儿那样遨游于大海的快乐与自由。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中国哲学之天命论对中国人的积极作用论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最新团委组织部个人检讨书 团委组织部个人工作总结(汇总5篇) 2023年公安师傅带徒弟心得体会(优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