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非对象化之道

浅谈非对象化之道

小编:段文泉

《老子》第一章首句通行本作道可道,非常道(楼宇烈,第1页。下引《老子》皆出此书,只注章数),帛书本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高明,第221页。下引帛书《老子》皆出此书,只注章数)常与恒在古汉语中都既有恒久又有一般之意。所以,仅就翻译而言,译成道是可以说的,但(说出的道)不是恒久之道,还是道是可以说的,但不是一般的道,很难看出孰对孰错。但从对老子思想重心的把握上来说,二者差异明显。前者是把末尾的常道作为核心词,后者是把第一个道字作为核心词;前者解释出了常字的含义,后者没有,而只是提醒人们老子的道不是一般的道,到底是什么特性的道,我们不得而知。前者以古代的王弼、苏撤、范应元、吴澄以及当代的陈鼓应、刘笑敢与王博等人为代表,是目前比较通行的看法。但复旦大学的郭永秉近期撰文对这一解释提出反对,而重申后一种解释,并列举出了代表此说的诸多名家如胡曲园等来佐证。这使《老子》第一章解读上的一些重大分歧再次浮出水面,加之北大简的面世,曹峰等学者作了新的研究,所以本文以回应他们为契机,对《老子》第一章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揭示老子之道的特性。

一、回应与解释:道可道,非常道

郭永秉大作中对目前较通行的解释提出质疑,主要根据有二:一是古汉语中恒、常二字单独连接名词时通常并没有恒久存在、永恒存在的意思,而是表示恒久如此、恒久不变之义,有学者在恒久存在意之外又增加了额外的变动的意义,更是没有任何语言学根据的。(同上,第599页)二是把常道作为核心词并理解为不可说的,这跟《老子》要通过五千言把道阐说给读者的主旨是不合的。(同上,第610页)从第一点可以看出,他认为恒久不变与变动二义之间是有矛盾的,在二者之间进行调和是没有语言学根据的。那么,先搁置语言学的进路,我们是否可以从义理内部找到根据呢?从第二点来看,老子说道甚多,是否都是在说常道呢?这些都还是个问题。为了分析的方便,本文把《老子》第一章分成五句来解读,并在解读中回应以上问题:(1)道可道,非常道;(2)名可名,非常名;(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回应与解释:玄之又玄

第一章第四句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故字说明以下是承接上文的道而来,开始讲人如何观道的问题。无欲一词在《老子》中出现过五次,其它四处(第三、三十四、三十七、五十七章)指的都是没有私欲。私欲之欲也即《说文》所释的贪欲(许慎,第411页),无论是侯王还是百姓的贪欲,都是老子明确反对的。但第一章的欲不是针对侯王与百姓的,而是针对一般人如何观道的。因此,老子没有反对欲,而是提倡既有欲又无欲。那么,根据这一思想语境,这里的欲也就没有那么强的私欲的意思,而是比较弱的欲求的意思,即泛指人的一般的感官欲求。焦紘注:欲,如性之欲也之欲,犹意也,情也。(焦竑,第1页)欲,是感物所动而生的情,泛指来自感官的各种欲求以及这些欲求所带来的情感、情绪、情志等。无欲,即暂时去掉感官欲求,类似庄子说的心斋(《人间世》)、坐忘(《大宗师》),这样才能看到宇宙最初天人合一的妙处,那是道之初的境界;有欲则是日常的状态,与万物直接打交道,因此需要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了解万物,通过观物来领会道在万物中的多姿多彩的表现。

三、常道的特点:非对象化

为了理解《老子》第一章所揭示的常道的特点,还需要将第二十五章带进来分析,因为第二十五章正式说明了道这个名称的来历、特点与作用,在内容上可以说与第一章遥相呼应,可以看做对第一章的补充。其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用非对象化这个现代词语来表达的好处在于:不再停留于传统的不可说之道与可说之道之间的模糊界分。常道并不是绝对不可说,而是需要用特殊的方式去说,老子本人就是用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的方式去说的。不可说只是一个语言策略,它提醒人们对所说的道要保持警慑,需知我们所认识和定义的道始终是不完整的,只是常道的一部分。人应该不断复归恍兮惚兮的非对象化之道,从根本上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同庄子的葆光,常道虽然不知其所由来,但它是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齐物论》)的,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人如果越来越对象化、技术化、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化,就会离这个活水源头越来越远。在中国哲学史上,历来对这一章的分歧与争辩主要在于老子是否表达了一个不可说的常道、如何理解这不可说的常道,将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根本处去理解《老子》。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方以智三冒思想与儒学发展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