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荒野审美意识的逻辑发展

浅谈荒野审美意识的逻辑发展

小编:寇义民

以加拿大的卡尔松和美国的伯林特等人为主要代表的环境美学,自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学界诞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进入21世纪后,环境美学在我国迅速升温,成为热点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美学分支领域,环境美学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需要解答的理论问题。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它尚未获得独立的美学品格,简言之,是环境的但不是美学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需要抓住环境美学的核心即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逻辑发展,具体表现在人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感知及其审美意识的发展等方面,而从自然审美到荒野审美则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一、美学意义上的荒野

有必要首先对荒野概念加以简要讨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荒凉的野外,汉语中的荒有荒凉荒芜之意,如荒地是指无人管理没有耕种的土地。荒野(wilderness)在英语中指未开垦的荒地;荒漠;沙漠,中英文荒野的意思基本一致,均指无居民的未开垦的地区或风景,也就是人工没有改造过的地方。有学者从生态哲学视角出发,认为荒野是人工未曾触及的本真自然,具体包括非人工的陆地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湿地、草原和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的迹地等。环境主义者荒野观的核心要点,在于把荒野当作与文化相对立的存在物,将文化与荒野彻底分离,荒野是不经人类染指的原始朴素和未经开发的自然,荒野的核心价值被定位于其所独有的野性之上,荒野只能是纯粹原始的,不能受到人类的影响和干涉。

二、人对自然审美关系的重要新变

和中国相似,对自然的审美欣赏也是西方文艺的重要主题,并且在很长时间里荒野和自然并没有明显的边界。古希腊伊壁鸿鲁时代就产生了田园诗,诗人提奥克里塔斯被认为是田园诗传统的开创者,他传下来的诗歌有29首,描绘了西西里清新可爱的自然景观,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版过诗集《牧歌》和《农事诗》,描绘了美丽的意大利风光和农村生活的魅力,他的田园诗被认为是欧洲田园诗的楷模。英国诗人斯宾塞模仿维吉尔的田园诗写成《牧人日历》于1579年发表,描绘了淳朴和谐的乡村生活,赞美人与自然的契合,在英语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

浪漫主义的这些思想在美学理论中得到了总结。特别是在擅长理性思辨的德国古典美学中,荒野审美占据了突出地位。1790年康德出版《判断力批判》,关于崇高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荒野的审美欣赏。康德讲到的数学和力学的崇高,讲到的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着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爬风带着它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等,都不是作为传统美学研究对象的艺术美,而是自然美,并且是人类仍然无法施加影响的荒野。朱光潜指出,康德把审美范围从过去一向所强调的优美和谐扩大到自然界粗犷雄伟的方面,并且指出崇高事物之所以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在于它能引起人的自我尊严感。在这些论点上,他都替当时的浪漫运动建立了理论基础。他的美学思想对当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正足以见出他充分反映出浪漫运动时期的文艺理想。朱光潜这里所说的自然界的粗犷雄伟的方面,实质上就是荒野,由于中国农耕时代极其漫长而且影响极其深远,直到1980年代,在朱光潜、李泽厚、蔡仪、高尔泰等中国当代美学家那里,都只有自然美的概念而没有明确的荒野审美意识。中国关于荒野审美意识的明确形成是近年来的事情,一方面是西方环境美学的影响所致,另一方面也与快速工业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关。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古希腊自然的循环性与亚里士多德的技术观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