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探究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探究

小编:陈石

格奥尔格卢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在20世纪国际政治、理论舞台上声名显赫而又毁誉参半。他所著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物化论是卢卡奇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范畴及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物化理论主要来源于晚期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以及西美尔等人的观点。卢卡奇把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结合起来,提出了物化理论。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异化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但却因最终倒向唯心史观而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

一、物化理论的基本含义

物化这个概念最初并不是由卢卡奇提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时就有涉及,马克思认为,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从马克思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是由于商品之间的交换产生的,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根本属性,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还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物来反映,而这种情况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导致的。而卢卡奇则认为,物化还有更深一层含义,那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与人相对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卢卡奇是在分析了马克思的著作之后提出物化这个概念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看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情况下,卢卡奇的这一见解竟与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极为相似,不得不说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领悟和敏锐洞察。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大体有两个层次,即人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成了对自己说来是客观和对立的东西田。具体来讲,他对物化的理解大致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类劳动的物化。人的劳动成了一个独立的客观的过程。二是人类自身的物化。正是由于劳动过程本身的物化,所以劳动者也成了劳动生产这个客观过程的衍生物,人类尽管作为劳动主体,却成了被动的一方。三是人类自身意识的物化。随着人类活动和人自身的物化,这种物化过程逐渐以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根植到人的意识中。四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物化。人与人在自然界中本来是一种本真状态,可是经过这样的一个被动物化的生产过程以及物化意识的逐渐植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再自然,而是逐渐被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商品(也就是所谓的物之间的关系)所替代。因此,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如同工厂里的机械一般,仅有程序化的生产,没有主动意识可言,而这种意识的物化是最为严重也是最为可怕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分工越来越细化,人的这种物化意识导致了人们习惯于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这就使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甚至是科学研究,都变成了封闭的、无法与外部客观世界相连的活动。

卢卡奇在对马克思有关商品生产形式理论进行分析之后,又借鉴了韦伯的合理化理论,从物化、合理化两个方面对社会劳动与客观世界的分离进行分析。他指出,人的劳动变成商品生产中的抽象劳动以后就完全按照商品生产的客观规律进行,即按形式化、合理化的方式进行。合理化在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合理化的分工,另一方面是合理的计算田。这种分工和计算使人们的生产分工越来越细化,越来越职业化,而其生活的边界也逐渐被圈定,其结果就是人们的眼光更容易聚焦在周围的生活圈,从而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

二、卢卡奇物化理论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

虽然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有着许多有相联系的地方,但某些方面仍有着鲜明的区别。

(一)异化和物化的差异

卢卡奇认为,物化是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并不会因为阶级的不同和资本的多寡而有什么不同。这具体表现在:第一,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劳动的物化过程失去了社会原有的整体性,社会生活被瓦解为一块块碎片,这从人们过细的生产分工和带有局限性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出。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显得简单而现实,即仅通过物来体现,这也就导致了人们只注重对现实物品的崇尚,而忽视了精神世界的追求。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也就如同机器一般,没有血肉,没有情感,没有灵魂。

而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种能够体现人类本质需求的充满人的主观愿望的自觉的活动,只不过由于私有制的出现,才使人的这种本质需求发生异化。这具体表现在第一,劳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需求,这是能够使人的聪明才智和体力都得到锻炼的一项活动,是能够给人带来收获的一项充满幸福感的活动。但是,在异化劳动中,人是被动劳动的,劳动从一种主动的过程变成了被动的过程,性质完全改变了。第二,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曾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日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剩余价值的掠夺,造成了劳动异化的结果。第三,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然而异化劳动却使人的劳动过程变成了被动的过程,甚至是如同动物一般为了生存而劳动。第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二)物化、异化现象产生根源的差异

通过对比物化和异化这两个概念的差异,不难看出,马克思提出异化理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生产方式的双重角度,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来分析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从而揭示出异化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私有制产生之后的产物,异化现象主要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的。卢卡奇和马克思一样,也是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来考证异化产生的根源日,只不过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普遍且特有的现象,其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而马克思则始终认为,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会出现社会分工,并以此来提高生产力,但这种要求会使人们对劳动的认识不再停留在满足自己主观意愿的层面上,更多的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从而丧失了劳动原本应有的性质和意义。马克思提出异化理论,其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说明人的本质异化问题,更是为了否定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显然,马克思是从更广阔的视野来探讨异化产生的根源问题,在对异化的认识把握上,也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物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首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消费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卢卡奇看来,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在人们的意识层面展开,还能够在人们的无意识层面展开,这就大大拓展了意识形态的推进方式侧。这表明,人的消费观既有可能表达出人的真实愿望,也有可能是某种特定的消费意识在作祟,从而引发并不真实的消费行为。尽管人们不愿意承认,但是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或是周边的舆论压力,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更改甚至扭转人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的。因此,卢卡奇认为,消费主义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既有可能很明确地在人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中发生主导作用,同时更有可能潜入人的无意识层面,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因而,就消费文化而言,消费主义同样也是一种异化状态}7。因为,在很多时候、很多场合,人们往往需要通过某些消费行为来标榜自己的品位,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对于商品本身能否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却往往不甚关心。不仅如此,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更是容易被贴上物与物的等价标签,以此来得到关系的认可。尽管马克思原本希望在未来更为高级的社会中,异化状态得以消除。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生产商和经销商力图控制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人们的消费行为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实际需求,消费者忘记了消费的真正初衷,暴露出了极大的非理性。

其次,物化理论也有其内在的伦理内涵。在《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一文中,卢卡奇指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中,人在自己创造的商品面前顶礼膜拜,使自己受制于物,表现为商品拜物教。然而在古代社会中,甚至一直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初始阶段,人们对于物的崇尚还算比较客观和理性。但是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难看清这种物化现象。卢卡奇指出,人本来应该对自己的劳动、生活有主宰的意识和主导的行为,可是事实却变成了人越来越依赖于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及物带来的扭曲的关系,这就颠覆了人和物之间应有的关系,同时也是有悖于伦理的。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曾经在现代哲学界掀起过物化热,引起了很多学者对于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思考和批判。尽管他的理论中有不足之处,甚至许多人对此产生误读,并以此作为批判马克思理论观点的依据,但笔者认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至少对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更正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

热点推荐

上一篇:人的双重生命与价值问题探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