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

小编: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 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 文章来自教育网

【摘要】走向中国特色的自反性现代化不仅具有多重自反特征,而且呈现波次效应,差异性社会应运而生。在差异性社会中,阶级流变的特点是阶层不断分层化与阶层逐渐阶级化这两种状态同时发生、动态演化。这种动态的阶级流变不但保持了原有差异社会的特点,甚至使差异社会有进一步差异化的风险为了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应该进一步以良序引导差异性社会,推进社会公平,限制特权,关注中产阶级,改良工人阶级。

【关键词】自反性现代化;中国社会;阶级流变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是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更是“自反性现代化”意义上的社会危机。所谓“自反性现代化”,按照提出者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解释,就是指现代性或现代化过程的“自我变革”和“流变”。①从工业资本为基础的经典现代化转入新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进入了以知识资本、金融资本为全球统治轴心、以“知识资本一工业资本”为两极模式的新全球化时代。然而,全球资本主义在享用“自反性现代化”成就的同时也经历了资本金融系统被瞬间炸毁的噩梦。危机也必然催生西方各国重新审视和反思各自的资本现代化模式,促使其资本形态的再创新、发展模式的重新选择。全球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不仅使处在全球轴心的西方、更使处在边缘和半边缘的东方受到极大影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而且也是整个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正是后者未来的景象。”②因此,我们需要基于中国立场、中国视域,深度研判新全球化时代金融危机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模式的影响,深度研究“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的“自反性现代化”的独特性,以及对全球金融危机和西方的“自反性现代化”所具有的超强的回波效应,深度反思中国社会结构的流变,深刻认识当前的差异性社会,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一、自反性现代化的中国特征

研判中国现代化状况需要一个世界标准。如何划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和阶段,我们面对着“理论丛林”: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可谓“仁智互见”。例如,贝尔( Bell)提出的“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殷格哈特( Inglehart)的“传统社会、现代化、后现代化”、贝克( Beck)、吉登斯(Giddens)、拉什( Lash)的“传统社会、现代化、反思现代化”等标准的三段模式、何传启的“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四阶段模式等等。③但是,上述划分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线性思维方式,因而难以说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复杂状况。在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不同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主要之点在于,她并不是按照直线发展的,前现代、经典现代性、后现代和“自反性现代化”共时多元并存,或呈现“多元状态”。正如英国《卫报》的专栏作家马丁·雅克( Martin Jacques)所言:“如果中国成为一个挑战美国的世界大国,那么现代化很可能成为一条双车道、甚至多车道高速公路,不同的现代化版本将各行其道。”①因此,不能按照西方现代化理论来简单套用分析当下中国的社会。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历史上的每一种现代化都仿佛是一条彩带,织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彩球。在新全球化语境中,中国虽然也步人自反性现代化阶段,但是中国这个“彩球状”的现代化在自反的过程中却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中国现代化的自反不是单一自反,而是双重自反,甚至是多重自反。

西方自反性现代化的对象是现代化指数很高的工业社会,因此,西方的自反性现代化是单一的针对工业社会的自反,即“由另一种现代性对工业社会形态首先进行抽离、接着进行重新嵌合”。②中国的自反性现代化则不然。因为中国自反性现代化的对象并非是单一的工业社会,而是多元社会杂糅在一起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形态中,既有前工业社会,也有工业社会,还有后工业社会。与这种社会形态相对应的现代化是多元共存的“彩球”现代化。这种“彩球”现代化在自反的过程中不是单一自反,而是双重自反甚至是多重自反。它既要对西方经典现代性和苏联模式进行自反,同时又要对已经取得的现代化成果进行自反,使其工业化带来的许多进步成果逐渐转化为对立面,重新形成一种新的混合动力型现代化。

2.中国的现代化在自反过程中,社会的差异性更加明显。

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就一定要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又必然会导致人们的物质利益发生分化,使得分配和收入出现差别,进而导致社会分层,出现差异性社会。中国目前这种差异性社会是一个具有“一度两点”特征的社会。“一度”是指差异性社会不同于同质性社会,也不同于阶级对抗和冲突性社会,它是指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或趋向一致、局部的和当下的利益有各种差异、人民仍然分成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社会。“两点”是指同质性社会、阶级对抗和冲突性社会构成了差异性社会的左右两个边界,而差异性社会存在向同质性社会、阶级对抗和冲突性社会转化的可能性。③随着中国现代化多重自反的深度展开,中国社会的这种差异性特征会越发明显。原有的那些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差异尚未消失,新的差异又会随着现代化的多重自反而不断涌现,新旧差异之间的差距也将不断拉大。差异社会将进一步差异化。这种差异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正义性、合理性,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刺激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和调整,中国的差异性社会将会有向阶级对抗和阶级冲突性社会转化的风险。

3.中国的自反性现代化将按照波次效应进行。

辐射效应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特征。北京、上海经济龙头的发展,直接辐射到周边区域,使其周边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在中国特色的自反性现代化中,辐射效应将被波次效应所取代,波次自反或梯级自反将逐步展开。在中国,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各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不同。以各地第

一、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来衡量,中国可以分为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初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④这三类地区的现代化水平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层次,自反的时间和波次也有所不同: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社会或基本进入工业社会,这类地区将第一波进入到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其自反对象主要是工业社会成果,自反症候会日趋明显,自反结果也将与西方国家类似;初等发达地区是传统社会尚未完全转化成工业化社会的地区,这类地区将第二波进入到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对第

一、第二次现代化的双重自反将同时进行,但占据人们主要关注力的将是第一次现代化自反的结果;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很低,这类地区将第三波进入到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并且发达地区和初等发达地区的自反可以为其提供经验和警示,使该类地区可能越过对工业社会的自反而直接进入到下一现代化过程中。在每一波的自反中,原有的社会结构不断被抽离,然后再重新嵌入,这个过程导致分裂与革新、抗争和矛盾、含混和痛楚将成为自反中永恒的主题。人们在每一波的自反中都将充分体验“想得到的+熟悉的=新的现代性”。

二、中国特色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的

阶级流变

“现代化把人变成现代化的主体的同时,也在把他们变成现代化的对象。”②在独具特色的中国自反性现代化过程中,其阶级流变也独具特色。要想看清这种变化特点,首先要对阶级、阶层这两个概念有清楚认识。简单来说,阶级是政治学概念,由马克思提出,着重强调“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的占有、财产所有制”这三个因素,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具有决定意义,往往成为划分阶级的主要依据。阶层是个社会学概念,由韦伯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配方式或配置方式的差异”。由于人们对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理解不同,因此,阶层的划分标准是多角度的,具有多样性,没有单一标准。在西语中,阶级和阶层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很多理论家都用“class”这个词来指代阶级、阶层。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阶级”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激烈的社会冲突,而阶层的概念相对中性,容易被人们接受。但无论是对社会进行阶级分析还是阶层分析,都是为了解决如何避免利益分化过大、如何增强社会发展动力的问题。

中国在多元现代化同时并行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阶级状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公有结构和集体结构被不断消解,个体的能动性被不断激发出来,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配置方式出现差异,单纯的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被纷繁复杂的阶层所取代。随着多元现代化的纵深发展以及多重自反的进行,一个新的结构——信息与交流结构——被逐渐嵌入。这样,中国的阶级流变就在两个相互重合、相互交叉的社会结构中进行:一个是与多元现代化相对应的生产结构;一个是与多重自反性现代化相对应的信息与交流结构。

在生产结构中,受多元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影响,阶级阶层化的特点非但没有消失,而且阶层再次分层化,种类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单一的阶级、阶层划分标准都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人们不仅要用“社会成员各自在生产过程中的位置以及对生产方式的掌握程度”的标准将社会群体进行阶级划分,甚至更要用“社会资源”、“社会机会”对社会群体进行二次或多次阶层划分。阶级被阶层化、阶层再次被多层化在多元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不断演绎。

与此同时,在新嵌入的信息和交流结构中,传统的按照“生产资料的占有”标准来划分阶级受到挑战,“社会成员能否掌握新的信息和交流结构并在其中谋得一席之地”成为新的阶级划分标准。在社会结构的变迁中,社会成员都力图第一时间进入到新的结构中从而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命运,但由于社会各成员在信息和交流结构中占据的位置不同,导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从而使原来不断多样化的阶层进入到新结构中后逐渐开始分类聚集,进而形成了利益一致的阶级。在这种情况下,阶级流变在原来阶级阶层化的基础上逐渐向阶层阶级化转变。如原来具有特权的那些阶层很容易凭靠其政治权力进入到新结构中并处于核心受益的位置,特权阶层“千人一面”的特点逐渐使其利益变得一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经历也大体相似。相似的经历、相同的利益最终使他们形成一个特权阶级。原来在生产结构中出现的新阶层逐渐进入到信息和交流结构中,并处于这个网状结构的不同结点处,他们是信息积累和信息处理的核心,新阶层变成了新的中产阶级。原来的产业工人逐渐演化为三部分:受到技术改良的产业工人、简单的体力劳动者、体力服务者。其中受到改良的产业工人能够进入到信息和交流结构中,为这些结构工作或使用这些结构工作,成为新的工人阶级;其他的两部分将逐渐被排除在新的结构之外,沦落为底层阶级。原来的农民也将逐渐演化为三部分:传统的种植农、农民工、高科技农民。前者逐渐沦为底层阶级,后者逐渐上升为中产阶级。农民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论马克思对西方主体性思想的扬弃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