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试论网络行为中的人格缺陷

试论网络行为中的人格缺陷

小编:

摘要:通过几组数据可以看出网络谩骂问题,对网络的轻信与盲从问题以及网络谣言等问题。折射出网络身份掩护功能的副作用从而导致的人格缺陷。并且对这一现象需要通过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个体修养。希望通过网络媒介的普遍使用及个体对网络社交空间的高度投入之后而形成自然的免疫力。

关键词:网络;行为;人格;缺陷;免疫力

Abstract: Some several data analysis shows the existance of the problem of internet humiliation, internet rumor, and undoubtful trust of the internet. It further indicates the side effect of the fake internet personality, which further leads to the character defect. The possible remedy is to be given necessary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and then to improve the characters and obtain the immunity with the wide coverag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more individual investment in the internet society.

Key words: internet; behavior; character; defect; immunity

但是,随着网络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的日益增强,网络社交、网络信息交流、网络购物等个人及社会行为的普遍展开,网络环境对个体的心理疾病以及人格缺陷的诱发和助长作用也日趋显著。人数日渐增多的宅男宅女群体困住了成百万的年轻人,使他们在自闭自恋中与社会主流生活日渐脱节,几乎不可避免地沦为社会中的边缘人;各种网络交流中比比皆是的粗鲁谩骂,其语言之低俗,意态之恶劣,已经到了让人几乎无法直视的程度。以下我们试就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1 对网络不良行为的划分及分析

网络行为所暴露或者放大的人格缺陷通常包括:自大,自认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认为占据着道德制高点;不负责任,自认为身份不为人知或者法不制众,以极端娱乐化的态度对待很多本应严肃对待的问题而且以此来影响别人干扰别人;盲从,轻信,对于自己所得到的信息不问出处也不验证其真伪就随意发布传播;很多个体信息传播者以及网络媒体对信息和评论进行选择性无视或者夸大;宅男宅女因为沉迷于网络生活而形成与现实社会的更大的疏离,最终难以返回社会过正常的生活;网络暴力问题不断升级,谩骂以及人肉搜索造成受害者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的例子屡见不鲜。等等。

首先来看网络谩骂问题。我们浏览任何一个门户网站的帖子,不管是新浪,搜狐或者腾讯的帖子,都有大量不忍卒读的评论留言,有想当然的蛮横指责,有赤裸裸的人身攻击,有各种完全没有善意的冷嘲热讽。微博和博客中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甚至有一部分博文本身就是这样的内容和语调。这类言论和相关的行为,其实已经构成对相关当事人的暴力攻击。曾经发生过足球运动员无法忍受网民的攻击谩骂而在网络上公开对骂的事情。针对某些新闻事件当事人的人肉搜索,性质上与此类似,但是程度上就更为恶劣了。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首先肯定是人的素质和修养的问题,但是网络的魔幻功能在这当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所谓的网络魔幻功能,指的是对网络的接触,使人一登陆电脑网络,就会产生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错觉。这就会使发言人特别是发表评论的人觉得自己是绝对正确,绝对高明的,从而形成一种要否定一切与自己的见解有矛盾的理念和言论的潜意识冲动。而一旦遭遇反弹,那么骂战就在所难免,最后就造成了极其荒谬的局面,可能换个情境,当事人自己都会觉得惭愧,但是当时就那么不可自制。对此,所有经常性使用网络的人,都一定得保持足够的自我警惕,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也许还需要耐心的呵护和监督。

在这种种恶劣的网络行为中,还折射出了网络的身份掩护功能的副作用。虽然有部分网站推出实名制上网,有部分社会名流也确实是实名制上网,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络的身份掩护功能始终是一个必须依赖的保障。这其实与道德无关。有些实话不方便公开说,或者碍于面子和礼貌不方便直接说,可人终究是需要真诚表达的,而网络确实提供了真诚表达又不伤面子的空间。但是并非所有真诚的话都是好话和善意的话,有些甚至根本就是无理的谩骂和恶毒的诽谤以及人身攻击,而网络的身份掩护功能,能让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宣泄自己内心的丑恶意念。要约束这些问题,公众需要提高自身修养,网站也须加强管理,对相关发言信息进行必要的屏蔽或删除――遗憾的是目前各大门户网站在这方面的工作实在是让人无法恭维,甚至有不管谩骂只要跟帖多就好的价值取向。但这应该是商业伦理问题了,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网络行为中的轻信与盲从也是一个让人极其担忧的问题。相信不少人都有见过周围的人迷信百度词条而被弄得哭笑不得的切身体会。有病人只相信百度词条的的解释而不信任医生,自己诊断开药直至耽误病情断送性命的极端例子。至于一般人遇见什么问题不明白,就上百度去查,奉百度词条的解释为圭皋和权威的例子就更比比皆是。他们始终不愿意相信,百度提供的解释满足的只是便利性,只能解决一般的知识竞赛的需要,却远不足以用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当中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但其实却又令人啼笑皆非的逻辑:因为信息是在网络上发布的,就是可信的。这本质上是对科技水平的迷信造成的逻辑混淆,把传媒的技术水平与认知水平甚至道德水平相混淆, 而且成为了一种思维定势。这个大概可以定义成是技术与工具理性对社会人格的一种异化。 对于信息的网络来源的这种迷信,已经造成了很多人对一些基本常识的认知混乱,在一些历史问题的争议中,表现得特别令人难解与痛心。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关于抗日战争的历史,很多人只要是官方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叙述的,就百般怀疑、诘问,而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炮制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虚假史料则被认为是揭示了真相。而这样的谣言,往往被冠以学术交流探讨的名义,根本无法进行规范,因为这些信息的是多数传播者与接受者都是不具备起码的辨别真伪能力的,如果要进行引导,也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意识形态控制而引起心理反弹,也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这样的轻信与盲从,在网络谣言传播中,所起的恶劣作用和造成的危害就更加明显,也更值得认真对待――现在只要是说政府不好,官员和公务员不好,刻意抹黑某些被认定为有特殊背景的名流人士的帖子和言论,基本都不需要考证真伪,肯定会有大量附和的跟帖,弄得火爆一时。这当中当然不能排除有人别有用心煽风点火进行网络注水操作的可能性。但是一般网民的轻信和盲从也是事实,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只要上了网络的就是事实就是真相,自己只需要登录网络,就能了解一切事实洞察真相,并且做出痛快淋漓的评判,这大概也是一种极大的心理满足。但是这种快感的膨胀却在加剧社会信任度危机,在割裂社会,而且也让自认为了解真相的网民日渐远离具体事件的真相,远离社会现实的真相。

关于网络谣言问题的案例,2013年的秦火火案可谓轰动一时。一个年轻人,从事过多份工作大概都不算成功,而且在这过程中可能人格和价值观就已经开始扭曲。然后,网络平台让他找到了一个另类的满足成就感的方式,最终在妖魔化别人妖魔化社会同时也妖魔化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实际上,在网络活动中,有秦火火案这样的心态和行为的人不在少数。而且这样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有着极大的传染性。不同的人格决定着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网络行为模式,决定着他们在网络平台上上演着的戏剧人生。当人们对网络不再过度迷恋和依赖,把网络看成日常生活的常态,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通过网络行为的塑造,释放心灵的压抑,完成心理治疗,弥补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格缺陷。

2 结语

当前已经出台了谣言传播转载达到一定次数要追究法律责任的政策规定,据说也已经有设定了网络督导岗位来针对这种情况,但是这么做其实也很容易被理解为是意识形态控制,引起广大网民的心理反弹,实际效果还有待评估。也许把这种督导变成一种比较纯粹的企业行为和行业行为,效果会好一些。但是充任网络督导职务的人的个人素质(包括知识面宽广度,逻辑思维能力严密度,工作方法的技巧水平等)恐怕还是不容易培养造就成的。从最终的表现规模来说,网络谩骂和网络谣言已经是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但是社会是有个体的人组合而成的,所以任何社会问题都必然存在着个体缺陷的根本渊源。加上网络行为的规范化是个世界性难题,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办法。可能还是只能在通过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个体修养的同时,还寄希望于网络媒介的普遍使用以及个体对网络社交空间的高度投入之后自然形成的免疫力。

如何应对网络空间的膨胀所彰显的各种个体性以及社会性人格缺陷,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性的大问题。这需要政府及其具体职能部门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管理行政管理,通过立法执法等强力手段来对直接危害社会以及公共安全的网络行为进行遏制和规避;需要我们的教育者对未成年人及其他类型的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能促进其人格健康发育的耐心的;需要相关的科研以及医疗工作者,针对网络活动对人的新历的影响范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会成有效的实用的心理疏导操作方法;而最关键的还是每个个体的自我人格塑造,真正健全的人格是很难被网络影响妖魔化的,健康的个体人格也就意味着健康的个体网络行为。他们在网络平台上上演各自的戏剧人生。当人们对网络不再迷恋和依赖,把网络看成日常生活的常态,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通过网络行为的塑造,释放心灵的压抑,完成心理治疗,弥补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格缺陷。

热点推荐

上一篇:基于用户行为的学术文献个性化推荐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项目管理任务协议书版(汇总13篇) 办公室每月工作汇报大全(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