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方法

小编:

水稻立枯病是育秧期间威胁较大的主要病害之一,多由不良环境诱致土壤中致病真菌寄生所致,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是旱育秧和抛秧,严重的造成秧苗不足,延误农时以致影响水稻产量。所以做好水稻立枯病防治工作,提高秧苗素质,培育壮苗,是实现水稻丰产丰收的保证。

一、病原

稻苗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主要有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属的(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串珠镰孢菌)及无孢目、丝核菌属的(立枯丝核菌)等,还有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腐霉菌)等真菌。

镰孢属病菌菌丝体,呈白色或淡红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弯曲或稍直,无色,多为3~ 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或有1个隔膜。

立枯丝核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幼嫩时无色,成锐角分枝,分枝处缢缩,有隔膜;老熟菌丝淡褐色,隔膜增多。细胞中部膨大,分枝成直角。菌核形状不规则,褐色,直径

1、3毫米。

二、病因

水稻立枯病从病因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真菌性立枯病,二是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

1.真菌性立枯病是由真菌危害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由于种子或床土消毒不彻底,使种子或床土带菌,加之幼苗生长不健壮,抗病力减弱,病菌乘虚而人,导致发病。

2.生理性立枯病也称青枯病,是由于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不当,使幼苗茎叶徒长,根系发育不良,通风炼苗后水分生理失调,根系吸水满足不了叶片蒸腾需水的要求,使叶片严重失水,所造成的生理病害。多发生在地势低洼、盐碱、地下水位高、土壤冷凉、播种量大、通风炼苗晚、高温徒长的苗床。

真菌性和生理性立枯病的联系和区别。在生产上往往同时发生。生理性立枯病秧苗死后基部不腐烂,可连根拔起而不断,从植株上分离不出病原菌;真菌性立枯病在秧苗基部多产生水浸状的褐点,以后扩大腐烂,并在秧苗基部和周围土壤上长出粉红色的霉层,拔苗时从基部折断。病原真菌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5℃左右,在6~8℃低温条件下也能寄生。一般在连续出现10℃以下的低温或遇到温度忽高忽低时容易发生水稻立枯病,特别是遇高温多湿后形成徒长苗更容易导致立枯病的发生。

三、症状分析

(1)真菌性立枯病:由于发病时期的不同可分为芽腐、基腐和黄枯3 种类型。

芽腐:稻苗出土前后就发病,芽根变褐,鞘叶上有褐斑或扭曲、腐烂。种子或根有粉红色霉状物,在苗床上呈点块分布。

基腐:多发生在立针至二叶期,病苗心叶枯苗, 茎基部变褐色,叶鞘有时有褐斑,根系变黄或变褐,茎的基部逐渐变成灰色,腐烂。用手提苗时茎与根脱离,易拔断,在苗床上呈不规则簇生。

黄枯:病苗多发生在三叶以前,叶片呈淡黄色,并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病苗较健苗矮小,心叶卷曲,前期早晨叶尖无水珠,后期干枯死亡,在苗床上可成片发生。

(2)生理性立枯病:多发生在三叶以后,发病初期光合产物在叶片中积累,叶片发青,发病中期早晨叶尖无水珠,中午打卷,心叶卷筒状,早晚恢复正常,发病后期稻苗萎蔫而死。用手提苗时可连根拔出,在苗床上成片或成床发病,危害严重。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许昌外来园林植物引种调查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