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电影《狂怒》和美国第9集团军

电影《狂怒》和美国第9集团军

小编:

作为2014年最受军迷期待的战争电影,《狂怒》在一片两极分化的评论声中成功登顶了美国本土的票房冠军。可惜在中国大陆,这部拥有升级为“大叔”的布拉德・皮特以及“壁花少年”罗根・勒曼的电影最终不敌“如果看不懂你就是学渣”的《星际穿越》以及贱萌的《马达加斯加的企鹅》。很多人将它与同样取材自二战西线战场的《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但有趣的是,《拯救大兵瑞恩》上映之时军迷一片盛赞,妹子嘘声四起。而对于《狂怒》的态度,双方却调转了阵营,微博上有位朋友调侃说这部电影的片名:“就是军迷看完必须狂怒啊,狂赞的都是军盲伪军迷”。

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毕竟最后那场“以五抵百”的夜战得太为狗血,以至于很多抗日神剧都难望其项背。皮特操控机枪狂扫德国法西斯的架势不仅堪称李云龙附体,甚至连中数枪仍发型不乱,最后连沉稳老练的德军狙击手都开始不自信了。但就此认定美国主旋律战争电影已经沦落和横店一个档次却显然是不适合的。因为除了对战争中人性的探讨、袍泽之情的刻画以及整个战场环境的营造、战术之外,《狂怒》至少在整个故事背景上不仅能够自圆其说,甚至经得起考据。

背景介绍

首先,《狂怒》不是一个架空的故事。虽然笔者没有找到原著剧本,但综合影片的背景介绍、人物对话来判断,“狂怒”号坦克车组隶属于美陆军第9集团军第2装甲师。相对于巴顿麾下威名赫赫的第3集团军以及因为朝鲜战争而广为国人所熟知的第8集团军,第9集团军在美国陆军序列中堪称“短命鬼”。它成立于1944年9月5日,随着二战终结而解算,可谓不足周岁。而其在战场上所肩负的使命,长期以来也不过是担任美军进攻轴线上第1、第3集团军的后备,以及掩护美、英两军的结合部而已,连集团军司令威廉・辛普森的长相也常被人拿来调侃。

盟军部分高级将领的合影,左边第一个就是第9集团军司令威廉・辛普森

不可否认,作为美国成熟汽车工业的产物,M4系列坦克有着良好的操控性和可靠的耐久性,火力和防护也并不弱于德国Ⅳ号中型坦克。但其高大的车身及不佳的油料、弹药配置,使得其在北非和欧陆的坦克战中表现欠佳,一度被揶揄为广告语为“一打就着,每打必着”的“朗森打火机”。当然,“谢尔曼”坦克在战场上连遭重创,还有美国陆军在坦克运用上的战术问题。在投身二战之前,美国陆军一度认为坦克的任务是支援步兵作战,而敌方坦克应交给装备大口径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去对付。坦克歼击车属于自行火炮的范畴,在美军指挥序列之中属于炮兵的范畴,在实战的指挥调度方面往往无法赶上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即便在北非战役之后,美国陆军采取1个坦克歼击车排配合1个坦克连作战的混编模式,但由于坦克歼击车自身防护能力弱于坦克的设计缺陷,其在行进序列中也往往处于押后的位置。因此,在欧洲大陆的战场上最常见的情景是美国陆军前出的坦克和步兵分队被德军坦克打得尸横遍野,坦克歼击车才姗姗来迟。而即便是美军在诺曼底最为倚重M10型坦克歼击车,在面对德军“虎”、“黑豹”等坦克时也往往是有心无力。最终形成的尴尬局面就是“谢尔曼”坦克不得不直接对抗德军装甲部队,而坦克歼击车更多用于支援步兵战斗。战后统计,美军坦克歼击车所发射的炮弹有多达87%是用于非直瞄射击,每发射1发穿甲弹的同时就要发射11发高爆弹。

作为“谢尔曼”系列二战中的最后一款改进型,M4A3E8不仅在火力、装甲、机动性均有了极大的提升,更难得的是其实现了各项能力之间的均衡。长身管的76毫米主炮配合新型的制退器,使其能在500米内击穿139毫米的垂直钢板,理论上可以摧毁“虎”式坦克的前装甲。该型坦克64毫米而且折算47°倾角后为90毫米等深的前装甲,防护能力与苏联T-34/85相当;改变弹药布置和加装弹药水套的措施使得击穿后起火率降到15%;HVSS水平悬挂系统的应用和马力强劲的发动机,使得这款30多吨的坦克不仅时速仍然达到45千米,而且开得很稳。种种优点很快便令M4A3E8在美军坦克兵中赢得了“简单八”的口碑,俨然一副“有了它,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战绩”的样子。

驰援阿登

不得不说自从老对手隆美尔死了之后,登陆欧洲大陆的蒙哥马利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找不到昔日在北非战场畏首畏尾的模样。1944年秋,他一手导演了以3个空降师夺取桥梁、保障机械化部队快速挺进、鲸吞整个荷兰的“市场-花园”行动。蒙哥马利指望可以借此一举杀入德国本土,提前结束战争。但这一过于冒险的行动,最终换来的是英国第1空降师和波兰伞兵旅在“遥远的桥”畔几乎全军覆没。在这一盘冷水的当头痛浇之下,蒙哥马利再度谨小慎微起来。因此,当德军精锐装甲部队在阿登森林狼奔豕突之际,蒙哥马利虽然第一时间出现在了遭遇重创美第1集团军司令部,但除了摆出一副救世主姿态(美国人称当时的蒙哥马利就像是“来打扫神殿的耶稣”)之外,这个英国人并没有动用位于战线以北的英军和加拿大部队投入战斗,支援前线的重担自然落在了第9集团军的身上。

有趣的是,得知自己即将陷入重围的美第18空降军军长李奇微,一度气呼呼的跑到圣维特找第7装甲师师长哈斯布鲁克理论。而就在双方闹得不可交之时,蒙哥马利亲自跑到一线。李奇微和蒙哥马利是老冤家,两人在北非共事期间就龌龊不断。为此,艾森豪威尔曾在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不点名的告诫李奇微说:“你可以骂他是婊子养的。不过你如果骂他是一个‘英国婊子养的’,那你就卷铺盖给我滚回美国去!”不知道是艾森豪威尔的话起了作用,还是经过自己的现场勘查,李奇微的确也认为圣维特守不住。总之,李奇微最终认可蒙哥马利的决定,只能要求自己麾下的第101空降师在巴斯托尼固守待援。

此前刚刚在圣维特被美第7装甲师师长哈斯布鲁克摆了一道的李奇微,岂能放过这个报一箭仇的机会。他随即严令第7装甲师收复曼海镇。在接下来的2天里,哈斯布鲁克组织了3次徒劳无功的进攻。直到第7装甲师筋疲力尽,李奇威才召唤出大量的轰炸机配合8个炮兵营将曼海方向炸了底朝天,最后让第82空降师出动一个营攻入曼海镇内。此时,美国人才发现党卫军第2装甲师早已撤出了战斗。

从莱茵兰到鲁尔

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蒙哥马利将成功击退德军反击的功劳完全揽了自己的身上,对于美军的贡献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团结赢得战斗,战斗胜利赢得战争,在我们的团队,队长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身为“美国队长”的艾森豪威尔或许还能容忍蒙哥马利的狂傲,但身为美军一线指挥官的布莱德利和巴顿却早已按捺不住了,他们纷纷以辞职相要挟,要求撤换蒙哥马利。虽然这次风波最终以美国陆军总参谋长马歇尔的出面调停而归于平静,但是北部战线的蒙哥马利和南部战线的布莱德利、巴顿的关系算是彻底闹僵了。无奈之下,艾森豪威尔只能将原先归入英军指挥序列的第1集团军独立出来,由其在战场中部独立行动。而第9集团军虽然继续留在蒙哥马利的麾下,但其地位却由通房丫头升级为了当家姨太。毕竟用俾斯麦的话说:“英国在欧洲的政策就是找一个用身体替他挡子弹的傻瓜”。

客观的说,无论是鲁尔包围圈内的莫德尔还是远在柏林的希特勒,都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在多次组织部队反击无果的情况下,3月29日,莫德尔与第53军军长拜尔莱因上将商议后决定,集中德军残存的机动力量――装甲教导师、第3装甲掷弹兵师掩护第176步兵师从温特堡向东方的威悉河突围。可悲的是,这3个师相加还不过一个满编师的兵力,而这些部队竟然已经是包围圈内德军最后的精锐了。这次突围的结果自然也并不难猜,美第3装甲师发现了德军的突围企图后,轻松的在空中支援的配合下将德第53军赶回了包围圈。

德国平民通常都以一种惊奇的眼光来看美国军队――美国大兵总是四肢伸展躺在吉普车里,他们抽着香烟或者嚼着口香糖,这与德国人心里的士兵形象相去甚远。他们绿色的车辆上,甚至是坦克上总是写着女孩的名字。但是,他们还是保留着一些普通士兵的习惯。德国国防军在撤退时进行了无耻的抢劫,而盟军的抢劫早在他们越过德国边境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一篇关于阿登的美国报道称:“根据现有的证据,很难说美国军队对比利时平民进行过大规模的抢劫。”事实上,有许多被炸药炸开的保险箱被发现。在美军进入德国中部和南部地区时,美国军警会在占领村庄的入口树起告示牌,上而写着“不超速、不抢掠、不亲善”,但这些东西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4月11日,美国人到达了马格德堡。第二天,他们在德绍南部穿过了易北河,预计将在48小时以内到达柏林,并据此制定了计划。这种预测并非不可能实现,因为柏林西部几乎已经没有党卫军部队。当然,结果众所周知。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