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合于伦理的教学语言

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下合于伦理的教学语言

小编:

摘 要 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首要工具,是教师的行业用语。本文从教师专业伦理的视角出发,讨论了教学语言应该符合教师专业伦理的必要性,教师语言中凸显出教师专业伦理的哪些原则,并对教师提高自己语言的伦理性提出了相关策略。

关键词 教师语言 教学语言 教师伦理 言语理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行业用语,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首要工具和手段,可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教学。教学伦理是以现代道德哲学和现代教学论为视角,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伦理现象,揭示其深刻的伦理内涵和师生所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①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是教师无论在什么样的教学情境中,选择什么样的手段,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是必须考虑的价值取向。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就曾强调:说话应该出于至诚,精于思想,合于伦理,工于表达。②教学语言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除了要符合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外,还应该符合言语交流的基本原则,即合作和礼貌原则。纵观我国现价段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对教学效率的盲目推崇和对教学伦理的严重忽视的现象。而这一现象迁移到教师的教学语言上就是对语言艺术的盲目追求,而对语言伦理的逐渐淡化。

1 教师语言的伦理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教师语言反映着教师个体自身的文化修养,体现着教师形象,是课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教师对学生有形的体罚已经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教师通过无形的语言对学生变相体罚逐渐蔓延开来。一方面出于教师权威的需要,另一方面出于教学管理的需要,教师们现在也在想着用各种无形的语言冷暴力,对学生进行着刺激和管理。

第一,教学语言具有教学伦理性是基于教学语言作为教学行为本身的功能。庄文中在其论文中提到“教师用语言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用语言同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建立友谊,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教学语言是教师言传身教、培育人才的“过河”之桥。③作为教师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桥梁,教师语言在表达情感,塑造学生心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教学伦理范畴中就包括了教师课堂中的各种行为的伦理性,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运用的教学手段,自然不能例外。而以往关于教师教学言行的研究主要着重于教师言行的规范性,追求其艺术性和幽默性而忽视了其基本的伦理性。

第三,教学语言具有教学伦理性是教学教育性的具体体现。一方面教学语言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情感和自主思想的个人,学生个体的发展性是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教学的教育性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教师教学语言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其伦理性的表现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中,学生情感价值观被提到与学生知识、技能和学习过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应该重在学生潜移默化中体会情感,感知情意。而以往传统“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完全忽视学生的情感,老师生硬的通过自己的语言表白形式,将教材中的某种价值观硬塞给学生,其所达到的结果的过程本身就不合乎伦理,其结果也更不可能合于伦理了。注意到教学伦理的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很少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意识,而是通过与学生真诚的互动和共享,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会,达到最终内化的效果。

第四,教学语言合于伦理也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要求。教学语言作为师生关系沟通的重要工具,不仅仅传授的是知识,也传递着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学生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来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尊重,从而决定自己对教师、对课堂的态度。在教学中,只有教师的语言充满诚挚的感情,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温馨,也才能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第五,言为心声,教学语言作为教师的行业用语,其本身也代表着教师的形象。正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一样,一个品行低下的教师,很难期望他有高雅的谈吐。相反一个道德修养高的教师,其言谈也必然合于伦理。教师语言作为教师形象代言之一,其表达也必须合于伦理。

第六,教学伦理本身就对课堂的教学活动起着监控、评价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评价中,人们为了追求教育的效果,很少在课堂中的对教师的言行进行伦理性的评价。也正是这一评价的缺失,使得教育真正的育人目标很难实现。教学语言作为课堂的教学行为之一,其本身也应该接受教学伦理的评价和监控。

正如俗语所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这种无形的杀伤力并不低于有形外在的体罚,尤其对于心灵敏感而又脆弱的中小学生,其所发挥的作用更甚。也许教学语言的伦理性对教学效果的作用确实不明显,但是其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确实不可忽略的。正是基于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教学的教育性,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伦理性,也只有我们做到了教学语言合于伦理,我们才能去追求语言的艺术性和幽默性,才能去工于表达,也才能真正达到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

2 教学语言伦理的原则

教师专业伦理是专业情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教育责任心、敬业精神和服务精神、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审慎行使自己的权利等诸多方面的内容。④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认为教育应遵循公正、平等、自由、尊重、博爱等重要的道德范畴。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的责任心、公平心和博爱心也是被强调得最多的内容。但是同时,教学语言又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要使得它合于教学伦理,首先就要让它符合遵循着语言学的行为原则。美国哲学家格赖斯(GriCe)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首次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合作原则:就是在所有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交际过程所说的话语符合交流目的和方向,从而使交流得以有效!⑤继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布朗、列文森和利奇等人⑥提出言语交流的礼貌原则,是指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应遵守的社会礼貌规范。而这两个原则也恰恰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对语言交流提出的基本准则。合作原则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内容及功能上,而礼貌原则主要反映在语意和语态。所以考察教学语言的伦理性,既要结合教学语言的运用情景和使用对象,又要考虑到言语理论中对语言的基本要求。 随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课堂的教学过程已不再是教师一言堂的过程,而是师生互动的情景,因此教师在以前的教学情境中经常用的语言就有必要进行转换。在以前教师讲完某个知识点后,就喜欢直接说:“既然大家都会了,那么现在做某某页某某题。”虽然这样的语言直接切题,言简意赅。但却违背了教学伦理中的尊重、平等原则,而且在语态上也没做到言语理论中的礼貌原则。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到别人的意志上,强制学生达到教师的要求。教师虽然在专业学术上确实高于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说话的语气上就高人一等,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在别人的行为中,就可以代表表达别人的意思不用尊重学生的意愿。简单地说,言语交流中礼貌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说话时一方面言语内容要礼貌,另一方面言语态度要做到客气礼貌。因此针对上面的情景教师可以换成“你们都会了吗?那我们就用某页某题来试试好吗?”这样既在内容上达到了要求,在语态上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学生也乐于接受。

当学生问了一个老师不能马上回答的问题时,过去老师会技巧性地带过,或者胡乱讲一通,甚至将学生搪塞过去。这样的语言当然会影响到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更会让学生瞧不起老师的学术水平。而且在言语交流理论中这样带过、或者胡乱讲一通的语言都是容易违背合作原则。合作原则要求教师的语言在信息传递上要言简意赅,质量上要真实牢靠,而且所说的话要切题,不能答非所问;在方式上要做到清楚明白,而不是逻辑混乱,晦涩难懂随便糊弄过关,或者使用模糊语言搪塞过去。因此在面对这样的情景时,教师可以直接说:“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把老师给难住了,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好吗?”这样即显示出教师的坦诚,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都喜欢说:“某某,你来回答下这个问题。”这样的语言暴露出师生地位的不平等,学生处在教师的支配的地位,而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切都得听教师的安排,被动地回答问题。回答好者也就是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一项任务,回答得不好还会招致同学的嘲笑和老师的一顿谩骂或者批评。所以学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磕磕巴巴,不能大胆自信地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当然这样的交流方式既违背了言语交流中的礼貌原则,也是传统课堂中师生地位不平等的有效明证。像这样的话语可以转换为:请某某同学跟大家分享下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样既可以达到提问的目的,同时又尊重了学生不同的观点。

在教师讲完知识点之后,许多老师还会经常反问学生:懂不懂?听明白了吗?听懂了吗?虽然这样的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但在课堂中这样的提问看似反问,实质是在对学生进行质问。学生会迫于教师的权威而违心地回答会或者明白。而实际上这样的问题在内容上就存在指代不明,完全没达到言语交流中合作原则的清楚明白,而学生在回答时也经常是答非所问,更有甚者直接说假话。而在言语态度上也没有达到言语交流理论中的礼貌原则,既没有考虑到学生水平的不一,也没有留给别人表达观点的余地。所以在课堂上这样的语言可以转换为:“我这样讲,可以吗?”这样既表达了对学生的要求,同时在语气上也体现出教师的谦虚和亲切,给学生留有表达自己观点的空间。

3 如何使得教师言行合于伦理

3.1 提高教师道德觉察意识

雷斯特(Rest J)提出了伦理行为四成分模型(Four Component Model),这个理论认为伦理行为发生之前至少由伦理敏感性、伦理判断、伦理动机和伦理品性等四种成分所构成。其中道德敏感性是一切道德问题的启动装置,只有教师具有了强烈的道德敏感性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觉察到道德问题,也才有解决道德问题的可能。⑦因此提高教师的道德敏感性,才能让其对自己不道德的教学语言敏感,才能启动其他道德机制,从而对其教学语言做到自我监控的作用。

3.2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主动地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沉着思考和不断总结,⑧是促进教师提升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馈。通过教学反思,教师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过伦理问题进行重新的思考,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提高。

3.3 保持健康的心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传授知识,授人专业技能,解除学生困惑的教师,如果其自身的心理都存在这问题,让人又怎能期望他能正确对待学生呢?因此教师只有自己保持一颗健康平和的心态,才能在面对枯燥烦闷的教学的问题时做出正确的言行,也才能传授别人正确的思想方法,才能保护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10YJA880193)阶段成果

注释

① 王凯.国内教学伦理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7(8).

② 叶圣陶著,刘国正主编.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③ 庄文中.教师教学语言的功能、语言环境和基本要求[J].语言文字应用,1994(3).

④ 杨晓峰.存在主义视角中的现代性陷阱与教师专业伦理的回归与发展[J].中国德育,2010(3).

⑤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⑥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⑦ 任强.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及其干预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⑧ 严敏.注重课堂教学反思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J].科教文汇,2011(1).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射流通风技术在Taloon隧道的应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