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语境与词语的异常搭配研究

语境与词语的异常搭配研究

小编:

摘 要: 语言的表情达意是和语境紧密相连的。为了语言的某种语用修辞效果,词语与词语之间可能出现刻意创造的超越常规的搭配,即词语的异常搭配。要正确地把握这种偏离常规所创造的修辞效果,就必须以语言的内、外部语境为根据。本文分析英汉语言中的异常搭配现象,力图说明超常搭配的语境基础。

关键词: 语境 词语 异常搭配

一、引言 词与词之间的搭配是受到语法限制和语义限制的。合乎语法规则和语义规则的是常规搭配,反之,则是异常搭配。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异常搭配是用词不当,会影响到语言交际,但实际上把这种有意冲破搭配规则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则会产生“别有洞天”的修辞效果。语言环境对理解语言至关重要。早在20世纪30年代,Malinowski就提出“context of situation”,他认为,语言是“行为的方式”即“言有所为”,不是“思想的信号”即“言有所述”。“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彭利元,200

8)。后来Firth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观点,把“context”的含义加以引申,认为不仅一句话的上句或下句、一段话的上段或下段是“context”,而且语言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叫“context”(朱永生,200

5)。由此可见,结合语境来诠释语言,对理解词语的异常搭配非常重要。接受者借助语言环境,包括所提供的上下文联系和非语言环境,如社会场合情景、文化语境等,发挥想象和联想,将这些看似令人费解的组合重新加以诠释以达到理解并交流的目的。同时,异常组合的“异常修辞效果”也只有建立在语境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认可。反之,它们也只能保持语法或语义的“不合常理”“不合逻辑”而无深义。

二、语言语境和词语的异常搭配

语言语境是语境的狭义层面,指言语内部环境,包括口头上的前言后语和书面的前后文的关系。语义学认为孤立的词语只有词典意义,不能表示信息的丰富内涵。某些词语,看似文不对题,或某些词语组合搭配看似矛盾,但联系了一定的上下文理解,其深层含义往往比“常规搭配”更具有注意价值和记忆价值。

(1)I had no outlook,but an uplook rather.My place in society was at the bottom.我没有人生观,倒是有“向上爬观”。我在社会上处于底层地位。(Jake London:What Life Means to Me)

“uplook”是对前文“outlook”一词的仿拟,没有“outlook”这一常规词,“uplook”无从理解,但正是“uplook”这个词使语言显得非常生动,表现出诙谐幽默的意味,取得了新奇别致的效果。

(2)The interview lasted for an endless morning,I got quite exhausted.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morning”不可能“endless”,但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得知是“interview”把人搞得“exhausted”,因此有了感觉上时间的“endless”。言语者把有限和无限的东西放在一起,形成矛盾修饰,形象地表达了interview的压力和疲惫。

这样的组合搭配不仅在形式上以超常新颖的面目吸引我们,而且对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起了积极作用,使我们在诠释其异常性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如此用心”的深意。

三、非语言语境与词语的异常搭配

非语言语境指外部语境,它包括社会历史背景、现实社会环境,包括时代、民族、地区,以及其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同时还包括地点、场合、对象,以及使用语言的人物、身份、处境、心情,等等。在理解词语的异常搭配的过程中,非语言语境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异常搭配的创造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言语者或作者不是凭空随意将两个毫无关联的词语拼凑在一起,他们必须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根据某种文化根源的理据,根据他们当时的心情等“有感而发”,只有将词语的异常搭配结合语境考虑,才具有语义价值。所以特殊语境是词语异常搭配的基础,也是检验其修辞效果的条件。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两个例子。

(3)雨轻轻淌,朱红色的窗,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梦在远方,化成一缕香,随风飘散你的模样。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花落人断肠,我心事静静淌。(方文山,《菊花台》)

歌曲描写了一对夫妇在战争岁月中的心态和感受。这一小节中人的“一生”与“在纸上”“被吹乱”组合到了一起,这就要和外部语境联系起来理解。“一生在纸上”,根据具体语境可以有两种含义:其一,“我”因为连年征战,无法与家人相聚,只能以鸿雁寄书,互通消息,所以本应相亲相爱的年华都在信纸上流逝了。其二,“我”一生功名事业何在?一是皇上圣旨;二是排兵布阵的地图。也只是纸而已。“笑容”按常规搭配,我们只会和可爱、甜美,或阴险、狡诈等连用。而歌词中“笑容”与色彩词“泛黄”连用是一种异常搭配。但这一搭配是基于客观基础和文化心理基础构成的外部语境。言语者和接收者都具有这样的文化共识:年华逝去,信件会泛黄,人也会老去。这为实现这个异常搭配的特殊修辞效果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这一异常搭配生动地表现了曲中人回忆的模糊如同来往的信件泛黄一般,也表现了二人年华逝去,只余下空空相思。这让听者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4)The talk about raising taxes was a red flag to many voters.

此句中,“the talk was a red flag”是异常搭配,在语义上是不合逻辑的。red flag来自西班牙斗牛的民俗,人们用红布激怒公牛。该搭配通过文化背景知识让人产生联想,形象地表现出“关于增税的谈论”对选民的刺激,就像red flag对公牛产生刺激一样。这一联想离不开red flag所处的文化背景,就这个异常搭配的创造而言,它不仅服从于具体语境,而且服从于文化指令,将语义寓于某种形象之中。而就其效果来说,正是文化为我们提供外部语境,使我们把握这个异常搭配的实际意旨。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非语言语境中文化语境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当今社会中出现的许多新颖的词语异常搭配也是社会文化语境的一种体现。也只有透过社会文化这面透视镜,我们才能揭示出这些新鲜词组隐藏在不合理的字面意义下的合理性。

四、结语

孤立地看一个词、一个句子,是无法真正把握其语义的。语言运用得好不好是对语境而言的。创造者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创造某种突出价值、偏离语言常规的组合方法和规范,对语言进行创造性的再组合,其过程离不开语言本身的语境和外部语境的参与。同样,在接受者对这些改造后的搭配组合进行意义的重新建构过程中,也必须结合各种语境所提供的信息,将这些看似费解的词语后的语用意义挖掘出来。从中也可看出,异常搭配绝不是胡乱搭配,绝不是脱离语境一时兴起而玩的文字游戏。它的产生和运用只能在特定的语境中,否则那就成了真正的“异常”了。

参考文献:

[1]特伦斯·霍克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朱永生.语境动态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利元.走出扶手椅,迈向田野——马林诺夫斯基语境论发展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9).

[4]彭增安.语用·修辞·文化[M].学林出版社,1998.

[5]白健.文学语言的“陌生化”与词语的超常搭配[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3).

[6]曹京渊.异常搭配的语义语用分析[J].福建外语,2000,

(3).

[7]郑荣馨.语言得体艺术[M].书海出版社,2001.

[8]卫乃兴.意义共享与非词语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5).

[9]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1934-1951[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0]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协商性司法的理论基础(1)论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