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改浅议
摘要: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搞好初中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认真研究初中教学的各种规律,并加以有机综合,形成适应自身教学的有效方法。如何让数学课上得更理性,更科学有效?我认为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备课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领显在课堂上。"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心得
长期以来,一些本来生动活泼的数学知识,由于被淹没在大量的"加、减、乘、除和乘方、开方运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的技能训练"以及"各种各样的解题技巧、解题模式的训练"中,而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如何上好数学课是我们教师迫切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育家吕叔湘告诉我们:"我们做事情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就决不会好。"爱因斯坦也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都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激发、利用。兴趣对于我们的学习,能使无效的变为有效的,能化低效的为高效的。由此可见,兴趣的内驱作用是多么神奇。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足于说明兴趣对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懂得激"趣",并能够以趣激"情"。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时时刻刻隐藏着一种感情色彩。如果是一位新教师,上的又是第一节课,那么学生对这节课一定会有太多太多的心理期待:教师的形象怎么样?教师的谈吐如何?教师的举止怎样?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教学的方式是否受欢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学生对某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喜欢,就喜欢某位教师;对某个学科的教师喜欢,某个学科的内容就学得好;对某一小节的内容喜欢,某一小节的内容就学得好。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爱屋及乌"。
2.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共同学习
在教学中,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A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丰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人,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糖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舟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牛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困,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在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丁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武。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3.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教育
数学这门学问是完美而井然有序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完美无缺的,为了创建这个体系很多先哲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另一方面,在这个进程中也感受到在很多发现和发明中的无穷乐趣,所以在学习数学中,也追踪一下相同的过程,学习数学文化,使我们一开始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深的学问。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灌知识,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的思想。
4.做好课外辅导工作
和很多老师的感受一样: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上都出现一定的滑坡,而且这种下滑趋势在短期内似乎还难以逆转。作为刚升入七年级的新生,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甚至有的出现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现状,课外辅导和心理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我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言机会,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对他们在学习中的点滴进步,我都给以表扬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勇气。这样一来他们也愿意从学习中寻找成功感,从而为整个班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不墨守成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教学积累和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才能顺应教学发展的需要,取得预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