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三维教学模式与“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

三维教学模式与“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

小编:

三维教学模式与“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

“世界近代史”是师范院校历史、思政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世情,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要提高该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利用该课程教材内容独特的优势,创新“世界近代史”教育教学模式。

三维教学模式,是在“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即将三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一是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问题意识逻辑;二是通过专题解析式教学,揭示历史发展的内涵,形成专题教学逻辑;三是通过历史逻辑式教学,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形成历史发展逻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师生互动,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问题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世界近代史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整个世界此时发展为一个整体。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产生、确立并迅速发展,是迄今为止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生产方式,人类的历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转折时期。要认识这一时期世界的巨大变化,就要紧扣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提出质询,表达自己的思考。“问题的出现好像开启了被问东西的存在”[1] (p.471)。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会主动地以问题的方式将其思想意识深处的疑惑表达出来。如: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向世界扩张的史实中有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既肯定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积极意义,又要颂扬东方各国被压迫民族反抗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斗争的精神?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欧洲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运动,仍然会出现机会主义甚至修正主义?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些问题,认识这些充满矛盾的复杂历史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过程。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到形成教学问题逻辑,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在问题启发式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实际和个性需要,转变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并运用扎实的基础知识进行思维上的解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专题解析式教学,引导学生认真探究历史事件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与转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近代史”的教材内容本身的专题性很强,这为专题解析式教学提供了前提条件。选择以问题体系的方式,设置专题解析式教学体系,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专题的设计可结合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困惑的问题,增加学生对“世界近代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在明白“是什么”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什么”,从而真正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近代世界历史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设置为专题。例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帝国主义运动、资本主义世界的剧变、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等。在专题解析式教学中要从事件产生的根源、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来把握,通过专题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历史逻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近代史发展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历史逻辑就是历史的因果关系和历史规律,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就指出:“历史教学的责任,不尽在于历史知识的推广与普及,尤其是在于历史知识的提高与加深。”[2] (p.164)在问题启发式教学和专题解析式教学的基础上,要抓住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问题,进而把握其本质,揭示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形成历史逻辑式的教学。

在“世界近代史”教学中,首先,以一国历史为线索、以时间为纲的纵向联系,如把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典型的政治变革(英国议会改革等)几次活动串联起来。其次,以问题为线索,将同类问题或同一时间不同国家间相类似的问题进行比较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国家典型的经济制度变革(沙俄1861年改革与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等)。这样,在纵横联系中,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其思维的广度。最后,是进一步探究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辩证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资本主义萌芽使封建主义解体、以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开端标志时,考虑到它对以后讲授资本主义近代化国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必须让学生清楚而又牢固地掌握相关历史事件和现象,形成明确的理论和概念。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教材,并且介绍一些参考资料,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分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东西方的异同点,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经过14—17世纪300多年的成长,最终在西欧成熟,通过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开辟了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经过这些资料阅读和探究思维,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激发了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帮助学生理清各国在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各自的发展特征,以及自1500年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从封闭走向一体化的基本历史脉络。

1.问题启发式教学,设计多层次的问题体系,形成问题逻辑

首先,要确立“世界近代史”教学的核心问题,即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产生、确立并迅速发展。通过对世界近代史进程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结合世界近代社会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学生困惑的问题,设计具体问题,形成问题逻辑。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首先在欧洲兴起?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100多年,为什么是哥伦布而不是郑和发现了新大陆?地理大发现的重大影响?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意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维新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一战前的国际美系有何影响?美国和拉丁美洲独立前同属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又几乎同时爆发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但拉美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很快出现经济腾飞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至今仍属发展中国家?如何正确认识列宁的“帝国主义论?”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