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古镇制盐历史粗疏

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古镇制盐历史粗疏

小编:

一、宁厂古镇概况

宁厂古镇位于重庆市巫溪县城北10公里的宝源山麓、后溪河畔,地处大巴山东段渝陕鄂三省结合处。古镇沿后溪河河道呈带状分布,3.5公里的街道随河道弯曲、地形高低而蜿蜒曲折,多数是贴着河沿而过,古称七里半边街,只在中心区衡家涧一带和一道桥南侧一小段是两边街,路面多以片石、石板铺就。街道尺度宜人,多数路段宽2-3米,局部甚至不足2米,总在开阔与逼仄、封闭与半封闭之间交替变换。

古镇街巷的布局比较灵活多样,以沿河的街道为主要街道,但它并非一条独道,而是不时有一些小巷、支路伸出与之相连,使整个街巷格局呈鱼骨形,例如在张家涧、衡家涧等冲沟处的建筑群落中,有沿冲沟向山体延伸的小巷,有的较平坦,有的则是随地形拾级而上;又如桥头溪码头、生产街、中心街等处,有石级伸向河中。

二、宁厂制盐历史粗疏

宁厂制盐的盐卤源自宝源山白鹿盐泉,关于盐泉的发现和命名,现在所见的材料多是传说,甚至缺少确切的时间,据较早期文献《舆地纪胜》载:宝山盐泉,其地初属袁氏,一日出猎,见白鹿往来于上下,猎者逐之,鹿入洞不复见,因酌泉知味,意白鹿者,山灵发祥以示人也。其实,白鹿盐泉作为裸露在地面的天然盐泉,被发现是很容易的事情,古人可能为了附会其美丽的名字而编出白鹿引泉的传说。

发现盐泉可能是偶然事件,但利用盐泉制盐则无疑是一大创举。《山海经》之《大荒南经》中提到,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食榖,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根据任乃强先生研究,巫臷国活动区域在大溪口与巫溪口之间,5000年前已经开始井盐生产,并用盐与周边居民兑换土产,故虽不事纺织也能穿衣,不事耕作亦能有粮食。其他一些前辈学者,如董其祥、蒲孝荣等诸先生的研究,都将《山海经》所载巫臷国的活动范围指向今大巴山、巫山地区。这些研究虽然都是传说材料,但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渝东三峡地区考古发掘,在一系列新石器到商周的遗址①中出土了大量的尖底器(尖底缸、尖底杯)、圜底罐以及花边陶釜、陶罐,学术界目前基本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这些陶器是与盐业生产相关的器具,而非日常生活用器②。这些考古材料证明了渝东地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具备了井盐开采、生产技术,也为《山海经》中记载巫臷国在5000年前开始井盐生产提供了旁证。

白鹿盐泉既为先秦时期井盐生产地之一,所产之盐除满足本地需求外,后来也与周边地区进行交换。北宋欧阳忞《舆地广记》中所记:汉永平七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这是文献记载确切的巫盐外运的时间。唐代中期,安史之乱导致财政收支失衡,盐铁使刘晏改革盐法,在全国置十大盐监,其中包括大昌盐监③,为西部地区唯一一处盐监,可见当时巫盐在全国的地位。宋代在盐法上延续唐制,设置事務性盐监,后来随着盐监辖区内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有的盐监升为了地方行政区。大宁监的设置就是其中一例,《太平寰宇记》记载:大宁监,本夔州大昌县前镇煎盐之所也,在县西六十九里溪南山岭峭壁之中,有盐泉涌出,土人以竹引泉,置镬煮盐。皇朝开宝六年置监,以收课利。《元丰九域志》记载:大宁监,开宝六年以夔州大昌县盐泉所置监,治大昌县。《方舆胜览》记开宝六年于盐井十七里置大宁监,端拱间以大昌县来属,大宁监辖大昌县,正说明大宁监已经由原来的事务性管理机构升格为地方行政区。

宋代是大宁煮盐发展的重要时期,除开宝六年(973年)置监外,在淳化年间大宁监知监雷说在盐泉出口设人工盐池,并设计30孔的分卤设施,解决了盐泉卤水分配的争端④。后世延续近千年的民俗活动绞篊节⑤,也形成于这一时期⑥。

大宁制盐的飞速发展期是在清代,先是在清初期,盐池分卤孔数量由30个增至68个,分卤板也使用铁铸⑦。清雍正七年(1729年)盐大使黄刚中在盐厂龙君庙右侧的大金沟建修盐大使署,乾隆十一年(1748年)移至后溪河入大宁河口右侧现址⑧。后来,在乾隆至道光年间,发展到高峰期,从这一时期政府征收盐井榷课银的基数可知,乾隆十一年按照盐井一眼,盐灶69座,盐锅207口征收榷课银⑨,到道光七年(1827年)即按盐井二眼,盐灶336座,煎锅1008口征税⑩,80年间盐灶数量增加了近四倍,盐锅口数亦增加近四倍。除却单就大宁盐厂盐灶、盐锅时间轴上的纵向对比外,还可与同期夔州府下属盐井的盐灶、盐锅数量进行横向比较,以道光《夔州府志》中云阳、万县、开县和大宁县的榷课银基数来看,云阳盐井眼数最高,盐灶的数量也最多,大宁县的盐井眼数最少,盐灶数量仅次于云阳,但盐锅数量则大大超过云阳。清代食盐的行销延续前朝制度,使用盐引,根据盐引的多少大致能够看出盐井的产量,从道光《夔州府志》中夔州府下属各县及通判所管的湖北六县水陆引数量和行销各地情况来看,大宁盐井的产量非常大,运销范围也非常广(见表一)。当时,全川在册盐灶煎锅口数为5076口⑩,大宁县的煎锅数量约为全川的五分之一。另外,从盐引数量来看食盐年销量,清朝政府规定,水引每张载盐50包,陆引每张载盐4包,但每个时期每个地区盐包重量并不一致,例如雍正十二年(1734年)议准川盐每包盐加上损耗重量为115斤,乾隆六十年(1795年)核定每包盐加上损耗、包篓等重量为130斤,道光三十年(1850年)奏定花盐每包200斤,巴盐每包160斤 。以道光《夔州府志》中大宁县的盐引数量来看,仅在本县行销的食盐就有415万斤,其销量仅次于云阳。

大宁盐场尽管盐卤充足,但亦有其不利的地方,主要是夏秋季节多雨、洪水上涨,卤水浓度变淡,煮盐往往中断,到冬春季节才恢复生产。故在清代中期邻近的云阳盐场逐渐取代了大宁盐场,成为四川主要的食盐产地。尤其是清嘉庆初年被洪水淹后,大宁盐场盐灶数量减至七八十灶,煮一次可二十余日,一昼夜产盐约一千四五百斤 。到清末光绪年间,因卤池常遭水淹,篊笕被冲毁,知县与盐大使一道主持将龙池抬升五尺四寸,仍照原铸铁板68眼 。

民国时期尤其是因为抗日战争对沿海盐业的影响,间接促进了川盐的发展,大宁盐场为增盐济楚,采取卤水统制、加强生产管理等措施,使产盐量大大增加,1939年至1944年间平均每年产盐9543吨,1940年还达到了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10798吨。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四川省巫溪县公私合营制盐厂,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进行技术改革,直至1992年盐厂停产关闭,大宁盐场制盐使命最终结束。

三、结语

寧厂历史上因盐而兴,也随传统制盐的没落而衰败,随着多数原住民的迁出,整个古镇显现破败、萧条景象。通过对宁厂古镇制盐历史的粗略梳理,让人钦佩古人智慧、惊叹宁厂悠久制盐历史的同时,也不免为古镇的现状唏嘘不已,亦感受到了加强古镇保护的迫切性,保护古镇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是保护大宁制盐历史的重要载体。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校园歌曲的三个历史阶段与人文主义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