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要义探讨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要义探讨

小编:童俊

曾国藩非常重视立志对一个人人生的修炼和重大影响。他曾给自己写过一副对联: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他把圣贤视为自己最大的目标。在他看来,无论帝王将相,无论圣贤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种志向,一定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一、立志与为人

曾国藩小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去年此际赋长征,豪气思屠大海鲸。从这句诗中可看出,他年少时就充满着气吞云梦,铲平君山,何日斩蛟屠鲸的豪情。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他的上进心就越强,求知欲就越烈,奋斗起来也就更为努力。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高昂的志气,代表着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体现着一个人的灵魂。

人都有很大的潜力,但想要成功,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不行的。曾国藩从自己生活的经历中悟出一个这样的道理:人才的等级,是由其志向和兴趣决定的。志向和兴趣低的人,安于现状,犹如井底之蛙,定然越来越低下污浊;而志向和兴趣高尚的人,向往圣人的事迹,所以一天比一天进步。这就像生活一样:如果一往无前,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志,那么走得再远也不觉得累;如果浑浑噩噩,没有目标,什么样的境遇都可以生活,又为何要行走百里之远呢?他说,人只要立志,往圣先贤的事迹都是可以效仿的。

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他们从小都立有一个远大的志向,也就是这个志向支持着他们不断进取,不断奋斗。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所以,做人一定要懂得立志。

二、立志与做事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曾国藩从乡野走向官场,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而当年的立志正是曾国藩克服这些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每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时,曾国藩总以一种惊人的毅力支撑着,其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作的努力令后人广为称道。

曾国藩认为君子的志向必须要包含人民的生活,要为大家谋求幸福之道,这样才对得起天地,才能称之为完人。正是因为有如此远大的志向,曾国藩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才能不断奋斗,并走向成功。曾国藩在参加乡试时曾被认为文理不通,后来再次的应试,他也仅得了一个备榜时,这对于曾国藩来说可谓是奇耻大辱。于是,他告别家乡,进入岳麓书院。曾国藩勤学苦读,每一次考试都争第一,终于考中举人,后来又考中进士。在进士及第之后,他又立下了更加宏大的志向。

曾国藩曾改号涤生,这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的人。曾国藩之所以能有所作为,就在于他能不停地磨砺自己的志向,日日反省,天天自新。他有一种强烈的洗心革面的愿望,他是自己的灵魂的严厉审判者,是自己的欲望的无情拷问者,他的一生,始终在对自己的肉体和心灵进行永无休止的洗涤和更新。

三、立志与做学问

只要有志向,治学就会多,用功就会勤,如曾国藩家书中所言: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曾国藩说:苟能发奋自立,则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咸丰六年九月二十九夜曾国藩在给纪鸿儿的书信中说:很多人都希望子孙做大官,我不希望你们做大官,但希望你们成为读书明理的人。勤俭自持,耐劳耐苦。富贵与功名,都有定数,一半源于人事,一半源于天事;但只有向圣贤学习,全部源于自己,与天命无关。否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至今犹不免仍有戏言戏动。在这封信中,曾国藩告诉曾纪鸿很多人希望自己的子孙做官,但是人活着不一定要做官,我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做官,只希望可以做一个读书明理的君子。对比现在,很多的家长希望子孙有出息,这是对的,但很多家长却没有曾国藩这样的见识,认为孩子应该不是做官就是经商,却不晓得读书明理才是一切的基础,所以,曾国藩对子孙志向的指导为我们现代家长对儿女人生理想的引导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纵观古今,家族鼎盛能够传至五代的少之又少,但是曾氏家族至少在五代以内英才出,未出一位纨绔子弟:其孙曾广均是著名诗人,曾广铨是外交官,曾出使英、韩;曾孙有教育家、学者曾约农。由此可见,这些宝贵的教育思想都镌刻在了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中。

至今,曾国藩的很多家庭教育理念和具体方法仍被广泛借鉴。曾国藩的家教之道,特别是家庭教育思想的要义立志,更值得每个家长和追求卓越的年轻人好好学习。

热点推荐

上一篇:抗战时期成都职业教育的发展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