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汉留侯张良的人格魅力

汉留侯张良的人格魅力

小编:沈英娃

在中华民族浩繁的史册上,记载着无数俊杰的英明。他们可歌可颂的伟绩,尤其是崇高的道德情操和指挥才能,为后世树立了光照人寰的榜样,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上进,奋然前行。期间,汉留侯张良就是光辉典范,无论从“旧道德”和“新道德”的标准去衡量,都堪称“完人”。

汉留侯张良是神州大地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历史名人。他的业绩功勋卓著。历史是人物和事件的时空载体,读史的作用是“以史为鉴”。用历史的绳尺,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感悟其社会作用,借古鉴今才会有现代价值。论及张良,“前人之述备矣”。本文不繁叙张良的生平功绩,而想透过几个闪光侧面聚焦透视他的人格魅力。

查中国历史,多以“五福”颂“完人”。张良终其一生“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俱全,皆中旧绳;其核心价值所在“修好德”彪炳史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亡秦兴汉之功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正能量,极具“裂变”之威,此不输新尺。德劭才高,丰功利国,方近“完人”。德是“完人”的灵魂,才是“完人”的能量。倘若无德,一切归零,甚或为负,此类人史见不鲜。养正气、赞先贤、法完人、勇精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骨骼和气脉,是炎黄神韵传留永续的动力。

读史,汉留侯张良伟岸坚步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有理想、能忍让、勇担当、敞容怀、善和衷、多谋略、守原则、知进退的煌煌巨人。

有梦想

用时下的话说,“梦想”就是肩负使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初构的框架轮廓效果图,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能实现的宏伟目标。

张良出身于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曾连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王、悼惠王五世之相。秦灭韩,其父被杀,张良有国亡家破之恨。此时,张良有“复韩”雪恨的“梦想”。为圆此梦,张良“良(遣散)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在淮阳“见沧海公,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于原阳博浪沙阻击东巡秦始皇,“误中副车”,嬴政得以逃生。此举壮烈,一椎撼动了秦皇的统治地位。为此,秦皇大索天下,张良亡匿下邳。

博浪沙击秦孕育了反秦风暴。十年后,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相继爆发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彭越、英布等大规模反秦起义。此时隐匿下邳的张良广纳贤才隐士、集结英雄豪杰、交通诸路义军,并聚领百余众,明确了反秦目标。在风生水起的反秦浪潮中,张良完成了由“复韩”小“梦”向“灭秦”大“梦”的转场。现实是从梦中走来的。圆灭秦“大梦”的步伐是在下邳起始的,当张良率众欲投景驹时,恰遇在下邳西部的刘邦。此时刘邦已被义军推为沛公。在刘邦帐下,张良每与其讲《太史公兵法》,“沛公殆能受”,张良果断率众归刘,被拜为厩将,以雄谋大略佐沛公,在灭秦兴汉的征程中鞠躬尽瘁,立下盖世之功。

能忍让

张良击秦事败流亡下邳,得遇黄石公。这段因缘际会,演绎了“圮桥纳履”这个带有浓重神秘色彩的故事。其实这件事并非空穴来风的神话,而是严密逻辑的必然史话。太史公以神来之笔,递进式彰显了张良忍让大器的精神世界,为其高尚人格的完善和恢宏智谋的伟大成绩作了强有力的铺垫。黄石公是下邳邑地的一位宿老隐逸之士,阅人无数,意在遍寻志同雄才;张良是出身韩国相门的贵族子弟,且有击秦壮举。其人品行状,黄石公悉已洞察,久已属意张良,但必须对他进行近距离接触和考验。然张良此时壮志难酬、血气方刚、匹夫之勇尚未消磨,大谋之才且未造就,“闲游”偶遇黄石公,老人在圮桥委鞋辱之,命张良:“孺子,下取履!”张良“愕然,欲殴之。”但又强忍怒气把鞋拾上来,老人得寸进尺曰:“履我!”张良再忍,“长跪履之”。老人不谢“笑而去”。张良一忍再忍,老人以“笑”初步认可,老人走后又回过头来对张良嘉许。以约会作进一步考察。“五日平明,良往。父(老人)已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并说“五日后早会。”如期鸡鸣张良至。老人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张良如期夜半即至,稍顷老人至,赠书一编乃《太公兵法》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历经半月考察,三会立信,是黄石公以为张良才干有余,而忧其度量不足,故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其忍小岔而就大谋。张良终受砥砺,交了满意答卷,由此踏上逐步成熟的阶梯。

老人的傲慢、非分、严苛,不是待价而沽,而是择人传经;张良忍其所不能忍,是在挫折中磨炼性格,以求奋起的内心渴求;二人相遇不是萍水相逢的偶然,实为机缘际会撞出雷火的必然。之后张良但凡遇事皆遵此道,并以隐忍之德影响刘邦。子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苏轼在《留侯论》中指出:“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

忍,是胸怀、是魅力、是修养、是美德,是心如止水、宠辱不惊。早在非常时期,泸上书法家祝嘉老先生赠我墨宝“万善归忍”,那时“天下大乱”,对于“忍”字,不以为然,而今瞻拜子房公,深解三味。

勇担当

秦灭韩后,张良身怀国恨家仇,椎杀秦皇,虽败犹荣。他投向秦王的“第一椎”,如惊天震雷,打破了秦皇不可一世的神话。此乃“天降大任”的担当,张良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有梦想,无担当的梦是空想。张良亡匿下邳后经历了“苦其心志”的考验,深知“一人之力难以撼山”的道理,广交侠义之士,聚结反秦力量。圮桥受书后,张良渐次走上了有勇有谋的高度,由“壮士”进而为“谋士”,由匹夫之勇进而为“柔容师汉”的华丽转身。

铁椎击秦是为韩复仇的担当,广结义士、集结反秦力量是更大的担当,张良站在时代的前沿,击风搏雨,他以胆识、气魄、智慧和人格做支撑,肩负历史使命,勇往直前。项伯杀人亡于下邳,张良勇敢的伸出援手保护了他。此事看似平常,其实是勇担当的大手笔,“鸿门宴”上的凶风恶雨,多亏项伯提前暗通款曲,宴中多方遮挡,刘邦方能借如厕逃跑而化险为夷。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张良佐刘邦攻下韩地十多城池,在秦强汉弱下,刘邦急于攻打武关。张良认真分析形势力劝刘邦:“沛公欲意入关,秦兵当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道危矣。”此番言语,在刘邦兴头上“浇了冷水”,无大担当岂敢“犯上”?攻下宛城后,刘邦又急欲以两万人“击秦i下军”,基于“秦兵强,末可轻”的态势,张良再挫刘邦的“躁进之气”,广布疑兵,收买秦军的守关之将,以武力击其薄弱环节,攻克武关,而后乘胜前进,战蓝田,逼咸阳,终于公元前207年10月抵霸上。此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所杀,继而为帝的子婴,这个只做了46天的短命皇帝,素衣白马捧玉玺节符,开城投降,大秦帝国灭亡了。张良初圆其“梦”。纵观征战艰险,胜负往往悬于一线,知己知彼,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敢于和统率大军的一把手“意见相左”,以担当责任的大智大勇说服决策者,并笃定稳操胜券,若无大担当何敢与谋?这是风险之举啊,唯其勇担当,方有此大方略。张良由“成熟”向“登峰造极”走去。

敞容怀

“有容德乃大”,“忍”是被动承受,“容”是主动包涵,敞容怀就是能容人、容事,尤其是能容人之缺点甚至错误,方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异为同,化敌为友。张良胸襟博大,以他的智慧与人品团结了诸多“有毛病”的实力派人物,在前行之中化嫌隙为凝聚,瓦解了敌人,巩固了营垒,令汉业天下一统。

公元前205年(汉王二年)春,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昌、魏王豹和殷王印五个诸侯,得兵50万。四月直捣彭城,胜利面前刘邦冲昏了头脑,复发恶习,大肆收刮财宝,劫掠美女,并连日庆功,致使军纪涣散,防务松懈。此时,项羽抄小道急救彭城,刘邦收编的几十万乌合之众一战即溃,几近全军覆没,刘邦受重创,形势逆转欲弃关东。置此危难之际,张良不计前嫌,巧妙利用矛盾联兵攻楚。张良经分析确认英布因彭城之战按兵不动,受项羽责难心有怨恨,彭越对项羽未能封其为候心怀不满,此二人虽曾掣肘刘邦,但包容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就能争取过来,联兵破楚,加之使韩信扩大军权,委以重任,令其独当一面,楚即可破,刘邦采纳张良大计,派舌辩名臣随何至九江策反英布,同时遣使联络彭越,加委韩信,兵击燕、赵,形势得以迅速扭转。

公元前202年(汉王五年)冬,刘邦追击项羽至阳夏(今河南太康),驻军后约韩信。彭越合击楚军,而韩、彭爽约均未与之会合。张良力促刘邦将陈县以东直到海滨之地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之地给彭越,让他们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战,韩、彭果然迅速出兵与刘邦会师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垓下之战全歼楚军,这是张良敞怀容人的典型事例,倘若容不得英布、彭越的私心利欲,不给予转变机会;容不得韩信的骄强气势,不因势利导,对他们揪住不放,甚或把他们推向对立面,就会因其“小咎”而损大政,那么项羽自刎垓下的时日,迁延何时实属难定。

为圆梦,为大政,张良敞开容怀,做到了“恩仇两忘,人己一致”,思古抚今,借鉴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团结复兴大业多有裨益。

善和衷

尝闻清军机处一匾额“一堂和气”,曾对此心生反感,今仰见张良英德,方悟出这是清廷“消弥内耗”的启示。古训“和为贵”,又遍见“家和万事兴”同出一理,只有和衷才能共济,才能团结一致,实现远大目标。

秦亡后,转为楚汉相争,对比之下,当时楚强汉弱。此时,张良以和衷为强汉之策,与楚对决。和衷使汉逐渐由弱变强,“团结一致向前看”,斗转星移,开创了汉室四百年的基业。

欲成大事,和衷共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乃第一要务。集团上层的团结尤为重要,做不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不成合力则无望。

公元前203年(汉王四年),刘邦被楚军围困于荥阳,急待韩信解围。但韩信灭齐后,以“齐伪诈多变”为由,欲以“假王”镇之,以定其事,而欲自立为齐王。刘邦得知韩信“拉山头”的企图后大怒:“吾围于此,旦暮望若来佑我,仍欲自立为齐王!”张良在旁轻踩其足暗示,并与其耳语:“汉方不利,宁能禁信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生变。”刘邦恍然大悟,提高嗓门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张良衔命往齐,立韩信为齐王。张良一番耳语避免了分裂,弥合了嫌隙,增强了破楚的力量。

公元前201年(汉王六年),刘邦分封功臣,未能做到“恩仇两忘”,论功行赏,得封者皆为萧何、曹参等近亲一脉,且排斥、诛杀异己,群臣极为不满。一日,刘邦在洛阳南宫阁道上,看到诸将三五相聚席地而坐、窃窃私语。刘邦问张良,他们在议论什么?张良危言相告:“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刘邦非常担忧,张良顺势建言:“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刘邦说:“雍齿与我故,数常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张良说:“今急令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雍齿受封,群臣皆喜曰:“雍齿尚为候,我等无患矣。”张良以合衷之德,使刘邦安抚了大批骨干,力挽狂澜于危局。

和衷是忍和容的升华,是将容与忍发挥到极致产生的凝聚效应。善和衷,古往今来,留侯是范!

多谋略

张良精熟《太公兵法》《素书》《三略》,每战必奇谋致胜,得心应手,正史记载范例多多,人皆耳熟能详,勿庸赘述。在此我想费些笔墨记述两件事。

公元前204年(汉王三年),项羽将刘邦包围在荥阳。刘邦忧恐。.郦食其建议:秦灭六国,令其子孙无立锥之地,重新立六国后代,使其受印复国,其君臣百姓定会拥戴陛下,楚王也会“敛衽而朝”。刘邦满口答应:“善。趣(赶快)刻印。”

此时,张良谒刘邦。刘邦正在吃饭,喜滋滋地将郦食其削弱项羽的“妙计”说给张良。

张良惊呼:“谁为陛下出此计者,陛下事去矣!”并拿起刘邦面前的筷子说:“臣借前箸为大王筹之!”张良自古及汉,以史为鉴,展开了鞭辟入里的大论述,从八个方面强调了复六国之计万不可行的道理。“八不可”第一点就指出此计不能“制项籍之死命”,接着连续以“武王伐纣”“封比干墓”“巨桥发粟”“偃革为轩”“华阳休马”“桃阴放牛”为例,六问刘邦能否做到,刘邦答曰:“未能也。”最后张良着重诘问:“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国,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坐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讲了“八不可”之后,又重复强调:“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张良一番宏论拨云见日。刘邦“辍食吐哺”骂曰:“坚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八难筹箸”是一剂醍醐灌顶的清醒剂,使刘邦避免了授人以柄,重蹈分裂覆辙的危局。坚决反对恢复封建割据,力主完成统一大业是张良高瞻远瞩,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的巨大飞跃,是中华民族统一谋国的伟大历史遗传。

刘邦称帝后,辄以为吕后所生太子刘盈性格懦弱,不肖自己,每欲废其太子位,立戚夫人所生赵王如意,虽经孙叔通、周昌等大臣犯颜直谏,但皆未能说服之。吕后惶恐,逼张良拿主意。张良不以口舌进谏,别出心裁导太子刘盈“卑辞安车”迎请刘邦朝思暮想的商山四皓随其入朝,使刘邦“认识”到刘盈深得民心爱戴,打消了废立之念,后使刘盈顺利接班,避免了皇位更替的动荡。

这两则史例,不是硝烟征伐的鏖战,不见刀光剑影的血殷,避乱离于瞬息,定大局于无形。张良奇谋幻略,功高盖世,无与伦比,诚得刘邦感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智多星”!

守原则

守原则是成功人士的基本操守,能做到自始至终、坚定不移地按原则办事,必须有清醒的头脑和泰山不移的定力。张良无疑是身体力行坚守原则的楷模,心中有“则”,且终身能“守”,方能立德,进而立功,居功不傲,远离利禄,堪称真君子、大丈夫,铮铮人杰。张良在人生的轨迹上,给我们留下了一行灿若明珠的光影。

当刘邦率军甫入咸阳时,“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素缟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刘邦采纳张良“约法三章”的建议,召告四方:“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迅速整治了军队的思想和纪律,进一步增强了战斗力。“约法三章”的作用,是以律令整饬军纪,以法制感召庶民,是确保刘邦战胜项羽的政治号角。张良一生坚守原则,敬谨行事,从未有锱铢爽错。

公元前201年(汉王六年),刘邦称帝,大封功臣。群臣“日夜争功不休”,惟张良淡定如水。张良时“称病”,一生未统率军队,但“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其功莫可比。刘邦让他“自择齐地三万户”受封。张良谦让至极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承受)三万户。”刘邦遂封张良为留侯。

此外,从诸多事件上也折射出张良坚守原则的高贵品格,如“悉财求客”“韩信封齐”“秋毫不犯”“萧何拜相”“罢兵归田”等都充分说明了张良毕其一生立身行事的原则是不自傲、不贪财、不动摇、不跟风、不携嫌、不徇私、不居功、不恋位。

相比之中,时下某些“公仆”头衔累累,不谙毫墨,“顾问”文化;不懂经营,“独董”企业,皆为名利所累。此辈在留侯面前,当芒背冰脊,寻隙遁形。

知进退

先哲云:“进,吾往也。”然则一旦功成,“退”孰为之?史证――留侯张良。张良进取有术,退让适时。于佑任赞其“一生进退本从容”。

张良对历史人物的作用、经验、教训了然于心。他辞却三万户食邑,并选初会刘邦之地“留”为封地,一石二鸟,既减轻“人民负担”,又表白恒念刘邦的知遇之恩,在汉业初兴纷乱繁复的人事关系中,让刘邦对其释然于心。这种“退”,是人格与智慧交织的升华。

张良历经诸多功臣良将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之后或逃或亡的遭际,深刻体会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宿命,如无明智选择则会进退维谷,倘若此时尚不知趣,得意忘形,再稍前挪一步,或将会永无立锥之地。此时,智者心中萌生的是“忧畏”的凶险。

“裸退”是张良义无反顾的选择,摒弃人间烟火事,崇信老庄之学,专心“学道”去了。刘邦大赞张良:“思想道化,策谋奇妙,是为术家。”司马光说:“以子房之明辩达理,足以知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而不顾。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者,子房有焉。”陈元靓说得更好:“王业以昌,名垂不朽,去追赤松,从容无咎。”王夫之一言以蔽之:“良虽多智,而固无私。”

“哲”是聪明智慧的经典,“明哲”是修心养性的人间正道。张良在灭秦兴汉的争战杀伐中,虽未亲率将士驰骋疆场,但运筹帷幄胜过十万雄兵,是一往无前的“进”;汉业既兴,他向刘邦明确表态:“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这是鲜有来者的“裸退”,因此,方得刘邦对其毕恭毕敬,行礼如仪。两千多年来,张良受后人景仰。中华民族尊张良为“谋圣”,千古道德典范,仰为观止;世界张姓奉张良为“开基祖”,崇荣有加;张姓后人不少拟名为学良、钦良、景良、崇良、慕良、效房、祖房、宗房、致房、荣房……皆数典效祖之谓也。

张良于公元前186年(高祖逝后八年)逝世,谥文成侯。张良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其寿至古稀,封侯食邑,身无大恙,德贯千秋,余生逍遥,臻于“五福”;他的人品才学光灿耿耿,泽被后世,烛照前行。子房公,完人也。

以史为鉴,留侯张良折射的光华是德与才的永恒的聚焦!

热点推荐

上一篇:爱奇艺的领跑者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