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是承德发展的美好夙愿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是承德发展的美好夙愿

小编:陆国仅

康乾盛世时期,朝廷倾全国之力,在塞外热河上营村建造了淡妆素雅的避暑山庄和金碧辉煌的外八庙,成为与圣彼得堡、白金汉宫相媲美的皇家宫苑,自此承德名扬天下。然而,历经清末、民国、日伪、国民党统治时期,热河古城依然如故。如今的圣彼得堡――英雄的城市,仍颂扬着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如今的白金汉宫――英国女王的府邸,仍闪耀着维多利亚时代的辉煌而今天的承德避暑山庄――塞外明珠,将如何焕发耀眼的光芒?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之际,让我们将镜头对准过去的承德,回放在不同时期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档案印证了建设国际旅游城是历史赋予承德经济发展的美好夙愿。

一、康乾时期承德的城市雏形

承德是在清代完成了城市形成、发展和衰落的全部历程,更是在清代中期成为国家的第二政治中心,在清代的城市体系变化和城市本身的发展中,具有突出的特殊性。而这一过程中,皇家活动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始终,是影响承德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清军入关以后,长城以外地区成为清朝统治者军事和政治的战略要地。自顺治以来,清朝统治者通过移民垦荒、设立驿站、北巡和木兰秋A、设立行宫等带有个人和官方色彩的活动,开始了对此地的开发。

承德城市便是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承德以其独特地理和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得到了清王朝统治者的青睐。康熙时期,在此肇建避暑山庄,兴建了外八庙”中的溥仁寺、溥善寺,为承德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深远影响,在此地产生了人口和经济上的聚集,成为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和决定因素。乾隆时期,继续完善避暑山庄的规模,并将木兰秋A和避暑活动制度化和长期化。乾隆年间又继续修建外八庙,是为了顺应蒙、藏等少数民族信奉喇嘛教的习俗,“因其教而不易其俗”,通过“深仁厚泽”来“柔远能迩”,以达到清王朝“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乾隆在此地的一系列活动,使承德成为当时全国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商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对于当时承德这个曾经只有几户人家的热河上营小村镇来说,是康熙皇帝修建的这个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需求为一体的避暑山庄,康乾时期续建的外八庙,改变了其命运。自此,随着清王朝的兴衰,承德这座陪都跟随避暑山庄与外八庙一同见证了康乾盛世强国固兵的昌荣繁华,也见证了清朝衰落时期任人宰割的屈辱岁月,又经历了民国、日伪时期的烽火硝烟,承德就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演变。

在康乾盛世时期,清王朝倾举国之力肇建的避暑山庄内是经过精心设计和规划的,而对山庄之外的这个城市却从来没有规划的史料记载。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开凿新河(今二仙居旱河),“为保御路”,为保山庄免受洪水的的危害,曾沿武烈河、旱河两岸修筑了防洪堤坝、疏通了河道,并在旱河修建了于家沟大石桥、庆安桥(二仙居旱河桥)等桥梁,光绪年间修建的神庙桥(迎水坝桥)。但是这些桥梁、堤坝、河道清挖等城建工程也并非为了城市建设,皆是保护山庄和外八庙等皇家宫苑寺庙安全服务的具体措施。

二、民国、日伪时期承德城市发展思路

1723年设热河厅,1733年改热河厅为承德州,1788年升为承德府,至1929年改府建省,承德的城市状况没有明显变化。直到1933年成立伪满洲国热河省。日本侵略者侵占热河后,为掠夺资源和继续侵略的需要,1934年4月28日动工,至1935年12月1日竣工修建了锦州至承德的铁路。在修建火车站时,为防止武烈河泛滥,在罗汉山东侧北山下修建了一百米的石坝。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进一步扩大侵略需要,1937年8月20日开始铺设承德至古北口铁路工程,并于1938年制定了开发河东地区的规划。在这期间,先后修筑了三段堤坝:一段为武烈河大桥以北的187米的防洪堤改堤为混凝土基础,先期工程坝体很矮,而后又加筑了两米高的石笼,一段为柴家旱河口至飞机场南界的1652米的土堤,从此开始了出现了武烈河东岸的堤坝防护系统。

伪满民政部土木司都邑还编制出一幅承德都邑计划图。规划范围:北以普宁寺北缘为界,西至头道牌楼,南达分机场跑道南端外,东以罗汉山、鳄鱼山折线联结为界,总面积16平方公里(当时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道路骨架,东西向三条,南北向两条,呈方格网布局。过境交通道路有四条:一条向西至北平;一条向北至隆化;一条向南至锦县;另一条沿狮子沟旱河向西出境。武烈河自上游至下游分别规划了四座桥梁,联系武烈河的散布村落。生活居住主要由佟山北坡各南坡以及西大街、碧丰门东西两侧,构成山地居住组团。平地也规划出四块生活居住用地即:热河上营、二仙居、肃顺府、驿站。在生活居住地内部,道路方格网密集。在主要十字交叉路口,设计多功能环岛。商业和行政机构用地,几乎占生活居住用地的20%。规划中考虑到了洪水对都邑的侵害,沿武烈河流经都邑东侧和石洞子沟旱河、狮子沟旱河两侧,规划建设十里坚固的堤防线河宽度在300米、30米、50米不等。规划将避暑山庄辟为乐园保留湖区,平地大部分辟为运动场。这张都邑计划图初步勾画了当时承德市区的基本轮廓。

三、解放初期承德城市发展思路

建国以来,承德要做的两件大事:保护、恢复山庄及外庙这份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她的历史文化内涵,建设承德这个中心城市,发展地方经济,复兴承德,这是承德所应承担的艰巨的历史责任。1948年承德市市容极为混乱,到处是壕沟堡垒,到处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建国初期,根据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必须以极大的的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城市建设”方针,市政府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城市恢复、整顿和建设上。1950年组织人员清挖了旱河。1951年把由虹桥到市场的臭水沟修成了暗渠。1952年,清挖了离宫湖泊,修整湖岸,使避暑山庄成为人们游览、休憩的好去处。然后开始修桥补路,市政府在当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一定款项恢复城市建设。1953年,热河省委拨款,修建二仙居至翠桥路,三官庙至大桥路,兴隆街路,承德大桥至火车站路面和排水明沟,还修建了大小桥梁七座,修补了武列河大坝,经过填坑补洼,修桥补路,初步改变了城市面貌。 1958年清华大学师生协助承德市城建局编制《承德市总体规划说明书》,规划近期到1962年,远期到1969年城市发展目标。市区规划布局按概述、功能分区、居住区规划、道路广场、绿化系统五个部分,并作了详细说明。城市性质确定为: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轻工业相结合的的工业城市。另外,由于有著名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等名胜古迹,准备建成全国游览区和修养区。这是承德市的第二张城市建设蓝图。为今后的城市发展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建设方面,市政府投资完成道路工程3.14公里,总面积9万平方米,重点解决了二仙居至丽正门地段道路弯曲、窄、挤的状况。第一条沥青灌注式道路是1959年修建的翠桥――二仙居――德汇门长1.8公里,宽12米的道路。1960年用白灰、炉渣拌水泥建成石碾矿渣路面的武烈路。1965年,用人工炒沥青,建成流水沟――粮市――头道牌楼沥青混凝土路。

四、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思路

第二次城市总体规划始于1974年,1975年完成初步方案,通过了国家城建总局组织的专家论证,1984年7月1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承德市总体规划》,这是承德市第一部具有法律效力的的城市总规划。近期为1981年至1985年,远期为1981年2000年。城市性质确定为:建设一个具有文化名城特点、文明、整洁、优美、安定的风景旅游城市。这是承德第一次以规划法律文件确定为旅游城市。城市建设已基本形成:离宫以北为文物古迹游览区、南营子、西大街、为商业区,新华路至南菜园为文化区,水泉沟、石洞子沟、太平庄、双滦区为工业区。根据中央外交部领导指示,承德市将对外开放,因此必须使市容比较整洁,市政和各项生活福利设施比较完整,交通供水等比较可靠,“三废”得到适当处理和利用。具体的对城市中的交通枢纽西大街等七条交通枢纽的主要干道进行改建,在火神庙与南营子大街的交汇处将建有较大的公共建筑,形成市中心,其它道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1991年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按照规划实施10年,城市道路网进行了拓宽改造,城市供热、供水、供电、通讯、燃气、体育场馆、大型商场、教育卫生设施及涉外宾馆等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骨干工程相继建成,建成面积从1980年的16.6平方公里增加到1991年的20.2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突破了16万人,提前实现了总体规划目标。

1992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1995年,完成了《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上报稿。1996年,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修改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将承德市的性质确定为:“国家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冀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了保证古城风貌,城市规划格局采取了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即整个城区分为老城区、新市区、双滦区三部分。城市发展思路是:保护老城区,开发新市区,建设双滦区。将老城区现有的行政、经济、文化职能迁往新市区。

2001年承德市提出“一环两线、三启一变”战略。2002年提出“一、二、三、四”战略。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白克明,到承德考察城建工作时提出“大避暑山庄”战略构想,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出台《按照建设“大避暑山庄”战略构想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决定》,使承德市的城市建设思路得以升华。城建思路坚持走特色城市的发展之路,提出“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韵”的城市建设思想。

2004年“一桥两园四点八场八线”建设重点,突出以道路管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谋划城市功能的承载能力,以适应未来城市规模发展需要。

2007年时任市长艾文礼又对城市发展建设做出了新的定位:那就是把承德建设成京北通港枢纽、特色产业强市、旅游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把承德打造成“天蓝、地绿、山青、水秀、气爽、路畅、城洁、人和”的山水园林城市,打造大气、文气、灵气、秀气“四气兼备”的魅力城市,建成“宜居、宜业、宜学、宜商、宜游、宜玩”的品牌城市。

2008年9月省政府正式批准了《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连接京津冀辽蒙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新的规划通过“南扩、西进、北延、中疏”带动城市向南、西、北三个方向发展,疏解老城区职能,形成组团式结构。2008年,是承德市实施“三年大变样”第一年,承德市在拆迁改造、环境整治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009年,承德市委、市政府又响亮地提出“四大一推一建”,即开展“大讨论、大培训、大谋划、大招商,强力推进三年大变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这一目标确定又使承德的城市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2010年1月26日,承德市委、市政府隆重举办了“中国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高层论坛”,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明确提出“突出文化休闲特色、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

回顾承德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轨迹,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指引了发展的方向。在城市建设中,承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与历史紧密相连,继承了城市历史文化中的精华。城市规划建设“因天才,就地利”,如今的承德在各个发展阶段制定了科学有序的城建思路,才使“碧水、蓝天、青山、园林、古庙、滨河、奇峰”的环境形象更加完美。通过梳理承德城市不同时期发展的脉络,档案印证了承德建成国际旅游城市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股东出资瑕疵的法律责任论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