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燧”及其命名探析

《肩水金关汉简》所见“燧”及其命名探析

小编:

关键词:肩水金关汉简;燧;燧名;燧命名

Keywords: Han dynasty wooden slips from Jianshuijinguan; “sui”(beacon tower); “names of sui”; designation

汉代边郡军事系统为:郡―都尉―候―燧。烽燧是古代边境通报敌情的烽火台,是古代边防侦察预警系统中最基层的哨所,也是边境军事组织中最底层的军事单位。西北汉代简牍记载有大量的燧名,透过这些燧名可以管窥汉代边境的烽燧规模及分布,从而进一步了解汉代的候望系统。与此同时,在众多的燧名中我们发现其命名方法具有一定的规律,进而揭示庞大的烽燧系统中如何便捷地给各燧命名,同时又尽量避免同名。

一 相关研究概述

《肩水金关汉简》1―3卷中不重复的燧名161个(不含燧名残缺严重者)[11-13],明确这些燧名所属候官是研究的基础。陈梦家将《居延汉简》中的烽燧分成甲、乙、丙三类:甲类通过简牍记载直接确定,乙类为以序数编号的燧,丙类据出土地点推测[1]57。燧简表《第十表》是燧所属候官简表,包含了肩水候官83燧、广地候官8燧、橐他候官5燧[1]95。永田英正在陈氏基础之上将这批简的烽燧分作四类,分类方法大同小异。

一、与《第十表》相同的燧共计55个,含肩水候官的50个燧、广地候官的3个燧、橐他候官的2个燧(表1)。

由表1可推知,燧简表《第十表》中另有属肩水候官的33燧、属橐他候官的3燧、属广地候官的5燧在《肩水金关汉简》1―3卷中是没有的。上表中的同名燧需要稍作说明:

受降燧,与卅井候官有同名燧。陈梦家据受降燧简出土地点的差别确定其分别属于“卅井候官”和“肩水候官”。《肩水金关汉简》均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这批简中的受降燧应属肩水候官。

“受候燧”燧名存疑,T6:146 简“受候燧”中的“候”或为“降”之误释。“”整理者作“候”,这里或为“降”,左边部件“阝”与同简下文“燧”的“”左边部件写法完全相同,同批简中“候”字常写作“”、“”、“”等,左边部件“亻”十分明确,“降”与“候”右边部件在草写时易混淆。由原简字形及简牍语境,受候燧或为受降燧,属肩水候官。

豆山燧,T24:138简:“□□□一枚直二百,□□□长宁韦五直廿三。止虏隧长申延寿韦直百一□;执适隧长王遣韦五枚直廿;豆山隧长赵彭助五枚□;金关隧长聂定卅五枚直。”{1}此简应为同候官下各燧燧长领取物品簿籍,执适燧、止虏燧、金关燧皆属肩水候官,故“豆山燧”应该也属肩水候官。

通望燧,陈梦家据《居延汉简》505.14简“通望隧戍卒宋晏,迎谷肩水,廪五月廿六日入”出土于大湾(肩水都尉所在地)判定其属肩水候官,依据不足。《肩水金关汉简》T3:89简“橐他通望隧长成J”明确记录为橐他候官,故“通望燧”属橐他候官,属“肩水候官”待新证。

圹野燧 ,T23:726简“□部,□城仲卿丿,水门王卿丿,当井张卿丿,圹野田卿丿,直隧张卿丿,候史王卿丿”应为某部下各燧名籍,其中“水门燧”“当井燧”为“肩水候官”,故此简应为肩水候官下的某部,故“圹野燧”“直燧”亦属肩水候官。

临泽燧: T23:287A简“临泽隧牛卯、襄泽隧长、临利隧长孙庆、禽寇隧长宋良、穷寇隧长张□”;T23:287B简“右前部隧亭”,右前部属肩水候官,襄泽燧、临利燧、禽寇燧、穷寇燧皆属肩水候官,故与之并列的“临泽燧”也应属肩水候官。

伏虏燧, T9:101简“虏入张掖郡界仓石伏虏隧以东积薪举蓬通北郡界以北通报□□□”,仓石为肩水都尉下所辖候官,故“伏虏燧”属仓石候官。 上表“所属候官不详”的燧,仅有燧名记载,且与居延都尉下各候官有同名燧,如累下燧、收降燧、田燧,据陈、永田氏的考察属居延候官,止奸燧属卅井候官,临之燧、却适燧、箕山燧与甲渠候官下辖燧同名,虽皆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但尚不明确其具体归属,有待遗址考察及新简证明。

综合陈梦家的燧简表《第十表》中肩水候官、广地候官、橐他候官所统计的燧名,以及《肩水金关汉简》1至3卷中所包含的燧名,目前已出版的肩水金关汉简中燧名的数量如下(表4)。

表4不包含残缺的34个燧名,加之《肩水金关汉简》还有2卷未出版,肩水都尉的实际烽燧数量一定超过161个。表4中肩水候官辖燧93个,远远超过广地候官、橐他候官、仓石候官的辖燧数量,由此表明肩水候官规模宏大,烽燧数量应以百计,烽燧分布密集,属于重兵把守的区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仓石候官仅见1个燧名,不见庾候官下辖燧名,这种情况较为特殊,可能含有这两个候官的燧名尚未披露,甚至尚未出土,有待证明。

三 烽燧的命名特征

综观陈梦家燧简表《第十表》中的260个燧名,以及《肩水金关汉简》前3卷中的161个燧名,再结合《居延新简》中的燧名记载,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命名习惯,反映了汉代烽燧的命名文化及特殊的命名心态。

观察这些燧命名特征,不难发现在庞大的烽燧系统中给燧命名一般以便捷性、鼓舞性、区别性等原则为主。序数命名便捷且可有效避免同名燧,但辨识度、区别性较低。据所在烽燧临近的山水特征命名标识性较强,表达对敌寇的制止、攻克取胜的燧名鼓舞性较强,且在简牍中十分常见,这类燧名易产生相同燧名。表达对国家和生活美好愿望的燧名也具有鼓舞性特征,简牍中亦常见。在庞大的烽燧系统下,燧名重复不可避免,但基本遵循同都尉可有同名燧、同候官不得有同名燧的原则。 四 结 语

总之,西北汉简保存了丰富的候望资料,是研究汉代边境军事组织的重要凭证。《居延汉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三批汉简的出土地基本为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所辖范围,各都尉下辖数百个烽燧,要理清居延都尉至肩水都尉的烽燧数量以及烽燧的位置需要更多新材料,待《肩水金关汉简》后续诸卷出版及考古遗址的调查完成后或能作更进一步的补充。从目前已有的烽燧情况来看,居延―肩水沿线的烽燧系统十分严密,烽燧数量亦非常可观。

我们仅以《肩水金关汉简》1―3卷为中心,结合前人的烽燧研究成果,浅析其中的烽燧的存在情况、所属候官、燧命名方法等,部分烽燧因考古资料的缺乏尚不能明确其所属候官。待更多新材料的公布及考古发掘报告发表后,学界有必要对汉西北边境的候望系统作更详尽系统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梦家.汉简缀述 [M].北京:中华书局,1980:39.

[2]张德芳.西北汉简一百年[N].光明日报:光明讲坛,2010-06-17(10).

[3]劳.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M].(四川)李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4:38-40.

[4]永田英正.居延汉简研究[M].张学锋,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6-351.

[5]江娜.汉代边防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56-59.

[6]特日格乐.汉简所见之居延候望系统[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8-23.

[9]鲁惟一.汉代行政记录[M].于振波,车今花,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9.

热点推荐

上一篇:多元异构的数字文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