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策略探析

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策略探析

小编:

[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提出和落实,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非通用语种专业就业现状的分析,从社会、学校和毕业生三个维度,由现象到本质,得出规律性认识,为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非通用语种专业;就业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际交往的不断拓展,各类院校纷纷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或扩招已有专业。在高就业率的表象下,其就业结构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从而引导非通用语种专业学生理性择业、就业?是高校及教育部门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非通用语种专业就业现状

(一)外交战略为该专业创造契机

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逐步上升。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日益成熟的中国新一届政府的外交战略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心为“周边外交”,“两个基本”点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做出不断地努力,而“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对外开放的升级版,其稳步走向实质的进展,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公共体这一目标的坚强信念。

非通用语种作为开展国际贸易、文化交流的必要工具,起到桥梁的沟通作用。在此历史机遇下,非通用语种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整体良好。

(二)全球化进程为该专业开拓市场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走出去”的战略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分布在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非洲和拉美是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业务增幅最大的地区。

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很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与非洲、中东及拉美地区的国家开展贸易往来。市场的需求带动了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发展,对外派出类的工作成为非通用语种专业就业的主要去向。由于工作环境艰苦,岗位需求量大,外派类工作对毕业生专业水平要求较低,形成了非通用语种就业门槛低,就业率高的现状。

二、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矛盾

(一)政策出台与政策落实之间的矛盾

就业保障政策不足,且不能够完全落实。一些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正式劳务合同,不缴纳“三金”、“五险”的保障,不解决户口、档案接收等。保障政策的缺失,导致毕业生在面对灵活就业工作岗位时产生迷茫和困惑。灵活就业作为一条重要的就业渠道,出现运行不畅的情况。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培训、资金支持及场地配置的不足,造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难。

(二)就业市场短期繁荣与持续力不足的矛盾

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对外派出类工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为大量的毕业生提供了便捷的就业机会;丰厚的工资待遇;工作能力的有效锻炼。却也为很多毕业生的长期职业规划带来了问题和障碍。非通用语种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翻译、行政类工作,受到年龄、性别等限制,三至五年的外派工作结束后,很多毕业生需要考虑回国发展。原单位并不能保证为他们在国内总部安排合适的岗位。很多学生面临着二次就业的困境。此时,学生的本科学历已很难适应国内就业市场要求,即使找到工作,国内本科毕业生的薪酬又会与国外工作造成较大落差。非通用语种专业的一次就业门槛低,而二次就业呈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成为该专业毕业生的长期职业规划瓶颈。

(三)学校培养与市场需求仍有脱节

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是造成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层次低的主要原因。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教学方式以“语言学习”为主。其中,低年级的学习重点主要围绕“语法学习”展开;高年级的学习方向以“外国文学”及“文学翻译”为主。虽然一些院校也开设了实用类专业选修课,但由于课时限制、师资不配套等原因,很难深入涉及其他专业领域。专业课程设置及学习资料实用性较差。造成了毕业生在求职时,面对真实的工作岗位,出现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的困难。

三、开创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新局面的途径

(一)行政主体履行职能,保障政策落实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首先,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创新以极大的政策支持,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其次,各地教育厅等部门应面向大学生组织系统的创新创业培训,从理论层面向学生提供技术和技能的指导;再次,资金是创新型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政府要主动作为,为大学生提供便利,营造出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推行无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在资金层面给予大学生支持;最后,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地”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项目,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场地和空间支持。全社会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保护青年学生的创业梦想和积极性。

(二)教育部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适应市场的人才

非通用语种专业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速专业教学改革,逐步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让课程真正和市场需求挂钩。突出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和复合型外语人才。例如,已经有高校为外语专业学生提供第二学位的教育机会,学生可以在语言之外,适当选择经济、金融及传媒类课程。只有打破“语言只是工具”的专业局限性,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才能成为具有语言优势的专业类人才。教学改革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学生创造更科学的培养方案,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择业打下良好基础,让学生成为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三)毕业生转变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毕业生应进一步了解对社会需求,转变自身的就业、择业观念;学会合理定位,寻找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工作;更应认识到: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岗位上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寻找符合自身能力的突破口。通过合理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尽快完成从翻译、文秘等岗位进入单位核心部门的转化过程。从而彻底改变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的弱势情况,避免可能产生的二次就业问题。

学生应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重视英语学习,以“三语”优势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增加语言之外的专业知识学习,例如:经济、金融、管理、传媒等方向。或考取各类等级证书,例如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及驾驶执照等,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市场需要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也对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大学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培养质量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与读研的要求,是中国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提高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政策支持。高校、专业教师及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通过全面的调查及访谈,了解学生的就业困惑及困难;推行合理的教学改革,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接轨;及时地进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定位。通过实行社会、学校、学生的多方联动机制,为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做出贡献。

热点推荐

上一篇: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