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少数民族村寨内涵式发展之路

少数民族村寨内涵式发展之路

小编:

摘 要:涵养文化是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功能再认知,即少数民族村寨承载地域文化多样性,是传统物质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传统精神文化的涵养家园,是传统制度文化的源头活水;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面临逐渐被边缘化、趋同化、整体消失等十分突出的问题;要深化少数民族村寨涵养文化的价值认同,提升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能力,需要采取探索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新路、打造特色少数民族村寨保护模式、发挥少数民族保护主体作用和保障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权益等标本协治之举。

关键词:少数民族村寨文化;转型;传承;内涵式发展

生态环境、生计模式与文化制度三位一体、相互作用,使中国少数民族村寨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显著的文化承载性的经济社会共同体。在这些背景下,涵养文化成为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功能再认识,即少数民族村寨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多样性,是传统物质文化的传承载体,是传统精神文化的涵养家园,是传统制度文化的源头活水。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两次根本性飞跃,使少数民族村寨在经济目标、社会组织、文化制度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与市场主导的、外生性的现代化改造强大机制,使传统的以平等互惠为核心的内生性文化制度逐渐被以市场利益为核心的外生性文化制度所取代,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当代转型与保护传承,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的关键指标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尺,是推进民族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涵养文化: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的功能再认知

第一,少数民族村寨承载了地域文化多样性。我国56个民族生活的国土面积地大物博,各具特色,形成各民族的生计方式蕴含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内涵,通过各民族村寨格局和建筑艺术等有形的物件加以呈现和诠释。对此,林耀华先生将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分为以采集渔猎为基础的山林文化类型、以畜牧经济为基础的草原文化类型和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定居文化类型。这些民族生计类型体现在民族性与地域性相结合上,形成了较为分明而又相互交融的文化特色区域。以居住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区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处的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为代表的采集渔猎经济类型;以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南到青海草原、甘南草原、藏北草原及横断山脉中段广大地区的蒙古族、藏族等为代表的畜牧经济类型;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围,雅鲁藏布江流域,澜沧江、怒江流域,云贵高原一带的农耕经济类型。而这三种经济类型都离不开村寨这一生产地点、展示平台和传承基地。因此,我国的少数民族村寨承载着各民族多元多样、共生共荣的文化基因和艺术特色。

第二,少数民族村寨是传统物质文化的传承载体。不同经济类型的少数民族文化对村寨的依托和影响是不同的。以采集渔猎为基础的山林文化类型的少数民族,他们狩猎渔捞的工具必须在村寨内制造,养殖的马匹、驯养的鹿群必须在村寨关护,族群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活动必须在村寨开展。以畜牧经济为基础的草原文化类型的少数民族,其放牧、繁殖、宰杀牲畜和整治草原的工具,以及食肉、饮酪、衣皮、穹庐、毡帐、骑马、驾牛车等物品,必须在村寨内制造和存储。而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定居文化类型的南方少数民族,所使用的铁制犁具,所种植的五谷棉茶,以及族群衣、食、住、行活动,必须以村寨为基本单元。可以说,只要自足自给的传统经济因素还存在,少数民族村寨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的特殊功能就无法取代。可见,现代化开发对传统型村寨文化的挑战显而易见。研究表明:不论是水电开发项目、铁路建设项目,还是流域综合治理、高速公路干线建设和城市拆迁项目,最让少数民族群众难以接受的事实就是村寨搬迁与人口迁移,因为村寨搬迁以后虽然国家给他们重建家园,但新家园已经无法具备原来村寨在维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特殊社会功能。村寨作为维系以上三种传统生计方式的重要场所,基于这些生活方式中形成的族群的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都有赖于村寨作为传承载体为其提供传承土壤和展示空间,形成生计方式演化积淀基础上的行为文化这一有形传统文化的内核,而村寨在文化传承中提供了重要的场地和元素,能够使得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依托村寨绵延传递。

二、现实困境: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问题再审视

第三,在重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因迁移而整体消失的现象十分突出。在开发利用民族地区资源过程中,工程征地和水库淹没建成的整村搬迁重建,使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文化普遍消失。广西现有各类水库4556座,截止2013年底,全区共有水库移民及涉及人口570多万人,其中原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及其后代173.55万人,他们集中分布在柳州、桂林、百色、河池、崇左市等桂西北地区,这里以大石山区为主,人均耕地少,是全国主要的集中连片贫困区,更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搬迁,被淹没的少数民族村寨大多无法重建,被搬迁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不适应,权益无保障。在新世纪以来建设的龙滩、百色等大型水电站,水库移民多数就地后靠,民居以钢混结构楼房为主,原有的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寨文化消失了。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贵州、云南、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等西部诸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除水利水电工程外,广西百色的铝矿开发、贵州的煤矿开发、新疆的石油开发等重大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开发活动,也普遍出现类似问题[11]。开发与保护没有做到并举并重,使一些传统的文化基因在开发中受到破坏。

第三,遵循规律,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保护主体作用。西部少数民族在生态环境、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和地方知识等诸多方面有别于东部居民。他们的定居农耕程度更低,拥有私有财产的内容更少,对周边自然资源和公共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因而,在生态资源和共同体基础上进行的畜牧、狩猎、采集和礼品交换,在他们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更高。社区生活、集体组织、亲属关系、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节日仪式对他们生活的意义更大,由此造成的消费也更多。简言之,他们对生态资源、社会资源和包括宗教信仰在内的文化共同体资源的依赖更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依赖度更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形式和方法有重要的发言权,我们的国家重大项目开发,既要遵循文化延续性传承发展的自身规律,更要遵循少数民族群众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主体的客观事实,又要遵循少数民族村寨涵养文化的现实依据,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将民族工作,尤其是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工作纳入项目开发工作的全过程和各阶段,开展充分论证、研究少数民族的重大关切,落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诉求,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首创精神,体现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地位,创造性地开展少数民族村寨保护工作。

第四,完善政策,保障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发展权益。针对自然保护区运行管理对当地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与发展的深刻影响,建议着力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的原则,遵循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好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分级和分区管理,确保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在履行自己义务的同时,享有合法权益,共享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红利。二是完善自然保护区分类体系,合理设置自然保护区内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允许保护区内存在一定的人类经济活动,探索建立人与自然保护区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型模式。三是全面实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既要合理确定国家或政府层面的生态补偿范围和标准,又要创新机制,让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共享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的实际利益,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平均收入不低于当地农村的平均水平,从而调动他们参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从长远来看,建议国务院尽快设立全国生态补偿领导小组,负责全国范围内生态补偿的协调管理,领导小组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环保总局、林业局、水利部、农业部等相关部委领导组成,行使生态补偿工作的协调、监督、仲裁、奖惩等相关职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办事机构。同时建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和技术咨询[15]。此外,在水电移民方面,西部少数民族水电移民需要国家做出更多物质补偿和制度安排。在现有政策法规基础上,增强民族地区水电移民补偿补助和安置力度,既体现保护各民族文化公平传承的精神,又给居民留出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空间。为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水电项目规划设计中,应像对待城镇、历史文物和珍稀物种一样,慎重地对待少数民族社区,千方百计利用设计技术实现少征地、少移民。二是把恢复家园和保持社区文化,作为移民补偿补助和安置目标。三是对少数民族水电移民的隐形收益损失进行补偿。同时,建议在国家层面上设立一个以库区为单位,针对移民社区文化重建,以传承群体为资助目标,由移民群体按项目书来申请的民族地区水电移民社区文化保护和发展基金,为民族文化重建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2]广西保护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扮靓与富民同行[EB/OL].

[3]赵 静,周 健.建设广西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J].桂海论丛,2013(5):116-119.

[4]麻扎村――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EB/OL].

[5]陈洁莲.民主壮族――中国壮族乡村民主自治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67.

[6]刘舒凌.年终观察――在1000个民族村寨中保护文化留住乡愁.[EB/OL].

[8]西部大开发青海大发展新农村(牧区)建设日新月异[N].青海日报,2010-01-18.

[9]贫困嘎查摇身一变成为蒙古族特色村寨[N].内蒙古日报,2013-10-17.

[11]唐继锦,贾晔.中外水库移民比较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43.

[12]国家民委课题组.中国的民族事务[EB/OL].

[15]国务院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

热点推荐

上一篇:邓小平尊重劳动者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