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

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

小编:

摘要:青词与道教祭祀斋醮密切相关,是一种有特定体制和用途的古代常用文体,宋人别集中多见,而今人对其已不甚了了。宋代文人青词具有诚心忏过特质,我们可以此观照其中体现出的种种宋代文人心态,如禳灾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态;忧心前途、全身保安的自慰心态;虔诚自省、谨慎畏祸的约束心态;追荐亡灵、缅怀亲人的哀痛心态等。宋代文人创作的某些青词还流露出作者心态的转折变化,反映出作者在某个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忏悔文学和忏悔意识此前并不发达,而青词中却大规模地出现忏悔心态,值得关注。研究文人青词有助于洞察古代文人的深层心理活动,把握其微妙心态。

关键词:青词;文体;宋代;文人心态;忏悔

随手翻阅宋人别集,会发现一批古代常写常用而今天早已废弃失传的特殊文体,譬如青词就是一种有特定体制和用途的古代文体,宋人别集中所在多有,而今人对其已不甚了了。近年来对于青词,学术界已有多篇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讨,如张洪泽的《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①、查庆等人的《宋代道教青词略论》②、杨毅的《论唐宋道教青词演变》③等。然而,现有研究的立足点,多是道教立场或角度,迄今尚无专门从文人心态的视角探讨青词者。鉴于青词的诚心忏过特质,对于青词中体现的天人沟通,特别是文人青词表现出的自省、忏悔等特殊心态,似乎还有较大的开掘余地,本文愿在此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请先从文体概念的辨析解释入手,考察几条有关青词的文献材料:

唐人李肇《翰林志》云:

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④

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

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朱字,名为青词。恐初立此体时,是仿道仪也。⑤

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引陈绎曾话云:

青词者,方士忏过之词也。或以祈福,或以荐亡,唯道家用之。⑥

清人吴曾祺《文体刍言》云:

青词,亦于斋醮用之。唐人为之滥觞,宋人文集中亦常常有之。至于嘉靖中,道教盛行,天子一意焚修。一时词臣争以此迎上意。谓之青词者,盖以青纸书之也。⑦

综合上述文献,可知青词与道教祭祀斋醮密切相关。在道教斋醮仪式中,要向天神奏告祈祷,而青词就是斋主向上天表达心意愿望的祝告词文。今人在求神拜佛时,口中犹念念有词,说白了,青词就是这种向神灵说的吉祥话。向神灵表白心迹,口头、书面都可以,本无具体规矩。及至唐代,皇家制定了规则,专门请文人把祝告之词郑重其事地写出来,并在用纸、写法上有种种形式方面的讲究,于是青词就仪式化、正规化了。接着流传到民间,普通百姓人家也开始使用青词。

中国古代的道教信仰几度兴盛、代不乏人,而青词的数量定然不可胜计。写作青词者,有道门道士,有文人学士,还有民间百姓。不过,只有那些收录保存在古代文献里的青词流传至今,绝大部分民间青词都亡佚了。本文关注的,是宋代文人学士写作的青词。青词起于唐代而盛行两宋,唐人文集中尚不多见,而宋人文集里比比皆是。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略作文献梳理,宋人别集中存有较多青词的作家集子情况大致如下:

胡宿《文恭集》、苏颂《苏魏公文集》、王《华阳集》、范祖禹《范太史集》、韩维《南阳集》、欧阳修《文忠集》、苏轼《东坡全集》、苏辙《栾城集》、陈师道《后山集》、秦观《淮海集》、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邹浩《道乡集》、刘《学易集》、李昭^《乐静集》、刘安节《刘左史集》、傅察《忠肃集》、李纲《梁G集》、张纲《华阳集》、孙觌《鸿庆居士集》、史浩《峰真隐漫录》、周麟之《海陵集》、周必大《文忠集》、王质《雪山集》、周孚《蠹斋铅刀编》、杨简《慈湖遗书》、洪适《盘洲文集》、杨万里《诚斋集》、陈造《江湖长翁集》、楼钥《攻集》、真德秀《西山文集》、陆游《渭南文集》、叶适《水心集》、魏了翁《鹤山集》、刘克庄《后村集》、洪咨夔《平斋集》、李曾伯《可斋杂稿续编》、陈著《本堂集》、何梦桂《潜斋集》、(金代)李俊民《庄靖集》。

其中胡宿、王、欧阳修、魏了翁、周必大、洪适、楼钥、真德秀、刘克庄等人作品集中青词尤多,而最多的胡宿、王、周必大三家竟达百首以上,在各自文集中占数卷的篇幅。

青词的盛行与古代的道教神仙信仰休戚相关。唐代皇帝与老子攀亲,庄子、列子等都被封为真人,而《老子》《庄子》《列子》亦被尊为经,故青词源于唐代不足为奇。宋代的道教斋醮仍然盛行于朝野,真宗皇帝本人居然写作数十首青词,而徽宗更是崇道,自号“道君皇帝”。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说宋世尤重科醮,“朝廷以至闾巷,所在盛行”⑧,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斋醮的副产品――青词的创作遂在宋代日益发展并逐渐达到兴盛的程度。

青词的应用范围极广,上至皇家朝廷、下至贩夫走卒,在斋醮仪式时都需使用。宋代青词按使用者等级的高下,可简单分为皇家御用青词和民间青词两大类别。皇家御用青词当然用不着日理万机的皇帝亲自出马;就像教坊乐语一样,作为“天子私人”的翰林学士,有职责为皇家撰写这种宗教应用性文字。对此,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学士草文”条说得很明白:

学士之职,所草文辞,名目浸广:拜免王公将相妃主曰制,赐恩宥曰赦书、曰德音,处分公事曰敕,榜文号令曰御札,赐五品以上曰诏,六品以下曰敕书,批群臣表奏曰批答,赐外国曰蕃书,道醮曰青词,释门曰斋文,教坊宴会曰白语,土木兴建曰上梁文,宣劳锡赐曰口宣。⑨

杨亿一下子列出十余种翰林学士职责内的文体,而青词就在其内。

欧阳修《内制集序》云:

今学士所作文尝多矣。至于青词斋文,必用老子、浮屠之说;祈禳z祝,往往近于家人里巷之事;而制诏取便于宣读,常拘以世俗所谓四六之文,其类多如此。⑩ 学士院的翰林学士都是当时的雄文大手笔,由他们来写这种应用性的文字似乎有些大材小用。不过,正由于翰林学士是为皇家充当文秘,故不敢不尽心竭力。学士们的精心撰写自然极大地提高了青词的创作水平,让青词愈趋严整规范。而学士们撰写的供奉青词流传到社会上以后,普通文士、百姓之家又会竞相效仿,这就有力推动了宋代青词的创作,以至青词成为宋人文集中的常见文体。

青词的本质是应用性文体,故首重功能。王恽《玉堂嘉话》卷四引鹿庵云:“青词主意,不过谢罪、禳灾、保佑平安而已。”斋主向神灵祝告一般都有具体的目的性。不用说,皇帝的青词一般都是祈祷国泰民安或者希冀长生不老。普通百姓的青词则功能更多:或者自己做错了事,请求神灵原宥;或者自身、家人有灾有难,祈求神灵消灾除难;或者对未来的前途有美好憧憬,渴求神灵保佑实现,等等,不一而足。宋代大型总集《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七十一至七十四皆收录青词,其中皇家御用青词和民间青词各二卷,编排上则按照功能的不同加以区分。皇家御用青词的类别有圣节、本命、国家祈祷、祈嗣保庆、禳灾、雨D祈祷、御容、国忌、生日等;民间青词分出本命、祈禳赛谢、净狱、祈嗣、祈病谢安、禳时灾、祈雨、谢雨、祈雪、追荐等种类。上述名称有的一看即懂,而有的则需要解释一下。圣节指神灵的节日;本命指某人的本命年;祈嗣保庆是希望早生后代,子孙健康成长;净狱是希祈天下太平、盗贼弭宁。由此可见,宋人非常信奉道教,而青词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宽广,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情无不可以祈祷祝告。新房子盖好了要写青词,生老病死要写青词,新官赴任要写青词,甚至出使外国也要写青词(葛谦白有《奉使金国作醮保安青词》)。祈雨要写青词,待下雨后,还要再写青词以谢雨。

青词既然用在特定场合,自与一般文体有别,必有其特殊的体制和写法。自唐代起,青词的撰写就存在骈体四六与诗体两种,其中又以骈体四六为主,诗体青词只能算作一种变体。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曾为一吴姓道士夜醮,撰诗体青词《绿章封事》云: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绿章封事谘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金家香巷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这是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体现出他一贯的凄艳诡激的诗风。道教本来就讲究浪漫奇幻,李贺把青词写成这样,也不为出格。

明代周思得辑《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三十五详述了四六体青词的文体规格样式:

文用四六,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修撰者务在实朴,言简意深,不可繁华多语。纸用一张,阳数也。不用二幅,盖偶数也。纸高一尺二寸,密行书写,阔不容纸,上空八分,下通走蚁,前留二寸,后空半张,以待太上判命。书法与书章并同,切在志诚,不可灭裂,戒之慎之。

由此可知,青词规矩严格,各环节都马虎不得。青词的用纸和书写规则姑置不论,就其写法而言,与一般骈体四六有所不同。它在书写上虽然一样讲究对仗、用典,但用词须避免华靡绮艳,应以朴实无华为本,追求言简意深、道韵婉转的艺术效果。南宋道士吕元素《道门定制》云:

青词止上三清玉帝,或专上玉帝为善。或有自九皇而下,至于十极诸天三界真灵,皆列于词中。岂有请命于上帝就以递告众真欤?又朝廷所修词文不过六七十字,不用“中谢”、“伏念”字,诚为谨严。且词先入愿意,欲直具事,因不可以对偶联属。虽云宣读之便,不知词文又有对偶,事重意复,不严简尔。

可见,青词尊奉的神灵亦有讲究,或专上三清玉帝(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或专上玉皇上帝,其他各路神仙最好不要掺杂在内。尤其是朝廷所用青词,更需规制谨严。为达言意简赅,先表意愿,直书其事,最好连偶俪的句子都不要用。试看欧阳修《兖州会真宫等处开启皇帝本命道场青词》:

伏以三辰昭运,六甲驯行。当熏风阜育之时,属正命本元之日。谨遵科式,上荐诚明。诵灵蕊之真文,延紫清之诸圣。伏冀苍灵降鉴,福嘏骈臻。蒙休匪止于眇躬,博施咸均于庶品。

参照上述标准,此作应该算作得体。但平心而论,如此青词只是徒具一幅外表而已,并没有什么文学美感可言。与欧阳修这首青词不同,大文豪苏轼的《徐州祈雨青词》就颇有可观:

河失故道,遗患及于东方;徐居下流,受害甲于他郡。田庐漂荡,父子流离。饥寒顿仆于沟坑,盗贼充盈于犴狱。人穷计迫,理极词危。望二麦之一登,救饥民于垂死。而天未悔祸,岁仍大荒。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禾未入土,忧及明年。臣等恭循旧章,并走群望。意水旱之有数,非鬼神之得专。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请命。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臣实有罪,罚其敢辞。小民无知,大命近止。愿下雷霆之诏,分敕山川之神。朝寸云,暮洽千里。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

这是苏轼在元丰元年(1078)知徐州时所作。当时苏轼因对王安石的“变法”存有看法,自感在朝廷上难见容于新派,于是请求外调地方。他在地方官的任上,体恤民情,尽心竭力。熙宁十年(1077),他由密州改知徐州,当年夏天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危及城池。苏轼亲自率领官兵百姓抢修堤坝,发公廪,济困穷,“庐于城上,过家不入”(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徐州得以保全。谁知祸不单行,水灾之后转年就是大旱,几个月滴雨未降。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当时习俗,一般都会安排祈雨的道教仪式,苏轼乃作《徐州祈雨青词》。这篇作品情文并茂,典重凝练,写出了一个地方官对民瘼的深切关心。从艺术上说,此文虽是骈文形式,但文风朴厚,文情沉著,工整缜密,有古文的委曲精尽之妙,洵为青词中的佳作。

此外,个别青词还有超出常规之外的特殊格式。如张孝祥有一首别具一格的青词――《十二愿》,罗列了十二个心愿,其格式可谓独一无二:

一愿一人圣寿。二愿二仪平成。三愿三光明润。四愿四序休宁。五愿五行协应。六愿六府充盈。七愿七元降格。八愿八表澄清。九愿九垒皇君垂福佑。十愿十乘太乙度灾屯。十一愿十一耀灵光下烛。十二愿十二时道气常存。 因为青词是敬献天神的词文,本来就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于是好事的宋人又编造了一些有关青词的灵异故事,写到传奇小说中,彰显因果报应。南宋洪迈的《夷坚志》里记载了好几则关于青词的故事,可谓青词小说,或青词文学。《夷坚志》丙志卷第五“李明微”条:

李明微法师,福州人,道戒孤高,为人拜章伏词,报应甚着。绍兴五年,建州通判袁复一使与天庆观道士同拜醮。既罢,谓叶曰:“适拜章时,到三天门下,见此郡张道士亦为人奏青词,函封极草率,又已破碎。天师云:‘此不可进御’。掷去之矣。”叶曰:“张乃观中道侣也。但不知今夕在谁人家。”明日,张自外归,叶扣其所往,曰:“昨在二十里外叶家作醮。村民家生疏,青词纸绝不佳,及焚奏之际,架复顷侧,词坠于地。吾急施手板承之,赖以不甚损,然鹤氅遂遭k。”叶为话明微所见,张甚惧,即日自具一醮谢罪云。

《夷坚志》支志戊卷第六“王法师”条:

临安涌金门里王法师者,平日奉行天心法,为人主行章醮,戴星冠,披法衣,而非道士也。民俗以其比真黄冠,费谢已减三之一,故多用之。每使李生书写章奏青词。庆元二年正月十五日,一富家以上元令节,邀建保安醮。李生从其朋辈先夕出游观灯,饮酒食肉。至是亦不言,乘醉操笔,字画封缄,皆不精致。醮方罢,王梦两朱衣吏,追摄至天官庭下。天官盛服正坐,侍从整肃。吏引王立于前。俄而数武卒擒一囚至,则李也。天官赫怒,问曰:“比所奏青词,如何敢吃酒肉后书写?”叱使搦坐,出其足,讯刑杖百余下。

书写青词必须使用专门的纸笔,前一则记载中的张道士用纸不佳,函封草率,以致焚奏时出了问题;而张道士也怕神灵怪罪,于是当日就建醮谢罪。后一则中的李生不敬神灵,竟敢在饮酒吃肉后撰写青词,而主持斋醮仪式的王法师也未尽监督职责,两人都犯了禁忌,因此受到天官的斥责和刑罚。这些故事反映了青词中的“因果报应”,警惕那些慢待神灵者。青词屡屡成为文言小说的题材,说明它在宋人生活中的常见常用。

从文人心态的角度而言,青词非常值得关注。青词是斋醮时的祝文,其本质是用来沟通凡人与神灵的,强调的是“诚”字当头,故而它是研究人神沟通方式,尤其是研讨古代文人心态的一个独特窗口。前文已言,青词一般用青纸朱书。何以如此?宋代吕元素云:“盖青纸朱书,以代披肝沥血之谓也。”青词既用来敬献神灵,青纸朱书中就包含着宗教仪式的庄重意味。斋醮者对神灵要有绝对的诚意和忠信,来不得丝毫隐瞒或虚假,故而诚意是最重要的。

心态,简言之,即心理状态,其中包含精神、情绪、意志、欲望、诉求等复杂多面的情愫、状态和层级。文人创作青词时,扪心自问,倾吐心声,而今人恰可透过这些忏过之词,以意逆志,洞察其心态的微妙变化和深层心理机制。

青词又有“心词”之称,自然与文人心态密不可分。南宋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四云:“青词代剖肝,丹书象沥血,所以形容斋主之诚切,其辞贵简而不尚繁,贵质而不尚丽,倾心露胆,求哀于上帝也。”俗语说,人能诚心,神则感应。不诚则不灵,不倾心露胆则难有成效,故青词应是斋醮者真实心态的反映。关于青词的“诚”字诀,道教典籍里反复强调,如宋元以来道经屡称青词要“寓诚”“输诚”“切在志诚”;心诚则灵,没有诚心,心口不一,青词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道藏》里甚至规定了写作青词时须保持的身心状态:“凡书词之时,当入静室,几案敷净巾,朱笔朱盏,勿用腌秽之物,口含妙香,闭气书之,不得以口气冲文。写未乖不得落笔及与他人言语。仍不许隔日书。下臣字不得在行头,行内不得拆破人姓名,此为青词之格。”从这些要求看,作者写作青词时,虔诚的心态是首要的,须努力保持一种澄怀内视、洗涤胸襟的虚静心态。读了这段话,马上令人联想到书画创作时的精神状态。东汉蔡邕《笔论》有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这是写作书法时对身心的要求,绘画则如北宋郭熙所言:“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可见,在书画创作中亦需保有内心的澄澈空明,秉持一种摈除得失、神思妙悟的静穆心态。青词与书画创作的心态,何其相似乃尔!

道教有所谓“虚静说”,乃是道家倡导的一种修养方式,又称“静思”“虑心”“空静”。青词作为一种道门仪式,要求保持虚静心态,也是顺理成章的。在写作青词和斋醮仪式中,保持一种专注守一、高度宁静的心理状态,确实符合道门清修的要求,也是敬神、自省的必要条件,同时有助于写作青词的斋醮者涤荡杂虑,身心放松,从而获得创作的灵感。

从文人心态的角度研究青词,最有价值的,是那些文人自作的、与个人身心攸关的、能流露其真实心态的作品,如祈求本命年保身平安、为父母家人祈祷、为自身仕宦祈福、希望为人生中突然出现的变故解厄禳灾等等。这些青词,都是作者自作,而非代作,情感自是不同。作品里面包含作者个人的真实想法、真实意愿,反映作者心态的微妙变化,故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从青词的体制结构来看,一般是“一吁天,二忏过,三祈祷”。其中“忏过”部分与文人心态关系最密切,也是流露心愫,诚意忏悔,容易出文采的部分,最值得注意。而“吁天”与“祈祷”,则率多套话。“忏过”的内容,通常是诚恳地自我剖析,反躬自省,责己之过,其中体现的是扪心自问的忏悔,对神灵的敬畏虔诚,还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诉求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忏悔文学、忏悔意识此前并不发达,而青词中却大规模地出现忏悔心态,值得引起关注。

前文已言,青词的文学价值并不突出。元代道经《清微斋法》言:“章词之体,欲实而不文,拙而不工,朴而不华,实而不伪,直而不曲,辩而不繁,弱而不秽,清而不浊,正而不邪,简要而输诚,则可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径上天曹,报应立至也。”虽然青词本身的体制要求等决定了其质朴简要的特质,文人的发挥余地不大,但如正心诚意、简要输诚,亦可有惊天地、感鬼神之灵效。青词中的上乘之作表现为文学与道教义理的良好结合,或在意蕴方面出新,或在心理上摹刻精微,或在艺术上富有美感,或在辞藻上典雅精致。由此言之,在文人学士的青词作品中,代皇家撰写的御用青词,概多例行公事的“命题作文”,徒具典雅高华的外表,绝少佳作。翰林学士纵然才华横溢,但一无真情,二受规则束缚,没有用武之地,只得循规蹈矩,但求无过罢了。倒是文人学士自撰青词,往往与作者的切身感受相关,在形式上又不必太拘泥,注重心态的自然流露,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文人的复杂心理,故而反多情真意厚、文辞恳切的作品。可见,部分青词的文学价值较高,仍与其反映文人心态、揭示心路历程密不可分。 宋代青词的篇幅,有一个大概的变化趋势,即起初较短,后来逐渐变长。尤其是文人创作的青词,篇幅增加趋势较明显,这也容易理解。有时情况复杂,自省深刻,心态微妙;而六七十字的篇幅太短,心愫不能充分表达,祈告之事不能透彻说明。于是,青词的篇幅就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笔者不揣谫陋,尝试对宋代青词中各种类型的文人心态进行逻辑分类,分析不同心态,探究宋代文人如何借道门青词吐露心声,忏悔祈福,向神输诚。

其一,禳灾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态。

人类共同的心理,都是趋利避害,爱乐厌苦。然而,人类却偏偏多痛苦,各种疾病、灾祸,让人心生恐惧,敬畏神灵,故而禳灾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态,成为青词中最常流露的心态。如杨万里《淋疾祈祷青词》:

鹤鸣九皋,无微声而不达;F闵庶类,哀眷之必回。岂其虮虱之臣,隔此恫之诉。伏念臣年几八秩,病己再秋。念万物自遂于两间,咸各正其性命;顾六腑独窒其一者,曾不如于狗猪。虽备古来刀锯鼎镬之刑,未足喻此疾痛惨恒之状。三医并手,百药罔功。余生蔑如,濒死数矣。屡哀吁于玄造,未彻闻于盖高。瞑眩小廖,根本犹在。肆旁招于羽客,敬展尽于血诚。敢祈畀矜,一洗沉痼。脱然去体,徼五福之康宁;大哉唯天,与群生而鼓舞。

杨万里在垂暮之年,缠绵病榻,备受折磨,他到处求医问药,却不见效果,于是虔诚祈福,以求祛病延年。此类禳灾除病的心态,在宋人青词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上至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无人不希望延年益寿,而宋代名臣范仲淹之子范纯仁却写了一首绝无仅有的《请死青词》:

物居过盛,必有亏倾;器忌满盈,理当倾覆。矧无才德,宜取危言。尤可自知,难逃天鉴。伏念臣生蒙道荫,长遇明时。世皆儒风,存心必归于仁义;家传圣训,立身咸归于《诗》、《书》。早承教于父兄,晚叨荣于禁近。再执宰柄,十领州麾。今则感疾颠危,垂年迟暮,精神荒落,手足葳蕤,举必待人,神将去体。敢求延于钟漏,冀速返于泉扃。伏望诸圣垂慈,上灵降佑,旦就匝盘之清洁,靡惧床枕之艰辛。而况平生绝施设之殃,自信无潜藏之匿。宣尼尝曰:“丘祷久矣。”释氏有云:“我向则消。”臣谨当永结胜缘,坚持正念,期为庆瑞,以福善人;或有光灵,仰俾神化。

此青词视角独特,颇具哲人哲思,可谓古代典籍里独一无二的奇文。其中最可贵的,是对死亡的哲理思考。范纯仁毫不畏惧死亡,在经历了人生的荣辱盛衰,进入年迈衰老之际,他勇敢地自请速死。这不能不说是参破红尘,看透世象。年老有时是一种痛苦,老态龙钟,生活不能自理,人生失去乐趣。如果再辗转床笫之间,多受病魔的折磨,那真是生不如死,故反不如速死为愈。虽然范纯仁反其道而行之,写了出人意料的《请死青词》,但也是为了少受病痛的折磨,希冀神灵给他一个“安乐死”,早早解脱。因此,其本质仍是一首特殊的祈福青词。

其二,忧心前途、全身保安的自慰心态。

一些文人在青词中关注自身的仕宦前途。像宋人常写的本命年青词,一般都会有感而发,倾吐心声,并非套话。陈师道《本命年祈祷设醮青词》曰:

天运有叙,六十岁而一周;人心所归,五千言之大典。惟此庚辰之岁,实为本命之年。数之所穷,理有必反,不胜恐惧,敬用祈禳。祗按旧章,修陈薄礼,惟众真之厚眷,下顾敝庐;假青章之微词,仰陈危恳。多生之罪,愿以忏除;百岁之年,敢祈阴锡。道心浚发,妙行具修。疾疠不侵,善祥来集。誓依真教,以毕余生。溥及群情,同期胜福。

仕途对于古代士人来说,差不多是头等大事。秦观有一首颇为特别的《登第后青词》,乃是科举登第后所作:

窃以天运至神,固不期于报效;群生多故,实有赖于祈禳。敢伸悃现私,仰渎高明之鉴。伏念臣生而固陋,长更屯奇,奔走道涂常数千里,淹留场屋几二十年。既利欲之未忘,在过愆而奚免。深惧风霆之谴,窃萌豺獭之心。乃与母亲戚氏,爰自往年,愿修醮事。今则猥尘科第,叨预仕途,岂微躯之克堪,皆造物之赐。辄取甲寅之岁,祗就海陵之宫,依按灵科,酬还素志。伏愿上真昭答列圣,顾怀增寿考于慈亲,除祸殃于眇质。私门安燕,无疾病之潜生;官路亨通,绝谤伤之横至。

这也是一首“还愿青词”。登第前,向神灵祈祷保佑,登第后就要还愿谢神。有意味的是,秦观登第后,显然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兴,相反,回顾走过的科举之路,倍觉艰辛,似有无限感慨。他还虔敬地忏悔自己的过愆,诚恳地祈求神灵保佑他未来仕途通达,特别是保佑其母福寿康宁。

其三,虔诚自省、谨慎畏祸的约束心态。

青词的忏悔功能尤为突出,宋人往往借其虔诚自省,就某事向神灵起誓保证,反映出文人畏祸恭敬、谨慎自己言行的复杂心态。宋徽宗有一首《道君太上皇帝御制青词》,极有价值:

奉行玉清神霄保仙元一六阳三五璇玑七九飞元大法都天教主,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再拜上言高上玉清神霄九阳总真自然金阙。下臣曩者君临四海,子育万民。缘德菲薄,治状无取。干戈并兴,弗获康靖。以宗庙社稷、生民赤子为念,已传大宝于今嗣圣。庶几上应天心,下销兵革,所冀遐迩归顺,宇宙清宁,而基业有无疆之休,中外享升平之乐。如是兵戈偃戢,溥率安康之后,臣即甘心守道,乐处闲寂,愿天昭鉴,臣弗敢忘。若将来事定,复有改革,窥伺旧职,获罪祸大。已上祈恳,或未致当,更乞重降灾咎,止及眇躬。庶安社稷之基次,保群生之福,五兵永息,万国咸宁。伏望真慈,特赐省鉴,臣谨因神霄直日功曹赍臣密表一通,上神霄玉府玉清,引进仙曹,伏须告报。臣诚惶诚恐,顿首顿首,再拜以闻。 这是信奉道教的徽宗皇帝亲手撰写的青词。虽然他贵为天子,但在青词中,亦需以“下臣”身份向神灵祈祷表白。他忏悔自己德薄能鲜,治国失误,陷黎民百姓于干戈之中。在金人大举南下,国事不可收拾之际,他避敌卸责,传位给儿子钦宗。他祈祷国家很快能消弭兵祸,天下安泰,并表示今后诚心奉道,不再贪权恋位,染指朝政权势。据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四,“道君出青词稿一纸,俾宣示宰执百官,乃道君初传位奏天所作者”,实即上引之青词。按,此青词实有深意存焉。徽宗之青词,既是自身痛心疾首的忏悔反省,亦给写给新皇帝和文武百官看,可谓用心良苦。他表明心迹,向神保证,不再过问朝政,让儿子和文武百官释疑并放心,以便他们尽心去收拾残局。可见,徽宗青词蕴含的多层复杂意蕴,既是其心态的反映,又与当时国家形势、朝廷政局密不可分,还透露出徽钦父子之间颇为微妙的关系。如不是青词,很难想象徽宗会如此大胆直白地自我剖析。

其四,追荐亡灵、缅怀亲人的哀痛心态。

有的青词设醮祭奠亡故的父母亲人,为亡灵修善事,祈求冥福。此类青词因为有血缘关系和亲情,往往真挚感人。叶适《水心集》收录青词多首,其中《代子设醮青词》《大祥设醮青词》《谢恩青词》都是设醮祭奠亡母之作。最长的《代子设醮青词》云:

身婴降割,已无可赎之愆;教许追亡,尚有自投之路。伏念臣母令人高氏,蚤怀微志,备受多艰,经营甚劳,细大可考。岂不酬偿于晚节,胡为殒落于中年。遗骨空存,先灵何往。恍寻求而莫见,冀彷佛以能通。傥旧宇安栖,乞长为孤露之托。如烦冤上诉,幸曲垂矜度之私。俾获依凭,奚间存没。臣等精蕲有限,哀意无穷。

叶适对母亲怀有深挚的感情,一再写青词追怀祭奠。叶母育子劬劳,勤俭持家,却中年亡故,令叶适无限伤感。他希望通过神灵,与阴阳两隔的母亲交流,并恳求神灵保佑母亲安息。其中痛切肝肺的追荐心态,可称孝子懿行。中国自古讲究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故追荐青词数量较多,亦富含情感。

其五,能够反映文人心态转折变化的青词。

以上考察分析了青词中体现出的多种文人心态。需要指出的是,以青词研究文人心态,不是静止孤立的。有时青词能反映文人心态的转折变化,更具研讨价值。就人生而言,青年一般奋发扬厉,心态较为躁动;而在社会上历练后,屡屡经受挫折打击,心态就会起显著的变化,由进取张扬转而为克己内敛。这是概而言之。宋代文人青词中,有时会反映作者在某个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颇为难得。请看苏轼的两篇“悔过”青词。

《醮北岳青词》:

少年出仕,本有志于救人;晚节倦游,了无心于交物。泌ざ嘧铮忧患再罹。飘然流行,靡所归宿。仰止高真之驭,降于乔岳之阳。稽首投诚,斋心悔过。庶一念之清净,洗千劫之尘劳。妙用无方,先解缠身之网;灵光所烛,幸逢出世之师。誓此余生,永依至道。

《醮上帝青词三首》之一:

臣闻报应如响,天无妄降之灾;恐惧自修,人有可延之寿。敢倾微恳,仰渎大钧。臣两遇祸灾,皆由满溢。早窃人间之美仕,多收天下之虚名。滥取三科,叨临八郡。少年多欲,沉湎以自残;褊性不容,刚愎而好胜。积为咎厉,遘此艰屯。臣今稽首投诚,洗心归命。誓除骄慢,永断贪嗔。幸不死于岭南,得退归于林下,少驻桑榆之暮景,庶几松柏之后凋。

据《苏轼全集校注》,这两篇青词皆作于绍圣元年(1094)闰四月,苏轼时在定州。写作青词的背景,是苏轼在乌台之狱、被贬黄州后,面临人生的又一次重大变故。当年有御史言苏轼所作诰词,语涉讥讪,闰四月,苏轼又被贬到偏远的惠州。而两首青词皆是尚未离定州时所作。苏轼在人生失意困窘、震怖恐惧之际,举行斋醮仪式,向北岳、玉皇上帝祝告一番,以自陈输诚,自忏安心。《醮上帝青词三首》云“两遇祸灾”,即指苏轼一贬黄州,再贬惠州。而“幸不死于岭南,得退归于林下”,是苏轼希冀自己能在风烛残年遇赦北返。人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难免要回首往事,往往会有“觉今是而昨非”的悔过之意。苏轼在《醮北岳青词》和《醮上帝青词》中剖析人生,诚恳地进行了自我批评。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个性上存在的毛病,少年得志,露才扬己,不知收敛,终于招来人生的大灾祸。他慨叹人生之路的艰屯困厄,情词婉转,怊怅抒怀。而可与推心置腹、表白自剖者,惟有神灵!这是研究苏轼在遭贬后心态变化、自忏自省的绝佳材料。如果掩去其中的敬神之词,谁能想象这样遣词精妙的作品是在向神灵忏悔呢?从文人心态的角度讲,最好的青词应属那种借题发挥,能够寄寓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的作品。大文豪苏轼咳唾成章,无所不精。上面两首发抒其苦闷悔过心态的青词,可谓宋代青词中的压卷之作。

由此可见,青词能够反映文人心态之复杂多变,有助于我们探究文人的深层心理。有的青词作者,对自身的剖析真率大胆,表白毫无隐讳,甚至将内心深处从不示人的情事都表露出来,这在其他文体或文学史上,都是少见的。如苏轼屡遭贬谪之遭际,实为历代忠耿之士所常遇,亦往往为士林清流之“下场”。凡仕途坎爸文人,想必皆有切身之体悟。从苏轼的两篇青词切入,当对古代士人之贬谪心态,忏愆悔过用心,皆有深入透彻之理解。

前文已言,道门道士、文人学士、民间百姓都会撰写青词。其中最“专业”的,当然是道门道士;但最有文学价值的,是文人学士之作。其实,道门道士对于文人学士撰写的青词,是有一定“看法”的。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五批评道:

常俗斋官或非自己撰述,词又率多委之他人。而士人用力于功名,未免专心举业,又不复辞以不能。往往斋中青词祈一次,醮中青词又祈一次。间有善于作文者,不过形容斋之与醮而已。彼又安知道家斋后设醮之本旨?

士人未能很好理解斋与醮之区别,率尔操觚,徒然讲究文辞,这在道教专业人士看来,都是有问题的。甚至可以说,道门对士人撰写有文采的青词,都有微词。关于斋与醮的区别,道家有明言:“斋中青词,则求哀请宥,述建斋之所祷也。至于醮谢青词,则叙斋修有阙,祈请蒙恩陈谢之辞也。”换句话说,斋中青词核心在祈福,醮谢青词核心在悔过。由此言之,醮谢青词会更多流露文人心态,其文学价值亦稍高。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文人心态,玄之又玄,虚灵而不易把握,在可言与不可言之间,绝非易事。笔者通过青词,探讨宋代文人心态,考察其中的忏悔意识、自省心理,仅是一种尝试。此文愿作引玉之砖,引发高明之士对此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在青词的创作史上,宋代青词的艺术水平无疑是最高的。参与文人既多,大家、名家之作又富,为后世树立了样板。青词的兴衰系于道教信仰的兴衰。明代因有的皇帝信奉道教,青词又一度兴盛,而清代青词趋于消歇。清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时,乾隆帝命令把《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宋人别集里的青词全部删去。并不是乾隆讨厌青词,这件事的背后隐含的是清代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

热点推荐

上一篇:清代中原地区的立嗣民事习惯问题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