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中南海里“大炼钢铁”

中南海里“大炼钢铁”

小编:

在我小小的相册中,收藏着两张老照片,一张是毛主席视察机关“后院”炼钢,一张是“炼钢工人”用小坩埚炼钢的实景。

上了年纪的人都会记得1958年的“大炼钢铁”,这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我在端视照片中搜索记忆,书写年轻时期经历的这段故事。

20世纪中叶,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开始逐步地转入经济建设高潮,亟想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当时我们很看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在学习《联共党史》时,有这么个说法,炼钢水平达到一千万吨后,即表示这个国家进入了工业化。“工业化”这个名词对于正在渴望国家富强的人来说,是多么吸引人啊!不久后国家确定了“以钢为纲”来加速经济建设的思想,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1958年夏,党中央在北戴河会议上,具体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要求1958年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可是这个计划的完成困难很大,因为1958年前八个月钢产量只完成400万吨,其余的600万至700万吨必须在剩下的四个月内完成。对此,各地党委制订了全党全民大办钢铁工业的指导方针,由第一书记挂帅。由于现有的炼钢企业生产能力达不到完成上述生产任务,各地就纷纷搞起了小高炉、土高炉。掀起了全民性的土法炼钢炼铁运动。

这年深秋,“大炼钢铁”之风无例外地刮进了中南海。原中央办公厅机要室由主任叶子龙(兼任毛主席办公室负责人)挂帅,组成了一个炼钢班子,成员由秘书科等同志组成,还有几个秘书组(即毛主席、少奇同志、朱总司令办公室)的同志零星参加。其“工场”设在所谓机关“后院”,在大西门内南头一个院子内。起步工作忙于规划场地,开挖地沟、搭工棚,向有关部门索要各种器材、工具,例如鼓风机、坩埚,唯一欠缺的是炼钢知识和操作技术的培训,但这些在当时似乎并不重要。

正式开工时,同时操作两三个坩埚,五六个人轮流上岗。操作技术很简单,只要把焦炭点着,开动鼓风机,待坩埚中碎铁熔化,铁水发出炽热的白光,就达到要求了,全凭肉眼观察。现场温度高,铁水飞溅,没有劳动保护用品,就各人想办法,或用雨衣,或用旧衣破帽保护身体。中央机关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规定每天产量必须当晚上报,并在第二天向各单位通报。为了炼出更多钢,常常加夜班。有一天晚上,一位同志从现场下来,急匆匆地进入休息室,刚跨进门槛,突然摔倒在地,不省人事。叶子龙等人急忙给他施行掐“人中”等急救办法,促使他慢慢苏醒过来。我也是第一次看到了煤气中毒的厉害。

某一天晚上,说是中直系统要搞“突击”,要把产量猛抬上去,我被指令学习和操作“炒钢”技术。第二天下午我就在一位来自河北的农民师傅(是中直机关专门请来的)指导下,用普通砖头和石灰搭建了一个十分简陋的炒钢炉(应该说是小灶台),安上一个比较大的鼓风机。晚上操作时,农民师傅把大块的木柴同铁块放在一起,启动鼓风机把炉火烧得特别旺,叫我不断地用铁棒搅动木柴和铁块,使铁块熔化后凝结成钢。令农民师傅大为失望的是,城里的木柴十分干燥,不像农村新砍下的树木,干木柴点火后在鼓风机鼓吹之下,不到五六分钟就烧完了,铁块还来不及熔化。取出的成品是“半生半熟”,即有的铁块熔化,有的没有熔化。此后这个“炒钢炉”再也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

毛主席十分关心正在“后院”进行的炼钢,在机要秘书罗光禄陪同下,亲自来查看。下车时他十分高兴,与我们一一握手,听着叶子龙汇报,迈步进入“后院”。他看到了这个脏乱的现场,看到了这些衣着凌乱不堪的“炼钢工人”,看到这些“工人”笨拙的操作,还观看了熔炼出来的产品,他的神态似乎失去了来时的兴奋。停留了一会,他离开了现场。

机关炼钢“热闹”了大概两个月,就停止了。对于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多有不同言论,机要室领导派我送样品到北京钢铁学院检验,人家不太情愿地为我们做检验,也不太情愿地告诉我,这个样品需要回炉重炼。

经过几个月的全国性的“大干快上”,加上相当程度的虚报浮夸,到年底国家经济公报宣布钢产量达到了1108万吨。虽然从数量上说算是实现了计划,产量“翻番”了,但它给国民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是相当严重的,这个已经记入史册,为人们所熟知。

回顾人生这段经历,既兴奋――我国人民为夺取工业化的高昂斗志;又伤心――人民生活遭遇了重大的不应发生的饥荒。历史是最实在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必须依靠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

热点推荐

上一篇:1964年毛泽东表扬了《解放日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