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小议夏目漱石的《心》

小议夏目漱石的《心》

小编:

【摘 要】小说《心》以明治时代为背景展开。明治时代,自由、解放等西方进步思想大量流入。而另一方面,日本的传统伦理道德依然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在新旧文明的冲突中,人们渐渐迷失了自己,变得失去坦白表达自己的“诚心”。

【关键词】“诚心”;《心》;先生;变化

一、“诚心”和《心》

“诚心”一词是最初是在《日本文学教程》上看到的。据该书所言,“上代文学因宣命的‘明、净、直的诚心’这一说法,又被称为‘诚’的文学。‘诚’用于宣命。明、净、直是一体不可分的,不是‘片言’(有偏向性的利己心),而是感情和理性调和的‘诚心’。”

追本溯源,“诚心”这个词最早是在上代文学宣命中出现的。根据《常用国语便览》所言,“诚:贺茂真渊之说。如《续日本纪》的宣命所记载的‘明、净、直的诚心’,‘明、净、直’ 被认为是心的理想。”

将“诚心”的理念与漱石的《心》相联系并非毫无依据的。

江岛淳这样论述到:“所有“虚伪”的“蔽”得到解放时,先生的、K的、以及人类一般的本质就明朗了。”这里提到的“虚伪”就说明了“诚心”的缺乏。

于长敏说:“明治时代,日本因为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但是因为千百年来的封建传统依然存在,封建意识还是不可动摇,不能彻底地脱离封建束缚,是在新的社会精神中混杂着旧观念的时代。因为思想解放的不彻底,近代的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和日本古典文明中迷失了自己,没有坦诚表现自己的勇气。”也就是说,缺乏“诚心”。

本文将从先生“诚心”的变化过程着手,分析其变化原因。

二、先生“诚心”的变化过程

(一)“诚心”的活跃

先生本来是拥有“诚心”的青年。他毫不怀疑地把遗产托付给叔叔,而叔叔在劝他结婚时,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反对。这两点可以看出先生本来是拥有“诚心”的。

(二)“诚心”的衰退

在被叔叔背叛后,先生来到东京,借住在房东夫人的家中,而且喜欢上了夫人的女儿――小姐。但因为被叔叔伤害,先生的诚心慢慢消失,对周围的一切都采取怀疑的态度。因为猜疑心,先生一直都没有对小姐告白。由此可见,先生的“诚心”在衰退。

(三)“诚心”的残存

在被背叛后,先生的“诚心”虽然在消失,但是尚有些许残存。这一点在先生为朋友K所做的事情中可以看到。先生和K是幼时的朋友。重松泰雄说:“很明显,他们俩是住在同一个精神圈的。”在新的地方,原本就认识的两人变得更加亲密。因此,那个时候,对他人怀有疑心的先生还是不怀疑K的,对K以“诚心”相待。所以,在K落难时,先生帮了K很多。

(四)“诚心”的消失

K把自己对小姐的爱慕之情向先生坦白了。而先生却没有把自己也喜欢小姐这件事向K坦白,而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尖锐的语言指责K。更加过分的是,先生瞒着K,偷偷地向夫人提出自己要娶小姐。这个时候,先生的“诚心”已经彻底消失了。

三、先生“诚心”的变化原因

(一)变化的必然性

先生“诚心”的消失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因为叔叔的背叛。本来亲切的叔叔在金钱的面前无法抑制贪欲,侵占了先生的财产。增满圭子指出:“亲戚们平时看起来很善良,但因为恶念一瞬间就会造成悲剧,这会使被伤害的人陷入绝望的深渊,陷入不相信他人的境地。”在这之后,先生开始对世间的一切抱有怀疑,慢慢不相信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原本的“诚心”衰退。

第二个阶段,先生向K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是一味地指责K,之后甚至偷偷地向房东夫人提亲,这个时候的先生的“诚心”已经彻底消失。“平时大家都是好人。至少大家都是普通人。但是恐怖的是,在一瞬间会突然变成恶人。”先生的这句话本来是说的他叔叔,但是后来这句话也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即便是对一开始以“诚心”相待的K,一旦K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先生立刻就丢弃了最后残存的“诚心”,用卑鄙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在这时,先生的利己心完全打败了残存的“诚心”。

(二)浠の可能性

“明治精神可以看作是过渡期的精神。”水川隆夫如是评论明治精神。在明治时代,虽然日本因为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但因为千百年来的封建传统依然存在,封建意识还是不可动摇,人们还是不能彻底地脱离封建束缚。因为思想解放的不彻底,近代知识分子在西方文明和日本古典文明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坦诚表现自己的勇气。

四、悲剧根源

综上所述,先生“诚心”的消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诚心”的缺乏是所有悲剧的根源。首先,如果一开始先生就以“诚心”向小姐告白,那么从小姐平时的态度来看,这个告白几乎一定会成功。这样一来,对于朋友的婚约,K自然不会再有什么想法了。先生既能与小姐幸福相伴,又能维持与K的友情。另一方面,如果在K向先生诉说心事时,先生也向K坦诚自己对小姐的爱慕,然后堂堂正正地与K竞争,那么无论谁赢了,之后两人还是能够来往,落败者无须自杀,获胜者也无须自责。这样一来,K和先生都不会死,也就不会造成悲剧。

夏目漱石以“诚心”的缺乏导致的一系列的悲剧,警醒在不彻底的文明开化中迷失自我的明治时代的世人。如果缺乏坦诚表现自己的“诚心”的话,也许任何人都会遭到这样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重松泰雄.K的意味DD围绕其变化[M].樱枫庄,1994.

[2] 增满圭子.夏目漱石论――漱石文学中的“意识”[M].和泉书院,2004.

[3] 水川隆夫.重读夏目漱石的《心》[M].平凡社,2005.

[4] 坂本太郎.日本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 于长敏.一颗孤独、颤抖的心[M].海口南方出版社,1983.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鄂伦春桦树皮器物的造型艺术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