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构建科学质量观探析

构建科学质量观探析

小编:

摘要:科学的质量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质量实践进行理论概括。本文阐述了科学质量观的含义,对构建科学质量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构建;科学质量观;基本要求;内容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当代,质量早已超出了狭义的范围成为一个具有宽泛内容的大质量的概念。质量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质量这个维度来看,一方面,我国产品、工程、环境、服务等领域的质量总水平不断提升,但另一方面,各领域的质量问题也在不断发生,更加凸现了我国总体质量水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要求人们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去探寻当代中国质量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为指导,推进中国的质量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而这,正是科学质量观构建的时代背景和任务。

一、科学质量观的含义

科学的质量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质量提升为基本理念,以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核心,在质量实践活动中研究揭示质量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的若干理论观点的总和。

科学质量观是科学发展观在质量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质量实践进行理论概括,对质量规律进行理论研究,以此来指导实践发展的理论工具,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质量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质量观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的质量实践及其内在本质和规律所做出的客观揭示和深度反思,其关注的不仅仅是质量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更关注质量所涉及的一系列深刻的理论问题。如果只是对当下质量实践中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描述,那么,这种研究只是一种就事论事的议论。科学质量观的研究正是要超越这一点。当然,重视理论研究,并非忽视对现实质量问题的关注,科学质量观正是从当今中国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去发现并揭示质量发展的矛盾,寻求其本质和规律。此外,基于科学质量观定义及内容的多重规定,研究质量发展及其相关问题,不能单向度地就质量讲质量,而应将质量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从质量与思想道德引领、质量与法治建设、质量与科学进步等多维角度进行系统探讨;也不能停留在具体质量问题的现象之上,而应深入现象的背后,对其内在本质进行理论探寻。总之,科学质量观是以质量的客观实践发展变化为前提的,以通过对质量实践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来推进质量发展为价值目标的。而质量问题及其解决的方式、新问题的出现,不仅要求在实践上予以解决,同时要求在理论上进行新的概括。

二、构建科学质量观的基本原则

(一)理解科学质量观的基本要求

理解科学质量观这个概念应把握这样几点基本要求。

首先,科学质量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协调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质量观则是在揭示研究质量实践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其核心价值目标来推动质量的提升和发展,从而以质量为抓手,来支撑推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因此,科学质量观的目标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目标是高度一致的,是科学发展观在质量实践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为推动质量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政策措施、实际能力、自觉行动的思想力量。

其次,科学质量观的科学性就在于在质量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揭示质量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唯物史观认为,一方面,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过程主体的选择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做出符合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选择。如果社会主体正确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做出了对社会发展道路和社会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就必然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这就是说,要实现质量的提升和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本的前提就是认识当代中国质量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再次,科学质量观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实践的,科学质量观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从根本的意义而言,科学质量观就是为解决现代社会质量实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认识工具。因此,它是立足于社会实际,以质量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为对象,通过综合地研究质量与社会各领域的互动关系,深入探寻影响质量发展的各种深层次根源,从而为系统地长久地推动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这是科学质量观的基本使命。

(二)科学质量观构建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科学质量观研究问题的科学意义,首先在于其客观性。科学质量观就是从当今中国质量实践发展的客观实际,来探寻质量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这既是科学质量观研究中的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其构建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

2.系统性原则

在当今时代,质量已成为一个大质量的概念,涉及范围极为宽泛,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涉及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质量正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诸系统内部之间,内外部之间各方面的相互关系,要解决我国现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的质量问题,单靠某一方面、某一行业、某一部门的力量已无能为力,必须以系统性原则为指导,从整体的战略的层面入手,全方位地解决质量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问题。 3.创新性原则

实践作为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其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在当代,科技革命浪潮迭起、市场取向的改革风靡全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知识创新呈指数增长,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要求人类不断创新来适应这种发展,从而使创新成为当今人类实践的主要方式。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展的潮流,还是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核心都是一个创新,要实现发展,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不仅是经济在量上的增长,而且是质的提升,是一种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正是因为揭示了发展的这一本质而享誉世界学术界。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质量观只有坚持创新性原则,加强对当今中国质量发展中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才能反映实践和时代的发展,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和普遍性,发挥其对当代质量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

三、科学质量观的主要内容

由于质量已成为一个涉及社会各领域的广义的大质量概念,因此,科学质量观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但把握当今质量实践的要求,应该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一)以质量的提升为其基本理念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动力。质量的提升既是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要求。之所以将质量的提升作为科学质量观的基本理念,是因为质量的提升是科学质量观的基本理念,如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一样,在当今中国,离开了质量的提升,就没有地区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开了质量的提升,就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离开了质量的提升,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离开了质量的提升,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离开了质量的提升,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将质量提升作为科学质量观的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内在要求紧密结合的产物。

(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目标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不仅要解决要不要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而且更要解决为什么发展、为了谁发展、发展成果属于谁的问题,这是决定发展成败与否、持续与否、和谐与否的根本问题。科学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把发展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权益上,体现在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了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根本目的,表明了科学发展的利益属性、价值指向和评价标准。而作为科学发展观在质量实践中具体体现的科学质量观,将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为其价值目标,当然就是题中之意。

在多年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没有真正重视人的位置。现在,切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把人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是恰逢其时的。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新要求的第一个特点,是多样性需求,也就是更加丰富多彩,不会仅仅局限于原来意义上的吃饱穿暖的需求。第二个特点,是升级性需求,需求的级次更高。第三是公平性的需求。第四是可持续性的需求。如果说过去是处在生存性阶段,我们主要还是解决温饱问题,那么新的发展阶段则更是应当重视人的发展,从“单向度的增长意义”到“以人的发展为导向”。

(三)以辩证地把握质量与经济社会的各种关系为根本的认识方法和手段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化趋势日益加剧,不仅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更加紧密,而且各种问题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也更为突出。质量这一问题也不例外。一方面,质量界定已超出企业的范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系统的战略问题,对社会生活产生更加广泛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政治、科技、法治、文化等领域的问题也越来越影响和制约质量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正在把质量界定成一个大质量概念,质量问题的解决正在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被人们所接受。由此可见,辩证地把握质量与社会各领域的关系就成为科学质量观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1.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

在当代,质量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质量水平的提高既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质量水平又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揭示质量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就成为科学质量观揭示质量发展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在规定。一方面,质量水平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一般来讲,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其质量总体水平;另一方面,质量又是影响和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基本要素,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全面提升质量的整体水平,将使一个国家、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个国家、地区的进步,不仅是在发展速度上不断提高,更重要的是其发展质量的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教育质量、服务质量、人民生活质量、经济运行质量等质量水平,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这种互动关系,不仅凸显了质量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突出了推进质量提升、质量发展的艰巨性。 2.质量提升与科技进步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仍将长期存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和主要动力,在这种形势下,质量提升与科技进步的关系更加紧密。一方面,质量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20世纪以来,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是质量提升的知识基础和根本支撑。首先,科学技术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来不断提升人们对质量的需要和追求;其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质量的提升不断提供新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从而为质量的推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实力和物质基础;再次,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质量的科学管理不断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另一方面,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一旦被滥用,也有可能影响、制约,甚至危害质量的发展,最近频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道德的滑坡、诚信的缺失,有监管的不力,但一些添加剂的滥用,不少是对科技成果的滥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地把握质量与科技进步的关系,在质量领域运用科技成果也应同时发展正确运用的新的人类伦理准则。

3.质量提升与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些论断,不仅揭示了当代经济与文化相互影响、交融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也为我们正确认识质量提升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首先,文化在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也凸现了文化对于质量提升的重要作用。在当代,无论是从事“软实力”研究的专家,还是从事“综合竞争力”研究的学者,无一不强调文化在提升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中的独特作用。而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文化是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深层次因素。我们通常通对资本、劳动、技术三个要素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经济增长是否有效率。我们今天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方向,就是将经济发展转到更多地依赖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显然,技术和劳动深层次的文化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技术进步需要崇尚创造、摈弃简单模仿、包容错误的文化氛围,需要企业家集体的创新精神;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最根本的是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个人操守等多方面文化修养、文化素质的提高。而文化建设则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一方面凝聚社会共识,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转化为人们的具体行动,使人们自觉地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则优化社会成员的职能素质,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文化与经济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文化建设促进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从而通过产品层面、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区域层面上的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极大促进了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总体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竞争力。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动。人们的社会存在,人们的相互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个变化深刻而迅速的社会转型期,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新的道德价值体系的确立尚需时日,因而造成了社会道德某些方面的衰退,诚信的缺失,部分公民责任意识的淡薄,冷淡心态在部分公民意识中的渗透,以及过于功利价值定位的强化等。经济增长、市场扩张带来物质繁荣的同时,却滋长了一部分人的“物欲”,引发了一部分人“巧取豪夺”的心态。由于文化建设的滞后,我国的道德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与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这不仅影响了国民的精神面貌,而且对我国质量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形成了极为严重的负面效应。最近一连串的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也反证了这一点,让人们看到,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温家宝总理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由此可见,不仅仅是食品质量安全,要提高整个社会的质量水平,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建设来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来重建社会道德,形成讲诚信、讲良心、讲责任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风气。总之,提升质量,提高整个社会质量的总体水平,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硬实力,而且也要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4.质量提升与改革开放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特征表明,发展要求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发展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就必须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质量提升与改革开放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提升发展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等),提高社会质量总体水平,是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是提升发展质量,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体制保障。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而且也是推动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社会质量总体水平的强大动力。当前质量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质量提升愈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障碍也更为突出。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为质量提升开辟道路,破除障碍的重要性也更为迫切。我们就以食品安全事件为例。最近一段时间,频出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一再挑战我国人民群众的心理承受底线。为此,中央强力展示了整治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事实上,为保证食品安全,我国近年来已不断加大了监管力度。2009年,中国出台了首部《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安全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但另一方面,我国多头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又大大降低了监管的有效性。目前,食品安全工作由八个部门监管,在“瘦肉精”的问题再次暴露后,这种多头管理的体制被讥讽为“八个部门十年都管不好一头猪”。很显然,这种部门职能交叉、职责权界限不清晰的监管体制,与质量提升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不适应不符合的。

总之,近年来,质量发展的实际情况表明,我国社会质量总水平能否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实现整体性转变,其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政府和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作用和影响,凸显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深化改革、推进质量发展和质量提升中的重要意义。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两岸统一的共同社会心理建构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