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

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

小编:

摘要:我国对人口较少民族开展扶持工作以来,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迅速,但与其他民族和地区的差距也是愈发明显,仍然是农村贫困人口中的最困难群体。长期以来外源式、救济式扶贫开发导致人口较少民族作为扶贫开发的主体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本文以云南人口较少民族为例,基于自我发展能力的视角,分析其发展现状,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的原因,并就提升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云南;自我发展能力

一、云南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现状

从培育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针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贫开发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扶持资金仍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社会事业不发达、文化卫生滞后,职业技术教育滞后、运用科技能力差等问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人口较少民族在文化、宗教、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在保护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日益凸显,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国际性、复杂性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其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参与式扶贫开发的深入开展[5][6]。

1.人口较少民族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弱

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有6个民族属于“直过民族”,社会发育晚,人口素质整体偏低,如普洱市澜沧县的拉祜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7年,文盲半文盲率高达60%。生活方式和劳作仍然沿着先辈留下来的模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定程度上,个体意识还未觉醒, 自我求知、自我存在的价值、人生的自我发展、自我设计等意识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其在接受外来知识和经验方面缺乏应有的自觉性和能力。

2.人口较少民族缺乏改善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

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并未对他们造成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自给自足仍然是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形态。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的农耕经济和较少的副业经济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缺乏积累,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发展极度脆弱,几乎没有抵御风险的任何能力,这使得他们不能也不敢突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在客观上导致其生产的简单循环,并最终导致其长期处于贫困的自我循环中,而不能获得改善自身经济利益的突破口和能力途径。

3.人口较少民族缺乏与外部世界有效沟通的能力

处于深山峡谷中的人口较少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自筑了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大门,并把自己深深地锁入其中,逐渐失去了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语言能力、物质交换能力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同时,在8个人口较少民族中,除了景颇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外,其余7个较少民族均无本民族文字。在物质交换能力方面,由于其生产的落后,导致其交换的物质数量少、品质差,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处于绝对的劣势状态。由此也导致其更不愿意与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

4.人口较少民族缺乏适应环境变化及应对变革的能力

人口较少民族由于长期处于封闭与半封闭状态,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化的保守、落后、非理性和低效率的经济行为,本能地拒绝接受新的环境变化、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生产方式。再加上长期的贫困使得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低下,不敢轻易接受新的变革。同时,在推动人口较少民族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缺乏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在推广经济发展项目时受到当地民族群众的怀疑甚至是排斥,使得各种促进村寨经济发展的项目实施困难重重。

5.缺乏增收脱贫能力

受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程度制约,群众自我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当家理财能力等较弱,素质型贫困问题突出。多数村寨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群众增收渠道窄,普遍缺乏稳定的增收项目和支柱产业,在部分村落,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已露端倪,但是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因灾返贫现象严重。

6.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和多种利益诉求凸显

摆脱贫困、迅速发展经济对于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落后的人口较少民族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但随着对外开放和发展程度的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宗教、心理等方面问题也在保护和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凸显。

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是改变民族文化的外观和内涵来获取经济利益,还是固守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遗产,如何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上做到既经济创收又很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确是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除了对贫困人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专门性的立法保护外,对贫困人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存在保护意识淡薄的状况。同时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国际性和复杂性也必须引起重视。面对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与其他民族通婚以及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等原因,宗教信仰呈现出逐渐淡化的趋势,云南的人口较少民族多分布在边境山区,境外反华势力、邪教组织打着宗教信仰的旗号进行危害社会甚至反政府等违法犯罪活动,一方面不利于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的稳定团结,同时也给边防巩固和国家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二、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1.缺乏自我意识

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围环境限制,人口较少民族的自我意识体现出角色认知狭隘、自我评价偏低、能动性弱化、自卑心理严重、行为严重缺乏理性等,呈现出一种消极状态。 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滞后,例如云南的6个人口较少民族是直过民族,很多民族的文明程度还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农民对于新鲜事物不愿接受也接受不了。对于现代文明成果持排斥态度。即使让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他们也依然保留着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而恶劣的生存环境又阻碍了其获得资源和机会,从而湮灭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欲望和冲动,加重了其安于现状的惰性思想和小农意识,致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不高,喜欢安于现状,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当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得到满足即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大多不会有更多的追求,很难适应以公平开放、自由竞争、积极进取为灵魂的市场经济观念要求,限制了其脱贫致富。

2.民主政治能力不强

人口较少民族人数少、力量弱小,本身其利益的表达和实现缺乏较为通畅的渠道,而且缺乏以组织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是被动地依靠政府部门的发现和关怀,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其主体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缺乏,依赖性强,对自己应得利益、权益损害等问题也往往不清楚,往往对于基层民主自治、扶贫开发项目等不关心、不支持。长此以往,导致使其运用民主政治权利和表达意愿的能力低下,这些不利于其作为扶贫开发的主体作用的激发,不利于参与式扶贫开发的深入开展,不利于贫困人口政治觉醒后逐步为自己争取合法合理利益,不利于我国农村民主法治进程。

3.文化素质偏低

人口较少民族人口素质偏低,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直接影响其从事的职业和劳动的附加值,影响其收入的增加。由于学校校舍、师资、教育设备严重不足,天生就丧失了全面接受教育的机会,无法同发达地区居民那样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加之当前学校教育培育的目标和方向与农村农民的实际需求不一致,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和远程网络的覆盖面窄、实用性差,使得学习和运用技能的水平较差,缺乏自我发展必需的基本素质。

一方面从进城的农民工就业现状来看,大多数人只能从事文化需求较低的粗工、杂工,稳定性差,且收入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从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来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远低于城市和城镇水平,明显不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

4.对外交往能力弱

由于通讯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市场交易量小、市场活动半径的限制等原因导致信息渠道不畅,人口较少民族至今仍生活在相对封闭落后的环境中,无法主动、自由地获取较为完全、准确、价廉质优的市场信息,一方面导致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项目不能迅速推广应用,仍然主要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另一方面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群众不会也不可能主动收集获得信息,很难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和就业方向。

5.扶持资金和力度仍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

一方面目前人口较少民族聚集地财政薄弱,扶持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目前投入资金(平均每个自然村约20万左右)只能解决部分急需项目,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异地搬迁、人畜饮水、道路建设等方方面面的需要。随着当地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文化体育卫生等民生设施建设投入与需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后期扶持以及维护成本的难度和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实施整村推进的项目零散,规模不大,对贫困人口群众的增收推动有限,后劲乏力。同时,项目的后续管理滞后,部分被扶持村出现短期绩效现象,实施成果难以巩固。

三、提升人口较少民族自我发展能力的路径

人口较少民族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个体意识的觉醒不足,因而其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非外力不足以推动。

1.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较为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进入21世纪后更加注重西部大开发中的扶贫工作。扶贫开发纲要、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文件中,均有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的相应政策。应注重对这些政策深度分析和研究,尽可能在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资源整合等方面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和生活环境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强与外界经济联系的根本保障。因而,要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此,要围绕交通、水利、农田、能源、通讯、住房、生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一是针对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加快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自然村通公路、村内道路硬化等方面的建设,推动民族自治地方公路升级达标,完善客运站点建设,解决好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二是加快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推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加快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力争建制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解决好山区群众与外界联系沟通不畅的问题;四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抓好农村电网改造,解决好不通电建制村、自然村的用电问题;五是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实施好农村安居工程和农村清洁工程,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在扶贫开发中做到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

3.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增收脱贫的能力

要以农业为基础产业,加快特色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加快开发民族特色产品为基础,以盘活区域经济为核心,以延伸产业链增强效益发展为目标,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形成“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格局,引导跨境地区群众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根据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山区的优势大力发展草果、八角、肉桂、竹子、金银花、茶叶等,同时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尽可能地增加农民收益。 4.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发展内力

首先,加大对劳动者尤其是中青年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发展劳务经济。一方面根据劳务市场的需求和用工单位的要求,积极引导、支持各类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合作,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积极探索“培训+就业”模式,大力推广“订单式”培训,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要大力引进外资,兴办企业,拓宽本地就业渠道和领域,让农民在家门口学技、家门口赚钱。

其次,要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抓好小学基础教育,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

再次,要建立健全科技文化配套服务网络,及时为农户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服务和实用科技服务。

5.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

要注重人口较少民族干部及人才的培养,拓宽干部和各类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渠道,适当放宽任职和录用的条件。同时,健全完善干部交流制度,落实优秀人口较少民族干部双向挂职锻炼措施,有计划安排民族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要进一步拓宽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渠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对基层干部进行民族工作短期培训,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民族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用政策法规指导工作和处理问题的素质与能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持续性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