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敌进我进”军事方针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浅析“敌进我进”军事方针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小编:

[摘 要]“敌进我进”的军事方针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已经产生,但是它的运用却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抗战爆发后,尤其是敌后抗战最困难时期,由自发到自觉,该方针得到充分运用,并臻于成熟。

[关键词]敌进我进;军事方针;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一、抗战爆发前,红军对“敌进我进”军事方针的运用

在第五次反“围剿”时,针对国民党军队的“碉堡主义”,刘伯承提出了事实上的“敌进我进”的战术。他谈到:“敌人碉堡构成的封锁线,可以相当限制我们大兵团进行机动,然而,我们游击队确实可以自由出其碉堡封锁线的间隙,而入其后方交通线上,实行穿插。有些地区游击队就应该留在封锁线外,向敌人的深远后方,特别是向其策源地开展游击战争,耗散其兵力,破坏其粮弹运输,乃至造成地方暴动,就更有战略上的意义。”[2]然而,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刘伯承“敌进我进”的思想未能付诸实践。福建事变发生后,毛泽东也向中央提出类似的建议,同样未被采纳。

1935年初,粟裕将“敌进我进”的理论付诸了实践。为了从战略上配合中央红军的转移,粟裕奉命带领只有四五百人的挺进师,进军浙西南,开展游击战争。那时全国革命处于低潮,他们远离红军主力,孤军深入国民党军腹地,面对的是几十倍于己的强敌的围攻,挺进师运用事实上的“敌进我进”的战术,避免与敌正面交锋,生存并坚持了下来。

二、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对“敌进我进”军事方针的运用

由于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军侵华初期攻城掠地,进展迅速,广袤的华北沦为敌后。但日军的占领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并不巩固。孙子曰:“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我党逐渐认识到华北敌后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八路军迅速向华北挺进,从战略上“敌进我进”。

面对严峻的形势,八路军中的有识之士,开始思考破敌之策。困难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往往是同时产生的。在晋察冀,聂荣臻经反复考虑,认识到只有向“敌后的敌后”发展,文章才能做活,敌后抗战才有出路。罗荣桓,在山东实行“翻边战术”,即“你打到我这边来,我翻到你那边去”。晋绥军区根据中央的指示,提出了“向敌人挤地盘”的口号。这些都与刘伯承早在1940年就提出的“敌进我进”方针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热点推荐

上一篇:马林在华活动述评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